查看原文
其他

叙事性设计方法在可持续建筑中的应用

褚英男、孙菁芬等 装饰杂志 2023-03-12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由于其对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资源与环境影响的关注,建筑的可持续性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更好地促进建筑全生命期在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可持续建筑研究的重要问题。叙事设计作为一种建筑设计的重要方法,已成为当前建筑设计实践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探索可持续建筑设计中叙事设计方法的接入与整合,有助于可持续建筑设计拓展自身的设计外延,丰富设计工具,激发更多的创作思路。本文首先回顾了叙事建筑设计方法的发展,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案例分析叙事设计方法的三个关键要素,随后通过一系列研究团队的建筑项目实践,总结叙事性设计方法在可持续建筑设计中的三个主要路径:针对建筑环境与绿色技术可持续设计,可以结合自然环境营造的叙事性方法;针对文化与经济可持续设计,可以结合空间原型挖潜的叙事性方法;针对材料与工法的可持续设计,可以结合材料质感表达的叙事性方法。


关键词:可持续建筑、叙事性设计、整体设计、设计策略




1


研究背景


由于其对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资源与环境影响的关注,建筑的可持续性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工程部品的不断丰富,建筑主动技术集成的技术策略与各类技术措施的示范应用不断发展,已成为当前可持续建筑的主要特征。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在联合国针对可持续发展的系列目标中,可持续的定义不局限在环境资源消耗的降低,而是深化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而可持续建筑针对这些方面的关注则尚处于研究起步阶段。如何更好地促进建筑全生命期在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可持续建筑研究的重要问题。

 

叙事设计作为一种建筑设计的重要方法,已成为当前建筑设计实践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叙事设计从使用者的场景思考出发,不受技术措施、风格符号等因素的干扰,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与独特性,在实践中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为建筑设计拓宽了设计路径与方法。[1]因此,探索可持续建筑设计中叙事设计方法的接入与整合,有助于可持续建筑设计拓展自身的设计外延,丰富设计工具,激发更多的创作思路。

 

本文将首先回顾叙事建筑设计方法的发展,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案例分析叙事设计方法的三个关键要素,随后通过一系列研究团队的建筑项目实践,总结叙事性设计方法在可持续建筑设计中的三个主要路径:针对建筑环境与绿色技术的可持续设计,可以结合自然环境营造的叙事性方法;针对文化与经济的可持续设计,可以结合空间原型挖潜的叙事性方法;针对材料与工法的可持续设计,可以结合材料质感表达的叙事性方法。

 


2


叙事设计方法对建筑可持续性的关注


叙事性设计方法与形态构成相比,关注场所体验、场景文化、社会特征,并一直是建筑师开展建筑实践的有效工具。回顾20世纪以来的建筑设计发展,从可持续性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叙事设计方法归纳为三个关键点:以关注人的可持续活动作为出发点的建筑设计;以历史文化等可持续要素作为出发点及场景的描绘;以理念叙事作为整体性策略的建筑设计。

 

1.对建成环境及使用者感受的朴素叙事设计

 

如何处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建筑师关注的核心问题。建筑为使用人群营造持续性的体验自然、舒适使用的场景,在早期现代主义建筑萌芽阶段建筑师的作品与草图中初见端倪。20世纪初期,随着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一系列工业技术被大量应用于实践生活中,冲击着古典建筑对比例、立面、形式执著追求的设计方法。而更强调人作为建筑的使用者的实际感受的变化,这也是叙事设计的锚固点之一。通过这一反思,进而探索建筑技术的地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耦合关系,以及使用者自身的实际场景等因素对于建筑设计本身的影响。

 

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在其1902年的论文《合理性》中指出:必须为技术发明提供适合的表达情景,这些技术发明可以作为改变要素的动力而使得材料与技术的本质得到突出。虽然麦金托什并没有明确地提出叙事性环境的设计方法,但在他的一系列实践作品中也可看出,他认为建筑技术不能单独作为技术本身存在,而应该充分对材料、对环境进行深刻的分析,结合适当的技术,创造更新的技术语汇。尤其是不应为追求新颖的技术而抛弃对长时间居住环境场景的关注。

 

在其代表作——麦金托什建筑学院的设计中,尽管钢结构已诞生多年,但设计师还是通过砖石结构、轻钢结构与木结构的系统组织,并通过对不同的饰面材料与做法进行控制,形成了对不同空间的不同感受。实际在建筑中穿行体验时,其空间环境根据其目的进行了精细调整:材料工作室为体现坚固耐用的特点,采用明确的砖石结构和耐用的材料饰面,而董事会会议室和图书馆则装修精美,分别采用了内衬木镶板和玻璃门书柜,从而形成了明显的环境差异和空间丰富性。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设计萨伏伊别墅时,同样进行了大量的环境考量。虽然萨伏伊别墅最著名的是完美诠释了“新建筑五要素”,即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水平长窗、底层架空、屋顶花园,但从草图及相关文字上,可以看出设计师在构思项目的初期,同样重点关注了使用者的体验感受和场景的营造。(图1—2)

 

1.萨伏伊别墅设计草图,图片来源:https://lecorbusier-worldheritage.org/en/villa-savoye-et-loge-du-jardinier/


2.萨伏伊别墅二层室内照片,图片来源:https://images.adsttc.com.qtlcn.com/media/images/5037/e686/28ba/0d59/9b00/035a/large_jpg/stringio.jpg?1414231189


他在讲座中提道:“(萨伏伊别墅)场地是一块大草坪,稍有起伏。主要视野在北方,与太阳相反,房子的前面是倒置的。建筑从周围接收景观和光线,不同的房间以空中花园为中心,那里就像一个充足的光线和阳光的分配器。沙龙的滑动玻璃墙和房子的其他房间都是在空中花园上自由打开的:因此,阳光无处不在,在房子的最中心。”[2]而从设计草图中也可以看到,构思基本场景是参考了使用者在建筑内部获得阳光、获得自然景观的状态,而这些成为设计的核心策略而被重点关注。同时,这种场所描述式的设计方法成功营造了富有诗意的空间,同时也丰富了“建筑五要素”形式之外的内涵。

 

同一时期的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更加关注建筑的使用者如何更加舒适地体验建筑空间,因此场景化的空间设计成为他的设计核心理念,在很多建筑案例中均有体现。格弗里德·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认为,阿尔托的建筑超脱了纯粹的功能主义,转而探索情绪、氛围、生命等元素。

 

在维堡图书馆项目(图3—4)中,建筑师仔细研究了自然光及人工光条件下,寻找图书、阅读图书时光线条件的变化,以及塑造这种环境所对应的建筑空间策略。他认为:“与图书馆相关的主要问题是人眼的问题,眼睛只是人体的一小部分,但却是最敏感,也可能是最重要的部分。阅读一本书在文化上和身体上都涉及一种特殊的注意力,而建筑设计的职责是消除所有干扰因素。”

 

3.维堡图书馆光环境设计草图,图片来源:https://en.wikiarquitectura.com/building/viipuri-library/

4.维堡图书馆阅读室室内照片,图片来源:https://inhabitat.com/restoration-of-alvar-aaltos-viipuri-library-in-russia-awarded-2014-modernism-prize/alvar-aalto-viipuri-library-18/



图书馆对阅览室的自然照明和人工照明都进行了精细化设计。屋顶灯阵列的几何形状正是基于该纬度夏至中午太阳的高度52°,这是在整个房间投射无影光过程的第一步。理论上,光线从不同的方向到达一本打开的书,从而避免了从书的白页反射到人眼。以同样的方式,无论阅读器的位置如何,该照明系统都消除了阴影现象。人工照明装置的设计目的是在冬天没有阳光的日子里重现类似的条件。带有抛物面反射器的灯与天花板齐平,将光线广泛地散布到书架上方的白色墙壁上。然后这些变成漫射二次光源,照亮房间。

 

2.叙事建筑中的社会可持续特征挖掘

 

随着战后早期现代主义的大规模建设并受到质疑,针对建筑与城市空间文化、艺术等内涵的设计方法探索逐步兴起。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建筑联盟(Architecture Association)执教的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通过一系列学生课题及展览研讨,开展了大量的针对建筑功能的探索性研究,拓展了建筑功能被赋予的属性和意义。

 

屈米重新定义了建筑使用者的概念,他强调建筑和城市空间的预定用途与使用者发明的实际用途之间存在分离现象。在他看来,策划(programme)与功能(function)相反,是由活动和行动定义,而不是由惯例定义。策划允许建筑师挑战功能和形式之间的传统关联。[3]

 

从这个意义上说,屈米的方法是希望将城市与建筑空间体验转化为能够重新定义实际项目的工具。他试图发掘隐藏在项目地点或环境中的潜力,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文化。鼓励动力强烈的公共空间,确定一个概念,并最终形成一种形式,以强化或限定概念。

 

例如屈米在1978年设计的“Soho机构”项目中,学生们被要求在伦敦的Soho中心地带设计一系列机构。(图5—6)每个机构“都代表了其(功能)类型中的一个极端,要么是因为它所置入的异常内容(犯罪、疯狂),要么是由于其异常环境(Soho区内的体育场或教堂墓地的舞厅)”。屈米希望学生将这种分离推向极限,并考虑空间如何容纳与其设计不一致的事件。他举例说明了这种想法:“教堂里的撑竿跳高、电梯井中的跳伞:最复杂和最反常的空间组织可以融入普通郊区家庭的日常生活。”屈米在1996年发表的论文中反思了英国建筑联盟的教学项目,他解释道:空间概念与空间体验之间,或建筑物与其用途之间,或空间与其中的身体运动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并且这些相互排斥的术语的相遇可能是非常令人愉悦的,或者确实如此暴力,以至于它可能会使社会中最保守的元素错位。

 


5.SohoStadium任务书封面


6.SohoStadium学生作业透视图[8]



此外,在屈米看来,叙事设计可以深入挖掘城市当前文化对建筑的冲击与影响,可以脱离单纯的对建筑形式语言的重复。例如阿基佐姆(Archizoom)的代表作品“无终结的城市”(No-Stop City),以一种可以无限重复的形式探索大都市的理论原型,形成一个可以自由变化的复杂系统,用来描述任何自然景观或现有城市扩张的概念。[4]该项目完美地结合了保护环境氛围的景观系统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复杂使用系统,最终形成了具有平等主义精神的无线扩张的叙事性环境。虽然这个项目只是现代主义的简要概括,将空间及其后的社会环境简化为叙事性的要素,又重新加以具象化,但这正是本项目的魅力所在。这是对我们希望找到一种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社会问题的通用解决方案的模式,并且引发了对大多数建筑策略的冷静批判。(图7—8)

 

7.无终结的城市模式平面图,图片来源:https://www.moma.org/collection/works/794


8.无终结的城市概念模型,图片来源:https://www.frac-centre.fr/upload/img/collection/images_collection/a/51c04d7ebcc16_azoom_003_14_01.jpg/51c04d7ebcc16_azoom_003_14_01.jpg



3.叙事设计方法在建筑质感体验中的表达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达与建筑设计理论的扁平化发展,叙事设计已深入到实践项目中,成为项目设计中的主要设计方法之一。通过对建成项目中使用叙事设计方法的切入路径可以看出,在营造环境舒适氛围、凸显历史社会文化特征外,强调体验参与的构造整体设计同样是叙事设计方法的关键内容。[5]

 

NL Architects设计的篮球运动场地与休闲吧项目,对原有书店进行了适当的扩建,增加了下沉酒吧、屋顶篮球场和入口运动区。篮球场比下沉酒吧的玻璃盒子更高更宽,酒吧下沉到腰部高度,就像一个游泳池。从外面,沿着位于街道的酒吧顶部进入,向下走,进入酒吧本身。向上看,会看到一个巨大的圆形屋顶灯,提示头顶上的运动场中心。打篮球时,会在同一个玻璃圈上来回踱步;在运动爆发之间,可以瞥见朋友正在享用啤酒。结构侧面的楼梯将其连接到高尔夫形状的下沉露台,该露台包括一个长长的弯曲长椅和一个残疾人通道。(图9—10)


9.篮球运动场地项目设计理念,图片来源:https://miesarch.com/work/2504

10.篮球运动场地项目东侧环境效果,图片来源:https://miesarch.com/work/2504



三套系统巧妙地相互关联,每个组件都以轻介入的方式相互渗透。尽管每个对象都具有客观的清晰度,但它们结合起来从相关行为中构建了一个叙事场景。

 

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主持设计的瓦尔斯温泉浴场项目毫无疑问是材料叙事的杰作。通过设计师本人的叙述,我们知道石材是设计的最初起点之一。现场调研时发现的当地传统石材屋面瓦一层层的结构可以令人联想到水波纹对光的反射,而在当地大量开采堆砌的石板状岩石和山体中层次分明的地形构造都预示着一种无与伦比的震撼感。[6]因此在项目深化的过程中,建筑师通过空间、光线、材质、声学的组织,尝试还原石材雕琢、石材与热水温泉碰撞的瞬间感受,并深入地研究了石材的劈砍、开凿、切割、欧光过程,并针对性设置了三类六种石材的拼接模数体系,最终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温泉浴场梦幻的室内空间。(图11)


11.瓦尔斯温泉浴场项目石材设计及效果



3


建筑可持续性的叙事设计策略


通过对叙事性设计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叙事建筑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与建筑的可持续性有多层深入的关联。因此开展建筑可持续设计时,应该深入探索叙事设计方法的优势,结合形成持续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针对建筑环境与绿色技术可持续设计,可以结合自然环境营造的叙事性方法;针对文化与经济可持续设计,可以结合空间原型挖潜的叙事性方法;针对材料与工法的可持续设计,可以结合材料质感表达的叙事性方法。

 

1.结合环境技术与绿色策略的叙事性整体设计

可持续建筑重点关注运行阶段的节能减排及室内环境的舒适问题,当前各类建筑技术极大丰富了可持续建筑的范围及特征。探索营造节能舒适的使用场景作为设计出发点的叙事性设计方法,能够有效整合适宜技术,避免过度堆砌高新技术导致适应性偏低的情况,将叙事性所引发的一系列场景氛围感受与建筑绿色性能结合,形成一个整体。

 

龙湖顺达近零能耗展示馆项目为满足被动房对保温与形体的严格要求,结合“消隐于环境”的设计理念,通过一系列形体、庭院、台阶布置,提供了室内展陈空间流线以外的一套户外景观空间体验,借助中庭立体台阶,将室内外的空间流线串为一体,模糊了室内和室外、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界限。(图12)

 

12.龙湖顺达近零能耗体验馆游览视线引导,图片来源:素朴建筑工作室


为有更灵活的布展自由度,将展陈空间集中设置,整体参观由此形成从中部进入后,顺时针蛇形布置。每一次路径的转折都对着一处小景,引人靠近:西南角的观景窗的设定,将观众从入口引至序厅;西北侧的雨水花园则引入了屋面和土坡局部的雨水径流;中庭台阶的观景指示性更明显,往南是居高临下,视线越过广场看树林;往北是先抑后扬,爬过台阶,终于开阔,走出户外;北侧出户外后,便可顺着钢板嵌入山体开出的一条步道,在沿路忽高忽低的草丛变化中,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山体的风景。

 

海南数字市政厅项目为满足热带气候的通风降温需求,采用了使用场景与能源策略相协调的整体调整。局部开放的室外、半室外区域没有人工空调系统介入,局部封闭的室内区域采用了空调系统,从空调使用总量上进行了极大的消减,同时也提供了自然开放的区域,既服务了市民,又保障了办公等功能的相对私密,还利用了自然资源,减少了对人工能源的耗费。(图13)

 

13.海南数字市政厅庭院环境效益及鸟瞰效果,图片来源:素朴建筑工作室


一方面,利用精心设计的遮阳系统和巷道—庭院系统,改善自然采光和通风,同时利用覆土等重型防护措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耗;另一方面则充分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通风,对遮阳进行了创造性利用。建筑的核心区和各个覆土区域均有天光系统,保证充足的天然采光,同时各个庭院均是自然通风的路径,在过渡季结合遮阳系统,可以减少对空调系统的使用。

 

2.基于文化与经济可持续的叙事性空间营造

 

建筑的可持续性应同时关注当地文化、特色风貌的传承与创新,而叙事设计方法通过对建筑使用模式的深入挖掘,尝试探索文化、经济等因素对空间的深入影响,进而拓展建筑设计的边界。因此,基于文化与经济可持续的叙事性空间营造,是可持续建筑设计的重要工具。[7]

 

尚村竹篷乡堂项目是将高家老宅废弃坍塌院落激活并加以利用,变废为宝——用六把竹伞撑起的拱顶覆盖的空间,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休憩聊天、娱乐聚会的公共空间,兼备村民集会活动、村庄历史文化展厅的功能。(图14)


14.尚村竹篷乡堂场景叙事及内部效果,图片来源:素朴建筑工作室

 

原高家老宅主体的楼板,结构梁柱均坍塌,只剩沿院落外围的部分墙体。这些墙体是老宅的历史与场所精神的体现。经结构工程师和当地工匠的鉴定,原墙体为空斗泥墙,塌陷后墙顶防水损坏、墙身浸水,二层以上的残留墙体出现较大变形,有很大的结构安全隐患,需进行加固。故将老墙的二层部分拆除,墙顶浇钢筋混凝土的压顶加固,并在顶部搭青瓦马头防止雨水渗入墙体。

 

绩溪盛产毛竹,尚村周边的山上有大量竹林,很早就有用竹材做构筑物的传统,如田边的竹亭、竹篱笆等。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建造的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项目,为了减少对老宅场地的干扰,采用了单元化组合建造的设计思路,以便在短时间内用更少的材料,实现大空间的整体效果。同时竹篷不是一个如砖墙和混凝土一样的永久建筑,不求作为永远的地标,可随着村子的发展、需求的更新、时间的推移,在使用多年后拆解回收。

 

竹管垅乡茶青市场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竹管垅乡,服务于乡民的茶叶交易。在寿宁县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素朴建筑工作室与地方政府、竹建筑厂家和当地村民共同完成。(图15)


15.竹管垅茶青交易市场场景叙事及内部效果,图片来源:素朴建筑工作室

 

竹管垅乡位于福建北部,地区内保存一系列木拱廊桥,是当地富有特色的文化遗产,当地居民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很高。本项目利用当地竹材,结合编木拱桥的结构体系,塑造了一个大跨度的室外灰空间,可以满足当地村民的各类活动需要。由于编木拱桥自身受力体系复杂、传力逻辑不清晰,因此项目开展过程中与厂家配合搭建了1:1样品开展静载实验,以确保项目安全。建成后由于其灵活的空间与独特的形态,迅速获得当地居民的认同,成为居民活动场所。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诗经》中的飞檐美景,因为原竹的力量,在竹管垅乡这样偏远的地方得以完美实现了,也真切地诠释了鼓舞地方奋进的“弱鸟先飞”的精神。

 

3.基于材质与构造工法的叙事性节点空间

 

不同的建筑材料具有不同的情感与效果属性,对可持续建筑对材料的深入研究具有全生命周期蕴能量优化的潜力,此外不同建造工法与搭接方式具有不同的效果与特征。在材质选取及细部设计上,在传统风貌分析的基础上,融入叙事性设计方法,探索材质质感及构造节点对使用者心情、身体上的引导与促进作用,这将进一步拓展可持续建筑的设计效果。

 

清华大学南区学生食堂项目采用红砖为主题材质,最大程度地延续了百年清华砖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脉络,在构造和细部设计中传承手工砌筑工艺的多种模式,让建筑各界面有了更生动细腻的表情。周边公共空间的氛围、校园生活的场景,也借此展开,随时间而延续。(图16)

 

 

16.清华大学南区学生食堂砖构造及花砖效果,图片来源:素朴建筑工作室


花砖格栅砌筑主要应用在需要通风和采光的地方,花砖构成了通风孔,同时也是很好的固定遮阳构件,成为低建造和运营成本的可持续设计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凹砖花墙砌筑主要作为特殊空间的标识,实际上暗示着校园生活的一个场景:作为合影的背景墙,可与学生密切互动;凸砖花墙砌筑,主要在东南立面转角和东立面廊下,同样体现了设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建筑与艺术品是一体的,建筑的部品是可以做成设计过的艺术品的;凸砖的点位,其目的在于同非常波普的超大的砖砌与贴膜共同构成TSINGHUA字母,这是由清水砖砌块点阵构成的艺术品;齿状花墙砌筑主要用在东侧广场中的两个出入口,通过这种看似随机、实际上技法要求最高的在曲面墙体上的砌筑,构成两个吸引视线的景观小品,控制住东侧广场和东侧门廊下的空间。

 

岳阳县第三中学风雨操场项目位于湖南省岳阳县的一所乡村中学内,由校友捐赠完成。一方面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好的体育活动空间,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建筑及周边环境的设计,为目前规整严肃的校园增添一些青春活力。为尽量减少施工对校园的影响,结合地势高差,建筑采用了现浇结构和工厂预制混合设计的策略。底部延续现有高差的毛石挡土墙,采用钢筋混凝土和红砖的传统现场施工方式,上部主体空间则采用预制装配式的钢结构和围护墙体及屋面。(图17)

 


17.岳阳县三中风雨操场墙身及砖墙构造



结合红砖场地及墙体,把带有手工工艺特征的红砖砌筑与工业化产品进行一体化设计,利用手工艺带来的自由和艺术感适当中和了工业化建筑的机械和单调。例如,利用传统花式砌砖方式,形成红砖墙面的采光通风洞,以及将十二星座图融入砖墙凹凸设计。主体建筑的色彩图案设计则来源于岳阳地形的山水平原分布图,作为学校建筑,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加丰富且有趣的内容,增加了互动性。





结论


叙事性设计方法关注场所体验、场景文化、社会特征,并一直是建筑师开展建筑实践的有效工具。回顾20世纪以来的建筑设计发展,从可持续性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叙事设计方法归纳为三个关键点:关注人的可持续活动作为出发点的建筑设计;以历史文化等可持续要素作为出发点及场景的描绘;以理念叙事作为整体性策略的建筑设计,这种叙事方法能够拓展可持续建筑设计的边界。


从项目实践案例的建成效果来看,在可持续建筑实践的过程中,叙事设计方法能够拓展可持续建筑的外延特征,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建筑可持续性的深化设计,是未来可持续建筑设计的重要设计方法。具体而言,针对建筑环境与绿色技术可持续设计,可以结合自然环境营造的叙事性方法;针对文化与经济可持续设计,可以结合空间原型挖潜的叙事性方法;针对材料与工法的可持续设计,可以结合材料质感表达的叙事性方法。



注释:(向上滑动查看)
[1][美]诺伯特·维纳:《发明:激动人心的创新之路》[M],赵乐静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第48页。[1]刘明睿、仝晖、李磊:《叙事性设计在当代纪念性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华中建筑》,2021年第39卷第1期,第5—9页。[2]Hawkes D. 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Technics and Poetics of the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M]. London: Taylor & Francis, 2020.[3]Charitonidou M. Simultaneously Space and Event: Bernard Tschumi’s Conception of Architecture [J]. ARENA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2020,5.[4]王方:《阿基佐姆的“无终结城市”设计思想》[J],《艺术百家》,2013年第29卷第S1期,第120—121页。[5]Schultz A-C. The Truth of Architectural Matter–Textiles, Nature and the "Real Thing" [C],ENHSA What's the Matter–Materiality and Materialism at the Age of Computation. Barcelona (Spain), 2014.[6]Zumthor P, Mostafavi M, Johnston P, et al. Thermal Bath at Vals [M]. a+u publishing. 1996.[7]宋晔皓、孙菁芬:《面向可持续未来的尚村竹篷乡堂实践——一次村民参与的公共场所营造》[J],《建筑学报》,2018年第12期,第36—43页。[8]Jamieson, Claire & Roberts-Hughes, Rebecca. Two Modes of a literary architecture: Bernard Tschumi and Nigel Coates [J]. Architectural Research Quarterly. 2015,19.110-122.
来源:《装饰》2021年第9期介绍
原文:《叙事性设计方法在可持续建筑中的应用》
作者:褚英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孙菁芬、陈晓娟,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解丹,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宋晔皓,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延伸阅读:

《装饰》2021年第9期介绍

发展、消费与“被设计”——家用电器在中国

家电设计中的地方性知识与情境重构

张凌浩:智能家电交互,系统性体验设计思维的新范式

《装饰》2021年第8期介绍

《装饰》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热风、良品铺子、每日黑巧、yoho!背后的设计公司,都是它

迷沙·叙事——马泉的跨媒介设计研究

江大、南艺、川美工业设计2021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人机自然交互的前沿探索—阿里巴巴国际 UED 负责人傅利民专访

美育视角下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体验设计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