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人口科学》2023年第1期目录和摘要


点击文章标题可下载全文

长期护理保险的模式选择与体系构建研究






朱铭来  何敏  马智苏

【摘  要】 文章通过构建家庭财务脆弱性指标,借助健康状态转移概率、预期余寿与失能护理成本测算结果,估计不同财务脆弱性家庭老年护理的保障缺口,并模拟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扩面的政策效果。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中度或重度失能家庭会面临居家护理与机构护理的保障缺口,长期护理保险可以有效控制居家护理模式下家庭失能风险敞口,但无法完全弥合机构护理保障缺口,因此居家护理保障模式可能是大部分失能家庭的较优选择。长期护理保险有助于缩小家庭居家护理保障缺口的城乡差距,对同时负担多位失能父母居家护理支出的家庭予以有效保障。据此,文章建议将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范围扩大至中度失能老人,建立健全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将家庭财务脆弱性纳入制度考量范围,构建涵盖社会救助、基本长期护理保险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体系。

  【关键词】期护理保险 保障缺口 家庭财务脆弱性 保障模式 多层次保障体系

   【作 者】 朱铭来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何 敏(通讯作者)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马智苏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女性初婚进度的新变动、原因和趋势

    封婷【摘  要】 文章采用队列分析视角,利用七普资料重构中国城乡女性出生队列的初婚进度。研究结果表明:(1)列克西斯平面图可以较为清晰地展现中国女性初婚变动历程中年龄、时期、队列3个维度的特征。从时期效应看,2010年以来女性初婚风险率快速下降、初婚年龄不断推迟,农村女性因起步晚而变动更快;从队列效应看,1986年以后出生的年轻队列初婚风险率整体降低,终身曾婚比例可能与较早队列存在较大差异。(2)七普数据表明2019年城乡女性初婚率大幅降低,调查误差不足以解释这一变动,婚姻市场性别失衡、女性教育提升及性别观念改变可能造成女性初婚率和终身曾婚比例的真实下降。(3)利用初婚年龄分布参数模型进行的外推预测结果表明,1980年之后出生队列终身未婚比例将较快上升,到1990年队列预计达到4.6%9.0%;其中城市女性更高,预计达到4.5%13.8%;乡村女性异质性更强,社会压力很难扩散而趋弱,终身未婚比例在1985年之后队列上升很快,将超过镇女性。较晚队列晚婚和不婚的趋势难以逆转,将深刻影响生育水平和婚姻家庭。

    【关键词】 初婚进度 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参数模型拟合 终身未婚比例

    【作  者】封 婷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社交媒体信息获取对育龄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基于主动寻求信息和偶然接触信息的比较研究

    蒋俏蕾  王鸿坤  陈宗海【摘  要】 近年来,中国生育水平持续走低,提高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对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基于深度媒介化的背景,融合了培养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以探究主动寻求信息和偶然接触信息两种信息获取模式对育龄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并比较了相应影响在未婚未育与已婚未育群体间的差异。结果显示,信息获取对生育意愿的“培养”并非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经由中介机制。主动寻求信息对已婚女性的影响更大,与之相比,偶然接触信息看似成本较低且缺乏动机,实则对两个群体均产生了“强效应”。个体生育态度和感知外部行为控制在主动寻求信息与已婚女性生育意愿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就偶然接触信息对生育意愿的影响而言,个体生育态度和社会规范感知具有重要中介作用,且在未婚和已婚女性中均得到证实。感知内部行为控制的中介效应对未婚女性更为显著,而感知外部行为控制的中介效应则对已婚女性显著。基于实证结论,文章对新闻媒体进行生育相关的议程设置以及有关部门完善生育友好政策提出建议。

  【关键词】 培养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 生育意愿 主动寻求信息 偶然接触信息

  【作  者】 蒋俏蕾(通讯作者)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副教授;王鸿坤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宗海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社区照料服务可及性对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陈璐  王璐

    【摘  要】 文章利用20112014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CLHLS),实证检验社区照料服务可及性对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1)社区照料服务可及性显著提升了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评价为“很好”和“好”的概率,降低了“一般”和“不好、很不好”的概率。(2)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社区照料服务可及性对于自我健康感知较差、对非家庭成员有社会依赖、仅与子女同住或与配偶及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提升效果更显著。(3)对于目前尚无照料需求的老人,社区照料服务可及性减轻了其焦虑程度,进而提高了生活满意度;对于有实际照料需求的老人,在家庭照料未满足时社区照料服务可及性能够显著提升其生活满意度。文章认为,应充分认识社区照料服务对老年人幸福晚年的价值和作用,提供全方位的社区照料服务,实现老有所护、老有所安,提升老年群体服务获得感、照料满足感和生活幸福感。

    【关键词】 社区照料服务可及性 生活满意度 有序Probit面板模型 照料需求

    【作  者】陈 璐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王 璐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


养老保险费率对小微企业用工形式的影响

    袁璐璐  罗楚亮

    【摘  要】 减税降费是帮助企业纾困减负、稳岗促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促进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文章建立企业用工形式决策模型,基于2015年中国小微企业调查(CMES)数据,考察了养老保险费率对小微企业用工形式的影响。研究发现,法定养老保险费率越高,小微企业中非正式员工雇佣占比越高。在正式员工工资较高、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工资差距较大、私营及融资约束程度较高的企业中,上述效应更为明显,而在高新技术企业和园区企业中则相对较弱。机制分析表明,养老保险费使得企业对正式员工的缴费负担上升更多、工资转嫁幅度较低,因而企业选择更多雇用非正式员工,并倾向于雇用60岁以上老年人作为非正式员工。进一步分析表明,养老保险费率对用工结构调整的影响体现在性别、健康、技术和管理等多个维度,男性、残疾员工、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离职风险明显更低。文章表明,下调养老保险费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促进更高质量、更充分、更稳定的就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养老保险费率 用工形式 小微企业

    【作  者】袁璐璐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罗楚亮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


数字经济背景下劳动者职业流动及其收入效应研究

    乔小乐  杜强  何洋【摘  要】 文章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对劳动者职业流动及其收入回报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概率,还有效提升了职业流动后的收入回报。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女性、农村户籍和低学历劳动者的职业流动及其收入回报的影响更加显著。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拓宽就业信息获取渠道、促进灵活就业和推动产业结构服务化转型三个途径,影响劳动者职业流动及其收入回报。文章以职业动态转换为切入点,拓展了数字经济对劳动就业影响的研究视角,为数字经济背景下畅通职业流动渠道,推动劳动力转岗提质就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职业流动 信息搜寻 灵活就业 产业结构服务化

    【作  者】乔小乐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杜 强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何 洋(通讯作者) 广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人才政策对人才跨区域流动的影响——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马双  汪怿

【摘  要】 人才是各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各地政府试图通过制定各种形式的人才政策吸引并留住人才。不过,关于人才政策实际效能的研究较为匮乏。文章利用“58同城”的个人简历数据,以2010~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人才流动为案例,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人才流动的网络结构和空间格局,着重探讨人才政策对人才跨区域流动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下人才政策的边际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城际人才流动十分频繁,经济基础较好、工资收入高、产业结构和市场环境较好的城市是人才流动的辐射聚合高地;(2)长三角城市群的人才流动围绕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合肥形成“Z”字形的空间格局,人才流向由大城市间流动演变为大城市间流动和邻近城市间流动并重的局面;(3)人才政策能够很好地吸引人才流入本地,但只有当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较高时,人才政策才会发挥作用。当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较低时,人才政策对人才流入影响不显著。文章据此提出了政策建议,为相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人才流动 人才政策 空间格局 长三角城市群

  【作  者】 马 双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汪 怿 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健康老龄化服务效能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测度


 
刘慧君   吴鹏【摘  要】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准确把握健康老龄化服务效能对于优化服务体系、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德尔菲法,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的三维评价模型遴选了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55个三级指标以衡量健康老龄化服务效能,并据此开展指标评价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健康老龄化服务效能整体偏低,在服务结构、服务过程和服务产出3个子系统中,服务结构(服务资源配置或服务能力)属于短板;健康老龄化服务效能水平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呈现东高、西低、中部塌陷的空间分布格局。文章建议,提升中国健康老龄化服务效能要以优化服务结构为重心,并立足省际差异,在促进各省补齐短板的同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服务资源投入和服务过程管理,推动各省健康老龄化服务均衡发展。

    【关键词】 健康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服务 指标体系 服务效能

    【作  者】刘慧君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吴 鹏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END




往期回顾
《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6期目录和摘要《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5期目录和摘要#

《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4期目录和摘要

#

《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3期目录和摘要

#《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2期目录和摘要#

《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1期目录和摘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