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19年第1期目录与四封艺术作品

杂志编辑部 中国文艺评论 2019-08-27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

2019年第1期|总第40期




特别策划·中国文艺2018(一)


编者按: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年,我国文艺创作和评论继续繁荣发展。为回顾总结年度文艺发展状况,本刊约请多位文艺评论家从不同角度撰写了理论文章,展示文艺发展亮点、分析存在的问题、把握前沿趋势,将从本期开始陆续刊登。


2018:改革开放与戏曲的再出发/傅谨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觉醒,国家京剧院创作演出的《生死契约》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礼赞,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和情感冲击力。京昆大戏《铁冠图》是年度戏曲舞台上的巅峰之作,王珮瑜的“余脉相传”第四季和上海昆剧团的巡演,得到了市场充分肯定。现实题材戏曲作品是创作的重心,但题材与表现手法的雷同和众多“扶贫神剧”的出现,说明现代戏的健康发展仍有隐忧。集中展示348个剧种面貌的“百戏(昆山)盛典”,是本年度最值得关注的戏曲演出活动,它体现的也是伟大的文化觉醒。


关键词:《生死契约》《铁冠图》 现代戏 百戏盛典


2018:寻求看待美学现象的历史框架和理论框架/张法


内容摘要:2018年的中国美学呈现为基础理论六个方面为主和新潮演进六种美学为主的现象大貌。要理解这一大貌,可从世界美学的演进大势和美学理论的基本争论点为框架去看。世界美学的演进是:自轴心时代以来,出现了两种美学:西方的区分型美学和中国(以及非西方)的关联型美学。西方美学的演进,从形上区分型美学到学科区分型美学,而今正转向具有西方特色的关联型美学。中国美学自轴心时代以来形成关联型美学,到现代中国转为学科的区分型美学,但带有很强的中国特色,而今随生态美学、生活美学、身体美学的兴起,似乎在转向关联型美学,但又带有很强的中国特色。世界美学的争论点主要有三:美、美感、艺术,基本问题是:美是与真、善等区分开来之后才能正确认识,还是与真、善等关联起来才能认识。


关键词:2018年美学 世界美学的演进框架和理论框架 区分型美学 关联型美学


2018:原创文化节目发展与研究新动向/张爱凤


内容摘要:2018年,宏观政策持续引领原创文化节目创新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原创文化节目寻求差异化发展,塑造青春气质,积极培育青少年观众。学界对于原创文化节目的关注维持一定的热度,并呈现出三大新动向:一是老原创文化节目研究降温,《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新原创节目成为研究热点,节目的内容品质与商业价值平衡、社交媒体的短视频传播方面的成果有所创新。二是突破了以往研究的单一性视角,有意识地策划并组织了关于原创文化节目的整体性研究,相比较以往碎片化的成果,更具有系统性和深入性。三是在节目数量繁荣的基础上,业界及学界的研究者都对原创文化节目的传播力予以重视,节目的受众研究、融合传播的量化研究还可以增强。


关键词:原创文化节目 差异化 传播力 新动向


理论探索

■文化自信与正确的历史观/张德祥


内容摘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新时代的文艺,应当是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是文化自信的文艺。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有筑就艺术“高峰”的底气。要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史诗”,是历史与诗的统一,首先是史,然后成诗,所以,正确的历史观是前提、是基础,是筑就艺术高峰最坚实、最牢固的基础。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新时代文艺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


关键词:文化自信 文艺底气 历史观 历史自觉 史诗


论艺术创作中的感性/童强


内容摘要:诗人、艺术家感性的高度发展促进了艺术典范的出现。伟大艺术的示范既推动了后来艺术家的创作,提高了整个艺术发展的水平,但又以其崇高地位阻碍了异于典范的新艺术形式的探索。崇高而统一的艺术形式往往忽略个体的感性经验,而感性经验正是个体艺术创作能够面对的最基本的现实。个体化时代的到来,需要创造新感性与新形式融合的艺术。艺术的多元化是这种新艺术发展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典范 感性管理 赋诗言志 哭 舞蹈


■西方艺术表现的演变轨迹与内在逻辑/刘承华


内容摘要:西方艺术表现在其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主题和特点,呈现出一个完整连续的演进轨迹,即:从古希腊罗马的着眼于形体外貌,追求形体表现的逼真和艺术形象的静穆、安详,到17至19世纪的注重由外见内,通过形体外貌的描绘来展示对象的性格、气质、精神等内在品格,再到20世纪艺术进入潜意识深处,致力于用抽象、变形、拼接、分解等手法表现非理性、无逻辑的艺术意象,体现出西方艺术表现的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同西方文化中原子组合型自然观相吻合,与西方科学的偏重分析、通过对对象的层层“展开”来探寻事物内在奥秘的冲动亦相一致。


关键词:古希腊雕塑 浪漫主义 现代主义 艺术表现论 西方艺术史 


曲艺民间性的生成与演进探析/贾振鑫


内容摘要:民间性是曲艺的“根”和“魂”。曲艺民间性的生成源自广大人民劳动、生活的民间厚土孕育,是劳动人民表现社会实践内容、思想愿望、情感需求引发的信息交流活动催生的。语言信息传播功能的实现,需要曲艺表演者在进行信息传递时尽其所能被受众接受,这是曲艺民间性生成的决定因素。曲艺民间性呈现出平视性、大众性、开放性、时代性、地域性的特点。随着曲艺文人化趋势的呈现,民间性演进为深入骨髓的“艺术基因”激荡着曲艺生命,接地气、人民性、亲民性、服务观众的理念是曲艺民间性现代意义的科学表述,是原有概念内涵的拓展与演进。民间性可维系现代曲艺的正确发展轨道,避免文人化的矫枉过正,突出时代性、地域性,争取观众数量的最大多数,平衡作品的雅与俗。


关键词:曲艺 民间性 人民性 文人化


艺海杂谈

当代中国电影的公共参与属性和实践路径/谭政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后,人们逐渐改变了对我国电影性质的认知,从单纯强调电影的宣传教育性质,到逐步重视电影的娱乐性质,具有明显娱乐特点的电影不断增加,也促使我国自电影产业化改革后仅用了十余年时间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但是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电影娱乐化一家独大的现象越来越突出,造成叫好叫座影片不多的问题。我国要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实现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和电影文化影响力的本质提升,除了在电影叙事、电影技术、产业链完善、电影管理等方面着力外,也需要拓展对电影性质的认识,特别是认识和强化电影作为文化实践的公共参与性。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电影行业的多元而健康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电影作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责任的实现。


关键词:电影产业 娱乐大众 公共参与 社会文明


■中国歌舞片的类型探索及可能/宋维才


内容摘要:歌舞片作为一个重要的电影类型在中国一直是种边缘性的存在,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歌唱片到五六十年代的现代歌剧片、民族歌舞片,再到八九十年代的音乐故事片、舞蹈片,中国歌舞片不仅数量极少,也一直未能形成清晰的类型特征。进入新世纪后情况有所改善,不仅出现了像《如果•爱》这样把好莱坞歌舞片元素同中国叙事、审美体系相融合堪称经典的作品,也出现了像《天台爱情》这样以市井浪漫赢得市场的商业片范例。虽然歌舞片作为一个独立类型的存在感还很弱,但独具的艺术魅力和市场潜力已经显现。歌舞片已具备突破性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未来能否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对于中国电影的多样化发展以及电影强国战略的实施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类型电影 歌舞片 中国歌舞片 流行文化


中国武侠电影的三个发展阶段/刘涛


内容摘要:本文从“武”与“侠”关系的角度,审视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历程,把中国武侠电影归纳为“武”“侠”“打”三个阶段。文章通过对武侠电影史三个阶段的梳理,探究了中国武侠电影与“侠”的结合关系与分合历程,阐释了武侠电影化的时代特征和美学意义。


关键词: 电影 武侠 武侠电影


作品评析

■襟怀坦荡 岁月不老——从郑浩天看话剧《大国工匠》的人物形象塑造/张先


内容摘要:就个体角度来说,郑浩天的形象充满了悲剧性。无论在大阅兵的活动中如何表现,有多么重要,他仍然是悲剧性的。而正是这种悲剧色彩使郑浩天形象得以在舞台上矗立,具有典型意义,因为这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落的经典写照。


关键词:《大国工匠》 人物形象 悲剧性 承担与牺牲 历史镜像


《大国工匠》剧照


■西藏题材电影类型的不同表达——以《阿拉姜色》《冈仁波齐》为例/李艳


内容摘要:近年多部西藏题材电影进入院线后取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引起了话题讨论。尤其是以公路片形式表现“朝圣”内容而实现心灵救赎主题的电影,因为汉族和藏族导演地域身份的差异,呈现出的电影类型风格和传递出的题旨意念很不同。汉族导演往往以“他者”视角,延续西藏“香格里拉”的神话形象,为当下现代化却也荒原化的城市精神文化提供了疗伤的途径和审美救赎。藏文化源地导演则去魅西藏的宗教神秘和地域奇观,还原当代社会生活场景中藏族人民本真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复杂,开拓了西藏题材电影的类型,改变着大众传播媒介中西藏形象的既有模式和印象。


关键词:《阿拉姜色》《冈仁波齐》 西藏 心灵救赎


Ⅱ 电影《冈仁波齐》剧照


Ⅱ 电影《阿拉姜色》剧照


小剧场戏曲的“传统”情怀——评京剧《好汉武松》/任婷婷


内容摘要:由北京京剧院演出的小剧场京剧《好汉武松》颠覆以往小剧场戏曲过度创新、实验的属性,在情节、主题、表演上“致敬”传统:情节上保留传统剧目的核心情节;主题专注于深化原著中的武松精神;表演承袭传统武生戏的表演程式和审美特点。《好汉武松》指出了小剧场戏曲如何在古典形式和现代理念之间寻找一条平衡的途径:用先锋的外壳,符合现代观演习惯的节奏和视觉效果,以达吸引观众的目的;尊重传统京剧的精神内核,以守住戏曲本体。


关键词:小剧场戏曲 《好汉武松》 武生戏 杨派武生


境外之镜

■“梨园魔法师”遇《樱桃园》导演——梅兰芳与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莫斯科的会见/[法]欧唐•玛铁/周丽娟译


内容摘要:1935年梅兰芳剧团在苏联巡演,京剧艺术让正在探索新的戏剧呈现形式的欧洲的先锋艺术家们着迷。京剧表演的综合性让苏联观众大为赞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开始在自己刚成立的戏剧学校里同时传授歌唱和表演技艺,而通常这两项技能在西方戏剧中是单独存在的。他认为,身体动作是表演的推动力,梅兰芳的表演是有艺术规则的自由动作,其后他还建议学生们要学习梅兰芳表演技艺的精确性。在莫斯科,两位大师不止一次地见过面,梅兰芳还受邀来到斯氏家里,他们都潜心思考着戏剧法则的本质特征,怎样复兴和传承艺术传统,他们的会见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关键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梅兰芳 先锋戏剧 梅耶荷德


序跋与书评


■《中西古典哲理名句:张世英书法集》序/张世英


Ⅱ 张世英先生书法作品


名家专访

■曲之鸣心者方能铭心——访作曲家杜鸣心/采访人:班丽霞



杜鸣心简介:当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湖北潜江人。1928年生,早年就学于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1954年赴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留学,归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至今,是该学院十名特聘教授之一、终身学术委员。共创作各类体裁音乐作品近百部,代表作有舞剧《鱼美人》《红色娘子军》(与吴祖强等人合作)、《牡丹仙子》,三部钢琴协奏曲,两部小提琴协奏曲,交响幻想曲《洛神》,交响曲《长城颂》,低音提琴独奏曲《随想曲》等。第一钢琴协奏曲《春之采》曾获第八届全国交响乐比赛金奖。作为作曲专业教授,为中国音乐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音乐人才。其学生之一、作曲家王立平对恩师的评价是:“乐章传天下功成名就,德艺育后人桃李芬芳”。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19年第1期




《中国文艺评论》2019年第1期的封二

《寄语〈中国文艺评论〉创刊三周年》(书法作品)/张世英




《中国文艺评论》2019年第1期的封三

《湖山》(瓷板画)/李砚祖 微评/马凯臻



陶瓷在烧造过程中,因温度引起釉的组分的呈色变化而出现所谓“窑变”现象。如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的均窑,其使用乳浊釉,呈色剂为氧化铜,因温度的变化而产生“入窑一色,出窑万华”的窑变效果。当代高温窑变陶瓷作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陶瓷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成就,是景德镇继宋代影青、元代青花釉里红、明代五彩、清代粉彩之后的又一重大创新。《湖山》窑变山水瓷板画作品利用了高温窑变的工艺和机制,表现中国山水画的泼墨泼彩的效果,高温一次烧成。作者追求中国山水画的大写意笔墨和泼彩效果,而这一切又必须通过火来达成,最终其画面色彩层次丰富艳丽,笔墨刚劲,效果迥异于中国画,它是瓷的语言、釉的语言、火的语言。

(马凯臻)


《中国文艺评论》2019年第1期的封底

《林间花雨弄春晴》(摄影作品)/见昕





《中国文艺评论》(刊号CN10-1342/J)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月刊。


● 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 维普网全文收录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全文收录

● 2018《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 2018中国最美期刊



本刊作者的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及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转载请联系微信后台或《中国文艺评论》月刊编辑部。


出版时间:每月25日

邮编:100083

邮箱:zgwlplzx@126.com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1342/J

定 价:25.00元




—END—


《中国文艺评论》主编:庞井君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审核:胡一峰 何美

美编:木子



【欢迎关注▽】


···要不再看看···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18年总篇目:快来集齐最美期刊

《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四封艺术作品合辑(36组美术摄影书法图集)

《中国文艺评论》入选 2018年“中国最美期刊”,快来一睹TA的风采!

“中国最美期刊”《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总目录

《中国文艺评论》2016年篇目大放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艺评论的回顾与前瞻”暨 《中国文艺评论》创刊三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想阅读《中国文艺评论》电子版?网址建议收藏哦!zgwypl.com/zz/


客官,请留步,给个好看再走呗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杂志电子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