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昌凯 | 我希望在研究中看到人,而不是仅仅把对象变成一个数据条【第二届青创奖获奖作者发言特辑之七】

2017-03-31 陈昌凯 探索与争鸣杂志

◆ ◆ ◆ ◆

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以学术为底色      以思想为旗帜

◆ ◆ ◆ ◆



我希望在研究中看到人,而不是仅仅把对象变成一个数据条

陈昌凯  |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本文为由作者在《探索与争鸣》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颁奖大会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问题”青年论坛的发言修改而成


3月21日,《探索与争鸣》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颁奖大会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问题”青年论坛,在上海社联举行。大会不仅对本次征文进行了回顾评价、对获奖作者给予了充分表彰,更重要的是,大会为青年学人提供了开放的表达与交流平台。诸位青年才俊围绕当下中国转型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发言探讨,不仅体现出获奖作者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敏锐的问题意识,更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和启发他们对于中国问题更为深入的探索与争鸣。以下,我们将每天推送一篇获奖作者在现场发言基础上修改而来的学术随笔。一方面作为他们对本次学术征文活动的阶段性总结,另一方面也供读者诸君学习借鉴。愿他们在未来道路上能够坚守初心,砥砺前行,并祝他们在学术研究上做出更大的贡献,更期待不远的将来,有更多超越他们的青年学人涌现出来。


陈昌凯 (南京大学)

提名奖《时间紧迫感: 合法性视角下的中国体验》一文作者


谢谢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我中午吃饭的时候,不小心坐进了包间。因为我下楼晚了,诸位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我看包间还有空,就坐了进去。结果发现,原来里面坐的都是专家们。这下我有点慌了,因为自己在学术方面还是有些许自卑的,生怕专家们讨论一些专业的学术问题。结果大家都在谈房子,谈房子的升值快慢,谈房子的购买时机。

 

在现在的中国,房子是谁也绕不过去的话题,一桌人坐下来,几乎要不了几句话,就会扯到房子上来。因为现在房子真的是太重要了,那就直接相当于你财富的根本。什么时候买房,买什么房,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决策问题。而且,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量就是时间量,因为我在论文里也写了,买房有着重要的先发优势,一旦出手晚了,升值的空间就大大折扣,我们就会觉得自己亏了。这大概就是目前中国的一个现状吧,任何事情都必须赶早,晚了就没什么机会了。所以,我的研究方向就在时间焦虑感上。

 

今天早上我坐在下面翻了一下我们这次获奖作者的通讯录,发现自己是里面年纪最大的一个。大家都是80后、90后,就我一个70后。就我的研究中所引用的材料,胡润财富调查中,现在中国千万富翁的平均年龄就是38岁,我已经38岁了,离“千万”还很远很远,有点焦虑。而在学术圈里也混得不怎么样,在座的各位个个都比我年轻,都拿了大奖,我这么大年龄了,才拿了个小奖,所以就更加焦虑了。

 

其实,焦虑只是说说而已,如果真的焦虑,估计就没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说话了。我是学心理学出身的,本科、硕士念的都是心理学。但在我硕士毕业后,我怎么也不想读心理学了,因为当年心理学有非常大的趋势,越来越理科化,越来越神经化。当然,不可否认,脑科学、神经科学是目前非常重要与前沿的研究领域,但我的兴趣不在这里,我希望能看到人,能看到我的研究对象,而不是仅仅把研究对象变成一个数据条。

 

因此,我开始转读社会学,开始研究社会心理学,在这里面我看到宏观性里面包含了很多对人的关怀、对社会的关怀。虽然我其实是理科出身的,我以前要做很多的实验之类的研究,但我现在比较多的会做一些理论方面的思考,而把自己的关注点聚焦于社会心态方面。

 

当然,其实今天拿到这个“理论创新”的奖,确实让我受宠若惊!因为我自认为自己是没有什么理论方面的功底的。我其实就是喜欢关注我身边的事情,而身边的事情常常引发我的一些思考。比如说我获奖的这篇论文,完全源自于生活的观察和自己的体验。因为我是一个非常慢的人,慢到最后我自己也不得不非常焦虑。我的博士读了很多年,在还有半年就要被取消资格的时候我才毕业。在那个时候,我特别紧张我还有一年多的时间,那个时候我对于时间的焦虑感非常强烈。

 

然后我突然间发现,不是我一个人在强烈地关注着时间,大家都对时间很焦虑。虽然他们关注点不是博士论文,但他们依然焦虑着什么时候买房、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成家,什么时候晋升等等等等。所以我就干脆把时间焦虑感定为自己博士论文的题目,由此展开我的探讨。

 

中国改革开放快四十年,中国社会变迁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幅度之深、速度之快,都是史无前例的。而我们用几十年就走完了西文国家上百年的路,所以中国社会很多东西都被极大的压缩了,我们的内心世界的发展远远跟不上我们客观环境与物质条件的发展,从而使我们的内心在两极之间“漂泊不定”。正如周晓虹教授所言:“传统与现代的颉颃、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城市与乡村的对峙、积极与消极的共存,东方与西方的冲突。”我们正是在这样剧烈的社会变迁之下,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在动荡与冲突艰难前行。

 

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变迁的背景也给我们绝佳的思考与研究的空间,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可能我们这一辈子,甚至是我们的后代们也未必有机会再遇到。所以我觉得需要走到我们的研究对象的面前,去倾听这个时代,去感受这个时代,去触碰这个时代。

 

感谢这个时代,让我非常幸运地被这个时代浸染,而后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开一扇审视这个时代的“观景之窗”!

 

感谢《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给了我这们的鼓励,增加了我从现实出发进行研究的信心与动力!

 

我这个人比较俗一点,我关心的话题也比较俗一点。但我自认为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中国社会的问题,它背后有很多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部分。当然能不能提出我们独特的理论范式,我不知道。但我觉得,如果我们不研究它,就永远也不会有机会!

 

谢谢各位!


《探索与争鸣》人间体

联络员小探

xiaotanxiaosuo

转载 | 合作 | 咨询 | 建议

长按扫码加好友


END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探索与争鸣》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联系电话:021-53060418

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

版权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