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华华 | 关心“社会底层诉求”的缘起与青年学者共同体的培育【第二届青创奖获奖作者发言特辑之四】

2017-03-28 王华华 探索与争鸣杂志

◆ ◆ ◆ ◆

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以学术为底色      以思想为旗帜

◆ ◆ ◆ ◆



关心“社会底层诉求”的缘起与青年学者共同体的培育

王华华 |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博士生,中共江苏省无锡市委党校讲师、副主任

本文为由作者在《探索与争鸣》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颁奖大会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问题”青年论坛的发言修改而成


3月21日,《探索与争鸣》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颁奖大会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问题”青年论坛,在上海社联举行。大会不仅对本次征文进行了回顾评价、对获奖作者给予了充分表彰,更重要的是,大会为青年学人提供了开放的表达与交流平台。诸位青年才俊围绕当下中国转型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发言探讨,不仅体现出获奖作者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敏锐的问题意识,更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和启发他们对于中国问题更为深入的探索与争鸣。以下,我们将每天推送一篇获奖作者在现场发言基础上修改而来的学术随笔。一方面作为他们对本次学术征文活动的阶段性总结,另一方面也供读者诸君学习借鉴。愿他们在未来道路上能够坚守初心,砥砺前行,并祝他们在学术研究上做出更大的贡献,更期待不远的将来,有更多超越他们的青年学人涌现出来。


王华华

三等奖《后城镇化时期回流农民工价值实现的瓶颈与解题》一文作者



 感谢上海市社联和《探索与争鸣》杂志提供这样一个锻炼、培养年轻学者的交流平台。今天下午,论坛选题是“青年学者成长与学术共同体建设”的问题。其实,上午论坛的主旨演讲中,复旦大学熊易寒副教授,就讲了他自己的学 46 33032 46 15263 0 0 3437 0 0:00:09 0:00:04 0:00:05 3436成长历程,他先研究了农民工的问题,再到研究具体的政治合法性一些问题,最终上升到他对国家建设和民主政治的研究。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熊老师的学术历程,其实,也是在座的每一位青年学者,都走过的、类似的学术历程。即先研究具体的问题,再由具体的问题,上升到中观的问题,再到更为宏观的政治理论建构,并在宏观的政治理论建构中表达——他想表达的一种独特的思想。这应该是每个青年学者成长的一般过程。我为什么会选择学术呢?到底是因为兴趣,还是因为仅仅是一种职业的选择呢?走上学术之路,可能跟我一次人生难忘的经历相关。

 

2002年的时候,我还是一名高中的学生。那一年的“五一”节,襄阳市的天空是灰灰的,断断续续地下着蒙蒙小雨,人民广场上到处都是嘈杂人群的喧闹声,那是因为襄阳市举办了大型的“慈善抽奖活动”,不同等级的奖项有不同的奖品,同时,2元的摸彩有机会中得“500万元”大奖。我穿梭在嘈杂的人群中,似乎在找寻着什么,又似乎在期望着什么。突然,我发现人群中裂开了一块狭小的天地,原来是一个小女孩爬在一块滑板上,俊俏的小脸蛋上,少了孩童般的笑容,眼神中黯淡无光,仿佛像在倾诉着什么,对,倾诉着——人间的冷暖。顺着她的小脑袋,我的目光下滑到她肢体的下半部分,我的眼睛瞬间湿润了,原来她的腿……瘦骨嶙峋,还生着腐肉疮,旁边是一个脏兮兮的小搪瓷盒子,里面是脏兮兮的散钱。原来她在乞讨,看到她那可怜的较小身躯,我已经无法呼吸……,千思万绪让自己迷失了心灵停顿的地方。我留下了自己身上所有的钱,给这个看不到未来的孩子。人群依旧是嘈杂的,因为慈善的摸奖、抽彩活动如火如荼,而天空的阴雨似乎淹没不了人们参与慈善的热情。那个小女孩消失在雨中,消失在嘈杂的人群中,消失在世界的角落中,却没有消失在我的心里……。为什么人们去买慈善彩票、福利彩票那样积极,却漠视身边这样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呢?

 

我就是带着这样的疑惑,走完了高中,进入了大学,并在大学里开始了对社会弱势底层的关注和研究。


在大学里,要做学术就必须沉下去,才能浮起来。


什么是社会底层、什么又是弱势群体呢?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弱势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弱势群体只是社会底层的一部分。社会底层,是指在具有可比性前提下,处在社会价值分配被边缘化、底层化的特定人群,他们不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话语权和分配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目前大约有6亿多农民,农民工大约有2亿多人。农民工并不一定是社会弱势群体,但是农民工一定是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此次参加征文,我的获奖作品《后城镇化时期回流农民工价值实现的瓶颈与解题——一种政治参与“不超载”的解释》。表面上,我研究回流农民工的价值实现问题,实际上我想表达的是社会底层的人,怎么呐喊,怎么表达自己的呼声空间。就像论文中所提的三个构想:“第一,被动的主动:引导的‘村民自治’更符合中国民主的土壤。第二,合法的拓展:表达的‘建言献策’更适合回流农民工参与。第三,尊重的回应:互动的‘政治参与’更满足回流农民工需求。”    

 

农民工为什么要政治参与?农民工政治参与肯定不是一场政治作秀,也不是一场民主权利的演练。他们只是想表达利益诉求和实现利益诉求。人们的利益就像一根渴望燃烧的火柴,它有产生“燃烧”诉求的自主性,而实现它燃烧的作用却离不开空气,也就是我们的社会。回流农民工价值的实现,既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社会的机会。党和政府通过给予农民工一样的社会底层的人机会,通过对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源的相对均衡的分配制度和程序,使得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源在每个社会成员中基于正义和人的劳动来获得相对公平的“持有”,既使得社会弱势者(社会底层)不会过于“痛苦”,又使得社会强势者(社会上层)不会过于“快乐”,从而平等、公平地保护整个社会成员基于自然和社会“存在的合理性”的权益,创造一个“人与人之间缺少压制、增加和谐”的公平社会,进而逐步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里面所说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南京大学校园里,一群可以和你交谈的朋友,会让你学到不一样的东西。


正如约翰·洛克(John Locke)所言“一个明白道理的人,总是抱着几分怀疑主张己见的”。我的这些想法不一定会完全正确,但有一点值得推崇——“作为学者,作为公知,作为读书人,我们应该秉承正义和善良,去关心我们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现实问题,因为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或许我们不能成为中国社会转型建设中的工匠,但是我们可以参与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问题讨论,提供我们思考的智慧。”在学术的世界里,我们不能“做精致的平庸”,我们的论文做的很规范,但是没有思想的表达,就显得很平庸,像是汉娜·阿伦特所描绘的“平庸之恶”,同时,我们也不能“做自负的深刻”,就是自以为很有思想,实则论证不周延,学界早有相关思想性的论著表达。

 

那么,既然不想“精致的平庸”,也不想“自负的深刻”,我最后还是需要再指明一点。我的拙文,除了“规范的精致”,还有一点“光亮的地方”,就是想通过社会底层的诉求表达,来阐述政治体制的力量应该如何吸纳他们的诉求,而这其中又离不开我们党的作用和功能。我们党应该主动地搭建起这个政权和社会关系互动的桥梁,实现包容的政治参与和合理的政治吸纳,进而把我们的社会建设的更加美好。我想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意义。


父母的支持,是我坚持学术道路的后盾力量。


《探索与争鸣》人间体

联络员小探

xiaotanxiaosuo

转载 | 合作 | 咨询 | 建议

长按扫码加好友


END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探索与争鸣》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联系电话:021-53060418

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

版权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