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刊讯 |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2024-09-09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4期

主编:王克非



本期摘要

语言研究

识解、时间维度与英语一般现在时的指称和陈述功能


湖南大学  刘正光  张紫烟 

湖南大学/ 喀什大学  孙玉慧


提要:一般现在时的使用及研究需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同时性”,因说话时间与事件时间难以真正实现“同时”,故一般现在时被认为不表示现在意义;另一个是完成性动词因其难以实现“同时性”,本不能用于一般现在时,而在语言使用中,完成性动词可用于一般现在时,但却表示非现在意义。为解释上述问题,本文依据识解理论将“现在”解析出四个时间维度。在这四个维度上,时态所具有的定位功能既能解释一般现在时的现在用法(指称用法),又能解释一般现在时的非现在用法(陈述用法),从而统一解释了同时性和完成性动词用于一般现在时的认知条件,获得了理论解释的内在一致性。


关键词:一般现在时、同时性、完成性、指称/ 陈述、定位


汉、日语中愿望的事实性及其表达特点


北京大学  鞠 晨 

[日]关西外国语大学  吉田泰谦

澳门大学/ 北京大学  袁毓林


提要:本文考察汉语和日语愿望表达中的事实性问题。我们发现,由于缺乏事实性标记,汉、日语的愿望表达中都存在事实性模糊的问题,且两种语言对此的解决策略相似:一方面,两种语言都可以用情感表达来传递愿望的反事实意义;另一方面,两种语言都倾向于用条件愿望句来表达反事实愿望。这种使用条件句的偏好可能是反事实思维、语言特点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汉日比较、愿望表达、事实性、反事实意义


从跨语言比较视角看《诗经》“于V”结构

——“王于兴师”“王于出征”的句法语义及其他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胡建华


提要:本文从跨语言比较视角分析《诗经》中“于V”结构的句法语义特性,发现在“王于兴师”“王于出征”“黄鸟于飞”“叔于田”这类“于V”结构中,出现在动词前的“于”用作助动词或体貌助词/ 附着词,其解读与英语以及其他语言中表示GO这一语义的动词一样,都有动态义。此外,“于”的句法地位还与英语中的a-前缀十分相似,二者都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并且都可以给相关动作添加一种栩栩如生的画面感。


关键词:跨语言比较、“于V”、体貌、附着词、概念结构、《诗经》


英语链接动词构式语义变化研究

──以seem to V和appear to V为例


大连海事大学  孟庆楠  罗卫华


提要:本研究以“seem to V”和“appear to V”这两个近义链接动词构式为例,借助COCA、COHA语料库及R软件,通过基于类符的语义向量空间模型、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三种可视化手段,对二者在美式英语中的语义变化情况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构式中搭配词的语义倾向在1900年后均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从而使节点词具有明确的语义分工——seem to多与“认知–施事类”动词连用,表示语言使用者对客观发生事件的主观情感态度,而appear to则主要表现为写实的用法,用于描述可直接感知的物质世界中发生的事件或是客观实体的性质和状态,并逐渐倾向于与静态动词连用。


关键词:英语链接动词构式、语义向量空间模型、聚类分析、对应分析


齐普夫计量语言学思想的德国渊源


[ 德] 柏林自由大学  陈贝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向明友


提要:计量语言学是语言研究科学化的重要阵地,也是大数据时代下的热点领域。该学科创始人齐普夫的相关理论定律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中应用广泛且影响深远,但少有学者考析其语言研究科学化的思想渊源,因此导致了语言学思想发展脉络上的断点,也限制了该学科的现实应用及对其未来发展的预估。本文借助一手文献及档案史料,旨在通过对齐普夫计量语言学思想的探源,弥补现有语言学史中有关计量语言学诞生论述的缺失之憾,以期知源明流——从齐普夫有迹可循的学术关系,到其留德时期柏林的学界氛围,揭示其与当时主流语言学发展不可割裂的关联,并从这一渊源出发,浅释计量语言研究不能仅一味追求自然科学的精确计量,还应兼顾语言的社会人文属性的观点。


关键词:语言学史、计量语言学、齐普夫、德国渊源


外语教育(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

外语对思维的影响——基于外语效应的实证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  倪传斌


提要:本文采用道德窘境、损失厌恶和认知反思等测试手段,以2154名中国外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从外语效应视角,基于情感和认知因素,探讨外语对思维的影响,得出如下基本结论:1)就情感因素而言,外语使用者对自己母语的情感最强,对所学外语次之,对从未接触过的外语最弱;外语使用者会因使用外语所致的情感强度下降而在其思维过程中表现出道义性趋势的减弱与实用性和理性趋势的增强。2)对于认知因素,外语使用者在使用外语时,如果思维过程中认知强度增加的幅度大于认知负荷,其外语的认知准确率会优于母语。3)本文提出的“外语效应对思维的影响模型”,可纵向上从语言的“本体”和“概念”两个层面,横向上从思维的“概念—判断—推理”全过程,基于外语效应阐释外语对思维的影响。


关键词: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外语效应、语言与思维


二语写作文本流利度与语篇衔接的多维交互模式


曲阜师范大学  张 超  梁文花


提要:二语写作文本流利度和语篇衔接是二语写作能力发展的重要维度,然而已有研究较少关注两者间的交互。本研究以60名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一学年14次任务所产出的840篇作文为语料,通过Coh-Metrix软件对文本流利度和语篇衔接进行指标计算和编码,基于相关分析确立二语写作文本流利度与语篇衔接的多维交互关系,并结合个案分析揭示其多维交互模式特征。结果表明:1)二语写作文本流利度与语篇衔接总体呈协同发展态势;2)二语写作文本流利度与语篇衔接发展之间存在不稳定型、协同型和竞争型三类交互模式。研究结合复杂理论对二语写作文本流利度与语篇衔接的多维交互关系及模式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文本流利度、语篇衔接、多维发展、交互模式、二语写作


信息技术驱动的外语一流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曲阜师范大学  孔 蕾  秦洪武  孔艳艳


提要: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理念和思路不断创新,但质量保障体系相对滞后,课程在实施和建设进程中受到多重制约,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保障能力的提升势在必行。本研究从过程管理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化以及泛在教学环境建设入手,基于外语一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有利于“两性一度”实施的信息化质量保障体系,打造教学过程监测即时动态、互动高效、学测一体、内容通联的高质量外语教学环境。


关键词:一流课程、教学过程管理、学测一体、教学资源供给


续促互动 互动促学


华南理工大学  杨 梅


提要:互动促学是研究者共识。培养学习者的互动能力不仅有助于成功交流,更有助于身份、语言及互动资源的学习和使用(Kasper & Wagner 2011;Young 2019)。续论强调人际互动的自然属性是“续”,互动促学实则是“续”在促学(王初明 2017)。为深入理解“续促互动、互动促学”理念,本文介绍续论及二语互动能力研究背景,从语段不完整、理解产出不对称、互动协同等三个方面讨论续论与二语互动能力研究的关系,并在基于续论的外语教学研究框架下为二语互动能力教学提出建议。


关键词:续论、二语互动能力、互动策略


翻译研究

文学翻译生成中译者的主体化


南京大学  刘云虹


提要: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但它并非自然形成。只有译者在明确的主体意识下,确立伦理立场,展开创造行动,译者主体性才可能是一种现实存在。本文从文学翻译生成的角度,提出译者的主体化问题,进而探讨译者主体化得以实现的关键要素,深化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拓展对文学翻译生成过程中译者作用的理解。


关键词:文学翻译、生成、译者、主体化


译员与机器汉英同声传译质量和过程对比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  卢信朝


提要:本研究通过实验和访谈,对比职业译员与机器同声传译的质量(忠实性、地道性、可用性)和过程(工作方式、认知限制、问题机制)。研究发现,对于场景变量和源语变量差异较大的两个实验材料,译员与机器同声传译质量有所不同:忠实性上,对材料1机器表现更佳,材料2表现接近;地道性和可用性上,材料1无显著差异,材料2译员表现更佳。译员口译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源于认知精力不足和/ 或认知能力不足,机器口译则主要源于认知能力不足。本文据此认为译员与机器同声传译之间存在较大的合作互补空间,人机协同(机助人译、人助机译)未来可期。


关键词:机器同声传译、忠实性、地道性、可用性、认知精力、认知能力


新时代专栏:中外文化交流研究

林语堂英译《红楼梦》之文化历程


湖南大学  宋 丹


提要:林语堂未出版的《红楼梦》英译稿自发现以来,学界一直无法确切回答林语堂为何不直接出版英译稿而在日本转译出版的疑问,对其翻译历程亦说法各异。中国嘉德(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21年公开了林语堂晚年写给陈守荊的亲笔信,提供了解疑的关键文献。本文据此书信,结合已有研究,回答上述疑问,并指出:林语堂的翻译历程横跨20世纪30~70年代,期间经历了动念尝试、专注翻译、搁置译稿、修订译稿并联络出版等四个阶段的文化历程,显示出国际时局对其影响甚大,红学发展及《红楼梦》英译出版形势之影响亦不可忽略。


关键词:《红楼梦》、林语堂、亲笔书信、文化历程


从《红楼梦》保加利亚语译本看中国文化价值播撒


北京外国语大学  林温霜


提要:阻抗式的异化翻译思想鼓励在翻译中尊重源语文化,保留与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本文以异化翻译理论为基础,对《红楼梦》保加利亚语译本展开文本分析,从两种文化视阈下的语言之异、文体之异、文化之异以及异化与归化策略的关系出发,考察译本如何帮助读者实现从文化差异的感知到两种文化的对话,再到文化价值在多元文化共生环境下的播撒。


关键词:《红楼梦》保译本、异化、文化价值、文本分析


【声明】感谢《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493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