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见 | 高建平:教材插图事件促使全社会都重视美育

高建平 中国文艺评论 2023-06-30




编者按】不久前,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事件成为了全网持续关注和热议的焦点。教育部对此果断回应,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立即整改,并对全国中小学教材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检查教材内容、插图等,确保教材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符合大众审美习惯。



欧阳修《非非堂记》有言:“权衡之平物,动则轻重差,其于静也,锱铢不失。水之鉴物,动则不能有睹,其于静也,毫发可辨。”意思是只有“静”下时的评价才能客观、准确。为更好地发挥专业文艺评论的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和审美启迪作用,彰显中国文艺评论的正大气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艺见”发声平台第六期,针对教材插图事件,约请资深文艺评论家撰写文章,从学理层面开展客观、冷静、科学、理性的多维观察和分析,为如何看待教材插图事件提供专业视角。今天推出第一篇《高建平 | 教材插图事件促使全社会都重视美育》。






教材插图事件促使

全社会都重视美育



高建平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中华美学学会会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最近在微信圈热议的“教材插画”事件,引起了多种解读,意见不一,形成了热潮。在众说纷纭,情绪激烈时,我没有作调查,不明真相,因而采取了“让子弹飞一会儿”的态度。这些天来,事情变得越来越明朗。对这个问题,我着重从美学和艺术方面来分析和思考。


对于网上出现的画,可以分为几种情况:第一,几幅出现在数学教材中的插画确实不漂亮。教材中的画,还是要朴素、清纯,色彩明朗一些为好。所列举的几幅画是颇有个性的卡通风格。这些画作为个人的艺术特色,固然也无大问题。如果是在一般印刷品中追求系列性和风格的独创性也未尝不可。当然,如果是用在中小学教材这一类特殊印刷品上,标准可严格一些,出现问题要解决。第二,有些画原本不是出现在教材中,而是一般读物,被放入其中以混淆视听,再通过离开原语境的方式来解读,以达到刺激性的效果,则要提醒我们注意。近年来网络上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用词激烈,读后使人大惊失色,后来事情又反转,发现情况不完全是如此。过去有一句话,叫做“有图有真相”,其实,有图不一定就有真相。话有话的语境,不能断章取义,图也是如此。只有了解全部事实,才能下结论。我还是主张,有什么事,就说什么事,不要借事说事,把方向带偏。


△部分老版教材插图


这次的事件引发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由于这里说的是教材,是有关孩子的事,最容易触到社会的神经。孩子们的事,确实是事关重大。事件反映出我们过去对儿童教育重视不够。都在说,百年树人,教育为本。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并不是如此。医院里有一科叫小儿科,专给儿童治病。治儿童的病,让儿童在身体和心智等各方面健康成长,这本来是特别重要的事。因此,小儿科本来是一个最重要的科室。但是,“小儿科”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却具有价值不大,不值得去重视,甚至被人瞧不起的含义。说某件事是“小儿科”,某个人做事方式“小儿科”,某人的个性是“小儿科”,都带着贬义。在教育上也是如此,中小学教育本身极重要,但不免被习惯上当作“小儿科”看待。这种问题体现在对儿童教育规律和儿童心理的研究严重不足。一方面,对儿童设立各种禁区,凭空幻想一个儿童的世界,规定其中应该有什么,应该没有什么;另一方面,将儿童教育成人化、功利化,将成人自己学不好的,如电脑、外语等各种知识,一股脑儿都从娃娃抓起,使儿童的童年生活变得枯燥无味。这些也许才是问题的症结,才是教改的方向。


记得年轻时,很喜欢读一类的书,至今也喜欢读,这就是所谓的“大家小书”。一些一流的专家,对一些具体学科的知识有深厚而全面的了解,又能深入浅出,将知识讲得特别透彻。在教材编写时也应该如此。一些相关行业的著名专家不要看不起中小教材,这固然是“小儿科”,但“小儿科”中有大学问在。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的人,固然是在做着“小儿科”的事,但也不要心态上自我“小儿科化”,多邀请相关行业的一流专家参与进来。


△绘本画家景绍宗设计的小学语文教材封面


同样的道理,在书籍的插图上也适用。网上所议的问题,是从数学教材谈起的,一些人用来作类比的国外的教材,许多是语文教材,也有性质上的不同。不同学科的教材,有各自的学科特点。但是,有一些因素是共同的:当今的印刷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使教材中放进更多更好的插图成为可能;同时,在电视、电脑和手机等电子媒介前成长起来的一代儿童,对图像具有高得多的敏感度。这对教材的插图提出了新的要求。教材要插图,放入好图,这是时代的要求。从另一方面讲,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空间,放进好图好画,这能给儿童提供审美教育的机会。对儿童的审美教育是一项重要工作,应该请各方面的艺术名家和大家给教材作图,让青少年一代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审美教育。这是一件大事,大事就要办好。其实,中国并不缺乏这样的人才。我们常常看到,办一个晚会,如果晚会本身足够重要的话,总能办得美轮美奂。其实,印在成千上万的儿童课本上的图美不美,意义要更加重要得多,更需要集中力量办好。


为现有的一些插图辩护的人说,这是一种风格,艺术要允许多种多样的风格存在。在现今儿童习惯了卡通人物造型的情况下,采用了一些卡通的手法画插图,也是对这种习惯的适应。当然,在艺术中,应该允许和鼓励各种探索。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现代艺术冲击的今天,人们对图像的接受习惯和标准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当然是一方面的道理。但我们不应忘了,学校的教科书毕竟不是新艺术风格的试验场,要适应相应年龄段儿童的特点,以及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需要。我们还是应该把艺术上新风格的探索,对一些独特风格的个人喜好,与对成千上万的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任务区分开来。因此,涉及到为教材这一特定类型的书籍作插图的事,还是应该取持重的态度,采用更具有大众化,适合儿童心理的风格。更重要的是,教材插图是一个可用来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空间,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空间,为儿童提供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正像要使儿童在中小学学习期间打下知识的基础,促进智力的发展一样,也要为他们打下艺术知识的基础,促进他们审美能力的发展。


△部分老版教材插图


当然,对于这场讨论,我还是愿意从积极的一面看。有争论,吸引了社会关注,这是好事。希望能由此而大兴真正的文艺评论之风,并将讨论引导到提高美育水平上来。网上有些人有一股戾气,动不动就说要枪毙谁,把人一棍子打死。我们要去掉喊打喊杀的戾气,拿起文艺评论的利器。涉及到文艺方面的问题,搞大批判,过去有过教训。一轰而起,雷厉风行,从重从快,不是做思想文化方面的工作所应取的方式。还是要通过文艺批评,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理论的探讨。同时,以此为契机,提高对教材审美水平的重视,提高对儿童审美教育的重视。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文化、教育,特别是在审美教育方面仍有很多的欠账。希望通过这场讨论,呼吁在教材工作中对美育的重视,提高教材在选材、语言、图像等各个方面的审美水平,更好地培育好下一代。我们要建设美丽乡村、美丽城市,然而,人的培养更加重要。只有培养出一代又一代能审美、懂审美的人,建设美丽国家的任务才能完成。


·END·

签发:徐粤春

审核:都布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艺见

艺见 | 文艺把元宇宙“接回家”

艺见 | 我们需要怎样的审美风尚?/张晶

艺见 | 亟待展开的心理建设与审美教育/汪涌豪

艺见 | “饭圈”的经济逻辑/张亚光

艺见 | 标本兼治“饭圈文化”/林品

艺见 | “饭圈文化”严重冲击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邓希泉

艺见 | 不能为了“流量担当”放弃“历史担当”

艺见 | 文艺评论家怎么看?

艺见 | 跨越“饭圈”利益束缚,建构艺术公赏境界/王一川

艺见 | 圈层:新差序格局、想象力和生命力/胡疆锋

艺见 | “筑圈”与“出圈”:平台资本、圈层意识形态与青少年亚文化/马中红


新媒体三组,长按识别关注▼



▲向上滑动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网



“艺评中国”新华号



点“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网“艺见”专题~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