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杜润蕾:慢下来,寻找属于自己的风景

微天堂真人图书馆 武汉大学图书馆 2022-08-19

真图书单第78期 ✦

 第69期真人图书馆 


通识系列真人图书馆自举办以来,我们跟随着不同领域的老师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窗,去认识这个世界和自身。第69期微天堂真人图书馆因疫情错过了人间四月天的相聚,于立夏之后又重新启航。

2022年5月8日,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杜润蕾老师与来自文学院的张箭飞老师围绕着“看不见的风景”这个主题,与全场100余名读者朋友,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展开了一场关于自然、风景与生命的对谈。

真图简介 .

杜润蕾,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系副教授,《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实验》课程负责人。多次组织学生进行鄱阳湖冬季鸟类调查实习和武汉市府河实习;基础通识课《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主讲教师及教材编委。曾获武汉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及第二届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真图故事

用新的视角认识蓝色星球上的生命

自本科到博士毕业都深耕在病毒学和免疫学领域的杜老师,后来转向了动物生物学的课程教学。学科的跨界促使杜老师不断向自己发问“生命究竟是什么?”

在她看来,曾经从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一定程度上也能解答这个问题,但她渐渐意识到,如果仅仅关注分子层面,不足以完整地认识蓝色星球上的生命;而如果没有去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一个个有趣的、有互动关系的群落,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也是不够完整的。

承担动物生物学的课程教学,于杜老师而言,是一个命题作文,也是个人成长的契机。因为动物生物学研究就意味着一定要走近自然,到自然里去寻找答案。她坦言,自己从小在传统重工业城市长大,生活环境被钢筋水泥所包围,童年的自己是一个“自然缺失的孩子”。而当她真正走进自然之后,感受到了心灵的释放和“形、声、闻、味、触”五感的打开。从微观的视角感受生命的搏动,让她重新认识了生命科学、人与自然之间的连接。

杜老师如今的业余生活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自然体验。她喜欢在自家的小庭院里种花养草,也常常带着孩子去观鸟、拍鸟、画鸟。她喜欢在自然里漫步,足迹经过山川河流,同时也播撒着自然教育的种子.....她在与自然建立联结的过程中,感到“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了,而且也可以去影响到更多的人”。

杜老师对于生命的理解,经历了从分子层面,到群体层面,再到个体层面的转变,这个过程于她而言,是一个重新学习、重新出发,寻找身边不一样的风景的全新旅程。

学会给自己“丰容”

认识自然的方式有很多种,有人认为了解植物和动物就应该到植物园和动物园;而有人觉得,我们身边就不乏鸟语花香、虫鸣莺啼。在杜老师看来,动物园固然有存在的意义,但了解自然,学会了解我们的周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谈及动物园的职能,大家首先想到的或许是“动物展示”。而杜老师告诉我们,现代动物园还承载着更多重要的职能,比如动物保护,公众教育等等。除此之外,她还提到“动物丰容”一词,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动物福利,即动物园尽可能地呈现出更加符合动物原本生活习性的环境,使得动物在一个人为的环境里也能激发自然行为。

关注动物福利,其实也在反观自己。杜老师由此联想到,在现代工业文明时代,很大程度上人被“异化”的情况下,我们是否也该想一想“给自己丰容”?因为人也是动物的一种,人类只有在自然的环境下,在人类这个物种应有的环境下,才能激发出那些该有的智慧的火花。如果不给自己“丰容”,我们很可能也会像动物园里那些出现“刻板行为”的动物一样。因此,感受自然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杜老师向在场的读者们发问“你们对自己的周围真的很熟悉吗?不一定是自然环境,你能够说出来从宿舍到图书馆,一路上会经过哪些建筑?你了解这些建筑的历史吗?”这一连串的问号发人深省。杜老师启发我们,去熟悉和感受周围的建筑、草木和人,与那些构筑起我们真实生活的“周围”建立联结是极其重要的。

寻找属于自己的风景

在武大提起“风景”一词,总是让人不由地想到一年一度的“樱花季”。杜老师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樱花的美是我们都能感受到的,但有没有这样的时刻,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美,对你来说却并不是最有冲击力的?”

杜老师向我们分享了在她心中最有冲击力的风景——荒原。在她的童年记忆中,曾经在北方的河滩伫立。夏天乌云密布,整个城市即将迎来一场暴风雨,伫立在那样一个“荒原”场景中的女孩,尽管年纪尚幼,那样的风景却给她带来了一种深深的触动和心灵的顿悟,“人在天地之间是如此的渺小,有点绝望,但同时又很震撼”。荒原带给她的独特感觉对后来的审美影响很大,比如她喜欢读哈代、艾略特的作品,每每读到他们笔下描写荒原的文字,都能产生诸多共鸣。

杜老师鼓励在场读者,没有必要去追求所有人都认同的美,而要去寻找属于你的个人体验,寻找属于自己心灵的独特风景。

钢筋水泥中依然会有一片绿地

疫情的肆虐不仅打破了我们习惯的生活方式,似乎也阻隔了我们与自然的亲近。当封校、隔离、上网课成为新的生活模式后,我们还有机会去感受自然吗?

杜老师向我们分享了她的一个朋友在武汉封城期间感受自然的独特方式。在居家隔离、不能下楼的情况下,朋友连续记录了整个封城期间各个节气的博物观察。植物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候鸟什么时候光顾小区又什么时候离去?燕子何时到访过窗台?在每天的记录中,他获得了无限的乐趣,一个小小的习惯,抵御了封控带来的与社会隔绝的孤离。

在通识课堂上,杜老师常常强调一个理念:“生活非常重要,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与自然建立联结也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她经常告诉同学们,永远要提醒自己思考“我要怎么样去生活”。大多数同学在上大学之前,日复一日经历着“两点一线”的循环往返,忽视了路上的风景。而在杜老师看来,重视与周围的联结非常重要,“当你看到周围风景的时候,你就已经在与自然建立联结了。”

杜老师说,“即使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也还是会有一块绿地”。有绿地就有生命,哪怕是一块小小的绿地,也会充满了千姿百态的生命。我们只需要稍微慢下来。慢下来,哪怕一步,会打开一个新的世界;慢下来,你或许就会发现那些“习以为常”背后的科学问题。她说,身处于“珞珈山人民公园”的学子们其实已经拥有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漫步在你生活的“周围”,会发现每个生物都有独特的美,而我们只需要慢下来一步,就能发现大自然里处处充满着惊喜。

互动阅读节选

读者:有句话说“人们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一路高歌,却在试图走出种种困境时显得摇摇晃晃,步履维艰”,请您解读一下这句话是如何体现“智慧就是力量”的呢?

杜老师:能够认识困境本身就已经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他已经看到,如果以一种机械式的“人定胜天”思想去面对自然,我们将会遭遇的困境。实际上,一些现代哲学家,从韦伯开始就对这个问题有了非常多的反思。从生命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有时候会有一种“可以征服自然”的幻觉。人类的研究一定会推动人类的利益,保障我们基本的生存,但如果是以征服自然作为目标,这可能会让我们走入一个很大的困境。所有这些疑问,包括你现在能够想到的这些问题,已经让我们看到人类的智慧实际上是没有边际的,不要以一种功利的方式去约束无穷的思想动力。

读者:我们会赋予很多特定的动植物特性,如蜜蜂很勤劳,狐狸很狡猾,但时间长了会有些反感这样“贴标签”,请问老师如何看待人类赋予景物“标签”的做法?

杜老师:不仅中国学生从小到大会面临这种情况,如果梳理西方的博物学会发现,博物学家很长一段时间内承担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博物神学”,即通过博物学的搜集和理解,去荣光他们的上帝,他们要给自然物赋予神学的特色或道德的特性。客观来说,这样的方式促进了博物学的发展,增进了我们对物种的了解,但同时,贴标签式的做法也会有一定的反噬,当我们对自然了解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开始怀疑这样的做法。虽然人也是动物,但人在面对其他生物时会有一种“抽离感”,一类人会依然感性地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自然物上,另一类人会相对冷静地去理解各自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自己有感情投射没有任何问题,但不希望把这种做法强加给别人。


读者:现代人可以通过手机接触自然风景,这种方式一方面在消解我们的“自然感知力”,但另一方面也能使我们通过屏幕上的图片视频获得很多不一样的视觉感受。这种情况下,我们投入真实的自然而获得的感受,它的独特性何在?现代虚拟技术,如VR技术已经比较发达,当未来的元宇宙技术可以模拟人类身处一个虚拟的自然环境中时,虚拟现实技术会成为我们感受真实自然的一种代替吗?当我们通过这些技术已经难以分清处在一个虚拟自然还是真实自然中时,我们再去追求投入真实的自然,是否只是一种对于真实的执着?

杜老师:你会主动去拥抱一个虚拟的、对自然的感知吗?的确,以目前的技术,我们已经可以用虚拟现实的方式感知到自然。反过来,与周围的联结也是一个必须主动进行的行为。你可以做一个很宅的人,也可以做一个走出去的人,你可以回到山野、拥抱自然,你也可以做一个以虚拟方式让自己感知“真实”的人,一切选择均出于自己,没有高下之分。现代文明的一个好处是给我们带来了多种选择。通过VR得到“真实”,这种选择我们尊重,但还有一个问题,VR的素材来自哪里?一定还得来自于真实的自然,那么一定有人投身于其中,一定有产业链中的一员必定要接触自然、搜集素材,我相信一定会有人感受到了真实自然的魅力。


杜老师:我想反问一个问题,当我们已经有VR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去虚拟一个“真实”?虚拟技术不是应该让我们进入到一个我们不可能在真实中达到的世界吗?如果用VR可以让我们抵达一个极度想象力的世界,为什么用VR还要追求“真实”?

读者:真实世界是一个样子,而VR可以模仿真实世界,当二者对象一致时,真实世界能够更多带给我们什么?或者说虚拟能否带给我们如真实世界一样的感受?我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两点启发:(1)我们的选择不同,获得的感受也会不同;(2)未来的虚拟技术,究竟可以达到何种可能?能否达到超越真实以外的想象世界?这或许也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读者:我是物理系的同学,理科中的物种分类带我们领略到“看得见的风景”,而文学的字里行间中更多是想象的风景,是“看不见的风景”。文理交融中,这两种风景有何区别与联系,如何实现交融互动?

杜老师:首先,“看见”这件事情也是大脑“构建”的,你所有看到的并不仅仅是光线构筑出的真实场景,大脑对它一定进行过修正。对于物理系的同学而言,“看见”与“看不见”实际上就是你提出科学问题的开始。比如,当你看见甲虫的光泽时,物理系同学可能马上想到“看不见”的那层,如结构色是怎么形成的。物理系的同学可以让我们知道,从“看不见”到“看见”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杜润蕾老师推荐书


索书号Q948.526.31-64

推荐语:《珞珈山植物原色图谱》由我们生命科学学院的汪小凡老师编著的,里面记载的所有植物都可以在珞珈山找到。这本书能帮助大家了解各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分类术语。同学们可以借助这本书的线索指引,自主设计游戏环节,去珞珈山寻找植物。你会发现,珞珈山那么大,还有很多宝藏值得去探索。



索书号Q94-49订购中

推荐语:《身边的草木》的作者是生命科学学院的杜巍老师,本书记录了遍布在湖南、湖北和河南三省的常见植物。书中既有对植物的介绍,又投射了杜老师很多的个人经历和情感。它是打通文理界限的一个非常好的写作范本。



尚未订购

推荐语:《鸟喙》是英国作家乔纳生·威诺的作品。达尔文曾预言人类不可能在漫长的演化史里看到物种发生变化。而这本书就记述了格兰特夫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目睹了物种诞生的过程。本书荣获普利策文学奖,写作水准毋庸置疑,同时它记述的科学过程也代表着人类智力的一个高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造物主”如何在自然界去行使他的权利。如果你读懂了《鸟喙》,你就读懂了进化论。


索书号N81/D113b3

推荐语:《小猎犬号航海记》是达尔文在他意气风发的年纪写就的,包含了他关于小猎犬号的一手新鲜资料以及他的情感和年轻时的趣事,非常适合年轻人读。读后你一定会想,世界那么大,要去看看真实的世界。



纸版尚未订购

读秀电子书链接


推荐语:《赛耳彭自然史》的作者吉尔伯特·怀特先生一直生活在赛耳彭小村子里,做了几十年的自然记录。而我们身处珞珈山,比赛尔彭那个小村子的范围更大。读这本书可以使你看到,当你和自然发生联系的时候,可以从中获得多少种乐趣。

往期阅读

易栋: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戴丹妮:真爱的道路永远崎岖多阻


微天堂真人图书馆

读有故事的人,做有深度的书——微天堂真人图书馆,是由武汉大学图书馆和武汉大学学生社团阅微书社合作的项目。我们寻找各种有趣有阅历的人,制作、出版真人图书,通过平等交谈的形式供读者阅读、思索、感悟,从他者的人生中获得精神的给养。自2012年12月17日首次开馆至今,已经举办过69期真人图书馆,推出了156本真人图书,逾万名读者通过室内、户外、线上、现场直播等多种形式参与了活动。读者通过对话阅读不同领域的真人图书,开拓思维,发现自身的潜力。而真人图书,也因为读者关注的不同角度,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现场导读:李惠文案:杨新惠
摄影:王艺蓓 龚汉文图片处理:刘贝贝编排:申艳责任编辑:郭宁审核:凃艳玲

135投稿帐号:306213

秀米投稿帐号:xctg@lib.wh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