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淑英 郜怡飞 | 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

重庆高教研究 CQGJYJ 2024-02-05

收稿日期:2022-03-10

修回日期:2022-04-23
终审日期:2022-04-24
录用日期:2022-05-13

网络首发:2022-06-14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

王淑英 郜怡飞

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愈发重要。鉴于高等教育职能的多样性,以中国31个省市为案例,应用组态思维和fsQCA方法,通过整合高等教育内外部条件,探讨其影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复杂因果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机制分为两条路径,分别为人才-成果转化-机会支撑型和成果转化-机会-合作支撑型。且教育成果转化和教育机会丰富是这两条路径的核心条件;高等教育未能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包括四条路径,分别为全面缺乏型、投入缺乏型、成果转化缺乏型和投入-成果转化缺乏型。且教育成果转化和教育投入的缺失是这四条路经的核心条件。建议各地高等教育根据上述核心条件完备情况和所处组态类型,结合自身发展水平与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规划出提升路径,形成一地一案、分区推进的局面,强化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济高质量发展;多元路径;组态理论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新发展阶段河南省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优化研究”(2022JKZB01)

作者简介:王淑英,女,河南许昌人,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郜怡飞,女,河南巩义人,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目前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衰减,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突出,而“教育红利”则日益凸显。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并通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以及社会服务等职能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做出巨大贡献,成为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随着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二者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高等教育的结构、类型和资源差异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未能完全适应的矛盾也日渐突出。这促使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更多要求,其中坚持服务导向、主动适应和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各省经济状况和高等教育现状均有着较大的差距,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也不尽相同[4]。基于此,《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各省应在国家教育现代化总体规划框架下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教育规划,形成一地一案、分区推进的局面。因此厘清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并针对不同区域优化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现有关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的研究较为丰富,大量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支撑作用,其研究主要围绕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教育投入、教育成果转化、国际交流、教育机会和政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展开。

(一)高等教育人力资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增长最基本的动能要素包括实物和劳动,相较实物资本,人力资本更具持续性和扩展性。高等教育是为区域提供人才的主要源泉。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决定了区域人力资本的层次,人力资本存量的积累将强有力地带动经济增长。高校教师作为高素质人力资源为区域发展提供了科技成果和学生培养;高校培养的学生作为直接劳动力为区域发展贡献知识与技术。姚建建和门金来对上海市高校科技人才和经济发展做出分析,发现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可提高城市劳动力水平,促进人力资本层次提升,直接作用于经济发展;还可产生知识和技术的外溢效应,推动科技进步,间接作用于经济发展。刘智勇等做出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更能推动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这也更好地解释了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Lozano等肯定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但因高校的专业设置脱离了市场,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经济社会的对接程度不够,高校的市场参与度不足,两者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

(二)教育投入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等教育资金投入的增加可以助力高校规模扩张和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积累人力资本存量,推动全社会知识溢出和技术迭代,增强区域创新水平,为市场带来新产品、新产业和新消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如邵兴东和余志鹏通过VAR模型实证分析江苏省高等教育投入对其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发现高等教育投入显著促进了江苏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增长也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资金支持。周垚和沈红赞同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产出弹性最高,中部地区最低。且东部民间投资对其财政投入相较其他地区存在更明显的“挤出效应”。进一步,陈霞和刘斌从投资异质性视角,分析高等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高等教育财政投资和家庭投资均对当地经济起到正向促进作用,但存在滞后期,其中家庭投资的滞后期短于财政投资。

(三)教育成果转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校作为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日趋显著。李明和李鹏发现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稳步上升但总体不高,且区域间差异明显。如果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力不能与现如今的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经济发展将失去内生动力。对此李佳雯和郭彬进一步研究了我国当前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发现这种协调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并在空间上形成“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征。聂娟和辛士波测算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时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的经济性成果转化水平比较低,高等教育质量需要继续提升。那么激发高校创新活力,提高高校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是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高校教育成果包括科技成果和人才成果。靳瑞杰和江旭基于过程视角,系统整合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和渠道,梳理出五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为高校更好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理论参考。

(四)国际交流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际交流可为高校提供多区域、多国家的科技和文化视角,助力高校掌握科技前沿动向,扩宽合作范围和国际视野,提高学术研究话语权,带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陈立泰等评估了我国省际高校科研效率,发现我国各省高校科研总体效率较低,且东、中、西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但国际科技交流开拓创新视野和思维,对高校科研效率存在显著促进作用。卓泽林等进一步地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对高等教育多方面的改革进行研究,肯定了高等教育在知识生产传播、技术创新升级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贡献,并强调高等教育可以通过国际交流合作来拓宽资源网络,通过改变资源组合方式助力以人才驱动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的内外联动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五)教育机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教育机会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表示本地区适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培养的机会程度。由于区域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当地政府政策等原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机会不平衡现象仍然突出,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要求下,需进一步扩大适龄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机会,提升高等教育人才数量和质量,增强高等教育的经济支撑力。教育机会均等化是构建包含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更加公平的理想社会的重要途径。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不同家庭背景学生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化以及缩小教育回报差距。范晓婷等围绕高校扩招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高校扩招显著缩小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增加了家庭消费,带动经济增长。郑浩和张印鹏从高校数量规模变化的角度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密度虽明显提升,但仍不足以应对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要求,虽然高校数量的增长确实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这种推动作用存在边际递减效应。

(六)政产学研合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杜玉波认为高等教育应深化产教融合,促使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激发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全方位融合,才能有力支撑经济发展。为加强高等教育与外部政府、企业等主体合作交流,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在市场导向的原则下,由政府牵头,通过政策引导企业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资金,来规范协同创新发展方向,尊重各参与者利益需求,营造有利于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发展环境,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突破产学研之间的界限,促使创新要素依照市场需求高效合作,为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最大限度的贡献。徐盈之和金乃丽通过空间计量模型证实了高校的官产学合作活动对经济增长的显著的推动作用,且这种推动效应对邻近地区也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果。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有赖于高等教育人力资源、教育机会、教育成果转化、国际交流、教育投入和政产学研合作等诸多因素。高等教育通过吸纳资金,能够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质量和保障地区教育资源供给,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力资源,进而提升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和区域整体文明程度,推动地区经济建设;同时,各级各类高校借助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等政产学研合作途径,合力促进前沿理论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蓬勃产出,引领地区经济发展。目前学者们大多关注高等教育中单方面或少部分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社会问题具有因果复杂性,根据组态理论,因素之间通常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受到高等教育多重因素协同效应的影响,加之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的差异,高等教育内外部诸多因素在不同地区的组合互动会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异质性影响。因此本文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以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案例,厘清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和多元路径,为各区域因地制宜地制定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升路径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框架

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已经获得了学界的一致认同。然而,在实践中究竟各省份采用哪种组合形式最为有效尚未厘清。本文依据合作关系视角将高等教育诸多因素划分为高等教育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部分,内部因素是高等教育体系通过政策实施干预可直接改变的因素,包括人力资源、教育机会、教育成果转化、国际交流;外部因素界定为需要其他主体与高等教育配合互动才能改变的因素,包括教育投入和政产学研合作。本文基于组态视角,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构建了这六个要素协同联动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非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其中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真实需要的发展,经济非高质量发展即经济发展未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真实需要的发展。本文以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案例,研究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总结出高等教育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力度强的地区的经验规律以及支撑力度弱的地区的短板所在,为促进各地区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图1  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型

(二)研究方法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简称fsQCA)是由美国社会学家Ragin提出的一种将“案例导向”的定性分析和“数量导向”的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它衍生于集合理论,通过比较一定数量的案例中的多个前因条件变量组合对结果变量的影响,揭示变量间复杂的因果关系,归纳出不同集合之间的普遍隶属性,这是关注线性思维和权变思维的传统定性比较分析法所不具备的。传统方法忽略了“必要”与“充分”关系,多讨论单个变量的“净效应”,未考虑变量间的组态效应。FsQCA关注变量间的非对称关系和因果复杂性,前因变量的不同组合可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但结果与单个前因变量的关系不一定为完全对称关系。通俗而言,fsQCA旨在寻找各个前因变量与结果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前因变量的哪些组态可以促使期望的结果出现,哪些组态导致了不期望的结果出现。本文采用fsQCA可以阐释清楚高等教育内外部多重因素如何组合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且可针对每个地区所属路径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提升模式。

(三)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各变量指标均选取2016-2019年四年的数据求其均值作为评价依据。本文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高等学校科技资料统计汇编》《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EPS数据库。

1.结果变量及度量

本文参考了现有研究的做法,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层面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其中指标性质为“正”表示该指标越大,经济高质量发展越好,为“负”则表示该指标越大,经济高质量发展越不好。为避免人为赋权的主观性,采用更科学的熵权法确定权重。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了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不仅追求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和公平性,还追求经济发展结果的惠民性。其中创新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衡量,展现区域创新数量和效率,投入指标包含科技研发活动的人员投入和资金投入,产出指标包含专利授权的数量和可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市场成交额。协调涵盖了城乡结构、产业占比和地区与全国人均产值的协调程度,具体指标包括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的比例、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和地区人均GDP与全国人均GDP的比值。绿色包含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两方面,既通过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废水排放量展现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排污现状,又通过地区森林覆盖率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说明了地区为绿色发展投入的行动力。开放包括外贸开放和外资开放两方面,通过进出口额占GDP比重和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反映区域经济的进出口规模和外资利用程度。共享包括教育、医疗、通信和就业四个关乎民生的方面,通过人均教育经费、人均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互联网普及率和失业率衡量经济发展中区域内居民的社会公共服务的享受情况。

表1 经济高质量发展变量说明

2.前因变量及度量

根据本文研究设计,将前因变量分为两类:一类是高等教育内部因素,另一类是高等教育外部因素,变量构成如表2所示。下述变量中由多指标构成的变量均通过熵权法确定权重。

其中高等教育内部因素包括:(1)人力资源。高校作为高级人力资源培养的基础单位,一方面向社会输送高质量高科技的毕业人才,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注入活力。另一方面在校生与专任教师是高校创新的中坚力量。因此本文选取了在校生人数、本年毕业生人数、专任教师人数和正副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四个指标。(2)教育成果转化。高等教育成果包括人才成果和科研成果。高校人才成果为社会运转提供了高级劳动力,高校科研成果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创新驱动力。因此教育成果转化包括以就业人员中本专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来表示的教育人才成果转化,和以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和专利出售当年实际收入为代表的科技成果转化。(3)国际交流。国际交流主要通过留学生、国际会议、国际项目等方面进行,这既是国内外文化的沟通,又是优质资源的吸收置换,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该变量包括国际交流派遣人数、国际交流接收人数、外国留学生在校生数、国际学术会议出席人数、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和国际及项目验收数6个指标。(4)教育机会。教育机会表示本地区适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程度,与本地区高校数量、招生规模和区域人口直接相关。高校数量和招生数是本地区高等教育机会的重要数量标志,每10万人口中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和本省招生数/本省高考人数可以有效表示本地区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程度。

高等教育外部因素包括:(1)教育投入。教育投入主要包括生均高等教育经费、计算机数量、图书量和各地区高等教育拨入经费,前三个指标反映高等教育投入的质量,最后一个指标代表高等教育投入的数量。(2)政产学研合作。用(企事业单位委托拨入经费+政府拨入经费)/高校教育总拨入经费来表示。政产学研的合作程度对区域创新、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表2 前因变量说明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校准

FsQCA中每个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都被视作集合,数据校准就是给各案例赋予集合隶属分数的过程。本文依据理论分析和实践标准,将集合隶属度设定为0~1之间,并参考了FAN的方法,设定了3个锚点,分别为95%分位点、50%分位点和5%分位点,作为完全隶属、交叉点和不完全隶属的阈值,对6个前因变量和1个结果变量进行了校准[30]。校准后出现了个别隶属分数为0.5的情况,这会导致其所在的案例不被纳入后续分析,影响最终结果[31]。因此本文根据交叉点值的偏属情况和变量的实际情况,参照黄钟仪的做法将0.5调整为了0.499或0.501[32]。各变量校准锚点如表3所示。

表3 变量的校准锚点

(二)单变量必要性分析

必要性分析是检测单个的前因变量及其非集是否为结果变量及其非集的必要条件。当一个前因变量为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结果变量出现时,这个前因变量一定出现。但此前因变量出现时,结果变量不一定出现。必要条件的存在会对结果产生全局影响。必要条件存在与否用一致性来衡量。当一致性水平大于0.9时,则认为该前因变量为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表4为本文各前因变量必要性分析。由表4可知,高等教育6个前因变量的一致性水平均小于0.9,因此高等教育内外部中不存在导致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非高质量发展的单个必要条件变量。这说明了单项的前因变量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解释力比较弱。那么进一步对高等教育各前因变量进行组态的充分性分析就很有必要。

表4 单个条件变量必要性检验

(三)组态的充分性分析

组态的充分性分析会得到三种解:复杂解、中间解和简约解。复杂解排除了所有的反事实组合,不含逻辑余项。简约解包含大量反事实组合,纳入了全部的逻辑余项,故而结论过于简单,可能与实际不符。中间解介于两者之间,仅纳入符合理论预期和经验数据的逻辑余项,结论的普适性好,在实际应用中被广泛采用。本文研究结果按照Fiss的结果呈现形式进行呈现。如表5所示,同时出现在中间解和简约解的变量为核心条件,核心条件会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仅出现在中间解而未出现在简约解的变量为边缘条件,边缘条件对结果产生辅助影响。空白表示该变量条件可有可无,存在或不存在皆可。覆盖度表示前因变量在多大程度上解释了结果。

表5 区域经济高与非高质量发展的组态

由表5可知,产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2种组态,且其单个解一致性水平均大于0.75,总体解一致性水平为0.907,说明在满足2种组态的案例中,有90.7%的案例呈现出高等教育支撑实现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覆盖度为0.745,说明这2种组态可以解释74.5%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案例。因此这两种组态均为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充分条件组合。导致经济非高质量发展的有5种组态,且这些组态中的案例有91.3%呈现出区域经济非高质量发展,且可以解释77.5%的区域经济非高质量发展案例,因此这5种组态均为产生区域经济非高质量发展的充分条件组合。

表6 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高与非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对应地区

基于组态结果,为进一步厘清高等教育内外部因素,包括人力资源、教育成果转化、国际交流、教育机会、教育投入和政产学研合作对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作用关系,本文对各个路径进行具体分析,路径分类如表6所示。

1.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1)人才-成果转化-机会支撑型

组态H1表示在核心条件教育成果转化和教育机会存在,且边缘条件人力资源、教育投入和国际交流存在的条件下,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广东、江苏、山东、陕西、四川、湖北、辽宁、浙江、湖南和河南10个地区符合这种情况。这些地区高等教育的较大办学规模和良好师资力量保障了当地教育资源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为社会培育输送高素质人力资源来提升地区人口素质水平和文化程度,并向社会传递前沿理论和科技成果,推动地区经济建设。总体来看,这些省份的高等教育较为能够保障当地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同时佐以较高的教育成果转化率,可以为当地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及技术支持。其中河南、四川、山东等省份虽本科教育资源匮乏,但得益于近年来高职高专扩招政策的实施,专科院校在建设规模和招生人数上持续提升。如河南省和山东省在2019年高校总招生人数为69.7万人和66.3万人,分别位居全国第一和第二,然而两省专科招生在其中占比分别为58.76%和60.09%,在31省市中排名第六和第三,该占比远高于北京市的14.05%和上海市的31.55%,可以发现,两省通过专科扩招的方式弥补了本科招生的缺口,专科教育的稳步建设为当地整体高等教育机会提供了补充,从而有效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成果转化-机会-合作支撑型

组态H2表示在核心条件教育成果转化和教育机会存在,且边缘条件教育投入、国际交流和政产学研合作存在的情况下,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北京、上海和天津3个地区符合这种情况。这些地区的高等教育通过吸纳资金扩大办学规模,不仅提升办学质量,还保障地区受教育机会充足。同时各级各类高校借助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等政产学研合作途径,合力促进人才成果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撑地区经济发展。具体而言,这些地区国际交流频繁、贸易往来顺畅,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均居全国前列,科技创新氛围浓厚,交通信息网络发达,为高校和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间开展交流合作提供了便利;地方政府扶持力度大、高等教育资源充裕、高水平大学云集等优势极大地保障了地区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质量,为地区培养出大批高素质人才,弥补人力资源要素的不足,进一步提升地区创新活力,加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从而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组态H1与H2核心条件相同,两者区别在于H1相较H2人力资源更加丰富,而H2的优势在于政产学研合作力度强,因此在二者的命名中强调了其核心条件和各自优势。

2.高等教育未能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1)全面缺乏型

组态NH1表示在核心条件教育成果转化和教育投入缺失,边缘条件人力资源、国际交流和教育机会均缺失的情况下,区域经济非高质量发展。海南、贵州、云南、广西、西藏、宁夏、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吉林和山西12个地区符合这条路径。这些地区大多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西部,一方面,地理环境恶劣,城镇化率较低,造成地区优质人才外流,同时交通、信息网络闭塞,严重限制了当地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另一方面,受限于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诸省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师资队伍缺口庞大,高校人才培养资源紧缺且集成集约度偏低,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加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数量较少,导致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数量严重不足,高等教育的建设水平较低,限制了政产学研的协同发展,不利于教育成果的产出与转化。

(2)投入缺乏型

组态NH2表示在核心条件教育投入缺失,边缘条件人力资源、国际交流、政产学研合作和教育机会均不足的情况下,区域经济非高质量发展。重庆符合这条路径。重庆的经济发展水平在31个省市中位居中上游,但其教育投入位于中下游,远低于同为直辖市的其他三个城市。重庆市2016至2019年生均高等教育经费与北京、上海和天津的比值分别为0.42、0.47和0.68,说明重庆高等教育的生均培养投入较为缺乏,可能会导致高校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不足,难以带给师生良好的科研环境。其高等教育资金投入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与北京、上海和天津的比值分别为0.33、0.65、0.85。说明重庆高等教育投入的不足并非因为政府资金不足。高等教育投入的不足难以满足高校扩招、教师招聘、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发展,导致高等教育对经济的支撑力度较低。

(3)成果转化缺乏型

组态NH3a和NH3b拥有相同的核心条件教育成果转化缺失。组态NH3a表示在核心条件教育成果转化缺失,边缘条件国际交流缺失,人力资源、教育机会以及政产学研合作存在的情况下,区域经济非高质量发展。符合此组态的区域为河北和江西。组态NH3b表示在核心条件教育成果转化缺失,边缘条件人力资源、教育机会、教育投入以及政产学研合作存在的情况下,区域经济非高质量发展。符合此组态的地区为安徽。此三地高校数量众多,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综合实力不强,加之毗邻省份高教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强劲、对外交流频繁,会对这三地产生“虹吸效应”,导致优质人才外流,资金引进困难,对外交流机会削减,难以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4)投入-成果转化缺乏型

组态NH4表示在核心条件教育成果转化和教育投入缺失,边缘条件教育机会缺失,人才资源、国际交流以及政产学研合作存在的情况下,区域经济非高质量发展。组态NH4与NH1核心条件相同,但因为边缘条件相差甚远,因此未将二者合并为一条路径分析。符合此组态的区域为黑龙江。具体而言,黑龙江依托实力雄厚的理工科高校在高等教育方面重视深化国际交流与政产学研合作,但教育投入不足使得高校招生规模较小,难以为当地人口提供充足的教育机会,从而导致高层次人才匮乏,且囿于教育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使得经济发展持续动力欠缺,导致其高等教育未能有效支撑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稳健性检验

本文参考张明通过改变一致性阈值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34]。将一致性阈值从0.8改为0.85,得到的结果(如表7所示)与之前的一致。且其单项一致性和总体一致性均高于0.85,说明通过了稳健性检验。

表7 稳健性检验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为厘清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以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为案例,用fsQCA方法,对高等教育内部的4个变量和外部的2个变量进行组态分析,总结各地区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以下结论:(1)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条件是教育成果转化和教育机会。要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两者缺一不可。高等教育未能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条件是教育成果转化和教育投入的缺失。教育成果转化和教育投入高不一定会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但教育成果转化或教育投入低,即使其他条件存在,也一定会产生区域经济的非高质量发展。(2)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有两条,可归纳为:人才-成果转化-机会支撑型和成果转化-机会-合作支撑型。第一种类型包含的区域更多,且大多位于中部和东部地区。第二种类型包含了北京、天津和上海3个地区。(3)产生区域经济非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有4条:全面缺乏型、投入缺乏型、成果转化缺乏型和投入-成果转化缺乏型。这四类路径对应的区域大多在西部地区,部分在其他地区。这说明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对教育成果转化和教育投入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高等教育的经济支撑力不够。同时也说明了产生经济非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不是产生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的“非”集,验证了fsQCA结果的非对称性。
基于以上结论和我国实际国情,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对于人才-成果转化-机会支撑型的10个地区而言,应通过扩大教育机会,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实施多元化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增强教育成果转化能力,使高等教育更好地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如各地通过大力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促进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知识创造和供给质量,助力增强科技成果和人才成果的转化能力,从而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以河南、四川、湖南、山东为主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省份,可以通过高福利引入高素质教师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通过增设地方本科高校扩大优质教育机会来增加优质人才数量,通过创新创业培训提高毕业生质量来保障人才的有效输出。
(2)对于成果转化-机会-合作支撑型的3个地区而言,应持续推进政产学研合作深度与广度,扩大教育机会,加快高等教育成果转化速度,提升教育成果转化质量。各地应加强对创新资源的整合,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继续扩展高校与各主体间合作的范围与内容。高校可以网络空间为辅助平台,建立以区域为核心的校企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转移联盟等创新合作组织,搭建政产学研用服务平台,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等各主体间的优势,加强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提高教育成果转化质量与数量。高校应与地方政府全面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政府采购优先考虑高校。此外,可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在高校与企业间的双向交流和互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和扩散到企业,从而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3)对于全面缺乏型的12个地区而言,应当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围绕地方特色产业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区域间差距。此类地区多集中于西部,少数位于中东部。政府应加强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顶层规划与宏观调控,要在政策引导和新增资源投入上向西部地区倾斜,持续推行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应基于各省实际情况,优化高等教育内部治理结构与资源配置,加强科研经费监管力度,提升高校运营效率和经费使用效率。此外,中西部地区可推动国家重点高校带动地方院校共同发展政策的实施,积极主动引入优质高校在本地办学,以强带弱,帮助本地区吸引人才、增加投资、提升教育机会;还可依托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背景,通过区域规划,厚植地方战略发展土壤,挖掘自身优势,推进大学城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培养满足现有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进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4)对于成果转化缺乏型的3个地区而言,各地可通过搭建市场导向的一体化成果转化平台,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助力教育成果的转化。高校要背靠国家、地区发展战略,瞄准区域需求,强化教育成果与市场的关联度,使教育成果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要坚持社会和国家需求导向,培养能够支撑国家急需发展的产业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要协调好市场导向和学术导向的关系,部分高校可以由学术型转为应用型高校,更多地参与到市场共性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发展规划中。政府要助力优化教育成果转化机制,搭建层次分明、多样化、一站式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高效实现地区教育成果的市场经济价值,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供给。

(5)对于投入缺乏型和投入-成果转化缺乏型的2个地区而言,应着力实现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化。当前高校经费投入来源主要依赖于财政资金,多渠道汇聚教育经费的机制尚未成熟。各地需完善高校资源募捐体系,充分发挥各高校在品牌、声誉、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扩展教育经费汇聚渠道。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学生联合培养,吸纳企业丰厚资金;另一方面对于如农林矿油类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可通过当地政府与相关部门联合打造共建项目,这不仅解决了高校资金不足的问题,还提高了行业未来人才的培养质量。


作者编辑—同行评议意见

第一轮审稿意见

同行评议意见1

研究选题具有重要价值。但研究方法并不科学,仍属于从传统统计年鉴找数据、进行模型配套的研究范式,无法从根本上回答研究选题。建议还是回到问题本身,采集一手数据,形成科学证据链,更好支撑研究结论。

审稿结论:退稿。

同行评议意见2

本人没有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写过相关的论文,但读完作者这篇论文感觉还不错。选题有现实意义,结构合理,资料详实,文献综述和分析框架也比较可信。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供参考:一是作者选取的因变量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来想着作者会围绕高质量发展选取一些与已有研究不一样的指标,但在变量设置那部分发现作者选取的还是GDP。这样的话,作者的因变量与已有研究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是加了高质量发展这个帽子。作者论文题目改为区域经济发展,其实也未必不可,建议作者能不能找到测量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指标(仅供参考)。如果作者还是用GDP指标,建议不要用高质量发展这个概念,不然有点偷换概念的嫌疑。二是,作者论文中还分析了非高质量发展,建议作者对这个概念进行界定,什么情况是非高质量发展,论文中好像没有说明。三是,作者在介绍自变量时,有些指标说明是用熵权法构建,不知道其他没有说明的指标用的是什么方法。另外,为什么有些指标用熵权法构建,建议简单说明一下理由。四是,表4呈现了一个整体情况,但作者在论述时,对每个省的情况也进行了说明。有没有必要增加一张各个省具体情况的分析表,这样使读者一目了然。五是,作者的论文着力于区域经济发展,那么在建议部分是否可以基于区域发展的视角来提建议,而不是现在这样泛泛而谈呢?比如,针对不同的区域,基于数据分析结果,论文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审稿结论:修后再审。

编辑意见:请参考以上外审意见对全文进行修改完善,凡修改之处请用红色字体标出。另请按照我刊近期刊发文献和投稿指南通修全文格式,保证全文格式的规范、统一。尽快修回,修回时请在文前附上详细的修回说明(需对外审意见以及编辑部意见进行逐条回复)。请您再三检查稿件,看看文章是否还有可改进的空间。比如,请确认(1)句子是否因缺少“主语”、“谓语”或者“宾语”成分而难以通读;(2)标点符号——尤其是“,”和“。”——的使用是否准确;(3)句子或者段落是否因过长而影响阅读和理解;(4)句子之间和段落之间的逻辑是否清晰顺畅;(5)行文是否存在拖沓、重复、冗长的情况;(6)概念、符号、变量、专业术语的使用是否能保持前后一致;以及(7)数学推导是否准确无误,图表中的数字是否与正文的分析判断相符。

作者修回说明

对同行评议意见2的回应

(1)针对外审老师提出的因变量“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方式没有突出“高质量”,建议找到测量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指标重新测度这一建议。基于现有相关研究,通过对比其内涵与界定方式,本文将“高质量发展”解释为能够很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真实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发展高质量经济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和公平性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动力,还要考虑经济发展中发展结果的高质量。因此,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开放、绿色、协调、共享”度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具体指标体系内容与解释见表1,并以此重新进行实证检验,结果与先前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2)针对外审老师提出的“非高质量发展”的概念界定,本文在“二、研究设计”的“(1)研究框架”部分对“非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补充说明。其中,“非高质量发展”中的“非”意为“不是”、“没有”的意思,因而“非高质量发展”即指未能够很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真实需要的发展。上述用语定义参考了fsQCA方法中相关研究的描述,其他相似性描述如“高创新绩效”和“非高创新绩效”等。

(3)针对外审老师提出的“在介绍自变量时,有些指标说明是用熵权法构建,不知道其他没有说明的指标用的是什么方法。另外,为什么有些指标用熵权法构建,建议简单说明一下理由”这一问题,本文在“表2前因变量说明”的上方补充了“上述变量中由多指标构成的变量均通过熵权法确定权重。”。并在“二、研究设计”的“(三)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的“1.结果变量及度量”部分解释说明了为什么选用熵权法。

(4)针对外审老师提出的在表4(现为表5)后增加一张各个省具体情况的分析表,使读者一目了然这一建议,本文补充了表6来展示各地区对应的组态和路径。

(5)针对外审老师提出的“作者的论文着力于区域经济发展,那么在建议部分针对不同的区域,基于数据分析结果,论文提出针对区域发展的建议。”这一建议,本文将原本的建议修改,按路径分条,对每个路径下的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应侧重哪些方面才能更好的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议。

对编辑意见的回应

(1)句子是否因缺少“主语”、“谓语”或者“宾语”成分而难以通读;已检查

(2)标点符号——尤其是“,”和“。”的使用是否准确;已检查

(3)句子或者段落是否因过长而影响阅读和理解;已检查

(4)句子之间和段落之间的逻辑是否清晰顺畅;已检查

(5)行文是否存在拖沓、重复、冗长的情况;已检查

(6)概念、符号、变量、专业术语的使用是否能保持前后一致;已检查

(7)数学推导是否准确无误,图表中的数字是否与正文的分析判断相符。已检查

第二轮审稿意见
同行评审意见2二审意见

作者针对修改意见进行了大量的修改,特别是对因变量的修改特别细致,还补充了《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上的数据。

审稿结论:可刊用。

同行评审意见3

论文意义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为题,选题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同样反映了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诉求,模糊集定性分析法具有方法上的引用创新,也发现了较为有价值的结论。尽管如此,论文仍有提升空间:

1.题目中“多元路径”,文中提到的人才-成果-机会支撑型和成果-机会-合作支撑型,是否为路径,亦或者是模式?希望作者仔细斟酌。

2.文献综述和因素设定都包括了高等教育人力资源、教育投入、成果转化、国际交流、教育机会、政产学研等五方面,以此确定了高等教育的内外因素。那么,为何是这些方面?乍一看,这些方面貌似不是在一个维度上的同时,高等教育内外部因素的界定标准是什么?特别是教育机会的文献综述中大量涉及的是高等教育规模,这与教育机会本身的界定还是有所出入的。高等教育投入为何是内部因素而非外部因素。希望作者需要加强对于该部分的理论分析。

3.同理,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以及前因变量的度量等的提出也需要强化理论分析。例如,人力资源指标中包含了在校生人数、本年毕业生人数,而教育机会指标包含了每10万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和本省招生数/本省高考人数。每10万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或者每10万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是否更能指代人力资源?类似这样的指标存在共线交叉的可能,需要强化论证过程。

4.对组态结果的分析并不深入,甚至前后不对应。例如组态H1中边缘条件是人力资源、教育投入和国际交流,组态H2里面同样有国际交流,但在组态H1的分析中并未将其纳入,这是为何呢?对组态H1和H2的命名也把人力资源和国际交流给忽视了,为何单独强调人力资源和政产学研合作,这些在文中都未得到解答。试问,教育投入和国际交流是否是必备的边缘条件?同理,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非高质量发展,现有表述很奇怪,是否可以换种表述:高等教育未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组态分析的结果,NH1a和NH1b,NH2a和NH2b为何要合并?NH1a和NH2b都是教育投入和教育成果转化核心条件不存在,这两者为何不合并?前者为何是均衡缺乏型?教育投入不足是共同的核心条件缺乏,哪里体现到不均衡了?

5.在界定了路径后,例如人才-成果-机会支撑型,人才、成果和机会支撑内部如何影响,以及如何传导至经济高质量发展呢?这些具体性的作用机制并未得到充分分析。

审稿结论:修后再审。

编辑意见

请参考以上外审意见对全文进行修改完善,凡修改之处请用蓝色字体标出。另请按照我刊近期刊发文献和投稿指南通修全文格式,保证全文格式的规范、统一。尽快修回,修回时请在文前附上详细的修回说明(需对外审意见以及编辑部意见进行逐条回复)。

作者修回说明

对同行评审意见3的回应

感谢外审老师的认真阅读,提出的各项建议很精确也很实用,文章修改后感觉逻辑更加清晰了。针对您提出的各个问题,本文逐项做出了回复:

修改说明1:此“多元路径”是:各地区高等教育为更好地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制定的自身教育规划提升路径。文中提到的人才-成果-机会支撑型和成果-机会-合作支撑型说是模式也正确,因为“人才-成果-机会支撑型”下的各地区最终是针对“人才-成果-机会”和本地区实际情况再详细规划具体提升路径。这种叫法一方面是参考了运用fsQCA的高被引文章[1-2]确定的,另一方面通过咨询专家意见,认为叫“多元路径”更能体现出文章想表达的因地制宜。

修改说明2:(1)选择这些因素的原因:新时代下高等教育肩负着文化引领、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等社会服务职责。高等教育通过吸纳资金,能够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质量和保障地区教育资源供给,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力资源,进而提升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和城市整体文明程度,推动地区经济建设;同时,各级各类高校借助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等政产学研合作途径,合力促进前沿理论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蓬勃产出,引领地区经济发展。因此选择了这几个方面,并在文献综述的最后一段做了补充说明。(2)高等教育内外部因素的界定依据:内外部因素的界定是通过合作关系视角,内部因素是高等教育体系通过政策实施干预可直接改变的因素,包括人力资源、教育机会、教育成果转化、国际交流。外部因素界定为需要其他主体与高等教育配合互动才能改变的因素,包括教育投入和政产学研合作。界定依据也在文中进行了补充说明(3)针对文献综述中有关教育机会的理论分析,本文作出了一些修改,解释了教育机会的内涵、重要性以及高校扩招对教育机会和区域经济的影响。

修改说明3:(1)有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构建和前因变量的度量补充了一些理论分析,解释了所选取的指标的意义以及各观测点的含义。(2)“人力资源”指标用在校生、毕业生之类的数据衡量是考虑到高等教育体系内在研究期内为社会或高等教育提供的直接性劳动力,而每10万人口中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表示在各地区人口压力下本地高等教育所能承接的适龄学生的数量,认为更适合表示各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3)有关指标的共线交叉问题:fsQCA方法考虑变量间的因果复杂性,认为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在具体使用中该方法不考虑指标间共线交叉的可能。且在校生人数和每10万人口中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后者并不是前者直接除以地区人口。前者是各地区普通本专科的在校生数量规模,后者是包含了成人教育在内的各地区所有高等教育在校生与人口的比例,因此两者存在共线性的可能较低。为此我专门对各前因变量做了VIF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教育机会和人力资源的vif为6.05(小于10),两者并不共线。

修改说明4:(1)关于组态H1和H2的命名和分析:首先两者的核心条件均为教育成果转化和教育机会,因此命名包括“成果-机会”,其次H1的边缘条件为人力资源、教育投入和国际交流;H2的边缘条件为教育投入、国际交流和政产学研合作。通过对两者实际情况比较发现,H1相较H2的优势在于人力资源丰富,H2的优势在于政产学研合作力度强。因此两个路径在命名和分析时都着重强调了核心条件以及两者分别的优势。这并非说明教育投入和国际交流是不必要的边缘条件,只是想让分析重点有所侧重。这一点在文中组态分析部分做了补充说明。(2)“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非高质量发展”的表述含义是“高等教育未能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即“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度不足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本文将“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非高质量发展”这种略显奇怪的表述修改为了“高等教育未能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经济非高质量发展”是fsQCA方法的表达范式,相似表达有“高创新绩效”与“非高创新绩效”[3];“高创业活跃度”“非高创业活跃度”[4]。因此“经济非高质量发展”单独出现的地方未作修改。(3)关于组态的合并问题:首先,NH1a和NH1b的核心条件不同但还是将其合并,当时是考虑到这两种组态下的地区高等教育各因素的发展基本都不好,因此合并为“均衡缺乏型”,这里的“均衡”是指各前因变量间的缺乏均衡,并非单个变量在不同地区间的均衡。表述可能稍有歧义,已经改为了“全面缺乏型”。其次针对外审老师认为NH1a和NH1b,NH2a和NH2b合并到一起不妥的疑问,本文又查阅QCA相关文献,认为核心条件不同合并到一起确实不妥,遂将NH1a和NH1b,NH2a和NH2b拆开了。拆开后,NH1和NH4核心条件虽然相同,但边缘条件相差甚远,为更详细合理的分析这两种组态下的区域,便未将其合并,最终本文分别分析了这四条路径。

修改说明5:本文在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条路径的具体分析中加入了几个因素间相互互动,协同作用,最终影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说明。

修回说明的参考文献

[1]张亚明,宋雯婕,武晓涵,张伟,张佳琦.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与多元路径[J].科研管理,2021,42(12):19-28.

[2]杜宝贵,张鹏举.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与多元路径——基于上海等22个省市的QCA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9,40(11):3-14.

[3]唐开翼,欧阳娟,甄杰,任浩.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如何驱动创新绩效?——基于31个省市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42(07):53-72.

[4]杜运周,刘秋辰,程建青.什么样的营商环境生态产生城市高创业活跃度?——基于制度组态的分析[J].管理世界,2020,36(09):141-155.

第三轮审稿意见
同行评审意见3二审意见

建议在相应的类型命名中将“成果”改为“成果转化”,更能够准确地表达内容。 

审稿结论:可刊用。

编辑意见

1.请参考二审意见修改完善或回应说明。 

2.摘要部分需要再充实,尤其是最后一句,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明确。 

3.关键词需要再斟酌,研究方法不适合作为关键词,请列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关键词5-8个,不能只是直接从题目中摘取。 

4.文中的图表请替换成可编辑的原图。

5.标点符号运用不规范,如单独成段的标题,不管几级标题,句后都不应加点号。 

6.语言表述也请作者逐字逐句认真审核确认一下,包括标点符号,修回前至少需要再通读三遍以上。

作者修回说明

对同行评审意见3二审意见的回应

文章中相关部分已作修改。

对编辑意见的回应

修改说明1:摘要已丰富充实并标红。

修改说明2:关键词已修改.

修改说明3:图标均为可编辑的原图。

修改说明4:各级标题后的标点符号均已删除。

修改说明5:已认真通读修改。

编辑部定稿会终审意见

论文经过编辑部会审,尚需进一步完善:
1.认真梳理并精炼文字表达。
2.更新数据。2016—2018年三年的数据是否足够?是否最新?
3.各表的说明或应用需要在正文中标出,表1的“指标性质”需要说明。
审稿结论:修后再审。
作者修回说明

修改说明1:已精炼全文,删除部分不重要的文字。

修改说明2:首先,因高等教育的部分重要指标尚未发布2020年数据,因此将全部数据更新至2019年,目前所用为2016至2019年数据。其次因fsQCA方法是针对现状分析的,本文认为使用2016年之前的数据可能无法反映当前高等教育的问题,通过咨询高等教育相关专家,最终确定为2016-2019年数据。

修改说明3:各表的应用已均在文中标出,表1的指标性质在变量选取部分进行了说明。

编辑部定稿会终审二审意见

审稿结论:同意录用。

文字编排:张海生
审核确认:吴朝平 蔡宗模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王淑英 郜怡飞 | 高等教育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

重庆高教研究 CQGJYJ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