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蔡文伯 甘雪岩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学合作对高校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高校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分析

重庆高教研究 CQGJYJ 2024-02-05

收稿日期:2021-03-13

修回日期:2021-04-08
终审日期:2021-04-13
录用日期:2021-04-13

网络首发:2021-04-14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



蔡文伯  甘雪岩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学合作对高校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高校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分析
    要:高校创新绩效的产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有效动力,受产学合作、研发投入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收集2005—2018年重庆市和四川省有关研发投入、产学合作和创新绩效的指标数据。回归分析发现:首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学合作对高校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其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的研发投入在产学合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发挥中介效应,产学合作对高校研发投入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高校研发投入对高校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最后,政府支持力度在高校产学合作影响研发投入中产生显著的正向调节用,而在研发投入影响创新绩效中产生微弱的正向作用。应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学合作进程,发挥高校、企业与政府间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效应。适度增加高校研发投入,减少政府干预,激发高校科研创新活力。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学合作;高校研发投入;政府支持力度;高校创新绩效

作者简介:蔡文伯,男,新疆巴里坤人,石河子大学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和教育经济学研究;

甘雪岩,女,河南驻马店人,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学校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绩效的测度与评价研究”(71864032);新疆兵团社科基金项目“兵团教育精准扶贫成效与实现路径研究”(18ZD04)

一、问题提出

在当前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中,创新驱动成为扩大内需、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随着知识传播迭代和技术创新难度升级,具有协同发展优势的开放式城市群或都市圈,成为开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既体现出跨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战略,又顺应人口和经济向优质城市群聚集的空间演变格局。

创新驱动在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中国西部代表性的城市群,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也是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单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既需要高校、企业、政府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协同联动,也需要破除人才流动的堵点,使区域内科技创新要素流动融合发展。高校作为人力资本和科技资本集结的场域,一方面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进行基础研究和科研成果产出,为城市群的建设注入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发挥知识向外扩散的作用,促进高等教育组织结构的迭代与升级,推动高校教育链与地区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促进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知识的共享和科技的创新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应有之义,高校创新作用的发挥是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有效动力。

高校作为研发创新的知识源头,通过人才集聚和要素流动,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创新绩效的产出。本研究借鉴增长极理论和协同创新理论,把握成渝双城经济圈内地区高校、企业和政府的协同创新发展关系,剖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学合作、研发投入和政府支持力度对高校创新绩效的影响。以期促进高校创新绩效产出,增强高校与企业、政府的内在关联,形成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高等教育集群,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

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最初提出增长极理论,强调最先出现的增长极或增长点,发挥区域的吸引、集聚和向外扩散效应,对区域经济产生不平衡的终极影响。随后增长极理论在国内不断地演进,由空间经济学扩展到微观产业经济学,强调微观层面具有资源、区位优势的产业群和城市群作为潜在的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理论发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是在该地区形成密集型城市圈和产业集群,加深城市间的交流、融合和分工协作,实现区域内生产要素和人才资源的无障碍流动,再由“极核”内部向外层城市进行扩散,对邻近地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密切城际间的经济关联,产生规模效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需要高等教育作为核心动力极,利用高校的人才禀赋和科研技术,构建一体化的高校开放系统,形成高等教育集群,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通过增长极理论,聚焦于成渝地区双城高教圈,而高等教育的创新产出与政府支持和企业合作相辅相成。协同创新理论是将知识增值作为核心,跨度整合企业、政府和高校组织间的创新资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需要加强城市节点间的创新网络联系,发挥高校、企业和政府间的协同创新效应。通过构建技术研发和知识交互的协同发展创新网络,既提升成渝地区高等教育集群的内涵建设和竞争力,也提升企业科技和地区经济实力。高校通过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发展机制,提升跨区域创新人才流动率和合作关联度,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校人才顺畅流动。同时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内为企业提供知识流,使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充分融入创新创业当中,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发挥高校集群的创新创业能力。政府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宏观政策制定者和高校财政投入支持者,即通过积极的政策导向,形成知识驱动的合作氛围,加速高校与企业的要素流动和产业集聚,也通过适度的财政支持,为高校知识生产和科研创新提供动力,不断扩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学合作规模。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1.产学合作与高校创新绩效的关系

产学合作的主要以政府投入资金和政策支持,高校投入人力和技术资本,企业构建平台进行生产,共同合作完成科技成果和创新产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可以借助地理位置相邻的优势,将高校作为知识输出端,企业作为知识输入端,建立一体化的产学协同创新体制,通过参与者异质性与知识多元化的流动过程,有效地将知识应用于企业创新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在产学合作对高校创新绩效影响的关系中,产学合作具有综合效应,产学合作扩大经费来源投入从而促进高校创新绩效的提升,但跨部门合作也可能在到达临界点时高校创新产出的质量下降。王凯等人研究发现,产学合作强度与高校创新绩效之间呈现倒U型的关系。王成端等人通过现状考察发现,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高等教育与企业、政府间存在体制壁垒,协同创新共享意识不足。王佳宁等人也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发展机制整体较欠缺,政府、企业和高校的跨区域协同合作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因此,提出研究假设:

H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学合作正向影响高校创新绩效产出。

2.高校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

学术逻辑和市场逻辑的背景导向下,产学合作需要高校作为学术生产的场域不断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为产业创新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在产学合作与高校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中,陈丰等学者以长三角城市群的高校为例,指出高校R&D经费投入在校企合作影响高校创新产出中发挥中介作用,校企合作正向影响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郑丽霞等人研究发现,高校研发经费投入具有中介效应,在高校技术转让过程中产学研合作通过研发经费投入促进高校创新绩效的产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利于高校与企业进行知识交流和资源集聚,减少信息交流的成本和知识获取的粘性,对高校研发投入产生直接影响。

宋潇通过测量分析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形成以高校为核心的合作创新网络。高校通过技术转让的方式,保证商业化成果的获得,同时研发投入的资金支持也有利于增加高校创新产出的积极性。何宜庆指出在高等教育空间要素流动的背景下,R&D投入对区域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合理配置高校研发投入有利于激发高校科研人员的研发热情和积极性,提升高校技术研发和创新产出水平。因此,提出研究假设:

H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研发投入在产学合作与创新绩效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H2a: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学合作正向影响高校研发投入。

H2b: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研发投入正向影响高校创新绩效。

3.政府支持力度的调节作用

成渝城市群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和溢出效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的创新发展战略应也与政府资源投入规模和顶层制度设计相辅相成。陈小锋表明在高校研发投入中,政府财政拨款作为高校科研经费的重要外部资源,政府支持力度的增加,促使高校产学合作规模的扩大,不断增加对高校的经费投入。高擎等人指出在高校技术创新转移中,政府的支持力度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高校经费投入的冗杂。政府一方面为高校提供可利用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为高校提供创新产出的政策保障制度支持,加速高校与企业的要素流动和产业集聚,不断扩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学合作规模,持续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校研发投入的支持。

政府支持力度在研发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中,吴伟等人通过案例分析指出,资源投入型的政府有利于高校自外而内的创新能力提升。李政通过研究发现,政府对高校科研机构支持力度的增加并未显著提升高校创新效率。王晓红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政府支持对高校科研创新效率产生不确定的影响,政府支持力度适当的增加有利于提升知识创新效率,但超过一定范围,政府支持反而会对知识创新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可以看出政府支持对高校创新绩效产生促进、抑制和不确定性三种不同观点的影响,一方面政府支持力度的增加,激发高校开展创新活动的活力,有利于高校创新成果的产出,另一方面政府支持具有明显的政府意愿,往往与高校自身发展规划不匹配,高校创新发展的自主性受限。因此,提出研究假设:

H3a: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政府支持力度在高校产学合作影响研发投入中产生正向调节作用。

H3b: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政府支持力度在高校研发投入影响创新绩效中产生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需要进一步验证。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1.因变量

高校创新绩效。高校的创新绩效产出主要分布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中,主要涉及论文、专著、课题项目和专利等。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校课题项目总数、专著出版数、学术论文发表数和专利申请数进行指标降维,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高校创新绩效的综合指数。

2.自变量

产学合作。对于校企合作的科技创新,最直接的表现是校企研发合作的强度,本研究选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企事业单位委托高校开展科技活动的经费投入占高校R&D科研经费投入的比重,来表示产学合作的强度。

3.中介变量

高校研发投入。研发投入作为资产投入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种形式,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是高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经济支柱,故选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校研究与试验发展拨入经费表征高校研发投入。

4.调节变量

政府支持力度。转移支付是政府对高校研发经费头二测主要来源,政府通过经费投入为高校科技创新研发提供经济保障。本研究选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校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中政府资金数额占高校R&D科研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表征政府支持力度。

5.控制变量

人均GDP。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信息资本作为高校创新发展基础动力,高校创新能力的溢出跟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故本研究选取地方人均GDP来表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地区二三产业比重。在创新发展的行业背景下,技术水平较高及资本密集度大的行业与高校合作互动较频繁,创新成果产出显著。因此,选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二三产业占GDP比重作为控制变量。

技术成熟度。科技成果具有市场的预见性,能够促进区域生产力提升,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具备一定的现实价值,高校技术成果转让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创新绩效的产出。因此,以高校技术转让收入反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校科技成熟度。

研究生规模。高校作为高层次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集聚的场域,研究生作为国家高层级人才培养的形式,其规模代表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储备状况。因此,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校研究生规模作为控制变量来反映研发人才质量。

科技人力资本。科研人员通过知识的涵养,具备科研创新能力,发挥知识的外溢进行基础研究,对高校创新绩效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选取R&D人员全时当量作为控制变量,反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科技人力资本。

6.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重庆市和四川省2005—2018年有关研发投入、产学合作和创新绩效的相关指标,其中人均GDP和地区二三产业比重指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研究生规模数据来自《中国教育统计年鉴》,高校创新绩效、产学合作、研发投入、政府支持力度、技术成熟度和科技人力资本指标数据来自《高等学校科技统计汇编》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表1 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变量名称
代码
平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因变量
创新绩效
Inn
1.46
0.61
-0.80
1.48
自变量
产学合作
Col
19.23
9.13
5.71
38.52
中介变量
研发投入
Log(RD)
12.42
0.58
11.34
13.40
调节变量
政府支持力度
Gov
1.45
0.25
1.02
2.01
控制变量
地区人均GDP
Log(GDP)
1.02
0.59
0.10
1.94
技术成熟度
Log(Inc)
6.82
1.05
4.03
8.93
地区产业比重
Ind
6.45
2.67
2.44
12.83
研究生规模
Gra
6.45
2.67
2.44
12.83
科技人力资本
Sci
1.13
0.47
0.52
2.153
(二)模型构建

为了探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校研发投入在产学合作影响高校创新绩效的中介效应,以及政府支持力度与产学合作和研发投入交互项对高校创新绩效的影响,本研究借助Stata14.0分析软件,采用阶层回归的分析方法,构建如下模型: 

模型(1)和模型(2)中,α和β表示各变量前面的系数,其中因变量RD表示研发投入,Inn表示创新绩效,自变量Col表示产学合作,Gov*Col表示政府支出力度与产学合作的交互项,调节变量Gov*RD表示政府支持力度与研发投入的交互项,Control表示控制变量,ε表示残差项。

图1 模型结构

如图1所示,首先,根据研究假设对中介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校研发投入在产学合作影响高校创新绩效产出中发挥中介作用。即产学合作促进高校研发投入的增加(H2a),进而研发投入促进高校创新绩效水平的提升(H2b)。其次对调节交互效应进行检验,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政府支持力度与产学合作的交互项促进高校研发投入的增加(H3a),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政府支持力度与研发投入的交互项促进高校创新绩效的产出(H3b)。模型(1)检验产学合作对中介变量研发投入的影响(H2a),政府支持力度与产学合作的交互项对研发投入的影响(H3b)。模型(2)检验高校产学合作对研发投入的直接影响(H1),研发投入作为中介变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H2b),政府支持力度与研发投入的交互项分析对创新绩效的影响(H3a)。

四、实证分析

(一)高校产学合作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及政府支持的调节作用

运用阶层回归分析法,对模型(1)高校产学合作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及政府支持力度的调节作用进行检验。如表2所示,首先,在加入产学合作的M1中可知,产学合作在5%水平上显著,回归系数为0.025,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学合作对高校研发投入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证实了假设H2a的合理性。一方面成渝地理位置邻近,直接构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平台,进行知识互动和资源优势互补,资金和技术直接进行流动和转让,增强高校与企业的内在经济关联,直接作用于高校研发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成渝地域文化的同源性和相似性,提升高校与企业合作沟通的效率,减少信息交流的成本和知识获取的粘性,形成协同互助的伙伴关系,间接影响高校研发投入经费的增加。

其次,在M3中政府支持力度在1%水平上显著,回归系数为0.036,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政府支持力度的增加对高校研发投入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M4中政府支持力度与产学合作的交互项在1%水平上显著,回归系数为0.061,表明政府支持力度在产学合作影响高校研发投入中产生显著的促进调节作用,证实假设H3a的合理性。表明政府的财政支持作外部资源的调节变量,与产学合作进行交互作用,使高校与企业进行资源互补、信息互认共享与研发创新,积极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政府、高校和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机制。在政府的支持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转,高校发挥人才和技术的溢出作用,不断激励政府加大对高校的研发投入力度。

最后,在所有控制变量M1的估计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均GDP的增加对高校研发投入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技术成熟度、研究生规模和科技人力资本的增加均对高校的研发投入产生促进作用,但不显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二三产业比重的增加则对高校研发投入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

表2 高校产学合作和政府支持的调节作用对高校研发投入的影响

变量
研发投入
M1
M2
M3
M4
地区人均GDP
1.114***
(5.64)
1.107***
(6.87)
0.686***
(4.92)
0.329**
(2.32)
技术成熟度
0.056
(1.44)
0.058
(1.66)
0.074***
(3.06)
0.035
(1.55)
产业比重
-0.115***
(-4.12)
-0.120***
(-5.04)
-0.101***
(-5.25)
-0.037**
(-2.24)
研究生规模
0.065
(0.97)
0.017
(0.25)
0.018
(0.28)
0.030
(0.81)
科技人力资本
0.286
(0.88)
0.079
(0.23)
0.102
(0.30)
0.281
(1.43)
产学合作

0.025**
(2.26)
0.934***
(4.03)
0.115***
(5.94)
政府支持


0.036***
(3.65)
1.768***
(6.66)
产学合作*政府支持



0.061***
(1.23)
常数项
20.184***
(8.39)
20.660***
(9.96)
18.193***
(9.89)
11.437***
(7.08)
R2
0.851
0.863
0.875
0.887
(二)高校产学合作、研发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及政府支持的调节作用

通过对模型(2)高校产学合作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及政府支持的调节作用进行检验。如表2所示,首先,在加入产学合的M6中可知,产学合作在1%水平上显著,回归系数为0.035,说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学合作对高校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证实了假设H1的合理性。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企业的实际需求与成渝高校的人力资源禀赋相匹配,高校与企业合作联动促进知识转移和技术创新,信息流和知识流进行互动与共享,降低异质性组织间的研发和沟通成本,形成技术研发和知识交互的协同发展创新网络,有利于构建产学合作一体化的高校开放系统,促进高校创新成果产出。

其次,加入研发投入M7中可知,研发投入在10%水平上显著,回归系数为0.211,说明研发投入作为中介变量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的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证实了假设H2b。说明高校创新产出需要充足且持续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适度增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的研发经费,为高校创新研发提供资金支持,有助于高校创新绩效产出。结合假设H2a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学合作正向影响高校研发投入,表明研发投入作为中介变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校与企业通过创新协同合作,二者的经济关联性不断增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校研发投入经费的增加。高校研发投入经费的增加,使高校增强对技术创新的关注度,进而影响高校课题项目、学术论文和专利等创新产出。

再次,对假设H3b进行验证,在加入政府支持与研发投入交互项的M8中,政府支持与研发投入的交互项回归系数为0.001,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政府支持力度与研发投入的交互项对高校创新绩效产生微弱的正向作用。政府支持有利于研发投入的增加,但二者的交互项并未对高校创新绩效产生显著正向作用。一方面可能是政府作为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和财政投入的支持者,政府支持力度对高校创新产出的存在阈值效应,在一定范围内政府支持力度的增加有利于高校创新绩效的产出,但过度的政府支持投入会对高校研发投入产生“挤出效应”高校创新产出和研发成果具有政府意愿,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未有效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创新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增加,高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市场对接联系相对薄弱,过度地依赖政府支持,高校科研成果未能有效转化。

最后,在所有控制变量M5的估计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人均GDP、研究生规模高校和技术的成熟度的增加对高校创新绩效产生促进作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地区二三产业比重和科技人力资本的增加对高校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表3 高校产学合作、研发投入及政府支持的调节作用对高校创新绩效的影响 

变量
创新绩效
M5
M6
M7
M8
地区人均GDP
0.072*
(0.70)
0.069*
(0.43)
0.295**
(2.62)
0.295**
(2.55)
技术成熟度
0.015
(0.49)
0.023
(0.73)
0.001
(0.05)
0.001
(0.03)
产业比重
0.041**
(2.69)
0.055***
(3.04)
0.009
(0.59)
0.008
(0.44)
研究生规模
0.024
(0.44)
0.016
(0.30)
0.038*
(-1.93)
0.039*
(-1.96)
科技人力资本
1.201***
(3.68)
1.164***
(3.44)
0.930***
(6.75)
0.927***
(6.08)
产学合作

0.035***
(10.20)
0.040***
(10.26)
0.040***
(5.68)
研发投入


0.211*
(1.96)
0.218*
(1.18)
研发投入*政府支持



0.001
(0.07)
常数项
-5.072***
(-3.93)
-4.412***
(-6.27)
-7.627**
(-2.76)
-4.045**
(-1.01)
R2
0.855
0.864
0.888
0.897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本研究以具有“极核”特征的高等教育为切入点,收集2005—2018年重庆市和四川省有关高校产学合作、研发投入对创新绩效的数据,探析高校产学合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作为中介变量的研发投入和作为调节变量的政府支持力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

首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学合作在1%水平上对高校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回归系数为0.035。成渝地理位置的相邻和地域文化的同源,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企业的实际需求与高校的人力资源禀赋相匹配,减少信息交流的成本和难度,提升高校创新绩效的产出水平。

其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校研发投入在产学合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发挥中介效应,产学合作在5%水平上对高校研发投入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回归系数为0.025。高校研发投入在10%水平上对高校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回归系数为0.21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通过产学合作减少信息交流的成本和知识获取的粘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校研发经费投入。高校研发投入的增加有利于激发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高校创新产出。

最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政府支持力度与产学合作交互作用在1%水平上对高校研发投入产生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回归系数为0.061。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政府、高校和企业的协同创新体系有效运转,高校发挥人才和技术的溢出作用,不断激励政府加大对高校的研发投入力度。但政府支持力度在研发投入影响创新绩效中具有微弱的正向关系,未产生显著正向作用。原因可能是,政府支持力度对高校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过度的政府支持投入会对高校研发投入产生“挤出效应”,对高校的创新产出造成干预,不利于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自由发挥。

(二)政策建议

1.深化产学合作进程,发挥高校、企业与政府间的一体化协同创新效应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学合作强度的增加正向影响高校创新绩效的产出。为积极适应知识迭代传播和市场创新升级的需要,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教政集聚创新效用。应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学合作进程,密切高校与企业、政府群体间的一体化合作。一是高校教育链和人才链应与地区产业链和城市链深度融合,高校应优化专业结构,积极对接企业与市场的需求,建设高校集群创新孵化园,重视高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创新产出,激发高校原始创新活力。二是企业应提高产学合作质量、深化产学合作进程,跨组织协同整合高校与企业的创新资源,提升高校与企业的知识互动率和合作关联度,对接成渝企业与高校的服务需求,吸纳成渝地区双城高教圈的优质人力和技术资本,将高校研发成果与产业紧密结合转化为生产力。三是政府应在多主体协调发展中做好顶层设计与引导服务工作,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等教育与企业一体化协同发展框架,制定协同发展的制度和管理措施。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校集群和企业集群不断集聚,真正形成高校、企业和政府的深度协同创新发展环境。

2.适度增加高校研发投入,合理布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的发展方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校研发投入作为中介变量,对高校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一是应适度增加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的经费投入力度,从外部完善高校研发的配套设施,构建开放的文化氛围和宽松自由的高校创新研发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创新人才和精尖人才,聚集高质量人力资本,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建设提供内生创新动力。从内部激发高校人才的创新活力,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的增值赋能功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保证创新产出的动力。二是高校研发投入应更多聚焦于科技创新发展前沿和市场近期技术需求的领域,合理布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的发展定位。鼓励高校凸显自身优势,以强带弱,拓展高等教育集群办学的空间和自由度。三是借鉴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整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的创新资源。建立优质高校资源的内生与共享机制,开展不同形式的创新研发,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均衡流动,降低知识人才流动和信息交换的成本,构建一体化创新发展的高等教育集群。

3.减少政府干预,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的科研创新活力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政府支持力度与产学合作交互项的影响中,对高校研发投入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首先,政府应重视政策的导向作用,规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政策制定的统一性和发展执行的协同性。政府应优化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的财政资助结构,构建长效灵活的经费供给机制,对高等教育发展薄弱的学校进行有所侧重的开拓性资助,避免对产学合作一次性的资助方式,形成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高校资助方案。其次,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政府支持力度与高校研发投入交互项的影响中,对高校创新绩效的产出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政府支持力度存在阈值效应。政府应适度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以动态的眼光看待高校的科研创新产出,制定与研发投入互动协调的动态经费投入机制,避免政府支持对高校研发投入产生“挤出效应”。最后,应减少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的直接干预,避免高校过度依赖政府支持,给予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内的自由发挥空间。从成渝地区双城高教圈的长远利益出发,兼顾不同高校的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特征,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的创造力和内驱力。

作者编辑—同行评议意见

第一轮审稿意见

编辑意见

规范用语,如成渝双城经济圈应按照官方全称。文章格式请参考我刊近期刊发文献通修。结论与建议部分需要加强针对性和已有研究的对话。修改之处请标红。

第二轮审稿意见

同行评议意见1

1. 建议题目修改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学合作对高校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高校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分析

2. 在实证结论的解释与讨论部分,希望作者详细归纳论证影响路径显著或不显著的内在机理

3. 作者需详细交待所选模型的缘由,以及具体检验过程和指标

4. 作者需描述相应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例如高校研发投入和政府支持力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直接影响着模型1中的路径设定。另外,政府支持力度的具体指标是什么?文中“以成渝地区政府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是否为原始指标?抑或是计算指标?

审稿结论:修后再审。

同行评议意见2
论文通过实证方法验证了产学合作、研发投入对高校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论文中虽然也有数据描述性统计,但是通过这些数据难以了解成渝高校相关指标的具体情况,建议增加针对现状的具体分析,政策建议如能结合现状一起讨论,应可增进政策建议的说服力。
审稿结论:可刊用。
编辑意见
请参考以上外审意见对全文进行修改完善,凡修改之处请用红色字体标出。另请按照我刊近期刊发文献通修全文格式。尽快修回,修回时请在文前附上详细的修回说明(需对外审意见以及编辑部意见进行逐条回复)。

作者修回说明

对同行评议意见1的回应

修改意见1:建议题目修改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学合作对高校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高校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分析

回复:感谢专家提出的建议,已对题目进行修改,文章中相应的表述也做出修改。

修改意见2:在实证结论的解释与讨论部分,希望作者详细归纳论证影响路径显著或不显著的内在机理

回复:感谢专家提出的建议,在实证分析部分和结论部分针对不显著的原因和内在机理进行归纳完善。

修改意见3:作者需详细交待所选模型的缘由,以及具体检验过程和指标

回复:感谢专家提出的建议,在研究设计部分完善和交待所选模型的缘由,以及具体检验过程。

修改意见4:作者需描述相应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例如高校研发投入和政府支持力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直接影响着模型1中的路径设定。另外,政府支持力度的具体指标是什么?文中“以成渝地区政府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是否为原始指标?抑或是计算指标?

回复:感谢专家提出的建议,在研究假设中进一步交代和完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政府支持力度的具体指标是,高校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中政府资金数额占高校R&D科研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为计算指标,已对该指标进行标明修改标明,同时也检查其他指标含义,并明确指出指标来源。

对同行评议意见2的回应

论文通过实证方法验证了产学合作、研发投入对高校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修改意见1:论文中虽然也有数据描述性统计,但是通过这些数据难以了解成渝高校相关指标的具体情况,建议增加针对现状的具体分析,政策建议如能结合现状一起讨论,应可增进政策建议的说服力。

回复:感谢专家提出的建议,现状分析主要涉及高校创新绩效(综合指数)、产学合作强度(%)、高校研发投入(万元)和政府支持力度(%)这四个指标,但各指标间的量纲单位不一样,如果需要现状分析的话,就需要对各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政策建议部分已根据实证分析的现状作出相应的修改。

对编辑意见的回应

回复:感谢编辑部提出的建议,修改之处已标红,全文格式已修改。

第三轮审稿意见

编辑意见

文章针对外审意见做了一定的修改完善,但文章仍存在很多细节问题:

一是文章的语言表述问题,很多关键词的表述不统一,成渝地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不规范的词语到处可见;请逐字逐句将文章认真审读三遍以上,包括标点符号;

二是文章格式不够规范,请参考我刊近期刊发文献逐一对照着修改完善;

三是最后的建议部分依然缺乏针对性,请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出政策建议,不要堆积空泛的话语。同时文章结论部分需要加强与已有研究的对话,当前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研究成果已经不少,需要作者再次对已有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和对话,将文章的可读性提升。

四是文章的数据问题,仅更新到2018年,略显迟滞,建议更新至2019或2020年。

修改之处请用绿色字体标出,任何地方的改动,均需要标出来,请作者认真对待,如有不懂之处,请与导师认真协商处理。

作者修回说明

文章针对外审意见做了一定的修改完善,但文章仍存在很多细节问题:

一是文章的语言表述问题,很多关键词的表述不统一,成渝地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不规范的词语到处可见;请逐字逐句将文章认真审读三遍以上,包括标点符号;

回复:感谢编辑提出的意见,全文检查三遍以上,文章认真审读,规范用词,修改地方已标出。

二是文章格式不够规范,请参考我刊近期刊发文献逐一对照着修改完善;

回复:感谢编辑提出的意见,文章格式根据之前审稿的word版本进行修改,但是副标题的“基于高校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分析”不知格式是否正确。

三是最后的建议部分依然缺乏针对性,请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不要堆积空泛的话语

回复:感谢编辑提出的意见,结论部分进一步加强对已有对话的分析,建议部分也已进行针对性的修改。

四是文章的数据问题,仅更新到2018年,略显迟滞,建议更新至2019或2020年。

回复:感谢编辑提出的意见,数据在最初搜集的时候发现,目前收集的年鉴最新到2019年,但《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记录的都是前一年的数据,所以实际年份是到2018年。

第四轮审稿意见
编辑意见
格式部分依然需要进一步优化,请下载一篇2021年2期的稿件,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逐个改正,包括主标题、副标题......如此等等。另外,文章政策建议中的第一点,与文章主题有什么关系,与前面的结论和数据分析又有何关系,需要作者重新考虑深思。与已有研究对话,作者似乎没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与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相关的文章已经发出了一些,但文章的参考文献与之前依然一样,何故?而且文中有些不那么相关的文献,是否有必要呈现和引用?请作者认真修改,尤其是格式,已经反复强调了很多遍,但依然存在要素不全的问题,比如收稿日期哪去了。

作者修回说明

1.这次主要在研究假设和对策部分加强与已有研究对话,当前关于成渝双城经济圈政府支持力度与高校创新产出的研究很少,所以是基于全国政府支持与高校创新的关系提出假设。

2.全文又认真通读检查三遍,导师也认真较对,格式按照20201117《西部地区高校R&D活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的word版本从头到尾修改,原2期稿件的R&D文章中没有副标题格式,所以副标题格式是下载官方模板修改的。从知网下载的PDF和CAJ版本的没办法看出具体字号,同时也发现官方模板跟R&D稿件的word版本格式不一致,跟编辑部打电话咨询,还是按照R&D稿件的word版本修改。

第五轮审稿意见
同行评议意见1二审意见
修改达到了录用标准。
审稿结论:可刊用。
终审意见
审稿结论:可刊用。
文字编排:张海生
审核确认:吴朝平 蔡宗模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蔡文伯 甘雪岩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学合作对高校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高校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分析

重庆高教研究 CQGJYJ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