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人一周微评】新型基础测绘之路即将走通一一武汉试点通过“期中考”

南人 GIS圈 2021-05-17

GIS FAMILY

作者:南人

编辑:GIS菌

| 本文约 3400 字,阅读约需 7 分钟 |
5月14日,全行业瞩目的国家新型基础测绘建设武汉市试点项目通过了自然资源部国土测绘司的中期评估,在这次“期中考”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获得专家、领导的高度好评!这也预示着新型基础测绘探索之路基本走通了!是很值得欣慰的事。

新型基础测绘从提出来到现在也有好几年了,可谓备受行业关注,同时又让人充满疑虑——设想很美好,现实却不好搞。行业主管部门为谨慎起见,以试点方式先行验证。

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先选取了上海的一个项目作为首个试点。经过上海市测绘院的努力,该项目于去年验收。从效果来看,既让人看到希望,开了眼界,却依然例单影孤,感觉难以全国推广。因此上海试点还不能充分验证设想,但也很有借鉴意义,勇于尝试,开了先河。
武汉是作为部里的第一个试点城市,试点面积更大,涉及范围更广,适应对象也更宽泛,是一次系统全面的试点,更具代表性,因此更加值得期待。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中间还受到了世界军运会、新冠疫情、汛情的影响耽误了部分时间),完成了第一阶段三平方公里的全流程验证和启动了100平方公里的生产和数据库建设,并从“基础、技术、产品、服务、质量、管理”六个方面开展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已开展6项正式立项标准规范的编研工作。
这次的中期评估,就是来检核武汉的进展,看看到底新型基础测绘的构想能否走得通?这就急迫需要靠实践来验证。

中期评估会由部国土测绘司司长武文忠亲自督阵,省市测绘主管部门的领导也均到场,另外还邀请了德高望重的李德仁院士、原国家测绘局副局长(长期主管基础测绘)李维森、宁夏区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包敏等全国知名专家担任专家组成员。由李德仁院士任组长,还邀请了技术合作方超图、南方数码、吉奥等单位负责人列席观摩,因此本人有幸参加了这个会议。

会上试点承担方武汉测绘研究院全面介绍了试点情况,还演示了生产流程和成果,通过一个多小时的展示,让大家都眼前一亮,有超出预期的惊喜,能够真切地看到了整个体系的雏形出来了!
几乎每个专家都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包括上海市测绘院的顾建祥副院长,他客观地认为武汉试点比较系统且更加全面,很值得学习;正在做省级试点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包敏副厅长也认为该试点项目非常值得宁夏学习、借鉴,是可以复制的体系;李维森局长则特别赞赏武汉市测绘研究院的事业情怀,称赞他们花了很多心思,“组织有力,管理科学,总结到位”;李德仁院士最后代表专家组发表的总结也对该试点表示了充分认可,认为完全达到试点目的,实现了试点目标。具体内容就不在这表述了,应该比较契合部里颁发的《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试点技术大纲》要求。
武文忠司长同样表示非常满意并高度认可,认为“创新信手拈来”,“不仅有实践,还从感性到理性,甚至上升到了理论层面”,可以感受到武汉试点是达到了他设想的要求的,所以他提出其它试点地区应该向武汉学习,也鼓励将武汉的做法、先进之处总结凝练后发给全国各地,从而能引导大家达成共识,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相信有武汉的试点样板,接下来会在全国掀起一股试点小热潮,毕竟有参考、有指引了,大家就会更加大胆来尝试了。
还专门编写了《新型基础测绘100问》,供各地学习参考
我虽不是技术专家、行家,但一直对新型基础测绘很关注,我们的技术团队也一直参与武汉试点项目,所以听得也很认真,对于这次评估会,我感到很振奋!没想到这么快就得到了验证,这么复杂的设想真的能付诸于实践,并达到预期效果,以肖建华院长为核心的武汉市测绘研究院实施团队确实很了不起,不仅是为他们武汉市,而是为整个行业、为国家做了很好的探索,确实有高度、有情怀、有水平、有能力,在转型升级中应该给他们记下一笔功劳。
武汉是开门做试点,合作方式也很具创新性
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而是如武司长说的“是一场变革”,我甚至认为是颠覆性的变革,绝对不亚于当年的从模拟测绘到数字化测绘的转变,因此可以说是几十年一遇啊。上升到这样的高度来看,才会有足够的重视,才会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就新型基础测绘而言,我认为核心点就是围绕地理实体的构建体系来展开,如果这个路径能实现了,我认为整个新型基础测绘就基本走通了,而武汉确实就是实现了:从地理实体的分类、标准、精度、颗粒度、数据库等,到地理实体的智能派生、抽取、组装,构建多种标准产品和应用产品,建立二三维数据库。可以说这条路是完全走出来了,实现了0到1的突破,而且还有好几个创新点,比如传统基础测绘DLG的自动转换(达到88%),实现了信息域上的“二三维一体化、时间空间一体化、空间属性一体化”和空间域上的“地上地下一体化、室外室内一体化、陆地水域一体化”六个一体化目标;还实现了地理信息和地质调查信息的“两地融合”、陆域和水域数据的“两域一体”、室内和室外成果的“两室打通”。可以说是非常有创新意义的试点。
当然,新型基础测绘不仅仅是地理实体产品体系,而是整个体系,这方面武汉试点也是考虑和做得非常周全,包括技术体系、组织管理体系、标准体系、安全体系等方面都有思路和成果,这是难能可贵的。
不过我们也知道,毕竟目前试点面积还不够大,还有很多地方有待完善,专家组也提出后续的试点在“组织实施模式、实时动态更新、时空大数据存储管理、挖掘分析、示范应用”中进一步加强探索研究和实践,相信到年底验收的时候,秉承“边实践、边应用、边生长、边优化”的试点建设理念,又会进一步提升。
下午我还专门留下来继续旁听了武汉市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专家评审会,这已经是第五个五年计划了,深切感受到武汉市对基础测绘的一贯重视。参会的人员包括武汉市发改委、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的领导,规划里计划五年投入5个亿左右,这对于一个省会城市来说相当好了,甚至超过很多的省份,这也是为什么武汉能胜任新型基础测绘试点的底气啊。

经过这次中期评估会,我还有几点想法跟大家交流:
一个是不求完美,尽快推广。试点不用太过于苛求完美,只要能基本走通就可以,只要路径是对的就可以复制推广了,进展得越快,影响就越大,被认知的程度就越深,应用就会越广。不能等,时不我待,各地要蓄势待发了。特别是要抓住从实景三维到孪生城市的大机遇,新型基础测绘正好可以在这个期间发挥重大作用;
第二是确定边界,量力而行。多年经验来看,发现我们很容易“发散”,一说就提到很多的应用,提出特别多要求,实际上还是要回归到基础测绘上来。只要能成为权威的、唯一的基础数据、基础产品,等于你生产出优质的食材,比如小麦,确定全国小麦都得从你这采购(《测绘法》赋予的),那么就是很大的作用了,至于加工成面粉,做成馒头还是包子抑或油条,那是食品加工厂的事,咱们不能操太多心,否则就都做不好,或者会周期很长;
第三是关注应用,不忧应用。我们经常一讨论,就会担心没有应用场景,担心政府财政投了很多钱,成果却用不上,这也是很多人的顾虑,由此也会产生畏难的情绪。我想可以理解,因为咱们测绘被边缘化是常有的事,因此总担心费了半天劲,出来的东西没人用、没法用、用不广。我想,对应用场景的关注固然是需要的,但却又没必要过于担心,这是在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好的事,设计方案是经过充分调研而来的,本来就是面向需求、面向问题导向来考虑的,只要我们坚信思路、方向是对的,实际上出来是一定可以用得上的,顶多就是暂时的不理解而已。试想,小麦种出来后怎么可能没用呢,只是不知道怎么用而已,我们可以先做些示范,做些馒头包子出来,应用部门尝到甜头后自然就考虑到自己的应用了,不会做可以请“厨师”嘛。
第四是关注成本,善算总账。成本自然也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事,因此都会打听到底要花多少钱?当听到上海每平方公里需要几十万元的全息采集后,都被吓到了。我想上海算是特例,超大城市嘛,做得精细一些可以理解,而大多数城乡,是可以“丰俭由人”的,具体还是取决于需要。我觉得更应该从总账的角度来考虑,因为将来一个地理实体只测一次的采集模式,取消比例尺概念,而且“国家-省-市(县)”联动生产和更新,实际上是大大减少重复测绘的,是减少浪费的,因此总成本实际是减少了的。何况应用面加大后,分摊成本就更小。今后只要理顺了各级投入机制,长远来看实际总成本一定会小得多。而且新型基础测绘成果跟以前有很大不同的是,实体赋予了属性语义,对分析统计、大数据融合就方便了很多,产品价值跟原来完全不是一回事,不仅仅是“图”的概念,而是“信息”的概念、大数据的概念。因此,只要讲清楚了,理顺了,实际成本不用担心的。
虽然还没到试点的验收阶段,但我们都踏实了,心中有底了,可以鼓励各地参照这样的模式尽快开展起来(有条件的还可以继续创新),这也是“十四五”期间测绘主管部门的重头戏了。接下来需要的是统一共识,凝心聚力,一起聚焦到这样的中心任务上来,共同来完成这样的重大模式转变,让基础测绘焕发新的生机,为数字中国、智慧社会贡献更大力量。
-
END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可查看文章哦)
▪︎ 相关阅读 ▪︎

【南人一周微评】无人机送货,光一个高精度地图就能把它难住

【南人一周微评】一上班,测绘喜事接踵而来,好兆头!

【南人一周微评】有了高科技,房地一体也可以测出高效率

【南人一周微评】井冈山,我来了!—— 一次党史学习的现场课


GIS圈


呈送未必知晓的行业资讯另一视角解读产业新闻深度挖掘地信精英故事
欢迎长按关注我们哦▼▼▼

你在看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