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寒 | 小寒暖立春雪 小寒寒惊蛰暖



1月6日,我们迎来小寒节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

冬季的第5个节气


小寒标志着中原大地即将进入最寒冷的日子

此时,旧年近暮,新岁将至

这一时节

喜鹊感阳而早早作好准备迎春

而对历经了漫漫严冬的人来说

何尝不是时时盼望春归来呢?



小寒,气温持续降低
但大地上的梅花竟在小寒时节凌寒绽放
因此宋人朱淑真有诗曰: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本期行走的二十四节气
让我们在小寒时节

穿梭于热闹的冰雪大世界和静美的敦煌

一起感受北国风光、大漠雪景


01

 冬日敦煌的古往今生

坐标:甘肃敦煌 探访人:刘澳 王英辉

 

天渐冷,岁月褪去青色,河水凝结,万物休养生息,天地间一片肃静,是敦煌小寒时节的真实写照。

  

敦煌,一座跨越千年的古城,有着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小寒时节,敦煌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寒冷干燥,昼夜温差较大。在这寒冬时刻,耳旁呼呼的风仿佛是跨越千年的莫高窟梵音,也仿佛是风沙中缓缓传来的商队驼铃声。

  

这座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的城市,以其独特的艺术和壁画闻名于世,每年都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探访,通过莫高窟的壁画与古人展开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作为北国的一员,敦煌的冬日少了些许灵动鲜活,但诗画里的小寒,别有一番情趣。


雪中莫高窟 供图:曲和风
  
生动的壁画诉说着这片古老土地上古人冬季的生活日常,讲述着古人如何将生活的琐碎细节,转化为艺术的美好。人们为了给冬季增添一份乐趣,故而常常举办宴会,载歌载舞,欢快热闹。那些千年前的画师们,用艳丽的画笔记录下了当时的老百姓是如何度过这个寒冷季节的。每一幅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艺术的韵味,让本是安安静静的壁画,展现出了先民围炉取暖、熬制热酒、准备年货的热闹景象。比如,莫高窟第23窟的壁画里展示了一位绿衫红裙的女子正在烹饪的画面,鼎中盛满了或汤或茶的饮品,在这寒气袭人的日子里,为冷冻的冬带来暖意。
  
小寒节气的背后,不仅仅是一个个气象标志,更是古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与感悟。古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小寒时节的天气特点,“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南北客”,这句诗生动地描绘出小寒时节的寒冷,而在敦煌亦有民谚描写小寒节气——“大寒小寒,冻死老汉”。冬季,古代男性御寒会用到风帽,莫高窟第46窟展示了一尊戴着风帽的男子雕像,他眉目低垂舒展,看到的人也能感受到这一顶帽子的厚实与温暖了。伴着纷飞大雪泡个温泉,不只是现代人才有的享受,一千多年前,古人就已修建温室浴池,莫高窟第302窟的汤水浴壁画中,就展示出了人们沐浴汤中,悠哉放松的场景。
 
大雪中的敦煌鸣沙山月牙泉 供图:蔡青青
 
敦煌在小寒时节有着很多民俗活动,人们会举行聚会,聚在一起共享美食、交流感情,在聚会期间,人们准备羊肉、土暖锅、饺子等美食,用来抵御寒冷,补充热量和营养。敦煌自古畜牧业发达,关于食用各种乳制品的历史,敦煌文献中有大量文字记载,壁画上亦有体现,刚刚挤出的新鲜牛乳,倒入大锅中煮至沸腾,奶香四溢,是冬日里的上佳热饮,在莫高窟第61窟的村女献乳图中就有体现。无论身处古今,大家围坐在一起,仿佛让人穿越时空,进入了壁画,又好似是千年的壁画景象在现实中重演,时代在变迁,但这冬日聚会的场景,总让人感觉似曾相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寒这一节气也与现代敦煌文创紧密结合。许多艺术家和手工艺人以小寒为主题,创作出独特的纪念品和艺术品。这些作品既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展现出鲜明的现代特色。例如,一些手工艺人将传统的剪纸艺术与小寒节气相结合,创作出精美的剪纸作品,这些作品以冬季为主题,如雪花、梅花等,展现出敦煌冬季的美丽和宁静。这些文创产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大雪中的敦煌鸣沙山月牙泉 供图:蔡青青
  
小寒,在敦煌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厚重的历史印记。从壁画到诗篇,从传统民俗到现代文创,无不展现出人民对冬季的热爱与敬畏。在探寻敦煌艺术中的小寒过程中,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人冬季的生活轨迹,还领略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现代文创的独特魅力。


02 冰雪童话王国的“穿越”之旅
坐标:黑龙江哈尔滨 探访人:张晓卿

小寒至,意味着春节大幕徐徐拉开,人们开始忙着准备年货,在外的游子已然归心似箭。在我国北方地区,吃饺子是小寒节气的“必选项”,饺子象征着团圆,有着新的一年家庭和睦、事事顺利的寓意。
  
在黑龙江,除了吃饺子和备年货,小寒时节正逢龙江大地一年一度赏冰乐雪的最佳时期。美轮美奂的冰雪大世界、巧夺天工的太阳岛雪博会、举办了60年的哈尔滨冰灯游园会、第40届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央大街、憨态可掬的网红大雪人、索菲亚教堂前的“在逃公主”、萌翻众人的“逃学企鹅”以及直接开在松花江上的冰雪嘉年华……都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前来打卡。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全景 供图:王继梅

今冬的哈尔滨,堪称全国城市里的“顶流”,除了一些常规景观,还有人造月亮、飞马踏冰、热气球、交响乐团、鄂伦春族人的驯鹿表演……这些让本地人都直呼有些“陌生”的娱乐项目,让冰城的“冰雪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爆点。

冰雪绘天地,燃情迎盛会。哈尔滨位于北纬44度至46度之间,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且冰雪资源丰富、雪期长,同时也是黑龙江省最早被积雪覆盖的地区之一。正是因为哈尔滨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气候优势,才使得黑龙江抓住机遇,将“冷资源”变成“热产业”,在这冰天雪地中打造一座又一座“金山银山”。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供图:张晓卿

在所有打卡景点中,最受欢迎的当属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今年是其迎客的第二十五个年头,主塔“冰雪之冠”高43米,相当于14层楼高,用冰量1.3万立方米。整个园区占地81万平方米,总用冰和雪量为25万立方米,园区运用科技力量,将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与龙江地域文化、冰雪文化相结合,向世人展现冰雪与艺术交融的独特魅力,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在这片冰雪王国里感受一段神奇的“冰雪奇缘”。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全景 供图:张晓卿

其实,哈尔滨这座城市沿江而建,采冰造景的习俗已传承百年。而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作为“冰城”的新名片,对园区景观建设用冰也有着极高的要求,必须选择松花江水流最稳定、水质最清澈、冰层透明度最高的江段进行人工采冰。
  
每年进入12月份,即为松花江的最佳采冰季,恰逢此时也会举行采冰节,并以采到“头冰”为傲。采冰时,选择冰料是极有讲究的,江面温度持续低于-20℃,有时甚至可达-30℃,同时冰晶核在不断形成又被稳定水流不断打破的循环过程中,形成质地均匀、晶莹剔透的冰层,且厚度一般达到30厘米以上,才符合采冰的要求。

冰雪大世界建设过程中工人们正在进行采冰 供图:林松
  
为了让这座童话王国早日建成,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天刚蒙蒙亮,采冰汉子们就会前往江面准备开采。他们先将冰层上的积雪进行清理,以便后续放线开锯的采冰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一般来说,只有冰层厚度达到24厘米至25厘米之间才能开第一锯,第一次落锯深度大概20厘米左右,先不可以将其锯透,要反复几次,让冰层的厚度慢慢增加,当厚度达到30厘米以上的时候便可以开锯采冰了。开锯后的江面上会有大片的冰排区,工人们用冰镩子将冰排拆分成标准的冰块,完成“断冰块”的过程,然后将这些冰块运往冰雪大世界以及其他景区,进行景观建设。
  
近年来,当地充分利用自身冰雪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冰雪经济新增长点,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气象部门也积极融入地方发展,开展冬季旅游气象保障服务专项行动,制作发布“哈亚雪”冬季旅游气象服务专报等气象产品,为冰雪大世界、雪博会等提供从采冰期、建设期、营业期到闭园期的全流程专项气象服务,切实助力黑龙江将“冷资源”变成“热产业”。
  
点燃冰雪季,礼迎天下客。现在虽然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但是火爆的热情、升腾的烟火,弥漫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勾勒出这个冬季最美丽的风景,让这场“冰与雪之歌”成为相约“冰城”的美好回忆,化作开启“亚冬”的精彩序章。


划:唐淼

作者刘澳 王英辉 张晓卿 唐淼

编辑:杨奥清 唐淼 丁继武

核:段昊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