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划教育】师范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建设实践探索——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

李小云 张玉 规划师杂志 2023-03-26


【作者简介】

李小云,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城乡规划系主任

张玉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

师范类院校是城乡规划专业办学的高校类型之一,其可持续发展存在办学模式依赖师范路径、师资队伍结构性短缺、实践教学难以支撑人才培养需求等问题。随着国土空间规划学科体系的逐步构建,作为重要支撑的城乡规划学科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以江西师范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为例,重点从培养方案演变、课程内容体系、人才培养机制、学科特色定位等方面总结了其作为师范类院校专业建设的经验,并面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新要求,提出发挥师范类院校专业优势、强化“服务型”人才培养、构建“五类一体”的课程体系、推进实践能力联合培养等应对措施。

[关键词]师范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建设;国土空间规划;江西师范大学

[文章编号]1006-0022(2021)19-0089-0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李小云,张玉.师范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建设实践探索——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J].规划师,2021(19):89-95.

0 引言


师范类院校通常指以师范教育为主的高等院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产业化背景下出现的高校扩招、合并浪潮,为了拓展学校办学空间,服务地方经济、提升高校竞争实力,师范类院校纷纷向综合性高校转变,学科涵盖文、理、工、商、法、医等门类,同时开办了许多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型专业,城乡规划专业便是其中之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开设城乡规划本科专业的高校共有206 所,其中师范类院校有9 所,占比为4.4%;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的高校共有123所,其中师范类院校有45所,占比为36.6%;同时开设两个专业的高校共有26 所,其中师范类院校有2 所①。经统计,人文地理专业的学科背景多为地理类,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背景则主要分为建筑类、地理类、农林类和经济管理类四大类。其中,建筑类城乡规划专业占比居多,为69.90%,地理类城乡规划专业占比相对较少,为12.14%。截至2021 年5 月,全国共有54 所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通过评估,其中江西师范大学为通过专业评估的唯一一所师范类院校。

经过多年的发展,师范类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工科类院校相比,尤其相较于以“老八校”为代表的建筑类院校,以及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等为代表的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往往存在专业认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条件有限等方面的问题,其如何发展也受到部分学者的关注,但缺乏从专业评估视角进行探讨。为此,面对师范类院校中城乡规划专业发展所遭遇的困境,本文希望通过总结江西师范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实践经验,探讨师范类院校如何办好城乡规划专业或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并思考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师范类院校如何发展城乡规划专业。


1 师范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建设面临的困境


1.1 办学模式依赖师范路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虽然师范类院校的办学目标都在朝综合性大学方向转变,但这种转变只在教育部直属的师范院校中比较明显,而对于一些非重点或地方性师范院校来说,其办学仍然长期依赖师范路径,传统的教育学、人文社科等学科依然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课程安排、成果认定和奖励政策等方面也会倾向于这些优势学科,往往忽略了城乡规划等相对弱势的工科专业,且对城乡规划专业缺乏足够的认知。通常情况下,师范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方案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依托原有的地理学科并加以改进,这种模式不但与城乡规划的工科专业性质有一定的差异,而且师范类院校也缺乏像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重点大学所具有的综合性学科基础;另外一种模式则是完全借鉴工科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要求,这又与师范类高校缺少建筑、景观学科背景,实验实习设施及师资配备相对不齐全的现状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这两种培养模式容易让一些师范类院校忽略自身优势和地域特色,仍然按照传统师范院校的培养模式,或简单套用工科类院校的城乡规划培养模式,导致目标定位不准,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1.2 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困难,师资队伍结构性短缺

据统计,全国拥有城乡规划学学术型博士点的院校共15 所,每年毕业的全日制普通学术型博士约有150 名,虽然有一定数量的海外留学博士补充,但多数毕业生就业时会选择985、211 等重点工科类院校,或选择发达地区及城市,师范类院校在科研平台、工作环境和收入待遇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难以吸引城乡规划专业博士毕业生,使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引进成为师范类院校城乡规划学科建设的一大难题。首先,即使大部分师范类院校已经有一定数量规模的师资队伍,但与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师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普遍存在高级职称教师少、教师专业符合度低、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例如,在江苏师范大学10 名城乡规划专任教师中,6 人为地理学相关专业、3 人为经济或者法学相关专业、1 人为建筑学专业,教师专业符合度较低;在商丘师范学院14 名专兼职教师中,博士仅有4 人,博士占比较低。其次,师范类院校新引进的专业教师大多为非城乡规划专业的博士应届生,缺乏规划实践经验。最后,受“最低标准为博士”人才引进政策的限制,多数师范类院校难以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或能胜任实践教学的优秀硕士毕业生,导致“双师型”教师不足,难以保障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的质量。


1.3 实践教学内容难以支撑人才培养需求,专业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师范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多以地理学为背景,往往形成以理论为主、以实践为辅的课程体系。经统计,师范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学时占比普遍较低(表1),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学时占比则更低。尤其有些院校因培养年限短,课程体系缺乏足够的实践支撑,与工科类院校相比存在明显不足。而且,由于办学时间相对较短、缺乏坚实的学科基础、学校投入经费少等,师范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在仪器设备、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较其他工科类院校更为薄弱。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受师资水平、实践平台的影响,课程任务书多以“假题假做”的形式,学生难以接触到实际的规划项目和方案,设计实践课的效果大打折扣。总之,师范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受专业背景、师资水平和实践平台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在人才培养上重理论、轻实践,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重程式化的设计训练、轻创新能力培养。


表1 部分师范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环节情况

此外,由于大众对师范类院校专业教育的固有认知,师范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低,部分招聘单位甚至认为师范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毕业生“不会画图”,而倾向于招收理工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毕业生。因此,提高师范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仍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江西师范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建设实践及对策


2.1 应对规划行业需求及专业评估要求,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江西师范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脱胎于地理专业,创办于1995 年,其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主要经历了源于地理学背景的起步发展、强化技能训练的学科整合和面向专业评估的稳步提升3 个阶段。早期培养方案主要借鉴了国内地理背景院校的经验,注重区域与城镇规划的知识体系的培养,并将五年本科教学计划压缩为三年或四年完成。由于师资以地理学专业背景的老师为主体,建筑、市政、园林等专业师资配备相对薄弱,导致原有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弱,社会认可度较低。为此,从1998 年开始,江西师范大学对原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加强了物质形态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并尝试结合规划设计实践项目,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以弥补实践性培养的不足。

2005 年,江西师范大学创办建筑学(五年制) 本科专业,承担建筑类相关课程的师资力量得到了有效补充和完善,同年将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改为五年制,并重新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学生就业主要面向本省、市、县基层的实际情况,新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强化以物质空间规划设计为核心,强调与建筑学专业教学的交融和互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较好地满足了当时江西省对基层城乡规划建设技术人才的需求。2011 年,江西师范大学将城乡规划调整提升为一级学科,同年对2005 版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并与建筑学、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专业相补充,逐步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特色。同时,依托校属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规划项目,继续加强师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以提高城乡规划专业的市场适应性。

2013 年,根据《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 年版)》,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从优化课程体系、调整知识结构着手,完善了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交叉学科内容,同时加强城乡规划与建筑学、风景园林、地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横向联系,使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安排和培养目标更适应我国城乡发展的综合性需求。2016 年,专业评估通过后,根据评估委的意见和建议,江西师范大学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等各方面进行调整,尤其从市场需求及规划师执业的角度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及主要实践环节进行优化,再次修订并形成了科学合理、突出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找准师范类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定位。


2.2 夯实学科基础,强化城乡土地利用和物质空间规划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城乡规划学成为一级学科,推动了城乡规划从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转向融入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综合性规划的变革。虽然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但基本形成了包含“基础、主干、选修”三大部分的课程结构(图1)。根据《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要求,依托江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学科发展相对完善这一优势,城乡规划专业加强了与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和环境学等相关学科的融合与合作,体现专业教学的综合性和系统化,逐步形成了“一心、两轴、双围绕”的课程结构。“一心”是指与建筑学专业共平台搭建的,作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的前期准备课程,如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等。“两轴”是指横向拓展的“学校公共必修课程”轴及纵向深化的“专业主干课程”轴。“学校公共必修课程”安排在低年级( 一、二年级),内容为学校通识教育课程,具有综合性特征;“专业主干课程”安排在高年级,包含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原理、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原理、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等专业主干课程,这是不同学科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都需建构的基础平台。“双围绕”是指由“专业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所构成的“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板块,课程涵盖了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标准对“智育”培养要求的7 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此外,学科建设还强调与学院其他专业的交融和互补,并以此建构了城乡土地利用和物质空间规划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较好地满足了地方基层城乡规划建设“全面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需求。

图1 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示意图


2.3 开辟多种实践途径,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及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本科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适应城乡规划的复杂性、综合性与实践性,江西师范大学将实践性教学贯穿在整个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体系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建筑学基础学习阶段和城乡规划深化学习阶段( 图2)。第一阶段为基础实践模块,是建筑学专业教学的基础阶段,城乡规划与建筑学专业共享基础教育平台,共有4 个学期,目标是培养学生扎实的建筑及空间设计基础;第二阶段为核心实践和扩展实践模块,主要进行城乡规划专业综合训练,共有6个学期,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城乡规划专业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同时,借助专业教师负责的科研项目,经过凝练、派生,再设计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驱动项目。城乡规划专业一、二年级主要是基础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三、四年级学生开始进行较深入的专业理论学习并通过参与挑战杯、“互联网+”和创新创业等各类竞赛,开展资料收集、文献阅读及综述、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结果的表达与交流等科研活动,既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专业分析能力,又增加学生的协同创新实践体验(图3)。

图2 专业实践教学阶段示意图

图3 专业学习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示意图


2.4 依托实践基地和“双师型”师资,建立内外联动的全过程人才培养机制

城乡规划专业建设需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加强与规划行业的协同教育,构建“理论-实践-就业”全过程人才培养机制。在校内实践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校外实践实习基地成为师范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有效补充。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江西师范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依托校内设计院实践平台和校外13 家实践基地,构建了“ 产、学、研”协同教育的合作模式。专业教学内容强调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强化教学过程中将规划设计院的真实项目引进专业课程,如在“总体规划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等实践课程中,选用规划项目作为设计任务书的“真题”,并聘请项目负责人参与课程的指导,从而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从项目研究、构思设计到最终实施的全部环节,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具备较强的规划实践能力。

同时,积极发挥校外企业导师的作用,共同构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以解决高层次专业人才难以引进的困境,既满足实践教学需求,又为学生增加毕业实习与就业的机会,并可通过实习基地和校外导师对毕业生专业能力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教学,实现从传统培养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此外,为了建立内外联动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学院还筹建了城建校友网站、校友管理系统、城建校友群和城建校友会4 个平台,充分、有效地利用校友资源,解决传统师范类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课堂为主、以课外为辅、课堂内外难以有效联动的问题,实现学生学业、就业的无缝对接。


2.5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复合应用型本土人才

地方师范类院校办学依赖所处地域,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其培养的专业人才也主要服务于本地。同时,地方城乡建设发展不仅需要规划的专业技术人才,还需要能参与规划全过程,具有协调、沟通等复合应用能力的规划师。江西师范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本省历史文化遗产较多、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域特点,将江西省的村镇发展建设、历史遗产保护与红色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纳入教学内容,设置突出地域特色的课程,如村镇规划与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工程测量、古建筑认知实习、城乡社会调查等。同时,学生课程实践的选题及研究对象也主要面向江西省城乡建设,强化对地域性课题的关注。总之,针对江西省地方规划人才比较缺乏的现状,该专业着力为地方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应用型本土人才,尤其是重点培养对传统历史文化具有较深了解和把握能力的地域性专业人才,有效服务于江西省规划事业的发展。

经过20 多年的建设,江西师范大学在省内已经有一批扎根在基层的校友,发挥了地方性院校的功能,为地方城乡规划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经统计,江西师范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省籍生源达90% 以上,服务于本土的毕业生占比达70% 以上,人才质量得到江西省规划界的普遍认可。


2.6 挖掘特色优势资源,凝练可持续发展的城乡规划专业定位与研究方向

办学特色是专业建设的灵魂,除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特色,专业建设及研究方向也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高校的重要办学特征。师范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起步相对较晚,办学实力相对较弱,其专业建设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或在所有的研究方向上都有一定的优势,而必须清醒认识到自身的正确定位与发展特色。因此,为进一步凸显专业办学特色和本土优势,江西师范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以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为目标,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城乡建设的实际情况,针对地域性课题进行了多维度的学术探讨。以确定具有一定优势、特性鲜明的研究方向。江西省有着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城镇化增长的空间较大,小城镇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城乡规划专业教师在长期面向地域特色资源的科研和学术活动中,依托纵向的科研课题及社会实践项目,逐渐确定几个较为稳定的专业研究方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住区规划、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村镇建设研究。尤其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村镇建设两大领域,科研与教学都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专业定位与研究方向。


3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师范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思考


3.1 顺应国土空间规划学科发展态势,发挥师范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优势

国土空间规划不仅包含生产力及城乡发展布局,还包含对水、土、气、海、林、矿、草等主要自然资源要素的关注,涵盖了地理学、海洋科学、生态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林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公共管理等多个一级学科。其中,地理学是国土空间规划重要的学科平台,也是师范类院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因此,师范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建设应紧密关注国土空间规划学科发展的态势,充分发挥地理学专业背景的优势,将地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贯穿于城乡规划编制与管理内容的全过程,凸显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理论及技术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支撑作用,实现地理学与城乡规划的完全融合。尤其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优势更为明显,其包含了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内容,并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已具备了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的理论基础。

师范类院校在历史、艺术、公共管理等人文社会学科方面也具有较强的优势,这一优势不仅可以有效应对城乡规划从物质空间形态向公共政策的转换,还顺应了国土空间规划作为法定政策及治理手段的定位,有利于城乡规划专业在“国土空间”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并吸取历史、社会、经济、法律等领域的知识,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法规政策的相关研究,以及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转型调整。因此,师范类院校应充分利用其人文社科的学科优势,依托公共管理、法学、社会学等专业基础,加强学生公共利益协调、政策法规制定和行政管理等能力的培养,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输出高水平规划管理人才。


3.2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性质,强化服务型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培养

首先,相比城乡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工作需要具备全面、系统、多学科的知识背景,规划师将面对范围更广、类型更多和影响因素更多的空间对象,其培养也需从更广的专业领域进行积极响应。因此,师范类院校不仅需要培养城乡规划人才宏观、整体规划思维,更需要加强培养跨学科、多专业知识的储备和应用能力,尤其需要加强培养学生在合作沟通、综合协调方面的能力,以满足国土空间规划对自然、社会、人文、环境、建筑等不同领域理论及工作内容统筹安排的综合性需求。

其次,现有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不仅偏向于公共政策,还更强调规划设计单位对政府部门的全过程服务。师范类院校,尤其是地方性师范类院校的就业市场主要在本地,需要加强培养规划人才的服务意识及参与、沟通、组织的能力。为此,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扩展相关知识内容,针对国土空间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的强化,增加管理和政策研究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掌握从技术到政策转换的方法,也可通过讲授与研讨不同的专题,设计院或管理单位的专家讲座,规划项目沟通协调的实践体验等,增强学生对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性质的理解,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局限性与不足,以适应国土空间规划服务型的综合性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


3.3 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围绕空间规划核心问题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不仅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理论指引,还为城乡规划学科所面临的发展转型提供了思路,尤其是对“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的管控,成为生态文明语境下城乡规划专业的重要关注点。因此,师范类院校应该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导下,立足其在长期服务区域城乡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办学特色,围绕规划学科“空间”这一核心问题,依托地理学科优势,将课程内容拓展至生态、资源、政策等方面,形成“五类一体”的课程体系结构,以满足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需求。

城乡规划设计类的内容仍然是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但基于国土空间规划“山水林田湖草”的全方位管控,以及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除了包含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内容的核心课程外,还需要引入更多体现师范类院校办学特色,包含生态评估、资源评价、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等内容的国土空间规划相关课程,如自然资源学、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空间规划法规等课程。同时,随着国土空间规划对信息化与大数据需求的增加,师范类院校通过与地理学、计算机与软件等学科建立共享方式,将GIS、RS、空间数据库等知识[12] 纳入规划技术类相关课程( 图4)。

图4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规划课程内容体系框架图


师范类院校也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采取局部突破的方式,有重点、有顺序地从不同领域进行课程体系的拓展及完善,如地理学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可以重点加强自然地理、RS、“双评价”课程内容的建设,管理学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可以针对土地资源管理、资源配置、法规等内容进行强化。而且,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师范类院校应依托其思想政治理论的优势平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技术知识相结合,如在城市发展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课程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让学生在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


3.4 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师资整合,多途径推进实践能力的校内外联合培养

国土空间规划是在城乡规划、土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诸多工作基础上形成的全新工作体系,面对国土空间规划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传统城乡规划的专业基础难以全盘统筹。因此,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规划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强大的师资力量,师范类院校需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在规划、地理、建筑等核心专业的基础上,适当地吸取相关领域如土地资源管理、环境、林学等学科背景的人才。不过,师范类院校往往面临高端人才难以引进的困境,为此,需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学习,鼓励并资助教师参加省内外国土空间规划学习研讨和相关理论知识、政策文件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课程及规划项目,不断更新专业教师的知识体系,提升其解读新政策的能力。同时,也可探索行业老师互聘机制,不断充实教师队伍,解决博士人才难以引进的问题。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需通过多方合作与参与,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如与联系密切的规划设计院、大型地产公司、规划管理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推进产教融合、政校合作、校企合作。依托教师的规划项目或科研课题,推动学术实践,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等竞赛和暑期社会实践,实现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校内外联合培养。对于师范类院校来说,校友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对大学生的校内学习和校外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专业的发展需要调动校友的各种教学资源,如安排优秀校友或资深校友开设相关专业讲座,加强与校友企业共建共享,合作建设研究中心、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多方共同促进规划人才的联合培养。


4 结语


师范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主要依托地理学基础创办,经过多年的发展,其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综合性的工科类院校相比,往往存在专业认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有限等问题,其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办学模式依赖师范路径、师资队伍结构性短缺、实践教学难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等困境。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自然资源部的成立与规划行业的变革,城乡规划专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江西师范大学作为目前唯一通过专业评估的师范类院校,其专业建设实践及对策可以为类似院校提供一定的参考。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师范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需发挥师范类院校的优势,强化服务型的综合性专业人才的培养,围绕空间规划核心问题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多途径推进实践能力的校内外联合培养。当然,按照国内外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师范类院校仍需充分利用学校学科综合和专业多元化的特点,多渠道、全方位地拓展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规划设计单位的教学科研合作交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找准自身的特色与发展定位,这也是多数非重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建设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新媒体编辑:苏子语

审读:王青

终审:刘芳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21年19期

师范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建设实践探索——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

《规划师》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蓝字可查看原文链接)

【规划师论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详细规划编制的新需求与应对

【规划师论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详细规划再认识与改革方向

【规划师论坛】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路线构建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ID

guihuashizazh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