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田乐乐 | 中国人“情”与“欲”的历史溯源——从八十年代回到晚清“五四”【第二届青创奖获奖作者发言特辑之六】

2017-03-30 田乐乐 探索与争鸣杂志

◆ ◆ ◆ ◆

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以学术为底色      以思想为旗帜

◆ ◆ ◆ ◆



中国人“情”与“欲”的历史溯源——

从八十年代回到晚清“五四”

田乐乐 | 上海大学文学院

本文为由作者在《探索与争鸣》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颁奖大会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问题”青年论坛的发言修改而成


3月21日,《探索与争鸣》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颁奖大会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问题”青年论坛,在上海社联举行。大会不仅对本次征文进行了回顾评价、对获奖作者给予了充分表彰,更重要的是,大会为青年学人提供了开放的表达与交流平台。诸位青年才俊围绕当下中国转型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发言探讨,不仅体现出获奖作者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敏锐的问题意识,更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和启发他们对于中国问题更为深入的探索与争鸣。以下,我们将每天推送一篇获奖作者在现场发言基础上修改而来的学术随笔。一方面作为他们对本次学术征文活动的阶段性总结,另一方面也供读者诸君学习借鉴。愿他们在未来道路上能够坚守初心,砥砺前行,并祝他们在学术研究上做出更大的贡献,更期待不远的将来,有更多超越他们的青年学人涌现出来。



田乐乐

三等奖《情本体与人的主体性之萌发——联结传统与现代的章太炎》一文作者


历史总会照进现实,既然它终会如此,我们就尽力去探索它究竟为何如斯。


生活在经过屡次转型今又转型的中国,我们自己总会感受到许许多多的问题,也会感受到周围其他人所感受到的许许多多的问题,这问题又有同异。


我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是:寻找它们的历史脉络


对于我的这个论文,如果大家仔细看,就会发现它其实有以五四来解释章太炎的倾向。这是一个从五四开始往上追溯的思路


这种思路产生,是有它的一个原因。当今的许许多多问题多可以追溯到我的前辈们所经历过的,也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崇敬的80年代。本来在大一和大二的时候,我的关注点一直是在80年代,因为我们都知道它很有趣,也特别重要。特别是对于90后来说,他是我们上一代,也是我们思想的上一代。我对它的关注挺多的。当然,首先是觉得它挺很有趣。


后来我的老师跟我说,若是关注80年代的话,因为它的影响很大,80年代一些很主流的思想家,他们的影响还没有熄下去,中国的思想讲究盖棺定论,如果你现在对他们思想做一个评价,这不仅难以看到一个思想家的思想全貌,在习惯上也是不合适。老师就鼓励我继续从80年代往上找,后来找到五四。


找到五四当然首先是因为五四与80年代的亲缘关系,另外一个原因就有些偶然了。那就是2015年是《新青年》,也就是《青年杂志》创刊100周年,当时各地都举办了许多的研讨会以纪念。我的老师当时也与上海社联合作在上海大学举办了研讨会,同时上海交通大学更是举办了大规模的会议。当时算是盛事,我参加了这研讨会,听取了许多前辈的不同观点,也阅读了许多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材料。在阅读这些材料的同时,我还做了许多五四思想脉络的梳理,正是在这种梳理之中,我渐渐发现看似明了的“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主张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梳理两者之间的演化脉络。也就是说,大家对于五四的阐释,好象是很清楚了,当然如果我们发现问题的话,应该还是能发现的。而且我当时的另一个想法是:既然已经阐释了这样清楚了,如果再去发现它底下潜藏的问题挺难的,而且五四是特别热门的研究。这也是我从五四往上追溯的一个原因。


这就是我的五四思想也即对于五四思想的关注点的来源。


当然了,如果要去找五四的线索的话,可以追溯其他许多人,为什么我会选择章太炎呢?是因为他的思想,特别的复杂,对他的关注还不够;他有很多佛学的思想,佛学有自己的一套用词和话语体系,又比较难以进入;而且他的用字又都是大家已经不通用的字,所以他的文献阅读起来特别的麻烦。因此大家对于他的阐释特别少。但我发现他又特别重要。我就想着如果自己去做的话,应该能够做出一点成绩来。就选择了他。


大家继续看这篇文章会发现有很多思想来自于李泽厚的三本思想史论。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参考文献。我在这文章之中所阐述的“情本体”与“主体性”也许会和李泽厚有出入,因为这是章太炎的思想,不是纯粹的李泽厚。所以李泽厚是我的一个理论来源,但不是一股脑地全盘拿过来,而是“接着讲”,我想通过章太炎将李泽厚的思想再往前发展一点,再往历史之中切入得深一些,也就是走出我自己思想的第一步

    

文章的第一节,基本上就是去寻找章太炎的连接传统与现代,也就是通过他自己所处的转型期思想连接五四以及他之上的传统——这三个节点。他是怎样继承他们的思想,这里的关节在哪里呢。我追溯到的就是明清启蒙思想家,接着对他们进行阐释。

    

明清启蒙思想家本身是处于企图在宋明理学内部寻找出路的一批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存有十分巨大的突破性,当然,在当时,时人称之为异端。但是他们没有完成社会转型。

    

明清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千头万绪,章太炎继承以及突破点到底在哪儿?我给它命名为对于“情感和欲望的重视”。纵使我们可以找出许多理学家仍然有些肯定“情”、“欲”的文献,但是,理学家对于“理”这一扭曲的道德本体的绝对树立却是无法被推翻的。这样的“理”观后来产生的结果就是戴震所说的“以理杀人”,后果极其恶劣。明清启蒙思想家的批判惊醒我们,理学是存在问题的,绝对不能再照搬理学。   

    

我在第二节中给章太炎思想的命名是“情本体”。所谓情本体就是说在以理杀人的对立面,用“情”对理加一个反动。它是在传统所孕育的,传统孕育出的反传统。章太炎刚好延续了这样的思想。对情欲的重视,也就是尊重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重要,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而不是由某一个人制造一种道德学说压制人的自由选择。这也就是对于个体的主体性重视。而主体性思想是现代性的主要原则。所以,可以说,章太炎接续传统中孕育的反传统,完成了思想的现代转型

    

在日本时期他在《民报》上大力宣传这种思想,对辛亥革命的影响非常大,后来对于五四运动,也就是日本当年的一批留学生,后来成为五四运动的思想主将的人,影响也特别大,特别是周氏兄弟。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思想脉络。

    

在最后一节中我指出,对于情欲,如果过渡的发展的话,它当然也会危害社会稳定。也即个体的主体性不是个人主义。我在这里探讨了章太炎对于情感欲望与理性的动态平衡的探索。这也就是,理学不是被现代全盘抛弃,它所高扬的理性是人类千年以来所形成一种认识,不是一无是处的东西,它是可以被“情本体”所悦纳的

    

我的思路,从当今追溯到五四,又从五四追溯至晚清。可是思想指向,一直都在当代。个人主义、人的主体性、我们如今究竟该如何处理自己泛滥的“情”、“欲”,这都是文章的当代指向。


《探索与争鸣》人间体

联络员小探

xiaotanxiaosuo

转载 | 合作 | 咨询 | 建议

长按扫码加好友


END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探索与争鸣》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联系电话:021-53060418

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

版权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