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冉 郭成 柴佳琪 | 地方引进高校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吗?

重庆高教研究 CQGJYJ 2024-02-05

收稿日期:2021-10-10

修回日期:2021-11-22
终审日期:2021-11-22
录用日期:2021-12-01

网络首发:2021-12-05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



赵冉 郭成 柴佳琪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地方引进高校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吗?

摘    要:地方引进高校政策能否持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估中亟待检验的关键问题。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法检验了地方引进高校政策对地区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效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引进高校持续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在引进后的第1年起就显著促进了所在地区经济增长,且其带动效应可持续11年;而引进高校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存在时滞效应,从引进后的第3年起才开始显现。从作用机制上看,一方面,引进高校通过更多地促进初始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较低地区的经济增长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另一方面,引进高校还可以通过影响技术进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因此,政府应注重对地方引进高校的长期政策支持,以“需求牵引”为基本原则,特别是对“十四五”规划中迫切需要的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技术专业的引进,以此实现引进高校与所在地区技术水平与产业结构相协调,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坚持以评促建,分类评价,形成“以点带域,多域协作,合作共赢”的高校新布局,不断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关键词:双一流;引进高校;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渐进双重差分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教育规模、结构与质量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2019NTSS06)作者简介:赵冉,女,河南平顶山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高等教育政策评估研究;郭成,男,甘肃兰州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柴佳琪,男,河北邯郸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一、问题提出

我国经济正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必然需要依托高水平的教育和人力资本,而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式具有极大的正外部性,已经成为实现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引擎,可以说高等教育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新名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优化人口结构,拓展人口质量红利,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为此,我国在优化高等教育体系的过程中,相继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一系列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17年,面对国家战略发展的新需求,“双一流”高校建设政策的出台,突出强调了大学在社会服务方面需要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校级的全方位合作,实现科研成果对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功能,使得更多的城市意识到大学对于城市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作用,并开始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进一步推动城市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在优质高校资源引进的过程中,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在全国几个高校聚集区中脱颖而出。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打造和建设人才高地”的政策指引下,该地区成为全国高水平大学和高端研究机构聚集的典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四种方式引进国内外优质高教资源:其一是建立分校区,共同建设高水平大学;其二是中外名校联袂与市政府合作,新建高水平大学;其三是市政府与中外名校共建特色学院,合力打造具有国际化、小而精等鲜明特色的国际一流学院,以深圳市最具代表性;其四为共建高端研究机构,围绕城市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市政府与国内知名高校共建研究院等高水平研究机构。地方引进高校的宗旨是互利共赢,也让一批名校有了“开疆辟土”,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专业的迫切愿望。这些城市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核心因素则是引进的高水平大学与这些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匹配。
在这场激烈的高校争夺战之中,引进高校政策是否真的为地区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是否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这些问题的评估与评价贯穿了一流大学建设的各个环节。2020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指出应重点关注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成效评价。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我国的现实背景对引进高校政策的净效应进行评估,具有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本研究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考虑到高等教育具有多产出的特征,将地方引进高校视为一项准实验,基于2000—2019年广东省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法系统评估地方引进高校对所在城市经济增长及产业高级化影响的净效应及持续时间;第二,检验了引进高校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更有效的决策依据。

二、文献回顾

进入知识经济社会,技术进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得到学界的普遍验证。不同于新古典增长模型将技术进步归结为外生变化的不确定因素,新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归结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化因素,从而将教育的知识传承和增长以及人才培养的社会功能赋予新的价值和意义,肯定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其中高等教育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引领、效率提升和创新驱动的贡献已得到研究的证实,从而肯定了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的重要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以科教兴国政策为起点,在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等国家战略中,都将高等教育的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作为实现人才强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战略。现有研究认为,高质量研究院和境外高校的引入,以及跨区域跨国合作办学的方式,一方面能够促进大学研究职能更好地发挥,从而与区域城市的产业群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地区经济与大学质量双赢局面;另一方面,避免了与国内其它高校的同质化竞争,与一流大学优势互补,促进高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及深度融合。从作用机制来说,高等教育作为高级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上。

(一)引进高校通过高级人力资本积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

地方引进高校政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主要表现在高级人力资本积累对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目的在于通过高等教育聚集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收益更好的发展。
从理论视角来看,这一判断得到了高等教育职能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以及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支持。从高等教育职能论的角度,人才培养作为高校培养社会所需的专门人才的重要职能,通过引进高校,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了高校社会职能更好的发挥。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高校对人力资本的积累不仅表现在对私人收益率的提升,还表现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升后,技术外部性对社会收益的提升。Lucas构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将人力资本的影响效应分为内部效应与外部效应,并把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作为独立的要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即人力资本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效应,以及这种效应对整个社会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也正是人力资本的这种外部效应使其成为“增长的发动机”。由此可见,地方引进高校在学理上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
从实证研究来看,地方引进高校政策作为发挥我国人力资本外部效应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普遍重视下,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发挥着积极作用。不少研究者以我国各省数据为例,从要素投入角度分析人力资本聚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效应后,认为高校的引进实现了高级人力资本聚集,从数量和结构角度发挥了其作为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溢出效应。然而也有研究通过与国外主要高校聚集区的对比发现,国内引进高校类型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协调性,不利于区域的长远发展。向兴华等对中美高水平大学的学科群分布的比较研究发现,我国重点学科群所在高校呈现同一区域过度集中,学科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的问题,不利于区域经济增长潜能的激发。然而已有关于高校聚集对区域经济增长及产业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缺乏对引进高校政策因素的考量,是对基础计量模型中关键因素的忽略,且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净效应有待精确评估。
从引进高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效应看,该政策效应还表现出一定的时间滞后性。有研究表明地方引进高校在实现高级人力资本聚集的过程中,对经济的贡献具有滞后效应,在不同区域之间差异显著,并以此解释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还有研究者发现,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不显著,甚至呈现显著的阻碍作用。虽然引进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滞后性已得到现有研究的检验,但其时间滞后性所带来的区域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却鲜有探讨。
据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引进高校可以促进所在区域的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升级;
假设2:引进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效应存在显著的时间异质性。

(二)引进高校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

引进高校政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主要表现在高校聚集促进地区技术创新、模仿和追赶,从而推动区域的本地-邻地经济增长机制。Black等提出城市经济增长模型,阐明了人力资本的外部性可以通过城市规模扩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人力资本的外部性正是通过不同类型的专业化聚集促进地区产业升级,其中地方政府合理的政策干预将内化人力资本溢出,从而产生同期市场结果和增长路径。

从高校聚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来看,主要表现为本地-邻地正向的空间知识溢出效应。在理论层面,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人力资本积累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Fingleton等的研究指出,大部分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都暗含地区相互独立的假定,但实际上地区之间既不是同质的也不是相互独立的,需要考虑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而这一结论也得到了研究者的证实,进一步说明了区域内人力资本促进技术模仿吸收的正向溢出效应。从高等教育职能的角度看,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的基本途径正是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等手段,因而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聚集将会更好地为区域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在实践层面,区域经济学的一些研究已经证实了高校聚集的人力资本存量异质性,将对区域经济整体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但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由此可见,本地的空间知识溢出效应对缩小区域内经济差异的作用仍有待检验。
从高校聚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本地效应来看,主要表现为本地的正向溢出效应。在理论层面,从区域经济学研究视角来看,大学知识创新的溢出将为区域内经济增长提供动力。Feldman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学实验室所创造出的知识将为本地企业的商业创新做出贡献,为地区经济提供新的活力。从高等教育职能的角度看,高等教育的科研职能在结合当地发展要求,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中得以充分体现。在实践层面,有学者通过研究证明了人力资本通过促进技术创新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也有研究从高等教育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出发,关注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对区域产业升级的影响,认为学科要素投入是影响内生性经济增长的路径之一。然而总体上目前的研究在知识创新对区域经济数量增长的研究较多,涉及知识溢出对本地经济结构的影响机制的探讨仍显不足。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3:引进高校可以通过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初始条件带动所在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

假设4:引进高校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带动所在地区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升级。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研究将地方引进高校视为一项准实验,发现引进高校最典型的城市是位于广东省的深圳、珠海等珠三角城市。因此,本研究以广东省为例实证分析引进高校的政策实施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代表性。考虑到珠三角地区的同质性更强,为了保证处理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可比性,最终本研究选取经济发展背景相似的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数据进行研究,其中,将实施引进高校政策的城市(包括深圳市、珠海市和中山市)设置为处理组,将未实施引进高校政策的城市(包括广州市、东莞市、佛山市、江门市、惠州市和肇庆市)作为对照组。由于地方引进高校的时间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选择渐进双重差分法作为主要分析方法,同时考虑到引进高校的影响具有时滞性,将引进高校的影响时间设置为引进后4年,因此2016年后实施政策的城市并未纳入处理组。广东省各地级市引进高校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1999—2021年广东省各地级市引进高校情况表(截至2021年6月) 

城市
引进高校及时间
广州
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2016年)、华南农业大学广州都柏林国际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20年)
深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深圳研究院(1999年)
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2000年)、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2000年)、西安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2000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2000年)、西南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2000年)、武汉大学广东(深圳)研究院(2000年)、南开大学深圳研究院(2000年)、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2000年)、东南大学深圳研究院(2000年)、厦门大学深圳研究院(2000年)、上海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深圳研究院(2000年)、合肥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2000年)、重庆大学深圳研究院(2000年)、中国药科大学深圳研究院(2000年)、北京邮电大学深圳研究院(2000年)、湖南大学深圳研究院(2000年)、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2000年)、中国地质大学深圳研究院(2000年)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2001年)、华东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2001年)、大连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2001年)、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2001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2001年)、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01年)、深圳中国科学院院士活动基地(2001年)
浙江大学深圳研究院(2002年)、北京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200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2002年)、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2002年)
天津大学深圳研究院(2003年)
大连海事大学深圳研究院(2007年)
中南大学深圳研究院(2008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圳研究院(2010年)
香港大学深圳研究院(2011年)
山东大学深圳研究院(2012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深圳研究院(2013年)
北京电影学院深圳研究院(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14年)、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2014年)
深圳中国工程院士活动基地(201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2015年)湖南大学罗切斯特设计学院(2015年)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2016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2016年)、江西财经大学深圳研究院(2016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圳研究院(2017年)、武汉理工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17年)
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2019年)、河南大学深圳研究院(2019年)、华中师范大学深圳研究院(201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2019年)
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2020年)、燕山大学深圳研究院(2020年)
珠海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2001年)、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2004年)、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现转为民办,珠海科技学院)(2004年)、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2010年)
中山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02年)
汕头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2016年)
东莞
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2017年)
佛山
华南师范大学阿伯丁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2021年)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由于不同城市引进高校的时期不同,本研究参考Beck等的研究,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设定如下基准计量回归模型(1):

式(1)中i(=1,2,...,9)为城市,t(=2000,2001,...,2019)为年份。本研究的被解释变量有两个,一个是数量指标为城市i在t年的经济增长水平,用城市人均GDP的对数表示,另一个是结构指标为城市i在t年的产业高级化指数Hindus,具体计算过程如公式(2-5)所示。当前,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测算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付凌晖提出的测算方法使用最为广泛,相较于其他的测算方法,这种方法综合考量了三次产业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根据付凌晖提出的测算方法,测算了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该方法是通过计算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其对应坐标轴的夹角来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为此,定义产业结构高级化变化值W如下:首先,将三次产业依次排列,分别计算三次产业增加值与GDP的比值,每一个部分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作为空间向量中的一个分量,从而构成一组3维向量,表示为,分别表示第一产业向量、第二产业向量和第三产业向量,然后分别计算与产业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排列的向量的夹角,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展开为:


若j=1

其次,定义产业结构高级化值W的计算公式如下:

W越大,则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越高。

College为双重差分估计量,若城市i在t年开始引进高校,则城市i在t及之后的年份中College=1,反之则为0。若College的系数显著大于0,则研究假设一得到验证。X为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控制变量,结合已有研究,本研究中选取以下变量:①资本(invest),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占GDP的比重衡量;②外商直接投资额(fdi),用实际使用外资额的对数表示;③政府财政支出(gov),用城市财政总支出占GDP的比重衡量。此外,本研究在机制分析及稳健性检验中采用技术创新水平(inno)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stu),分别用城市每万人拥有的专利授权数对数和在校大学生数的对数衡量。为城市个体固定效应,为年份固定效应。数据来自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广东省各城市统计年鉴整理得到。各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

变量
Mean
Sd.
min
max
p25
Median
p75
skewness
kurtosis
GDP
1.595
0.754
-0.302
2.998
1.075
1.656
2.15
-0.342
2.434
人均GDP
1.506
0.692
-0.302
2.659
1.034
1.57
2.049
-0.447
2.452
College
0.256
0.437
0
1
0
0
1
1.121
2.256
Invest
0.368
0.15
0.125
0.812
0.266
0.326
0.445
0.917
3.231
Fdi
2.669
0.796
0.593
4.407
2.062
2.531
3.255
0.222
2.317
Gov
0.099
0.034
0.041
0.204
0.071
0.093
0.121
0.745
3.062
Inno
8.545
1.62
4.419
12.023
7.446
8.619
9.768
-0.294
2.592
Stu
10.716
1.341
8.084
13.947
9.885
10.625
11.421
0.46
3.197
Hindus
1.911
0.05
1.771
2.008
1.884
1.913
1.947
-0.568
3.178
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本研究根据事件研究法进一步设定模型(6)检验假设二,即检验引进高校政策效应的时间异质性:

其中,表示引进高校这一政策的虚拟变量,假定城市i引进高校的年份为yeari,令k=t-yeari,当k≤-3时,=1,否则为0;依次类推,当k=-2,-1,... ,15,16时,相应的,=1,否则为0。在具体分析中,本研究以k=-1即城市引进高校前一年为基准期,因此公式(6)中未包括这个虚拟变量。通过观察(6)中参数的统计显著性来检验引进高校政策效应的时间异质性。
从作用机制出发,如果引进高校对于初始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城市的带动效应更大,即改变了所在区域较慢的初始经济增长速度这一不利条件,就意味着引进高校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本研究构建方程(7)来检验研究假设3:

根据前文分析,高等教育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也就是说技术水平较高的区域在引进高校政策实施后经济可能会得到更快的增长。因此本研究设定如下回归模型(8)来对技术进步路径进行检验:

在(1)式基础上引入一个新变量,该变量衡量了城市在引进高校之前的技术水平。本研究用专利授权量(inno)数据构建不同城市的技术水平。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准模型回归

表2报告了公式(1)的基准模型估计结果,模型一和三表示仅控制引进高校变量College与城市及年份固定效应,模型二和四估计了控制所有变量的结果。表3结果显示,变量College的估计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引进高校政策对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高于对产业升级的作用。在加入所有控制变量后,模型估计的拟合优度显著提升,表示控制变量大大提升了模型的解释力,固定资本投资、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政府财政支出与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及产业结构高级化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各变量符号与预期一致。根据模型二和四的估计结果,引进高校政策带来所在城市的人均GDP水平提高约0.507,促进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提高约0.011。结合进一步计算,本研究发现地方引进高校政策实施后人均GDP相比平均值水平增加至74857.4元,同时引进高校政策将带来产业高级化水平提升约1.1%。因此,研究假设一得到验证。

表3 基准模型回归结果

变量
人均GDP
产业结构高级化
(1)
(2)
(3)
(4)
College
0.9401***
0.5072***
0.0312***
0.0105***

(0.1417)
(0.0996)
(0.0061)
(0.0037)
Invest

1.7429***

0.0635***


(0.2896)

(0.0108)
Fdi

0.2774***

0.0086***


(0.0620)

(0.0023)
Gov

8.1180***

0.3942***


(1.2678)

(0.0473)
Constant
1.2658***
-0.8115***
1.9027***
1.8225***

(0.1413)
(0.1609)
(0.0158)
(0.0060)
城市固定效应
年份固定效应
R-squared
0.2989
0.7280
0.1370
0.7450
(二)时间异质性检验

基准回归结果反映的是引进高校政策实施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平均影响效应,并不能反映政策在不同时段内的影响差异。为了检验研究假设2引进高校驱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时间异质性,图1中报告了公式(6)变量的系数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看出,引进高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呈现出M型双峰分布的特征,并在政策实施后第10年达到最大。地方引进高校从第1年开始,直到引进后第11年,均显著推动了所在城市的经济增长,至第12年开始,高校引进对所在城市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变得不再显著。从地方引进高校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的动态效应来看,自实施该政策第3年起,才开始显现出对产业高级化的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其影响在政策实施后第6年达到最大,到引进后的第7年,高校引进对产业升级的作用不再显著。可见,地方引进高校政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这意味着该政策对经济增长数量的影响更直接,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则需要更长期的持续影响。

图1 地方引进高校政策效应的时间异质性

(三)稳健性检验

1.共同趋势假设检验

本研究使用渐进DID的重要前提是引进高校的城市(实验组)与没有引进高校的城市(对照组)在政策实施之前的经济增长具有共同的增长趋势或者不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图1的结果显示,地方引进高校之前的变量在统计上不显著,表明样本中处理组与对照组的城市在引进高校之前的经济增长和产业高级化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满足共同趋势假设。

2.安慰剂检验

本研究随机提前地方引进高校的时间,假定引进高校的城市不变,从[2000,t-1]的时间范围内随机抽取一年为城市引进高校的时间,利用新样本来估计引进高校变量College的系数,重复该过程500次,得到变量College对区域经济增长及产业高级化影响系数均值为0.1641和0.0023,比表3模型二和四的估计结果下降,表明提前地方引进高校时间导致引进高校政策对所在城市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影响效应显著下降,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引进高校后确实促进了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

3.PSM-DID修正样本选择性偏误

为了修正可能存在的样本选择性偏误,本研究利用样本期内实施引进高校的城市作为处理组,利用PSM方法,按照近邻匹配对处理组进行逐年匹配。匹配后不同变量处理组与对照组样本均值差异的P值不显著,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具有平衡性。根据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使用PSM-DID得到的双重差分估计量分别为0.5259和0.0116,且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与双向固定效应估计得到的值0.5072和0.0105没有显著差异,由此证实了引进高校政策对城市人均GDP及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表明了以上估计结果的有效性。

表4 PSM-DID回归结果

变量
人均GDP
产业结构高级化
(1)
(2)
College
0.5259***
0.0116***

(0.1136)
(0.0042)
Invest
1.6987***
0.0532***

(0.4043)
(0.0148)
Fdi
0.2786***
0.0084***

(0.0685)
(0.0025)
Gov
8.6619***
0.4632***

(2.0691)
(0.0757)
Constant
-0.8594***
1.8168***

(0.1743)
(0.0064)
R-squared
0.7076
0.7376

4.替代变量检验

本研究使用各地区在校大学生数(Stu)表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稳健性检验,表5结果显示,加入控制变量后,模型(2)和模型(4)中在校大学生数的估计值分别为0.4780和0.0103,且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与表3中的估计值0.5072和0.0105没有显著差异,由此证实了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城市人均GDP及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以上估计结果具有稳健性。

表5 使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检验

变量
人均GDP
产业结构高级化
(1)
(2)
(3)
(4)
Stu
0.6123***
0.4780***
0.0207***
0.0103***

(0.0171)
(0.0202)
(0.0011)
(0.0013)
Invest

0.6120***

0.0395***


(0.1499)

(0.0094)
Fdi

0.1231***

0.0053**


(0.0327)

(0.0021)
Gov

3.1826***

0.2866***


(0.6859)

(0.0431)
Constant
-5.0560***
-4.4858***
1.6892***
1.7437***

(0.2323)
(0.1716)
(0.0179)
(0.0108)
城市固定效应
年份固定效应
R-squared
0.8883
0.9276
0.6633
0.8077

(四)作用机制检验

1.引进高校缩小了地区发展差距

表6的估计结果显示,交互项College*growth0的估计系数始终显著为负,但是在初始人均GDP水平的不同分位数水平上,可以看到随着初始经济水平的提升,变量College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不断下降,表明地方引进高校政策对于初始经济水平较低的城市带动效应更大,而对初始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带动效应相对较弱,反映出引进高校有利于缩小地区经济水平的差距。从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看,地方引进高校政策对初始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较低的城市带动效应更大,表明引进高校也有利于缩小地区之间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的差距。

表6 引进高校对不同初始经济水平地区的影响

变量

人均GDP
产业结构高级化
(1)
(2)
College
0.8736***
0.6233**

(0.2276)
(0.2742)
College*growth0
-0.5142*
-0.3213**

(0.2643)
(0.1438)
Invest
1.6999***
0.0651***

(0.2786)
(0.0107)
Fdi
0.2638***
0.0095***

(0.0604)
(0.0023)
Gov
9.2369***
0.3843***

(1.2681)
(0.0470)


Growth 25%分位数
0.7481***
0.0270***

(0.1926)
(0.0082)
Growth 50%分位数
0.6971***
0.0151***

(0.1606)
(0.0042)
Growth 75%分位数
0.4669***
0.0083**

(0.1135)
(0.0038)
Constant
-1.6421***
1.8211***

(0.2426)
(0.0060)
R-squared
0.7611
0.7524

2.引进高校可以通过技术进步途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表7的估计结果显示,交互项College*inno0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初始技术水平越高的城市,引进高校对其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越大,对其产业升级的影响作用也越大。同时,技术水平位于25%分位数处的城市在引进高校后经济增长水平提高了0.27%,而技术水平位于50%和75%分位数处的城市在引进高校后其经济增长水平则提高了0.52%和0.74%,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提高了0.01%和0.03%,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也就是说,引进高校通过提高技术进步水平这一途径带动了所在城市的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升级。这进一步说明引进高校政策带动了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根据罗默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表述,教育可以通过促进技术水平的提升间接影响经济增长,而高等教育可以通过更多的促进技术创新的产出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表7 引进高校对不同初始技术水平地区的影响 
变量
人均GDP
产业结构高级化
(1)
(2)
College
-2.1750**
-0.1005***

(0.9654)
(0.0359)
College*inno0
0.3934***
0.0163***

(0.1409)
(0.0052)
Invest
1.9982***
0.0741***

(0.2983)
(0.0111)
Fdi
0.2873***
0.0090***

(0.0608)
(0.0023)
Gov
7.3869***
0.3639***

(1.2701)
(0.0472)


inno 25%分位数
0.2707**
-0.0015

(0.1379)
(0.0053)
inno 50%分位数
0.5189***
0.0131***

(0.0973)
(0.0037)
inno 75%分位数
0.7396***
0.0262***

(0.1650)
(0.0062)
Constant
-0.8759***
1.8198***

(0.1594)
(0.0059)
R-squared
0.7402
0.7590
本研究对机制的分析表明,引进高校对初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带动效应更大,同时还可以通过借助技术进步的途径来促进经济增长,对初始技术水平较高地区的带动效应更大,两种机制具有内在统一性。一方面,引进高校对初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方带动效应更大,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数量上的聚集驱动的区域劳动生产率提高,进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而引进高校对初始技术水平较高地区的经济增长带动效应更大,则是从知识和技术的质量和结构上驱动了产业升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从规模转向结构和质量;另一方面,从本质上讲,技术进步可以分为高端的技术创新以及低端的技术追赶与模仿,结合数据的可得性,文中采用了城市专利授权量来衡量技术水平的影响,但无法进一步对技术水平进行结构区分。同时,检验地方引进高校的时间异质效应是在11年和7年后不再显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一结果可能的原因是目前我国的技术进步仍然主要依托技术的模仿与追赶。因此,要实现地方引进高校对经济发展的持续影响不仅要从技术模仿追赶向高端技术创新转变,还要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依托高质量的教育和人力资本实现经济的内涵式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讨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研究基于2000—2019年广东省珠三角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渐进DID的方法估计了地方引进高校对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高级化的影响,得到了以下结论:第一,引进高校持续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使所在城市GDP显著提升约0.507,且带动效应可持续11年;第二,引进高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对所在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带动效应约为0.011,其影响效应在引进高校的第三年才开始显现;第三,引进高校可以通过更多地促进初始经济水平较低地区的经济增长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还通过促进初始产业结构水平较低地区的产业升级来缩小地区产业高级化水平差距;第四,引进高校还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水平提升这一机制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高级化。

(二)政策建议

结合对地方引进高校政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 政府应注重对引进高校的长期政策支持,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地方引进高校持续带动所在地区的经济增长,且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效应存在时滞性,在高校实施政策引进后的第3年才开始显现,在短期内无法看到明显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因此要持续保障政府对引进高校的充足财政投入支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优化管理环境,为培养一流人才、创建一流学科提供充足保障,不断推动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第二, 政府应坚持以评促建,分类评价原则,以区域高校特色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地方引进高校政策对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的研究结论表明了高校对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存在阶段性的异质特征,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服务职能,政府应当以学科为基础,依据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对区域产业的服务能力,探索建立院校分类评价体系,鼓励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身特色提升育人质量。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理念,建立常态化分类评价体系,注重高校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过程性评价,并合理参考第三方评价,从而形成监测、改进和评价“三位一体”的新模式。
第三, 高校应在引进来的基础上,推动优质高校资源走出去,形成“以点带域,多域协作,合作共赢”的高校布局新局面,不断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本研究发现引进高校可以通过更多地促进初始经济水平较低地区的经济增长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根据“增长极理论”,为了更好的实现区域内高校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资源优势高校应当在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需求,与周边区域高校建立合作培养的帮扶项目,激发优势地区周边高级人力资本的潜力;同时与周边区域企业建立“学科-产业”双向合作链,一方面将高校的人力和知识资源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动力,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企业结合生产实际中的人才需求用经济优势助力高校人力资本积累,为产业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四, 地方引进高校应以“需求牵引”为基本原则,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证研究结果指出,在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引进高校的带动效应越强,因此实施引进高校政策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实际需求引进高校相关专业,特别是“十四五”规划中迫切需要的,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的前沿技术,以此实现引进高校与所在城市技术水平与产业结构相协调。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可推动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科技创新,以促进成果有效转化,提升引进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同时政府要成为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过程中的引导者与服务者,特别是在关键技术研发方面给予支持引导,不断探索适合地区发展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之路。

(三)进一步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地方引进高校政策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然而教育部于今年7月发布了《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明确指出“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这似乎与本研究的结论相悖,在此将结合现有政策进一步探讨。
首先,从高校异地校区的内在逻辑来看,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同建设校区,既可以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重新布局,核心则是引进的高水平大学与这些城市战略性新型产业和经济需求相匹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优质人力资本。从目前“双一流”高校异地校区分布来看,相关统计数据表明省内跨市的校区是跨省设立校区的2倍多,表明了高校选择异地办学地点的审慎态度。而《意见》中主要针对跨省份以及长距离建立的异地校区情况,这与高校异地校区的内在逻辑并不矛盾。
其次,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地方引进高校政策在第三年后对区域经济增长发挥显著效果,但是在第十一年之后效果呈现下降且不显著的状态,存在显著的时间异质性。这反映出高等教育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已经从高等教育数量转向对更高教育质量的需求,而长距离的异地办学将会引发教育培养质量下降,稀释教师等资源的分配问题等都将影响引进高校的发展,充分说明了政府与高校在双向奔赴的同时,也要重视政策执行的一贯性和高校建设的质量,这与实现新发展格局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同时,本研究的结论还表明高校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因而对于区域政府来说,应当加强研究性高等教育机构的吸引力度。此外,在引进高校类型中,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另一种主要的引进高校类型,应进一步加大海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吸引力度,这与《意见》中的“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和“有序推进中(境)外合作办学”的要求一脉相承。
最后,就整体研究结果来看,可以进一步提出支持地方引进高校的政策建议。一方面,政府在吸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过程中,除了重视对于这些高校的政策支持外,更要加强质量监管,从严审批办学流程,加强质量评估和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流入流出机制;另一方面,高校在破解自身发展的空间限制外,也要加强对办学质量的监测及改进,保证自身品牌优势,充分发挥高校通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路径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长期驱动作用。
当然,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由于其区位和政策优势,是我国引进高校的典型地区,研究该地区引进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具有一定特殊性,在后续研究中应进一步扩大研究的样本量,提高结论的可推广性。

作者编辑—同行评议意见

第一轮审稿意见

同行评议意见1

论文选题具有新意,方法得当,逻辑自洽,结论可信。但存在以下问题,与作者商讨:

1. 立意问题。作者探讨的是高校引进的经济效益问题,结果是好的,但是教育部《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21〕10号)中明确规定了“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另外,对于现存的高校异地校区,本着平稳有序的原则逐步清理规范。新申报设置的学校,须不存在跨省异地校区。”,那么既然是于高校于地方都是有益的局面,为何会受到政策的严控呢?尽管异地办学是高校引进的一种方式,但作者需结合现有政策方针,进行可行解释,并提出优化措施。特别是需警惕现有的研究结论可能作为政策实施可能的影响?

2. 计量模型中缺少对城市现有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控制,希望作者能进一步完善。

3. 安慰剂检验依然显著,说明有别的政策干预在,希望作者能进一步丰富数据,提高最终的结果精确度。

审稿结论:修后再审。
同行评议意见2
做几个方面补充可以考虑刊用:(1)文献综述部分根据研究主题补充新近的文献,增强对研究趋势的把握;(2)实证研究部分给出变量的基本统计描述;(3)研究结论部分增加讨论,直面文章研究结论的缺陷,即以广东省为例有一定的特殊性,结论和政策建议是否能够适用于全国,值得商榷,这需要作者更为谨慎。
审稿结论:可刊用。
编辑意见
请参考以上外审意见对全文进行修改完善,凡修改之处请用红色字体标出。另请按照我刊近期刊发文献通修全文格式。尽快修回,修回时请在文前附上详细的修回说明(需对外审意见以及编辑部意见进行逐条回复)。
作者首轮修回说明

尊敬的老师:

您好!

非常感谢编辑和审稿人对《高校引进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吗?——基于渐进双重差分法的实证研究》一文的大力斧正,作者已按照贵刊的要求作了详细修改,在文中用红色字体标注。尚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现将贵刊所提的问题回答如下:

对同行评议意见1的回应

论文选题具有新意,方法得当,逻辑自洽,结论可信。但存在以下问题,与作者商讨:

1. 立意问题。作者探讨的是高校引进的经济效益问题,结果是好的,但是教育部《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21〕10号)中明确规定了“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另外,对于现存的高校异地校区,本着平稳有序的原则逐步清理规范。新申报设置的学校,须不存在跨省异地校区。”,那么既然是于高校于地方都是有益的局面,为何会受到政策的严控呢?尽管异地办学是高校引进的一种方式,但作者需结合现有政策方针,进行可行解释,并提出优化措施。特别是需警惕现有的研究结论可能作为政策实施可能的影响?

回答1:根据贵刊的修改意见,笔者在本文的研究讨论中就“异地办学”政策进行了回应。本文研究结论与《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的政策并不冲突,且是对该政策的补充和解释。

首先,从高校异地校区的内在逻辑来看,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同建设校区,既可以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重新布局,核心则是引进的高水平大学与这些城市战略性新型产业和经济需求相匹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优质人力资本。从目前“双一流”高校异地校区分布来看,相关统计数据表明省内跨市的校区是跨省设立校区的2倍多,表明了高校选择异地办学地点的审慎态度。而《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主要针对跨省份以及长距离建立的异地校区情况,这与高校异地校区的内在逻辑并不矛盾。

其次,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高校引进政策在第三年后对区域经济增长发挥显著效果,但是在第十一年之后效果呈现下降且不显著的状态,存在显著的时间异质性效应,反映出高等教育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已经从高等教育数量转向对更高教育质量的需求,而长距离的异地办学将会引发教育培养质量下降,稀释教师等资源的分配问题等都将影响引进高校的发展,充分说明了政府与高校在双向奔赴的同时,也要重视政策执行的一贯性和高校建设的质量,这与实现新发展格局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同时,本文的研究结论还表明高校可以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因而对于区域政府来说,应当加强研究性高等教育机构的吸引力度;此外,在引进高校类型中,中外合作办学为另一种主要的高校引进类型,应进一步加大海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吸引力度。这与《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的“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和“有序推进中(境)外合作办学”的要求一脉相承。

最后,就整体研究结果来看,可以提出支持高校引进的政策建议。据此,笔者提出可能的优化策略,一方面,政府在吸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过程中,除了重视对于这些高校的政策支持外,更要加强质量监管,从严审批办学流程,加强质量评估和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流入流出机制;另一方面,高校在破解自身发展的空间限制外,也要加强对办学质量的监测及改进,保证自身品牌优势,充分发挥高校通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路径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长期驱动作用。

2. 计量模型中缺少对城市现有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控制,希望作者能进一步完善。

回答2:根据贵刊的修改意见,本研究将高校引进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来间接评估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同时高等教育水平与其他控制变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共线性,共同放入解释变量中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计量估计的准确性,故笔者未加入对变量的控制。

3. 安慰剂检验依然显著,说明有别的政策干预在,希望作者能进一步丰富数据,提高最终的结果精确度。

回答3:根据文章整体的行文思路,考虑到系数虽显著但其效应量降低约68%,参考相关文献的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引进的政策效应,但同时考虑样本量确实影响了结果的精度,笔者将在后期研究中进一步丰富全国层面数据,同时关于解释的有限性已在研究讨论部分进行补充。 

对同行评议意见2的回应

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补充:

(1)文献综述部分根据研究主题补充新近的文献,增强对研究趋势的把握;

回答1:根据贵刊的修改意见,笔者结合现有研究趋势,对高校引进政策和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补充,并在文献综述部分和研究讨论部分有所体现。

(2)实证研究部分给出变量的基本统计描述;

回答2:笔者根据贵刊要求,已补充变量的基本统计描述结果如表2所示。

(3)研究结论部分增加讨论,直面文章研究结论的缺陷,即以广东省为例有一定的特殊性,结论和政策建议是否能够适用于全国,值得商榷,这需要作者更为谨慎。

回答3:根据贵刊的修改意见,本研究增加了研究讨论部分,重点就数据的局限性和结论的可推广性进行了说明和展望。

对编辑意见的回应

回答1:笔者已按照贵刊的格式体例对全文的格式进行修改和调整。

最后,再次感谢贵刊编辑与审稿人的宝贵建议!

第二轮审稿意见

同行评议意见1二审意见

问题如下:

1.“其中,表示高校引进这一政策的虚拟变量,假定城市i引进高校的年份为yeari,则k=t-yeari,当k≤-3时,,否则为0,以此类推。在具体分析中,我们以k=-1为城市引进高校前一年为基准期。”这一段的描述请作者重新检查,以提高通读性。

2.文中对机制的分析表明,高校引进对初始经济落后地方的带动效应更大,同时是借助技术创新的途径来促进经济增长,但对技术创新的初始水平较高的地方的带动水平更大。这两个机制单独看都很合理,但既然高校引进对初始技术创新水平较高的城市的经济发展带动效应更大,而一般意义上初始技术创新水平较高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这与第一个结论“对初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方的带动效应更大”这一结论貌似是矛盾的。同时,作者分析了高校引进的时间异质效应是11年和7年后不再显著,后面讨论部分也作了解释,但既然其主要机制是促进技术创新,这种内涵式发展模式理应具有持续性,那又为何不能持续呢?

3.表6中的系数和文字的系数是不对应的。“同时,技术水平位于25%分位数处的城市在引进高校后经济增长水平提高了0.31%,而技术水平位于50%和75%分位数处的城市在引进高校后其经济增长水平则提高了0.58%和0.81%,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提高了0.01%和0.03%,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文字中的系数是0.2707(0.31%)、0.5189(0.58%)和0.7396(0.81%),请作者核对或说明。

4.最后,作者虽然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其他控制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问题,但控制变量之间的共线性问题对核心干预变量(高校引入)的系数估计的影响可能不大,因此是可以尝试控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如果存在影响,作者是否可以尝试将城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变量替代的方法加入到模型中进行稳健性检验?

以上与作者讨论。

审稿结论:修后再审。
编辑意见
请参考以上外审意见对全文进行修改完善,凡修改之处请用蓝色字体标出。另请按照我刊近期刊发文献和投稿指南通修全文格式,保证全文格式的规范、统一。尽快修回,修回时请在文前附上详细的修回说明(需对外审意见以及编辑意见进行逐条回复)。
请再三检查稿件,看看文章是否还有可改进的空间。比如,请确认(1)句子是否因缺少“主语”、“谓语”或者“宾语”成分而难以通读;(2)标点符号——尤其是“,”和“。”——的使用是否准确;(3)句子或者段落是否因过长而影响阅读和理解;(4)句子之间和段落之间的逻辑是否清晰顺畅;(5)行文是否存在拖沓、重复、冗长的情况;(6)概念、符号、变量、专业术语的使用是否能保持前后一致;以及(7)数学推导是否准确无误,图表中的数字是否与正文的分析判断相符。
作者二轮修回说明

尊敬的老师:

您好!

再次感谢编辑和审稿人对《高校引进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吗?——基于渐进双重差分法的实证研究》一文的大力斧正,作者已按照二审意见作了详细修改,在文中用蓝色字体标注。尚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现将贵刊所提的问题回答如下:

1.“其中,表示高校引进这一政策的虚拟变量,假定城市i引进高校的年份为yeari,则k=t-yeari,当k≤-3时,,否则为0,以此类推。在具体分析中,我们以k=-1为城市引进高校前一年为基准期。”这一段的描述请作者重新检查,以提高通读性。

回答1:根据贵刊的修改意见,笔者对该部分内容进行重新描述,具体修改如下:“其中,表示高校引进这一政策的虚拟变量,假定城市i引进高校的年份为yeari,令k=t-yeari,当k≤-3时,,否则为0;依次类推,当k=-2,-1,... ,15,16时,相应的,否则为0。在具体分析中,我们以k=-1即城市引进高校前一年为基准期,因此公式(6)中未包括这个虚拟变量。”

2.文中对机制的分析表明,高校引进对初始经济落后地方的带动效应更大,同时是借助技术创新的途径来促进经济增长,但对技术创新的初始水平较高的地方的带动水平更大。这两个机制单独看都很合理,但既然高校引进对初始技术创新水平较高的城市的经济发展带动效应更大,而一般意义上初始技术创新水平较高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这与第一个结论“对初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方的带动效应更大”这一结论貌似是矛盾的。同时,作者分析了高校引进的时间异质效应是11年和7年后不再显著,后面讨论部分也作了解释,但既然其主要机制是促进技术创新,这种内涵式发展模式理应具有持续性,那又为何不能持续呢?

回答2:笔者根据贵刊的修改意见,对该问题进行了补充说明,具体如下:本文对机制的分析表明,高校引进对初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带动效应更大,高校引进还可以通过借助技术进步的途径来促进经济增长,对初始技术水平较高地区的带动效应更大,两种机制具有内在统一性。一方面,高校引进对初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方带动效应更大,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数量上的聚集驱动的区域劳动生产率提高,进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而高校引进对初始技术水平较高地区的经济增长带动效应更大,则是从知识和技术的质量和结构上驱动了产业升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从规模转向结构和质量;另一方面,从本质上讲,技术进步可以分为高端的技术创新以及低端的技术追赶与模仿,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在文中我们采用城市专利授权量来衡量技术水平的影响,但无法进一步对技术水平进行结构区分。同时,检验高校引进的时间异质效应是11年和7年后不再显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一结果可能的原因是目前我国的技术进步仍然主要依托技术的模仿与追赶。因此,要实现高校引进对经济发展的持续影响不仅要从技术模仿追赶向高端技术创新转变,还要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依托高质量的教育和人力资本实现经济的内涵式可持续发展。

3.表6中的系数和文字的系数是不对应的。“同时,技术水平位于25%分位数处的城市在引进高校后经济增长水平提高了0.31%,而技术水平位于50%和75%分位数处的城市在引进高校后其经济增长水平则提高了0.58%和0.81%,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提高了0.01%和0.03%,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文字中的系数是0.2707(0.31%)、0.5189(0.58%)和0.7396(0.81%),请作者核对或说明。

回答3:根据贵刊的修改意见,笔者对数据进行核对并修改。

4.最后,作者虽然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其他控制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问题,但控制变量之间的共线性问题对核心干预变量(高校引入)的系数估计的影响可能不大,因此是可以尝试控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如果存在影响,作者是否可以尝试将城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变量替代的方法加入到模型中进行稳健性检验?

回答4:根据贵刊的修改意见,笔者将城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变量替代的方法加入到模型中进行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高等教育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稳健性。

对编辑意见的回应

请参考以上外审意见对全文进行修改完善,凡修改之处请用蓝色字体标出。另请按照我刊近期刊发文献和投稿指南通修全文格式,保证全文格式的规范、统一。尽快修回,修回时请在文前附上详细的修回说明(需对外审意见以及编辑意见进行逐条回复)。

请再三检查稿件,看看文章是否还有可改进的空间。比如,请确认(1)句子是否因缺少“主语”、“谓语”或者“宾语”成分而难以通读;(2)标点符号——尤其是“,”和“。”——的使用是否准确;(3)句子或者段落是否因过长而影响阅读和理解;(4)句子之间和段落之间的逻辑是否清晰顺畅;(5)行文是否存在拖沓、重复、冗长的情况;(6)概念、符号、变量、专业术语的使用是否能保持前后一致;以及(7)数学推导是否准确无误,图表中的数字是否与正文的分析判断相符

回答1:笔者已按照贵刊的格式体例并再三检查了稿件,对全文的格式和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

最后,再次感谢贵刊编辑与审稿人的宝贵建议!

第三轮审稿意见

同行评议意见1三审意见

建议刊用

审稿结论:可刊用。

编辑意见

1.参考文献不够规范,如英文文献的作者名都需要大写;在线文献过多,可考虑删减一些。
2.按照要求基金项目只能保留一个,请作者斟酌处理。
3.假设请用数字1、2、3代替。
4.部分文字和标点符号不够规范,如正文中“Black等(1999)”不需要标注年份,“2000-2019”应为“2000—2019”等。
5.文中的图片请替换为可编辑的原图。
6.请再三检查稿件,看看文章是否还有可改进的空间。比如,请确认(1)句子是否因缺少“主语”、“谓语”或者“宾语”成分而难以通读;(2)标点符号——尤其是“,”和“。”——的使用是否准确;(3)句子或者段落是否因过长而影响阅读和理解;(4)句子之间和段落之间的逻辑是否清晰顺畅;(5)行文是否存在拖沓、重复、冗长的情况;(6)概念、符号、变量、专业术语的使用是否能保持前后一致;以及(7)数学推导是否准确无误,图表中的数字是否与正文的分析判断相符。
7.凡修改之处请用紫色字体标出,请作者认真对待。尽快返回后再审。

审稿结论:修后终审。

作者三轮修回说明

尊敬的老师:

您好!

十分感谢编辑和审稿人对《高校引进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吗?——基于渐进双重差分法的实证研究》一文的大力斧正,作者已按照三审意见作了详细修改,在文中用紫色字体标注。尚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现将贵刊所提的问题回答如下:

回答1:根据贵刊的修改意见,笔者对参考文献部分英文文献的作者名都进行大写处理,并根据文章内容对在线文献进行了删减。

回答2:根据贵刊的修改意见,笔者删除了一个基金项目,保留了一个。

回答3:根据贵刊的修改意见,将文中“假设一”、“假设二”……修改为“假设1”、“假设2”……。

回答4:根据贵刊的修改意见,将文中引用文献的作者名后的年份删除,并将年份之间的连接符号按要求进行了修改。

回答5:根据贵刊的修改意见,笔者在附件中上传了清晰的图片。

回答6:根据贵刊的修改意见,梳理了文章脉络,对文章进行了通读。其中文章主语部分进行了统一,对部分使用有误的标点符号进行了修改,对图表中的数字也进行了规范,均按要求采用紫色字体标出。

回答7:根据贵刊的修改意见,已按要求对修改部分使用紫色字体标出。

最后,再次感谢贵刊编辑与审稿人的宝贵建议!

编辑部定稿会终审意见

选题热点,研究规范。但需要做如下完善:
1.标题可以再斟酌,非必要不采用副标题和问句形式,且“高校引进”容易产生歧义(以为高校自身引进人才),到底用“高校引进”或“引进高校”,或《地方引进高校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吗?》,请你们认真斟酌,通盘考虑和修改;
2.讨论或建议部分,建议增加引进高校的负面问题(如投机者的商业行为)关注或探讨。
请根据会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或做出针对性回应,返回审理后录用。
修改之处请标蓝,或用修订模式修改返回。

审稿结论:修后再审。

作者终审首轮修回说明

尊敬的老师:

您好!

十分感谢编辑和审稿人对《高校引进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吗?——基于渐进双重差分法的实证研究》一文的大力斧正,作者已按照终审意见作了详细修改,在文中用蓝色字体标注。尚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现将贵刊所提的问题回答如下:

1.标题可以再斟酌,非必要不采用副标题和问句形式,且“高校引进”容易产生歧义(以为高校自身引进人才),到底用“高校引进”或“引进高校”,或《地方引进高校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吗?》,请你们认真斟酌,通盘考虑和修改

回答1:根据贵刊的修改意见,笔者对题目进行了修改,改为《地方引进高校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吗?》。

2.讨论或建议部分,建议增加引进高校的负面问题(如投机者的商业行为)关注或探讨。

回答2:根据贵刊的修改意见,做出如下回应:笔者认为,一方面本文的讨论和建议部分已结合相关政策对引进高校的负面问题,如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稀释,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等进行了分析和回应,并就此提出了政策建议;另一方面,本文主要聚焦宏观政策层面,基于经济增长理论验证和探讨高校引进政策对于区域经济的数量和结构发展的直接和间接作用,而投机者的商业行为对于引进高校的负面问题则更多地是从市场和个人等中观和微观层面探讨引进高校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故笔者未对此进行深入探讨。非常感激审稿人在研究视角上所提供的有益思考和帮助。

最后,再次感谢贵刊编辑与审稿人的宝贵建议!

编辑部定稿会终审二轮意见

“高校引进”与“引进高校”在文中很多地方还存在混用。凡是能够统一起来的,建议保持概念的一致。不建议用简单查找替换方式修改。

审稿结论:修后再审。

作者终审二轮修回说明

尊敬的老师:

您好!

十分感谢编辑和审稿人对《高校引进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吗?——基于渐进双重差分法的实证研究》一文的大力斧正,作者已按照终审意见作了详细修改,在文中用蓝色字体标注。尚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现将贵刊所提的问题回答如下:

1.“高校引进”与“引进高校”在文中很多地方还存在混用。凡是能够统一起来的,建议保持概念的一致。不建议用简单查找替换方式修改。

回答1:根据贵刊的修改意见,笔者对文中这一核心概念逐一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并用黄色高亮标示,确保行文的流畅和概念的统一。

最后,再次感谢贵刊编辑与审稿人的宝贵建议!

编辑部定稿会终审三轮意见

论文进行了较好的修改。但在格式上还存在一些规范性问题,比如:
[22] [27] 赵冉,杜育红.高等教育、人力资本质量对“本地-邻地”经济增长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8):52-62.
按照最新国标,一个参考文献只能占用一个序号,第二次引证用同样序号。
请按照我刊要求,再次细细审读修改,包括文字表达。

审稿结论:修后再审。

作者终审三轮修回说明

尊敬的老师:

您好!

十分感谢编辑和审稿人对《地方引进高校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吗?》一文的大力斧正,作者已按照终审意见作了详细修改,在文中用绿色字体标注。尚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现将贵刊所提的问题回答如下:

回答1:根据贵刊的修改意见,笔者对文中涉及到第二次引证的论文已修改为同一序号,且根据贵刊要求,对全文的引文格式序号、文字表达以及参考文献部分的序号逐一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并使用绿色标示。

最后,再次感谢贵刊编辑与审稿人的宝贵建议!

编辑部定稿会终审四轮意见

审稿结论:可刊用。

文字编排:张海生
审核确认:吴朝平 蔡宗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赵冉 郭成 柴佳琪 | 地方引进高校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吗?

重庆高教研究 CQGJYJ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