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见 |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二)

王杰 段吉方 中国文艺评论 2023-06-30




本期“艺见”专题约请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的专家学者撰写系列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推动党的文艺事业繁荣兴盛。


☞点击查看:艺见 |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一)





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的文化引领作用

王杰



在文化经济时代,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已经成为文化中的核心领域。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文学艺术中的价值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因此,在当代文化条件下,积极正确的审美观念成为一个十分重大的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把文艺领域的建设和发展重新提升到“经国大业”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无论是理论研究、宣传报道,还是文艺创作、思想教育,都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始终绷紧导向这根弦,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不放松。”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把文艺创作的相关问题纳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范围之内。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这五个问题作了重要阐释。


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这是新时代以来以党中央文件的形式专门发布文艺政策的一份重要文件。《意见》在文艺创作和新一代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对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原则加以突出强调。在文艺创作方面,《意见》要求:“实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评论建设工程,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编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贯穿到课堂教学和文艺评论实践各环节。”在人才培养方面,《意见》要求:“深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学习教育,引导文艺工作者成为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拥护者、践行者,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行者、先倡者”;“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评论队伍建设,实施文艺理论评论队伍培养计划”。这样的要求,对于解决一段时间内我国文艺学、美学领域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以及学科中“边缘化”、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等问题,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十分紧迫的。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和《意见》的要求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美学领域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对“红色经典”的美学阐释,对当代艺术现象的“历史的和美学的批评”都有了积极的进展。


在教材编写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已经出版了由陆贵山(点击查看《中国文艺评论》名家专访)、董学文主持编写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学理论》《美学原理》《西方美学史》《西方文学理论》《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等“马工程”教材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美学原则的指导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此外,王杰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董学文著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张玉能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李志雄著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相继出版,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知识体系供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理论和美学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存在着美学话语体系中的某种模糊现象。这当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体系与浪漫主义美学话语体系正处在相互纠缠、此消彼长的状态中。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重返公共话语空间,并逐步成为文化发展和当代艺术评论的引领力量。


△董学文《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


在学科研究方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相关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系列丛书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每年出版专辑。中国文联出版社的由郭运德、王杰、李心峰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第一辑和第二辑陆续出版,华中师范大学组织编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系列丛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系列丛书等。以四川大学傅其林为代表的学者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方面、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开展的当代美学基本问题与批评形态的研究等,均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在学术组织方面,2016年9月,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获批成立,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当代化、中国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和审美的反映论研究、美学意识形态研究、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审美人类学研究等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形态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政治学范式方面,王元骧从作家责任的角度论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是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的。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并以自己的作品来促进现实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是作家作为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对国家所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是他的公民意识的自觉的表现。”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研究、审美制度研究、文艺政策等新的研究领域的开拓也使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政治学范式呈现出新的生命力。在文化经济时代,经济学模式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理论空间。朱立元在《历史与美学之谜的求解——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美学问题》中提出艺术生产范式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优先范式,董学文从艺术生产的客体与对象、艺术生产的“对象化”过程、艺术生产的主体三个方面全面阐释了艺术生产的特性和具体特征,万娜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经济学著作中探寻文学批评的时空规律。在美学意识形态范式方面,学者研究了普列汉诺夫、布莱希特、詹姆逊、伊格尔顿、托尼•本尼特等人关于文艺意识形态的思想和理论,分析了信息化时代、新媒体时代的文艺意识形态表征,审美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有抱负”的理论范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中国学者提出了“地方性审美经验”、“审美制度”、“乡愁乌托邦”、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双螺旋结构”等一系列理论概念和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化和中国化方面作出了努力。


总之,新时代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术研究成果在数量上明显增长,在质量上取得明显的突破和进展,呈现出守正创新、多点增长态势。这些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队伍的自信,呈现出光明前景。


当然,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美学学科的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若干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尚需澄清。面对有些学者对文艺反映论的严重误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理论回应还不够充分。文艺与意识形态关系(包括审美意识形态话语)尚未得到学理上的论证,需要加以总结、深入探究。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开展艺术批评尚显不足。虽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已经呈现出一定数量的成果,但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美学的、人民的、艺术的批评原则分析当代文艺作品的成果尚显不足。三是哲学美学、文艺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在我国文艺理论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领域虽然有明显增长,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文化引领作用仍然相对薄弱,优秀的文学艺术在化育人、通过改造主体而建设美好生活方面的文化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方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问世时间不长,推广使用尚待时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文学理论》等教材之间的学理联系尚需捋顺。在美育教材建设和使用方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指导作用尚不显著。在我国文艺学、美学、艺术学等学科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尚未占有较大比例,研究成果比较零散。四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结合尚显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界和美学界十分重视借鉴西方学术话语,已经取得丰富成果,至今依然是一件必要的工作,但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方面仍然存在很大提升空间。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事实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维度,在文艺理论和美学话语体系的建设方面都是如此。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作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评论建设,增强朝气锐气,发挥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在指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重要性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教育青年和广大人民大众方面的引领作用。在文艺批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歌颂真善美、针砭假恶丑。对正能量要敢写敢歌,理直气壮,正大光明。对丑恶事要敢怒敢批,大义凛然,威武不屈。”在当代文化中,消费主义文化造成了审美和娱乐领域的某种价值观的混乱。歌颂真善美、针砭假恶丑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美学。近段时间,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探讨研究十分火热,2022年4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艺路径”主席论坛成功举办(点击查看),《中国文艺评论》杂志连续推出相关论题的专门研究文章;8月,第二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名单公布(点击查看),评定出15家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点击查看),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都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评论为主要研究方向,以上这些举措旨在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建设。由此可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马克思主义美学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将迎来光明的前景。


△2022年4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艺路径”主席论坛在京举办


在当代社会,文艺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事实证明,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支撑下,文艺才能发挥其团结人民、激励人民大众努力建设美好生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事业的积极引领作用,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当代理论研究者和批评家的责任。



*作者:王杰,单位: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

*本文系202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优势特色学科重大课题项目“马克思主义美学史的理论研究”(课题编号:22YSXK01ZD)的阶段性成果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的创新发展

段吉方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理论研究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的相关研究既有理论层面的内容,也有批评实践、价值引领层面的内容,但归根结底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哲学观念与方法论精神如何融入具体文学现实、展现创新发展的理论品格与理论境界的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当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体系创新与话语自主构建的任务更加迫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如何有效地融入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创新实践的问题,可以说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这种现实面前,我们既要强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对当代文论话语的理论导向,更要从具体文艺批评实践出发,在文艺批评实践中有效地发挥这个导向作用,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发展研究的重要理论途径。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核心与标志,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在文艺的时代性、人民性、民族性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重要的理论突破,文艺问题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时代任务紧密相连。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职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成为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担当,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的崭新局面。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时代十年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当代化的研究仍然是未来理论研究和文艺批评实践的重要思想资源,将这一重要的思想资源融汇成文艺批评的实践理念与批评精神,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文艺批评工作的重心所在。为此笔者认为,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发展仍然要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从而实现守正创新、破旧立新、开拓出新。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发展首先要着眼于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创新与自主构建,要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中,展现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实际效力。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在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在文本阐释、经典重铸、关键词研究、理论批评等方面展现出了一定的理论突破,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的局面更加丰富多样,在具体文艺批评实践中推动发展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方案和议题也更加明显。这说明,新时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在凸显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方面有所自觉和深入,这为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创新与自主构建准备了条件。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研究,加强经典文本研读,开拓精耕细作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本学研究,仍然是一项有价值的工作。


其次,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发展还要进一步尊重传统,重视当代,时刻关注中国文艺批评的当代语境和现实情形,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现实文艺实践的有效结合。尊重传统,就是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中华美学研究的文化与精神。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供的思想资源与文化养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与中国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处于一种紧密的关系之中,中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当代化的重要精神依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同样需要通过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形象展现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借助生动活泼、活灵活现的文艺作品以及有的放矢、铿锵有力的文艺批评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传达中国声音。重视当代,是要在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基础上,展现当代文艺批评的价值,展现文艺批评的功能。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对当下文艺建设的重要性,强调文艺批评要起到对当下文艺创作的引领作用。同时,在文艺批评的导向上,也提醒广大的文艺批评工作者要拒绝金钱至上的庸俗价值观,不能以商业标准来取代艺术标准,这也是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工作的具体要求。


再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发展需要重视文艺批评这一利器,特别是要吸收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经典文艺批评中的经验与典范影响,展现文艺批评的当代功能。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生活的时代,他们曾对当时的很多文艺作品提出批评意见,他们对《城市姑娘》《济金根》等作品的具体评价,体现出了他们那个时代“批评的利器”所发挥的功能;他们对歌德、席勒、莎士比亚等作家作品的分析,具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在经典作家文本分析上的功力,这些仍然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值得认真总结的批评经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艺批评当然更强调批评导向,他们的文艺批评充满了针砭时弊的力量,对当时庸俗的文艺风气、颓废的文艺美学观念等均有深刻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展现的批评的文风仍然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要学习的典范。


值得重视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文艺批评中展现出的这些典范价值,是从他们那个时代、他们所面临的时代语境中得出的。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当代文艺批评毫无疑问面临着新的语境,这也就要求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文艺创作语境,特别是文艺创作、传播与接受方式的变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现在,文艺工作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文艺创作生产的格局、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文艺产品传播方式和群众接受欣赏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传统文艺创作生产和传播,我们有一套相对成熟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措施,而对新的文艺形态,我们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这方面,我们必须跟上节拍,下功夫研究解决。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随着互联网以及当代媒介文化的发展,种种新的科技手段使当下的文艺创作、传播和接受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审美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更需要深入地把握当代人们审美文化生活的新趋向,使创作和批评能够有效切入当代社会的审美表达与交流机制的具体过程,展现文艺批评的引领机制。特别是在充分阐释研究当代文艺精品力作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要在精品力作的研究、阐释、分享与传播中展现出文艺批评这一利器的影响与价值。


最后,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发展还要解决西方文论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思想的批判借鉴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自主发展的问题。在当代文论研究和文艺批评中,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在内的批评思想应该是我们借鉴发展的对象,也是批判性参照的对象。西方文艺批评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到启蒙主义以来的现代文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重要的理论家和思想家,也有为数众多的批评家,他们的文艺批评的理论与方法对当代文艺批评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现代西方文艺批评的方法论影响值得认真总结。但是,在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发展中,也要防止片面用西方现代文艺批评的理论与方法来解析中国的文艺作品的倾向,无论是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发展,还是中国特色文艺评论的建设,我们都迫切需要文艺批评中的“中国理论”与“中国方法”。这需要我们接下来进一步加强中国文艺批评传统中的理论和经验的研究,在这方面,中国文艺批评仍然面临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任务,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文艺批评中的这一“两创”研究的具体展开。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命题,也是一项具体的任务,对于这项具体任务,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精髓和思想遗产的总结与提炼,也离不开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传统与美学研究经验的有效整合与挖掘。同时,提出并推动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发展,还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整体综合研究中进一步凸显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话语特征,凝练基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理论范式。回首过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走过了坚实的理论道路,我们期望在未来发展中,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能取得更新更大的成就。



*作者:段吉方,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审美文化与批判理论研究中心

*《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10期(点击查看)


签发:杨晓雪

审核:陶璐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

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微评投稿邮箱

wyplzg@126.com

【相关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10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2022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订启事

#艺见

艺见 |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一)

“中国文艺评论这十年:马克思主义美学批评范式的当代转型”高峰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文艺评论》| 中国审美现代性的一个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创新/王杰

《中国文艺评论》| 中国传统美学进入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历程/高建平

《中国文艺评论》| 论中国文艺批评价值体系的思想文化根基/李震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版权声明(点击联系开白名单)


新媒体三组,长按识别关注▼



▲向上滑动


“中国文艺评论”

wyplzg



中国文艺评论网



“艺评中国”新华号



点“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电子版~

理论评论文章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