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荐 | 《经济地理学视角的港城关系》

郭建科 全国地研联 2019-06-30

港口城市是沿海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港城关系不仅是港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也是沿海地区港口-腹地经济地域系统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港口与城市的关系是地理学、经济学、城市科学和交通运输科学等的交叉领域,并以地理学为主,是城市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港口地理学等研究的交汇点。以港口为节点展开的活动与形成的联系,绝大部分具备空间特征,大多与港口-城市-区域这一发展背景相关。因此,港口演变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强调区域宏观分析与城市微观解构的对接,其研究对港口本身、港口城市和沿海区域发展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济地理学视角的港城关系研究核心是港口与城市发展在特定的、不同尺度时空背景下的空间经济关系。与其他学科相比,经济地理学研究港城关系除考察港口与城市的经济关系外,更强调两者之间的功能关系和空间关系。更准确地说,经济关系是背景和条件,空间关系是主线,功能关系是纽带。随着现代港口经济与港口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港与城在有限空间内共存,相互作用不断强化,影响日益深刻。港城关系已成为影响港口、城市及沿海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但由于其研究对象的学科交叉性和边缘性,多数学者虽注意到了港口与城市、区域发展的空间关系问题,但多将该研究看作港口研究的副产品,目前尚缺乏全面、深入地对港口与城市关系研究的理论梳理和总结。

 

经济地理学视角的港城关系》(郭建科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7)一书紧密围绕从港口城市的区位选择与生产、空间生产,到港口及城市空间发展演化,再到区域体系及区域联系的逻辑主线,从微观入手,以港城相互作用关系为纽带,在港口城市发展演化中逐步扩大空间尺度,诠释经济地理时空变迁中的港口与城市关系。


本书的特色或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理论分析、方法体系和案例与实证位序上,结合国外学者的经典理论和国内学者的主要贡献,从港口城市形成发展的区位选择—港城关系的萌芽与基础,到港口城市随港口功能演化不断实现空间扩张—港城关系的时空变迁,再到港口城市内部空间生产与区域港口城市体系发育—港城关系在不同尺度的特质与表现,将港城关系以港口城市的形成、发展、演化、转型的逻辑脉络连接起来;从理论与方法、实证与案例、微观与宏观等不同维度,全面阐述和立体呈现港城关系经济地理学内涵及相关主题,构建经济地理学视角的港城关系研究理论、方法技术体系。

 

▲ 现代海港城市“港-城空间系统”演化模式

城区颜色越浅表示其产业临港化程度越低,港区颜色越浅表示其港口功能越倾向于高级化、服务化

 

第二,结合作者在该领域长期的理论、实证等方面的研究积累,全面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理论方法成果,通过检索国内外主要文献,总结概括了经济地理学学者研究港城关系的主要模型和计量方法,期望为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全面实用的工具书。同时,在案例分析方面,主要运用大量研究实证,为读者联系理论与方法运用、体会不同城市及区域的港城关系特征提供生动素材。

 

郭建科

2018 年4 月

 





本文摘编自《经济地理学视角的港城关系》(郭建科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7)一书“前言”,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丛书)

ISBN 978-7-03-058110-5

责任编辑:石 卉 吴春花

 

港口城市是沿海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港城关系不仅是港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也是沿海地区港口-腹地经济地域系统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经济地理学视角的港城关系研究核心是港口与城市发展在特定、不同尺度时空背景下的空间经济关系。全书紧密围绕港口城市严生、发展、演化的逻辑主线,将港口及其城市的区位生成、空间生产、港口城市空间演化与区域体系等多尺度的港-城相互作用串联起来,从理论、方法、案例与实证多维度,系统诠释经济地理时空变迁中的港城关系,对港口城市及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目 录


丛书序 i

前言 v

上篇: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绪论 3

第一节 港城关系的内涵 4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视角的优势与特色 5

第三节 相关研究主题与进展 6

第四节 基本范畴与研究范式 19

第五节 现有不足及今后研究趋向 21

第二章 西方学者的经典理论 25

第一节 港口区位论 26

第二节 港-城空间模型 30

第三节 港口功能演化理论 36

viii 经济地理学视角的港城关系

第四节 港口体系演化理论 38

第三章 中国学者的理论贡献 43

第一节 港口区位势 44

第二节 海港城市成长模式 47

第三节 港口枢纽网络结构理论 49

第四节 港城空间互动模式 52

第五节 “港-城空间系统”理论 54

第六节 港城系统熵模式 58

第七节 港口(城市)体系演化理论 59

第四章 港-城空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分析 65

第一节 港城关系演化的驱动机制 66

第二节 临港产业集聚的牵引机制 72

第五章 相关数量方法及空间计量模型 77

第一节 从RCI到DCI的港城关系测定指数 78

第二节 港城耦合系统测度模型 83

第三节 港口城市土地利用模拟的分形模型 89

第四节 临港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模型 93

第五节 港口城市体系位序-规模法则 97

第六节 港城关系的区域空间计量分析 99

下篇:案例与实证

第六章 港口区位引发城市发展的势能积蓄—基于辽宁省港-腹双核的消长及正负效应分析 115

第一节 辽宁省的城市结构及相关模型构建 116

第二节 区域交通可达性的时空演化 120

第三节 内外联系的综合可达性及城市分类 123

第四节 可达性的区位因素及其抗阻能力分析 125

第五节 主要港口及腹地城市区位优劣 128

第七章 港城互动的纽带—从临港优势到产业集聚 131

第一节 不同产业对临港区位的依赖程度分析 132

第二节 临港服务业的集聚—基于企业视角 137

第三节 临港制造业的集聚—以石化产业为例 143

第八章 港城关系作用下的城市空间生产 157

第一节 大连港-城空间系统演化特征 158

第二节 青岛港城发展的空间关联特征 168

第三节 宁波港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 173

第九章 港城关系分类及其要素驱动模式比较 177

第一节 辽宁沿海港口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178

第二节 基于DCI的环渤海地区港口城市港城关系测定 186

第二节 环渤海地区港城要素驱动模式差异 191

第十章 港城耦合的系统评价与多尺度分析 197

第一节 环渤海地区港城耦合协调度测定与比较 198

第二节 环渤海地区港口-城市体系偏移增长与重心耦合态势 206

第十一章 港口城市的区域体系及网络联系 217

第一节 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位序-规模分布演化特征 218

第二节 区域港口体系的航运网络联系 232

第三节 多功能视角的中国港口城市等级体系 237

第十二章 港口城市发展的区域协调与空间管治 243

第一节 案例区域:辽宁沿海港口城市概况 244

第二节 港口-城市-产业系统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246

第三节 协调发展与空间管治策略 249

参考文献 253

彩图 263


双十二赠书活动预告

欢迎广大粉丝奔走相告

届时踊跃参与活动





资料来源 | 赛杰奥

整理、编辑 | 梁龙武

责任编辑 | 童苗苗

审核 | 任宇飞  王冠  王波涛

猜你喜欢

涨姿势 | 地理大数据为地理复杂性研究提供新机遇

涨姿势 | 华北雾霾为什么这么大?

涨姿势 | 新世界七大奇迹

期刊目录 | 《地理科学》38卷9期目录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风里雨里,地小联在留言区等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