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改革开放先锋科学界多人获奖|中科院改革开放40年40项重大成果【一周科学看点2018-12-24丨中国科学院院刊】

一周科学看点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09-09

点击上方“中国科学院院刊”可订阅哦!

◎ 改革开放先锋科学界多人获奖

◎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40年40项重大成果

◎科技部发布2017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

◎《自然》评出2018年十大科学人物 

◎《自然》《科学》分别评出2018重大科学事件 

◎最古老花朵化石“南京花”面世



改革开放先锋科学界多人获奖

搜狐


12月18日上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100名“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在大会上受到表彰。


这100名改革先锋名单中,多位优秀的科学家榜上有名。



于敏   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王大珩  “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

王永民 “王码五笔字型”发明者

叶聪  载人深潜事业的实践者

孙家栋 航天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陈景润  激励青年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

南仁东  “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

钟南山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

袁隆平  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屠呦呦  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

程开甲 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

王选  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者

潘建伟  量子信息研究的创新者



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40年40项重大成果

中国科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指出40年来“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捷报频传”。



40年来,中国科学院恪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定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积极部署和组织开展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积极建议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作出了重大创新贡献。



在系统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科院广大科研人员取得的众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础上,以“三个面向”为线索,综合凝练归纳出40项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经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审核把关,通过网络向院属单位和社会进行了公示,已收录于《改革开放先锋 创新发展引擎——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一书,现予以公布。






科技部发布2017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

中国政府网



18日,科技部在京发布了2017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统计数据表明,全国科普事业发展态势良好,科普经费持续稳定增长,科普场馆数量快速增长,科研设施加快开放,科普传播媒介日趋多样。


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大学通过组织科普活动向社会开放,成为我国科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技活动周为代表的群众性科普活动产生广泛社会影响。


与此同时,科普传播媒介日趋多样。除了传统媒体外,科普网站、科普类微博和公众号的传播形式也越来越受到网民喜爱。



《自然》评出2018年十大科学人物

科学网,《自然》杂志


《自然》12月19日发布了“2018年度十大人物”——该刊每年遴选10位对科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士。《自然》特写板块主编Rich Monastersky表示:“本年度十大人物的故事囊括了今年最重要的科学事件,从发现超导态到饱受批评的人类基因编辑。”



这十位入选者分别是:Yuan Cao,Viviane Slon,He Jiankui,Jess Wade,Valérie Masson-Delmotte,Anthony Brown,Bee Yin Yeo,Barbara Rae-Venter,Robert-Jan Smits,Makoto Yoshikawa


其中,中国科学家贺建奎上个月宣布编辑了一对双胞胎女婴的基因组,引发全球关注。他的做法受到了普遍批评,人们谴责其无视伦理,并将双胞胎女婴置于潜在风险之中。


Monastersky表示:“这十大人物的故事浓缩了2018年度最难忘的科学事件,这些事件迫使我们思考我们究竟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以及我们要去向何处的难题。”



《自然》《科学》分别评出2018重大科学事件


气候变化导致澳洲旱灾频发,图片来源:Nature


《自然》2018重大科学事件

科学网,《自然》杂志


《自然》杂志网站在18日的报道中,为我们盘点了今年科学领域的重大事件,具体包括:


  • 石墨烯“魔角”打开物理学新天地

  • 生物遗传领域可圈可点

  • 太空舞台上绚烂与沉默交织

  • 气候干旱极端天气频现



《科学》2018重大科学事件

科学网,《科学》杂志


当地时间12月20日,美国《科学》杂志发布2018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其中,在单细胞水平上追踪生物体发育被列为十大突破之首,理由是相关技术“将改变未来10年的研究”。


1. 单细胞水平追踪生物体发育   

2. 来自遥远星系的信使—中微子探测

3. 几分钟确定分子结构

4. 冰河时代撞击

5. #MeTo带来大不同  

6. 古人“混血儿”

7. 法医系谱学时代到来

8. 基因沉默药物获批

9. 原始世界的“分子窗口”

10. 细胞如何自我管理  


另外,科学圈从不只有好消息。2018年,3大科学“崩坏”事件也随之出炉。

 1.气候在变暖,政府“不知道”  

 2.基因编辑婴儿 ,道德红线在哪?

 3.博物馆起火,研究者“滴血”  



最古老花朵化石“南京花”面世

中国科学报


12月18日,包括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王鑫、副研究员傅强在内的中国、西班牙、澳大利亚三国学者团队在eLife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发现了距今1.74亿年前绽放于侏罗纪早期的“南京花”。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将被子植物可信的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约5000万年。


     ( “南京花”重建图  中科院南古所供图)


此次发现的花朵化石,因其发现于中国南京而被命名为“南京花”。


科研人员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确认“南京花”中的种子/胚珠确实是被完全包裹着的,通过解剖部分标本,他们发现“南京花”的子房壁将种子与外界完全隔绝,这满足了被子植物的判断标准。


“南京花”在早侏罗世的出现,打破了欧美主流学派主张的“不到白垩纪就不会有被子植物”的结论。研究还表明,雌蕊的基本单位(心皮)是由长胚珠的枝在被叶包裹后形成的,这也对植物学界广为流传的“心皮是由叶演化而来”的结论提出了挑战。



一周科学看点回顾




2018-12-17

2018-12-10

2018-12-03

2018-11-26

2018-11-19

2018-11-12

2018-11-05

2018-09-10

2018-09-03

2018-08-27

2018-08-20

2018-08-13

2018-08-06

2018-07-23

2018-06-25

2018-06-11

2018-06-04

2018-05-28

2018-05-21

2018-05-14

2018-05-07

2018-04-30

2018-04-23

2018-04-16

2018-04-09

2018-04-02

2018-03-26

2018-03-19

2018-03-12

2018-03-06

2018-02-26

2018-02-19

2018-02-12

2018-02-06




总监制:杨柳春

责任编辑:张帆

助理编辑、校对:PAN

排版:三羊


▼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专题:中国科学院 改革开放四十年/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2018年第12期

赵国屏院士:合成生物学,开启生命科学“会聚”研究新时代

张先恩:中国的合成生物学,正如蓬勃朝阳,蒸蒸日上丨《中国科学院院刊》“合成生物学:回顾与展望”专刊序言

专刊:合成生物学:回顾与展望丨2018年第11期

创新之路: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五周年|2018年增刊2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丨2018年第10期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丨2018年第9期

专刊:科学大数据国家发展战略丨2018年第8期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丨2018年第7期

专刊:“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丨2018年第6期

专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丨2018年第5期

专刊:纪念“科学的春天”40周年丨2018年第4期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丨2018年第3期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丨2018年第2期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丨2018年第1期

《中国科学院院刊》入选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



长按二维码  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刊” 微信号CASbulleti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