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意新象:叶锦添的东方美学思想探析

张郑波 中国文艺评论 2021-11-26

●●●●●●



古意新象:叶锦添的东方美学思想探析

张郑波


凭借电影《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奖和英国影艺学院“最佳服装设计”奖的华人艺术家叶锦添先生,用三十余年的跨界设计实践,包括电影《夜宴》《赤壁》《风声》《一九四二》和电视剧《大明宫词》《橘子红了》《红楼梦》等服装及造型设计指导,向全世界展示了现代东方主义视觉景象的独特神韵。无论是舞台剧的服装道具设计,还是影视剧的服装造型美学指导,抑或《繁华》《留白》《神思陌路》《〈赤壁〉美工笔记》等文学创作,均从不同角度进入东方意蕴深处,“试图向着这个靶心射击”,向全世界展示了颇具现代感的古中国风审美意象(简称“古意”)及其独特神韵。


电影《卧虎藏龙》海报

电影《夜宴》海报

电影《风声》海报

电影《一九四二》海报



0       

一、挖掘“古意象”,构建东方文化之体


叶锦添“对古典美有独特的情感”,试图在历史脉络中探取“古意象”。拍摄《赤壁》时,为了构建一种近乎史实原貌的三国世界,筹备初期,他们利用大量时间搜集数据,每天与不同领域的专家交流,希望能呈现最接近真实的历史,内容包括史实、建筑、军事、政法、兵器、服装、民生等各个方面。不仅如此,在军事分组与服装考究上,皆以出土文物、有实物见证者为先,兵器、旗阵与战船等道具也都经过严格的考证。并且,还认真、严谨地深入研究了诸如铠甲缝制、古兵器制造和徽号分野等细节内容,让观众无论从宏观的大山大水,还是细致入微的针线缝制,都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三国争雄之气势。



叶锦添认为,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昆曲等,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程式,需小心翼翼地守护它们的文化活态。以《长生殿》为例,除了适度调整色彩、造型以更好地融入昆曲连绵、迂回和含蓄的韵味之中外,其他如翎子、水袖、髯口、甩发的突出技术,则全依古法,保留了原本的风貌。在舞台空间设计方面,则以一桌二椅及“出将”、“入相”构成整个舞台的传统空间关系,全力寻回一种古老的表演模式,抗拒切入一切现代舞台的观念。但这种抗拒不是晒古董,也不能简单理解为唯古是崇,而是某种传统艺术形式内在规定性使然。



叶锦添并不主张全然传统,他表示,全然传统的做法徒具形式的模拟是不合时代的,需要在坚守传统意志内核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这种突破不是改变,而是一种创新。


创新方法之一:做减法

即“在价值三维(功能、物感、意义)中最大程度地删除意义的纬度”,凸显“古意”的现代感。比如《卧虎藏龙》,故事原本是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这一历史时期的北京城是繁杂的、艳俗的,但叶锦添有意去掉最抢眼的清朝青花瓷、王府大门的彩绘与红柱子,洗去整个京师的色彩浓度,隐藏颜色,使它空间化,为演员出场提供一个简约场域,为整部电影提供一个新空间,突显角色在“古意”空间活动中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语。服装造型设计也是遵循此原则,先做出清朝衣服的“形”,再抽掉整个细节如刺绣、颜色等,以素面呈现整个形态,从视觉效果上,能够更加清晰地捕捉人物的肢体语言和内心声音而不被干扰,尤其是李慕白和玉娇龙在竹林中穿梭打斗时,衣服均被洗褪为米白色,轻盈、飘逸,侠者之风、不安之心在无垠翠绿中“被逼”得无处可藏。另外,为了让演员摇曳出南管戏的婉约、清雅之美,他同样把所有服饰细节处理为简约的线条,再配以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古董发饰与配件进行诠释。我认为,抽掉这些繁复、累赘之物,更能传递出一种兼具古典与简约的时代美感。


电影《卧虎藏龙》剧照


创新方法之二:叠加法

即将中、西古典元素依据艺术主题进行有机组合。以《夜宴》为例,叶锦添用中、西古典主义叠加的方法,探索将西方戏剧元素诠释在东方电影中的可能性,尝试把两者放置在一个陌生的地带——古典。在这种氛围里,寻找两者在古典上的定位。叶锦添调配出了一种含有莎士比亚味道的东方神秘主义色彩,偌大的黑色空间、黑红高贵华服、兽形图腾和神秘的面具等,这种叠加的古代必然是极为厚重的。这时,他运用“虚空之‘无’作为效果的来源而显现”的理念,打造了一座隐于竹海中的艺馆:那是另外一种充满禅意的古典风味儿,竹、水、风、人,围绕在一个场域内,形成了一个磁场,风中有竹,竹中有音,山、水聚集着灵气,王子等人穿白衣、着白面,唱舞着凄切的《越人歌》,意欲远离尘嚣,使得一股清冽之气穿过“厚重”飘浮其间。这种冒险式的三重“古典”叠加令观众耳目一新。



电影《夜宴》剧照


创新方法之三:挪移法

除了挖掘古意,叶锦添还总迫不及待地将古典融入到影视、舞台剧等多种媒介表达之中。以京剧元素为例,在电影《诱僧》中他特意选用京剧脸谱(从“金脸”到“素脸”的转变)这一媒介物来隐喻主角石彦生的人生起伏跌宕,权倾一时——失去身份——遁入空门,因为他认为,由于戏曲艺术的需求而产生的色彩与线条、图案与肌肉表情的有机联结,京剧脸谱会有一种对东方艺术的神秘领会;创作舞台剧《楼兰女》时,也是以传统京剧作为主要形象的母体,在此基础上进行延展;舞台剧《十面埋伏》的底子是现代舞的底,却在引发京剧传统艺术的介入。



此外,叶锦添通过《昭君出塞》《红楼梦》等作品,新东方文化形象塑造之路走得愈加宽广。



电影《红楼梦》剧照



0       

二、后现代拼贴措置,重塑东方文化之形


叶锦添重塑的东方文化没有政治意义上“东方主义”那么霸道,它是开放性的,可兼容他者的。他用后现代拼贴措置手法进行了大量先锋实验和实践。他为舞台剧《奥斯提雅》《楼兰女》设计服装造型时,采用东西合璧剪裁的新方式,在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带骨架的大裙子上,加入了中国式的大袖子。同时,以传统京剧为主要形象的母体,延伸到西方宫廷华美的巴罗克风格、前卫的歌德、意大利的威尼斯面具舞者和日本古典传统的文乐剧人偶,并渗入了现代前卫舞蹈形象,而这些元素在瞬间中和,成为体积庞大的文化复合体,富含指涉性的象征意味。



舞台剧《罗生门》也是一次东西方文化元素拼贴措置的实践,在衣服的裁剪上,保留了京剧里的水袖,但在外袍与裙摆间却运用西方的剪裁,起到了大开大阖的移情作用。在与德国舞台设计师安得瑞克斯合作创意设计瓦格纳歌剧《崔斯坦与伊索德》时,又带入了东方神秘主义色彩。此外,在设计《艳歌行》《俪人行》《荔镜奇缘》《梨园幽梦》等舞美作品时,他同样秉持“碎片拼贴措置”的技法,先让碎片化的服饰、动作和道具等游离起来,再将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乃至非洲、拉美印象带入当下舞美神思空间,由此连成内含新素材、新角度的“东方”写意画风。于是,诸如印度史诗剧《摩诃婆罗多》的深邃悠远和形幻绵密,《后山海经》的诡异妖艳和绚丽巫风,《十面埋伏》的幽道梦魅和沙场离魂,《红楼梦》《牡丹亭》的鬼魅幽影和孱弱柔美等东方美感品质的出场,均可领会到古今中外“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象措置后的奇妙效果。



总之,叶锦添在重新凝视“古意”美时,“找到了一种可以连接古今的心境,而不断将其翻新,建立新的神思时代,追溯它的模型,达到那种共同的骄傲感与归属感。”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寂静空灵的心,自在地回到“古意”世界,完全自我舒展地去感受每一个美的瞬间,从空无的角度去重新发现“古意”的玄妙趣味。叶锦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他所构建的“东方”美学设计思想体系将成为日韩、印度、泰国等东方国家进行本地古典文化挖掘与创新传承的重要理论参照。

《叶锦添的创意美学》叶锦添著



*作者:张郑波,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东盟艺术学院讲师

*选自《中国文艺评论》2019年第4期(点击查看目录与四封艺术作品)文章《叶锦添的东方美学思想探析》




《中国文艺评论》主编:庞井君

责任编辑:何美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胡一峰 何美

美编:木子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刊作者的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及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

转载请联系微信后台或《中国文艺评论》月刊编辑部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

出版时间:每月25日

邮编:100083

邮箱:zgwlplzx@126.com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1342/J

定 价:25.00元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

2019年第4期 总第43期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理论评论学术文章

来稿邮箱:

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图文微评来稿邮箱:

wyplzg@126.com



重磅|《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刊扩展版

“中国最美期刊”《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19年第4期篇目内容提要与四封艺术作品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刊发美学家叶朗专访: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

高建平: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文论的三次转向

饶曙光:中国电影新现象与新发展

王杰: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文艺思潮

厉震林 罗馨儿:近年来国产电影的表演美学及文化分析


客官,请留步,给个好看再走呗


■微信三千字精简版没看够?对“东方主义”等概念还想做进一步辨析?叶锦添怎样系统构建起东方美学设计思想体系?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杂志万字原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