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好文 (一) | “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的使用理念与实践(上)

“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的使用理念与实践


北京外国语大学 毕争


提要: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北京某理工科重点院校一位大学英语教师一个单元的教学进行跟踪调查,探究该教师使用“产出导向法”(POA)教学材料的理念与实践。通过分析课堂观察、教师访谈、教案、反思日志等多种数据,发现教师使用POA教学材料的理念在整体上以POA理论为指导,认为产出目标决定教学材料的使用,教师在材料使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材料内容、学生水平和认知过程是教师选择、加工和转换材料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教学材料的使用流程包括设定目标,加工、转换和应用材料,以及基于材料应用效果对材料进行调整。教学材料的使用理念决定使用实践,而实践后的反思又进一步丰富和修正理念。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产出导向法;教材使用;教师认知


1

引言

教学材料(teaching materials),从广义上讲,指用于教学的所有材料(Tomlinson 2012),是教师备课和组织课堂活动的重要依据。目前,对教学材料的研究以本体研究居多,如教材编写(Nunan 1988;程晓堂、康艳 2009)、教材评价(McDonough & Shaw 1993;赵勇、郑树棠 2006) 等。近年来,也有研究开始关注教学材料使用,如教师使用教学材料的信念(张凤娟、战菊 2013)、使用策略与动机(Miguel 2015;徐锦芬、范玉梅 2017)、教学材料使用与课堂生态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Guerrettaz & Johnston 2013;徐浩 2010)等,但总体而言,缺乏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学材料的使用过程方面的实证研究(Garton & Graves 2014;Harwood 2014)。


在这一背景下,文秋芳(2017)提出“产出导向法”(以下简称POA)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旨在为POA教学材料的使用提供理念、流程和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指导。POA教学材料指基于POA理论编写的教学材料,它的使用理念、使用流程和评价标准都以POA理论为指导。本研究聚焦POA教学材料的使用理念与实践,图1 展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其中,POA教学材料使用理念包括“教师主导说”“产出目标决定说”和  “输入材料服务说”,即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起关键作用,制约着产出目标的设定和教学材料的使用,而产出目标对如何具体选择和加工教学材料起决定作用。教学材料使用实践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备课阶段,教师设定产出目标,选择和加工材料内容,然后将材料转换为教学活动设计;2)上课阶段,教师应用材料实施教学活动。以此框架为研究起点,本研究拟回答两个问题:1)教师使用POA教学材料的理念有哪些? 2)教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使用POA教学材料?研究目的包括三方面:1)探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使用POA教学材料的理念与实践是否与理论框架一致,旨在验证理论框架合理性的同时,对其进行进一步补充和完善;2)通过实践明晰POA教学材料使用的流程和特点; 3)解读POA教学材料的使用理念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辩证研究范式,遵循“学习借鉴—提出理论—实践理论—反思诠释”的研究流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达到同时优化理论、实践与阐释的目的(文秋芳 2018)。具体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一名经验丰富的大学英语教师使用教学材料的理念与实践进行为期两周的跟踪研究。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北京一所理工科重点院校的一名大学英语女教师。该教师从事大学英语教学12年,教学经验丰富,曾多次荣获全国教学大赛奖项;对教学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能够与学生建立互信友好的师生关系。该教师的教学对象是55名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中等英语水平(B1)。

 

2.2 教学材料

该教师使用的教材是以POA理念为指导编写的《新一代大学英语 综合教程2》(以下简称《新一代》)第四单元,主题是Kindness and Indifference。教材提供的材料主要包括:两篇题为“The Bystander Effect”(《旁观者效应》)和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陌生人的友善》)的课文、相关视频和图片,以及课后的产出活动。教材配有丰富的网络平台资源,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辅助输入材料和产出活动,供教师根据需要选 择和改编。

 

2.3 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数据来源包括课堂观察、教师访谈和教案。课堂观察历时两周,共8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每周4个课时。为了便于回看,课上全程录像。教师访谈在单元教学结束后进行,时长半小时,转写后长度为7,447字。教案指教师备课时撰写的单元教学计划,以及在此基础上做的教学课件。数据分析以访谈数据的质性分析为主,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分析方式。第一步,将访谈数据按照内容主题分类,查看其是否都可归到理论框架中包含的主题类别之下,即自上而下验证研究框架中的主题类别是否完整、恰当。理论框架中包含的一级主题类别是教学材料使用理念和教学材料使用实践;它们包含的二级主题类别分别是教师的作用、产出目标的作用和输入材料的作用、设定产出目标、加工材料、转换材料、应用材料。第二步,对访谈数据进行自下而上的分析,即考察有没有新的主题类别产生。例如,在分析教师使用教学材料的实践时,发现教师会基于教学材料的使用效果对材料进行调整,所以基于数据生成两个新的二级主题类别:即时调整和延时调整。教案用于分析教师对教学活动和材料使用的设计。课堂观察笔记和录像用于分析课堂上教学活动实施和材料应用情况。三种数据相互补充和印证,增强数据的可信度。


注:由于篇幅所限,注释与参考文献已省略,详见全文。


未完待续


本文选自《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原名《中国外语教育》)2018年第1期,35—42页。


了解更多

每日一刊 | 坚守初心,创新前行 ——《中国外语教育》更名启事暨《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发刊词

刊讯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8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声明】感谢《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