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丁汝昌“生养死葬” 三县探源

微聚庐江
2024-09-24

丁汝昌,世人所知道的是写在历史书中的清朝北洋水师提督、中日甲午海战将领。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甲午海战失利后拒绝投降,服毒自尽,以身殉国。

但人们所不熟悉的是,丁汝昌出生庐江北乡石嘴头,成家后定居巢县高林汪郎中村,死后安葬在无为县小鸡山。即“生养死葬”分别在相毗邻的庐江、巢县、无为三县。

何以至此?笔者经查阅家乘谱牒并实地探访,获得各版本丁汝昌传记里所没有、当地口口相传的坊间资料,现予以整理,以助我们多角度了解现实生活中的丁汝昌。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一、出生庐江丁家坎



据《潜川丁氏宗谱》记载,其先祖世居安徽凤阳。“先祖世隆、世兴二公因避刘福通兵乱,于元至正四年(1344)兄弟二人隐居巢湖之滨,因爱其山水之秀,遂定居焉”。后丁世隆定居合肥南乡之岗头寺,丁世兴卜居于庐江北乡石嘴头。

丁世兴精明能干,喜爱读书,性勤俭朴,善做生意。明洪武五年(1372),“诏天下设立粮长,以田多者,督其乡之赋税,……时公田园甲庐北,邑鸣大吏,选公粮长”。在不久的一次运粮至金陵(今南京)时,受到朱元璋在便殿的召见。“称旨授以官。因兄世隆年老,不忍远离,遂辞归乡里,以寿终于家。”其后人“隶卫籍”(类似军垦,明朝的一种户籍制度),以“漕运为职”。历四百余年,子孙繁衍,人口增多,渐成望族。因庐江县别名“潜川”,故世称“潜川丁氏”。又因其村落位处巢湖南岸河堤岗坎之上,便得名丁家坎(今石头镇石头社区丁家坎村民组)。

清道光十六年(1836)十一月十八日,丁汝昌出生于一农户人家,系潜川丁氏第十六代裔孙,“先”字辈,名丁先达,希望长大成人能富贵利达。(后自己改名为汝昌。)

丁汝昌出生数月,其母向氏亡故,由祖母鲍氏抚养。岂知三年后祖母又病逝,只剩下他与父亲丁志瑾相依为命。道光二十三年(1843),丁汝昌七岁,入乡村私塾上蒙学。由于巢湖经常江潮倒灌,庐江一带连年水灾,只上了三年蒙学,便因家境日窘而辍学。十一岁便开始在家乡附近白石天河渡口帮人放老鸭,磨豆腐,闲时摆渡,无工钱,只管温饱。咸丰元年(1851),父亲又因病辞世,时年他十五岁,从此便孑然一身。

据传,改变其命运者,起于一场嬉戏:咸丰四年(1854)春,一日,丁汝昌在家门口塘与村民在一起挑塘泥。有一外地的生意人从塘埂路过,看到几个小伙子在泥塘里嬉戏打闹,便开玩笑说道:这个塘里有好大一个“红顶子”,谁戴上谁将来即可做官。只见—个同龄伙伴当场就在泥塘里找到一叶枯萎的荷叶,往丁汝昌头上一盖,戏弄丁汝昌说:“送个红顶子给你。”众人大笑。丁汝昌性起,当即说道:“我将这根扁担撂向空中,扁担如果站着,我就去参军戴红顶。”说着,丁汝昌将自己的扁担抛向空中,扁担落地果然稳稳站立着,笔直插在泥塘中,众人皆欢呼不已。自此,丁汝昌萌生参军之意。

丁汝昌当时并没有机会参军。但也就是这年的农历八月,太平军攻打庐江县城,由于兵力悬殊过大,民团首领吴廷香(淮军名将吴长庆之父)战败身亡,庐城失守。期间,太平军为补充兵力,强行“招兵买马”,丁汝昌就这样“参加”了太平军。

本邑诗人陈诗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撰《庐江县志稿·丁汝昌传》,记述其投太平军的经过:“咸丰荒旱,父母亦逝。太平军过庐邑,掠人入伍,汝昌被掠,从至皖城。……湘乡曾忠襄国荃围皖城,学启偕汝昌率三百人逾城出降。忠襄犹疑虑,每战令居前,屡获捷,既克皖,学启授参将,领开字营。汝昌哨官,亦授千总。”

丁汝昌当年决意参军,是参加清军。一是为了当兵吃军粮,以摆脱孤身一人的生活困境;二是以遂“立功名戴红顶”的愿望。不料阴错阳差,成了太平军的一员,隶属住守安庆的程学启部下。丁汝昌因脑子灵活且作战勇猛,被程学启重点培养,倚为心腹。咸丰十年(1860),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率湘军5万余精锐部队,水陆并进,围攻安庆。安庆失守,丁汝昌随程学启投入湘军。因“每战令居前,屡获捷”,获封“哨官”(清朝军队编制单位,统领100人马);继而升任“千总”(从六品的武官)。咸丰十一年(1861)冬,曾国藩命其门生李鸿章招募淮军,并将程学启所率人马全部转入淮军。丁汝昌也就这样加入了淮军行列。

是年,丁汝昌25岁,回老家完婚。其妻钱氏(1838~1872),为丁家坎村南二里钱家冈村人,系丁父尚在世时为其定下的“娃娃亲”。婚后次年,长子丁代龄出生。

同治元年(1862)三月,程学启、丁汝昌作为首批淮军随副将刘铭传参与援沪作战。见丁汝昌作战悍勇,刘铭传便请李鸿章把丁汝昌调到自己“帐下”,加入“铭字营”,升任营官,后授参将。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失败,丁汝昌升为副将。




二、迁居巢县高林



此时的丁汝昌,可以说是“功绩已立,名声已就。”基本实现“立功名,戴红顶”的愿望。据当地老人所传:丁汝昌18岁离家从军,短短8年时间就从一个毛头小伙子成为一个带兵的“副将”,丁家坎的族人为之骄傲!

可谁知就在当年,丁汝昌却决定将家室搬迁到远离祖居地近百里的巢县汪郎中村(今巢湖市散兵镇高林社区汪郎中村)。为何做出这样决策?不论是丁氏家谱还是各版本的丁汝昌传记,均没有涉及此事的具体记述。但在当地流传至今的一种说法是因为“古今武将‘讳’地名”之故。即武将的姓名、字号与地名不可“相冲相克”!

丁汝昌的家乡庐江县,当地方言土语,庐江县的“庐”字读音为lú(卢)。“卢”谐音“炉”,丁汝昌姓“丁”,“丁”谐音“钉”,“钉”怎么能放在“炉”里面呢? 

丁汝昌虽只读过三年私塾,但其一生好学不倦。在戎马倥偬岁月,“其学仍不稍怠”,自经、书、子、史,皆有洞晓。身为“副将”,对“古今武将‘讳’地名”深信不疑。但他又眷恋故土,毕竟他生于斯、长于斯,父母及祖父母辈的安息之所都在这里。于是他特地请来了一位风水大师,将他的思虑告知。这位大师了解他的现状及思虑后,深思片刻,便提议他沿巢湖南岸向东,只要走出庐江县境即可,无需远离。
于是他便与堂兄丁先远遵照风水大师的指点,沿巢湖南岸向东,走了不足百里,来到与庐江县毗邻的巢县境内的高林山。

《方舆纪要》(卷二十六“巢县”):高林山在“县南六十里。山盘伏数里,林木高耸。山下有高林市”(“高林市”即今之高林镇)。清康熙《巢县志》(卷之六·山川):“高林山,县南六十里。其山盘亘数里,地有高林,故名。”

此地系庐江县东北角、巢县西南乡,丁汝昌与堂兄来到此地,环视四周:东南有山,北濒临巢湖,且附近有商贸集市(高林市)。尤其是此地距祖居地丁家坎,策马扬鞭只需半日路程,基本符合风水大师所言。如是,丁汝昌当即拍板:迁居此地!

其时丁汝昌刚入淮军任副将,军务在身,在选好地址后便返回军营。迁建之事交由夫人钱氏执掌,堂兄丁先远亲力亲为。鸠工庀材,“栉星沐露,芟荆剪榛。郢匠陶夫,各就其列。”经年,府邸落成,时人称之谓“丁公府”。

当年的“丁公府”建筑规模如何?刘公岛景区官方网站上有一篇《走进威海百年建筑——丁汝昌寓所》的文章。文章介绍道:清光绪十四年(1888),在海军公所西200米处的向阳坡上,北洋海军依照安徽巢湖汪郎中村丁汝昌故居布局,建设了提督丁汝昌寓所,民间称“小丁公府”。



刘公岛上的“小丁公府”


“小丁公府”仿当年的“丁公府”,分左中右三跨院落,三栋三进三出青砖小瓦建筑,中跨院为四合院式,有正厅、东西厢房和倒厅,全清式举架木砖结构。占地面积14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70平方米。由此得知汪郎中村“丁公府”当年的恢弘气度。

初始搬迁时,仅有夫人钱氏及其子代龄、堂兄丁先远及其子代祺,其他宗亲均留居丁家坎。同治八年(1869),夫人钱氏生育次子代禧。

同治十三年(1874),时议裁兵节饷,刘铭传欲裁丁汝昌马队三营,置其于闲散。丁汝昌陈书抗议。“刘怒其梗,命将召至而戳之。”丁汝昌得知即连夜策马驰归,在“丁公府”整整闲居三年,幸免一难。

光绪三年(1877)秋,因陕甘“回民叛乱”,拟起用淮军旧部“征剿”,丁汝昌“奉旨发往甘肃差遣”。后经李鸿章的斡旋,留用于津门(今天津)筹办北洋水师,派赴英国学习海军。清光绪七年(1881),李鸿章奏准“以丁汝昌统领北洋水师”。

自始,丁汝昌及其“丁公府”的命运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三、安葬无为小鸡山



光绪二十一年(1895),“甲午海战”以“全军覆没”而失败告终。丁汝昌拒绝投降,服毒自尽,以身殉国,时年59岁。丁汝昌灵柩在其子丁代禧的护送下,从烟台运回至巢县高林汪郎中村。丁汝昌生前最宠爱的魏夫人痛不欲生,吞金殉夫而亡。

由于朝廷谕旨“籍没家产,毋庸议恤”,丁汝昌便成为整个甲午战争失败的替罪羊。刑部下令将其棺柩加三道铜箍捆锁,棺材和铜箍均以黑漆涂之,以示戴罪,井令只能砖丘于其原籍村头,不得下葬。直到宣统二年(1910),清廷才以“力竭捐躯,情节可怜”,准载洵(宣统皇帝六叔)奏,开复已故前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原衔,以示昭雪。

由此,丁汝昌的灵柩才得以解除铜箍,与魏夫人合葬于今无为县境内小鸡山。

为何安葬到无为县境内的小鸡山呢?这就要从他的家族和婚姻来探究了:

丁汝昌原本有兄弟二人,其兄丁先联早年夭亡。丁汝昌又兼祧堂叔丁志宏为嗣。他“一子双祧”,先后共娶有五房夫人:生父房下,娶了两房夫人,即原配钱夫人,继配魏夫人;在堂叔丁志宏房下,先后娶徐氏、赵氏、王氏三房夫人(均无后)。

同治十一年(1872)农历二月,原配钱氏病逝,终年34岁。时年次子代禧只有三岁,继配魏夫人视如己出,悉心养育成人。不幸的是,同年农历八月,在丁志宏房下的第一位夫人徐氏也因病不治身亡,年仅3l岁。

一年内两位夫人逝去,丁汝昌告假回家料理丧葬之事,并亲自勘察墓地。

“丁公府”所在地高林山,“山盘伏数里,林木高耸”,系巢县与无为县之界山。山之阳(东),有一当地人称之为“小鸡山”的子峰,峰之麓有一“梅花地”,东向。背靠高山拱卫,面朝向阳平川;北有一峰曰“黄米山”,小鸡吃黄米,饿不着,是个“活龙口”。丁汝昌认为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当即决定将钱、徐二位夫人合葬与此。并吩咐其家人,自己“百老”之后亦安息此地。

这也就有了“平反昭雪”后,家人将其与魏夫人安葬于无为县小鸡山之故。

关于魏夫人,相关史料记述与坊间传闻有两个版本:一曰魏夫人出身书香门第,乃湖北安陆府钟祥县太学生魏湘清之女;而坊间传闻魏夫人系一太平军女兵。咸丰三年(1864),太平天国天京陷落,从太平天国女营散出来的一个女孩,姓魏,时年15岁。丁汝昌“一见钟情”,娶之,为继配夫人。但有一点坊间传闻与史料记述一致,即魏夫人聪颖贤慧、善良。钱夫人病逝,次子代禧只有三岁,魏夫人视如己出,悉心抚养。深得丁汝昌的宠爱,随身最久。丁汝昌死后她悲而吞金殉夫,终年45岁。

“英魂纷飞含恨逝,雄心未尽长太息。”

令人唏嘘的是,50年后(1960年)的一个寒冬,丁汝昌墓遭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掘墓焚尸”。而如今地方政府在原地重新修建一“丁汝昌之墓”,并公布为县级“重点文保单位”,但那也只能称之为“纪念冢”了。与此同时,当年巢县汪郎中村的“丁公府”,也已是遗址遗迹无存。所谓“巢湖丁汝昌故居”已没有丁姓族人。



庐江县丁家坎“丁汝昌纪念馆”


值得欣慰的是,在丁汝昌的出生地——庐江县石头镇丁家坎,当年由他捐资建造的丁氏宗祠部分保存完好。于2014年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地方政府将其修缮复建为“丁汝昌纪念馆”。时隔10年,再次进行改造提升。2023年10月1日重新开馆。该馆占地面积8096平米,由两栋建筑群组成。展示陈列的主题为丁氏源流、丁汝昌戎马一生和壮烈殉国三大篇章。通过图片、实物、多媒体等陈列布展展示手法,让观众对丁汝昌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有更深入、更直观的了解。

今日之丁汝昌纪念馆,是庐江县淮军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环巢湖旅游重要景点之一。

参考资料




1、(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版。

2、清康熙《巢县志》,黄山书社,2007年点校本。

3、《庐江县志稿·丁汝昌传》,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本。

4、六修《潜川丁氏宗谱》(2017年版)。




出品:庐江县融媒体中心


▼往期精彩回顾▼全国中部百强镇揭晓!庐江一镇上榜!

全县妇女儿童工作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丨早安,庐江!

危急关头!他四次冲入火场!

警惕!已发现病例,安徽疾控提醒!


作者丨汪德生编辑丨朱玲校对丨汪彬彬权循志一审丨汪小桃 二审 |  张世红 三审 | 陈文达


投稿邮箱:wjlj2015@163.com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小伙伴们

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推送

不错过每一条精彩内容

建议将“微聚庐江”公众号

设置为 “星标”哦~

方法很简单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微聚庐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