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将神经形态引入量子传感,科学家研发新型视觉传感器,为超高灵敏度动态成像提供有力工具

朵克斯 DeepTech深科技 2024-02-01




近日,香港大学团队首次将神经形态的思路引入量子传感领域,并证明这种方法在精密测量领域的优势。他们以人类眼睛工作原理为灵感,打造出一款神经形态量子传感器,并实现了被调制温度的测量。


图 | 从左至右:香港大学教授、黃毅()教授、教授(来源:资料图)


在现实生活之中,很多信号都与温度变化有关。


以细胞活动为例,当一个细胞之内或几个细胞之间进行某种活动时,会产生局部的温度变化。


通过测量这种时空变化的温度信号,可以研究细胞的活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


此外,这种方法还可用于测量变化磁场的信息,借此可以对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进行分辨。


同时,量子传感还具有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以及非侵入式等特点,能为研究大脑的作用规律提供有力工具。


研究中,该团队通过模拟人眼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在不降低传感精度的前提之下,显著提高了时间分辨率,让传感时间总耗时达到亚秒量级,从而让量子传感技术能够用于动态信号的测量,比如测量动态的温度变化或磁场变化等。


总的来说,这款神经形态视觉传感器可被用于动态信号的测量,并能被拓展用于测量局部温度的变化,从而监测细胞的活动,进而研究大脑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同时,还能通过测量电流的变化,来检测集成电路的缺陷。


未来,课题组还将验证本次方法在变化磁场探测领域的应用。假如能够设计出来集成度更高、噪声更小的专用电路,并通过与现有神经网络算法加以结合,即可进一步提升宽场量子传感的性能。


(来源:Advanced Science


从最硬的物质——金刚石说起


要想深入理解本次成果,得从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最硬物质——金刚石说起。


金刚石氮空位色心,则是金刚石中的一种晶体缺陷。在室温之下,金刚石氮空位色心具有良好的量子相干性质。


通过光探测磁共振的方法,可以读出自旋量子的状态。也就是可以通过扫描微波频率的方式,来记录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


由于金刚石氮空位色心的共振频率,会随着温度、磁场、电场、以及应力等物理量发生变化,因此可以作为精密测量的理想平台。


目前,在进行光探测磁共振的时候,学界一般使用共焦和宽场这两种测量方式。


其中,宽场光探测磁共振的优点在于,可以并行读出金刚石氮空位荧光信号的空间分布,故已被用于生物医疗、固体物理、集成电路检测等领域。


然而,测量中需要采集并读出一系列的图像帧数据,并传输到处理器端进行后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提取有效的物理信息,这会让时间分辨率受到极大限制,以至于只能测量静态的信号分布。


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提高宽场光探测磁共振的传感速度,并将其用于动态变化的信号测量,是一项亟待突破的科研目标。


与此同时学界也提出了不同方法,包括下采样、微波频率复用、利用集成的单光子雪崩二极管阵列、使用具有原位调制解调功能的 Lock-in 相机等。


然而,这些方法都会受到不同方面的限制。例如:


  • 下采样方法可能会引入误差;
  • 微波频分复用需要复杂的设备,而且速度提升较为有限;
  • 单光子雪崩二极管阵列的集成难度较大,会导致空间分辨率遭到限制;
  • Lock-in 相机则无法同时实现高速度和高精度。


之所以存在上述不足,是因为这些方法本质上仍然是基于“帧”的原始信号采集方式,因此会被大量的数据冗余所限制。


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以人眼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为灵感,提出利用神经形态视觉传感器进行宽场量子传感的方案。


与传统相机不同的是,神经形态视觉传感器通过模拟人眼工作原理,可以感知动态的光强变化,并将其转化成一系列的脉冲,故能拥有微秒级别的超高时间分辨率。


在光探测磁共振测量中,神经形态视觉传感器能够以自适应的方式,对微波频率调制的荧光变化进行采样。


在剧烈变化的共振峰之处,会产生更加密集的脉冲;而在远离共振峰值之处、即频率缓慢变化之时,荧光信号所产生的脉冲非常稀疏。


在这一采样过程中,可以大大压缩冗余数据。此外,神经形态传感器的各个像素,能以独立异步的方式工作。


因此只有接收到有效荧光信号的像素,才有可能产生脉冲。而接收到静态背景信号的像素,则不会输出任何数据,从而能够进一步压缩数据冗余。


通过这种仿生的自适应传感方式,在不降低传感精度的前提下,可以实现亚秒级光探测磁共振测量、以及动态调制的温度传感。


同样使用这种思路,也能用来测量处于变化之中的磁场信号。并且,通过优化神经形态传感器的电路设计,还能进一步提高时间分辨率。


对于传统宽场固体量子传感来说,它受限于基于帧的工作方式。每完成一次测量,耗时通常在分钟量级。


这导致它只能用于静态信息的传感,比如静态的磁场信息、温度分布信息等,以至于让量子传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受到极大限制。


(来源:Advanced Science


数据量减少将近 1000 倍


而在本次工作之中,为何该团队选择了“模拟人眼工作原理”这一思路?


一方面,人类眼睛中的光感受器只会对光强的变化、而非对光强的绝对值做出响应。只有当光强的增加值或减小值,超过阈值的时候,才会输出脉冲信号。


正因此,人眼有着出色的时域自适应性。当光强变化剧烈时,感光细胞的采样率增加;当光强变化缓慢时,感光细胞的采样率减少。


对于传统相机来说,它是以固定时间间隔的方式进行采样。而本次方法借鉴了人眼的工作原理,故可以减少数据冗余,以及提高信息传输效率。


另一方面,人眼的感光细胞是以彼此独立的方式工作。所以,任何光感受器只要接收到足够的光强变化就能输出信号。


而对于处于静态或缓慢变化的背景信息来说,人眼的感光细胞无需做出响应,从而能够进一步压缩冗余信息。正是这种特殊的工作方式,让人眼具备出色的空间自适应性,并能以超高的效率获取视觉信息。


相比之下,传统相机需要所有像素统一地曝光信号和读出信号,从而大大增加了时间延迟。


根据香农采样定理推算:传统相机需要传输 20Gb/s 以上的数据,才能匹配人类视觉的动态范围与空间分辨率;而人类视觉神经仅需传输 20Mb/s 数据到视觉皮层,就能实现上述效果。后者比前者的数据量减少了将近 1000 倍。


信号的编码与传输,是神经形态的主要体现。在传统的宽场量子传感中,对于被微波频率调制的荧光强度分布来说,它们通常被电荷耦合器件/CMOS[2]相机记录为一系列具有固定时间间隔的帧。


这些包含大量数据冗余的“帧”,必须通过复杂且耗时的读出、传递、和后处理之后,才能拟合出对应的洛伦兹谱线,并从中提取有用的传感信息。


在本次工作中,研究人员记录的并不是荧光强度的大小,而是记录了荧光强度的变化,并通过模拟人眼感光细胞的工作原理,将这种变化编码为一系列的脉冲信号。


这种转化过程和人眼一样,具备自适应的特征。当处于变化剧烈的共振峰之时,脉冲信号更加密集;而在远离共振峰之时,脉冲信号则比较稀疏。


同时,对于脉冲的极性来说,它能代表光强变化的方向。相比传统方法,这种仿生的传感过程可以带来极高的时间分辨率、以及极低的数据冗余。


在后处理这一步骤之中,利用“移动平均”这一非常简单的处理方法,就能让原始洛伦兹谱线的导数形式得以恢复,并能以同等的精度实现传感信息的提取。


(来源:Advanced Science)


“追温”的科研人


那么,课题组具体如何实现本次成果的?据介绍:


在方案论证的时候,对于压缩冗余的数据,该团队分析了本次方法在提升传感时间分辨率上的可能性。


同时,他们还通过数学建模、以及仿真验证,证明被压缩的数据中包含着足够的信息,因此能让荧光信号的导数形式的洛伦兹谱线得以重建,并能从中提取正确的共振频率。


在搭建系统的时候,由于神经形态传感器并不是像传统相机那样,以固定的时间间隔进行采样,而是以自适应的时间分辨率进行采用。


为此,他们设计了精细的同步信号,借此让微波频率扫描与传感器采样保持同步,从而让脉冲时间与微波频率之间,拥有准确的对应关系。


在性能验证的时候,课题组发现尽管已经采用非常精密的信号同步系统,但是所提取的共振频率,与参考值之间依然存在偏差。


后来,他们发现这是由所采用的神经形态相机的内部工作原理造成的。为此,该团队开始使用正向扫描与反向扫描相结合的方式,并将测量结果加以平均,从而让上述偏差得以校正。


同时,大量实验结果显示:本次方法可以在不损失传感精度的前提之下,明显减少传感的时间延迟。


最后,为了证明本次方法能够带来实际的应用,该团队开展了测量调制温度的实验,证明本次方法确实可以追踪被调制的温度变化。


(来源:Advanced Science)


日前,相关论文以《具有神经形态视觉传感器的宽场金刚石量子传感》()为题发在 Advanced Science(IF 15.1)。


图 | 相关论文(来源:Advanced Science)


杜志远是第一作者,香港大学的教授、教授和教授担任共同通讯作者[1]。



参考资料:

1.Du, Z., Gupta, M., Xu, F., Zhang, K., Zhang, J., Zhou, Y., ... & Chu, Z. (2023). Widefield Diamond Quantum Sensing with Neuromorphic Vision Sensors.Advanced Science, 2304355.

2.CMOS 的英文全称是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即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运营/排版:何晨龙





01 / 科学家表征1000多个泛素连接酶,助力实现目标蛋白的精准降解,可对关键靶标进行特异性消除


02 /  科学家成功打造准空间堆积结构,将能指导可控纳米粒子的合成,为先进材料打开新世界


03 /上海交大团队研发分子计算芯片,极限尺寸为50nm,成功探索近零功耗分子计算设备


04 / 验证18年来悬而未解的理论预测,科学家实现非平衡态极化子导热,有望达成电子设备的超快冷却

05 / 科学家研制盐水散热器,热通量达到每平方米75kW,解决被动式热管理技术卡脖子难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将神经形态引入量子传感,科学家研发新型视觉传感器,为超高灵敏度动态成像提供有力工具

朵克斯 DeepTech深科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