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湖论坛|媒介融合与文艺评论新样态

中国评协 中国文艺评论 2021-11-26

▲第五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开幕式现场



9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浙江省文联主办的第五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在浙江杭州举办。10月14日《中国美术报》第四、五版刊出通栏专题《新时代青年文艺评论再出发》(点击见公号推送:);10月21日《中国艺术报》第六、七版刊出通栏专题《承前启后,青年文艺评论家致敬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特转载推送。


☞本期推送:

媒介融合迭代与文艺评论新样态

“融”语境下的文艺发展新生态


☞点击查看上期:

西湖论坛|新时代中国故事的现实主义精神



No.1

媒介融合迭代与文艺评论新样态


▲圆桌论坛:”媒介融合迭代与文艺评论新样态“



主持: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汪涌豪





郑焕钊(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媒体融合本质上是我们时代的文化融合议题。这是因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下沉与应用的便捷推动社会大众多元文化主体的崛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兴起极大改变原先的文化版图,文化分众圈层的状况越来越明显,出现文化分化与审美代沟等问题(如周杰伦与蔡徐坤粉丝的超话现象)。媒介融合的议题正是面对文化分化的状况,以媒介的融合推动文化的融合与代沟弥合,从而实现文化整合和文化认同的努力。


推动文化融合要正视网络文艺的转化机制:一是适应网络时代新的文化特质与生产机制,像“毛毛姐”这样的“土味视频”,与去年B站十大弹幕热词之首的“真实”,都深具网络青年文化特质。二要尊重数字时代新的存在体验的表达,如穿越、重生等网络文学与我们的随身移动搜索,现实-虚拟的穿越经验密切相关。三要理解以网络文艺为中介,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融合机制。


▲博物馆“牵手”抖音


在今天,网络文艺不止是一种文艺类型,而成为一种“接口”,是连接不同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平台,如成都、西安、重庆等城市借助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形象。又如“非遗”传承已成为抖音传播中的重要内容。因此,网络文艺的平台化成为更大层面上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公共文化建构的力量。



刘英(17k小说网创始人,中文在线集团总裁助理、主任编辑)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媒介融合”,网络文学就是最好的例证。文学与网络的结合爆发了巨大的活力,并形成了以“IP”为核心的新样态。一部小说在网络上连载,经年累月有上百万“粉丝”跟随,并随着小说出版纸书,开发有声读物、动漫画、游戏、真人影视剧等作品形成巨大的影响力,且能向海外进行输出,与世界上最流行的娱乐文化比肩。


但是我们学界和评论界对于可能成为世界文化价值高地的网络文学的研究和支持力度是不够的。网络文学自20年前兴起至今,研究者依旧很少,与其行业影响力及四亿多用户量不匹配。社会对网络文学怎么看,政府对网络文学怎么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智囊”的阐发和释义,在这些方面青年评论家责无旁贷。


研究网络文学最大的难点是文本问题,需要研究者有很大的决心、毅力和很充足的时间、精力去阅读上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的作品;同时网络文学有一个囊括作者、读者、评论家、企业、行业组织、监管部门等在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庞大生态圈,对这个生态圈的研究也是目前缺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糟粕如何区分,是一个至今未完成的工作。



卞天歌(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后)


融媒环境对影视发展的影响包括正负两个方面:正面无疑是促进影视的发展与繁荣。负面在于,从媒介环境角度上看,大众媒介搭建了一种“拟态环境” ,是一种“象征性”的现实,在媒介融合愈发深入的当下,人们的行为、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也愈发习惯依赖于“拟态环境”。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批评者,都处于这样的拟态环境之中。我们常常批判的“伪现实主义”作品没有真实地反映现实、反映生活,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些作品的创作者是从哪得来的生活素材。他们处于全媒体环境中,他们面临的环境是拟态的,得到的资讯也是二手的,我想,他们并非是有意地不去反映真实的生活,而是以为自己反映了真实的生活,但却不是。对批评者一样如此,尤其是我们这一代青年批评者,同样包裹在拟态环境之中,对于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边界的判断和把握并非那么容易。如何去评价作品?我们的判断标准在哪里?对于评论者而言,要保持清醒,以更冷峻的触角去关注生活,而不仅仅是作品本身。




No.2

“融”语境下的文艺发展新生态


▲圆桌论坛:”‘融’语境下的文艺发展新生态“



主持: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盘剑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北京青年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当代语境下,中国文艺的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充满正能量的新生态。特别在新世纪以来的美术作品展览中,青年美术家的主题性创作尤为引人注目。以本人近年来策划的一些以青年美术家为主体的主题性美术展览为例,如“青春志:北京优秀青年美术作品展”、以“世纪青春”为主题的中俄青年美术作品联展、以“丝路脉动”为主题的2016北京青年美术双年展、以“新时代青春志”为主题的2018北京青年美术双年展、以“艺苑撷英·华夏前行”为主题的首届全国艺术院校青年中国画作品学术邀请展等,这些展览汇集展示了青年美术家近年来表现社会文化、弘扬正能量的美术作品,也浓缩呈现了当下青年的精神状态与文化理想,起到了以艺术鼓舞民众、记录历史、讴歌时代的作用。


当美术创作面对时代主题,葆有积极正面的历史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开拓创作眼界与思维空间,成为美术家们需要坚守与拓展的问题。在美术创作本体层面,如何在写实风格为主流的主题性创作格局中,拓展新的艺术语言,如油画的表现性语言、中国画的写意风格;如何在叙事方式上,进一步实现宏大叙事、家族叙事与个人生命体验叙事的有机融合;如何处理好艺术表现与历史现实的契合关系等,这些课题需要当下的美术家,特别是青年美术创作者结合自身的艺术语言风格,找到个体思考、审美趣味面向历史与现实的切入点。



李剑锋(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


“融”语境下,当代书法如何克服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更好地向前发展,我有几点思考。


第一,作为一门传统艺术,我们一定要坚持民族形式,不能以炫目的形式去迎合他人的猎奇心理,而丧失了书法的本来面目。


第二,书法的发展要打破学科门类、艺术门类之间的壁垒。我们应该跳出自己的小圈子,和其他的专业门类多交流,接受批评和指导。多方面的修养是书法的一种内在要求,我们要呼唤书法向其文化本质的回归。


第三,书法的发展要打破传播途径和方法的壁垒。目前我们获取书法信息的渠道比较多,但这些信息是碎片化的、莫衷一是的。我们需要有一种力量对这些信息加以整合和引导,需要相对权威或相对专业的声音告诉大家什么是书法,什么是好的书法,如何欣赏书法,如何学习书法。


第四,书法的发展还应该打破专业圈和大众之间的审美壁垒。从全社会而言,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对于书法评价标准的分歧有现在这么大。我认为,真正好的艺术应该是雅俗共赏的。所以,引导书坛的专业力量,应该把眼界放开一些,思想上应该更具有包容性,要倡导多元审美风格的并存。



张延杰(《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副教授)


舞蹈作为综合性舞台艺术,从早期开始就是融合多个艺术门类的跨界艺术形式。比如作为芭蕾前身的文艺复兴宫廷舞蹈就是诗歌、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20世纪初俄罗斯现代芭蕾中巴兰钦的作品,舞台布景是毕加索画的,演员服装是香奈儿设计的;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红色娘子军》就是由文学作品和电影改编的;当代舞蹈艺术中,如林怀民“云门舞集”的代表作《行草》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由沈伟编创的作品《画卷》,就是将书法与舞蹈融合起来。我认为从事美术或书法创作的专业人士,可以多进剧场了解话剧、舞剧这些舞台艺术;从事舞台艺术创作的多走进美术馆和博物馆。这样综合起来,艺术创作的空间才能打开,否则永远都在各自圈子里打转。另一个“融”的理念,就是打破专业精英和普通人之间的界限。抖音、快手上的舞蹈短视频以及遍布全国城乡的广场舞,这些现象都应引起专业人士的关注。可以说这是一个“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可舞”的时代。关于“融”还有一个需要打破的界限,就是主流创作要关注民间艺术。很多民间舞蹈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家应深入乡村,真正做到“扎根人民”,汲取民间艺术的力量和精神。


▲林怀民“云门舞集”代表作《行草》




▲如上两组述评选自《中国艺术报》2019年10月21日第6-7版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程阳阳

美编:木子



【最近热门】

付酬征稿:近期影评剧评书评乐评约起!

付酬征稿|中国文艺评论这五年:邀你讲故事!


【相关阅读】

西湖论坛|新时代中国故事的现实主义精神

第五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致敬70年

西湖论坛|艺术批评有何作用?什么才是好的文艺评论?

西湖论坛|新时代青年文艺评论再出发

西湖论坛征召全国“游侠”论剑,你来吗?

青年的论坛新春的你,快领“西湖论坛”文集福利

西湖论坛|仲呈祥、庞井君、尹鸿、戴锦华与青年文艺评论家面对面

西湖论坛|马也、黄鸣奋、厉震林、范志忠、顾振宇与你面对面


让我知道你在看



点这里,查看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专题~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