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目录 |《地理科学进展》2019年第8期内容早知道

《地理科学进展》2019年第8期即将出版,推出“流域地理”专栏论文10篇及研究论文4篇。让我们对刊登内容先睹为快。


“流域地理”专栏

流域自古以来就是孕育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流域地理学更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本专栏特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西南大学等单位30多位学者从流域监测与模拟、流域水文、流域生态及流域发展等方面进行撰稿,可供流域地理研究人员参考。


1)流域系统综合模拟与情景分析——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新范式?

朱阿兴,朱良君,史亚星,秦承志,刘军志


从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角度出发,流域系统综合模拟与情景分析应该成为新时代背景下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新范式。文章结合2个小流域情景分析的研究案例,探讨了以流域系统综合模拟与情景分析为核心的现代自然地理综合研究需要解决的科学挑战,即流域系统综合模拟的系统化、空间化、定量化、易用化和决策化

流域系统综合模拟与情景分析和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关系


2)流域水环境过程综合模拟研究进展

赖锡军


水环境过程综合模拟模型可定量解析流域系统水环境变化,是流域水环境研究与管理的重要工具。论文围绕流域水环境过程模拟的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梳理总结了流域非点源污染过程和河湖等受纳水体水环境过程模拟的理论方法和模型软件;面向模拟不确定性问题讨论了模型选择、开发与集成、率定验证等流域水环境过程综合模拟建模的关键环节;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及相关学科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建议后续研究关注流域自然和人文多过程综合集成模拟(包括流域系统人与水环境耦合模拟、多过程综合集成模拟)以及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包括数据同化理论方法创新与应用、高性能计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


3)流域交通运输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吴威,梁双波,曹有挥


论文从交通网络、运输联系及区域效应三个方面梳理了流域交通运输地理的研究进展:①交通网络相关研究围绕综合交通发展水平与格局、网络连接特征与可达性、港口体系的空间结构与供应链等展开,多式联运正成为流域交通运输地理研究的新热点;②运输联系主要研究客货运输联系规律和交通流,流域物流地理的研究重点正从物流产业布局与企业选址向物流网络与空间组织、物流供应链转移;③区域效应偏重于经济增长效应,资源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较为薄弱。基于流域交通运输地理研究的侧重点,结合当前研究进展与流域发展需求,流域交通运输地理学未来应重视流域港口体系与水运发展关注综合交通网络构建与运输组织以及多式联运,探究不同层级流域交通运输间的关联性,同时应加强流域交通运输的资源环境与生态效应研究


4)流域多尺度土壤水分监测与模拟研究进展

朱青,廖凯华,赖晓明,刘亚,吕立刚


土壤水分调控着陆地表层系统空间格局和过程,作为地表不同圈层中物质和能量输移转化的关键纽带和驱动力,连接着一系列的水文、生态、气候和地质学过程。论文首先介绍了流域范围内土壤水分静态特征(土壤含水量和基质势时空变化)在流域范围内不同空间尺度上监测方法的优缺点,包括直接手动监测、直接自动监测、地球物理探测和遥感监测等;同时介绍了其动态特征(土壤水分运动)的监测方法(径流小区法、示踪剂法和地球物理探测)的局限性和模拟模型(动力波模型、水量平衡模型和水动力模型等)的关键参数和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① 加强土壤水分监测尺度与方法的集成;② 消除土壤水分运动模型不确定性;耦合土壤水分与碳氮输移循环过程等三个方面的研究展望和建议,从而为高时空分辨率和高精度的土壤水分数据获取,以及土壤水分运动与分布及其驱动下的碳氮排放过程、机理的揭示和模拟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思路。

土壤水分与碳氮输移循环耦合过程


5)湖泊型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理论与应用

高俊峰,高永年,张志明


论文在界定水生态功能分区涉及的主要概念基础上,分析了湖泊型流域水生态系统的尺度,为湖泊型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分区的目的,建立了分区的原则和指标体系,研发了分区技术、结果验证校核方法;以巢湖流域为例,进行了一级至四级水生态功能分区,并对分区结果进行验证。湖泊型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有助于丰富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对水生态目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具有指导作用。

湖泊型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尺度、控制要素、核心要素及其关联特征


6)湿地水文过程与植被响应研究进展与案例分析

徐力刚,赖锡军,万荣荣,王晓龙,李相虎


论文首先概述了湖泊湿地生态水文学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基本理论、内涵、外延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凝练了湖泊湿地生态水文学研究的方法体系、思路及框架;针对目前湖泊湿地生态水文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了湖泊湿地生态水文学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亟需加强研究的重点方向。在此基础上,以长江中游的典型通江湖泊湿地——鄱阳湖湿地为例,通过开展的湖泊湿地生态水文过程与模拟研究的典型案例,阐述了鄱阳湖湖泊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的变化及其植被响应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论文对于构建涵盖湖泊湿地水资源、湖泊湿地生态景观格局与流域管理、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育以及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管理等方向在内的战略研究体系,完善湿地生态水文研究与流域生态与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湖泊湿地生态过程与水文过程的交互作用关系图


7)流域水环境遥感研究进展与思考

段洪涛,罗菊花,曹志刚,薛坤,肖启涛,刘东


论文围绕“流域水环境遥感”研究主题,明确了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厘清了基本理论框架,并结合大家关注的问题,包括卫星数据源、水环境模型、富营养化湖泊藻类富集、水生植被退化、水面积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指出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背景下,未来需要研发专门面向流域水环境的天-空-地立体观测体系和系统框架,开展全流域统筹的水环境遥感监测和模拟,同时加强流域水体碳循环遥感研究


8)西南岩溶地区碳循环观测与模拟研究进展和展望

马明国,汤旭光,韩旭军,时伟宇,宋立生,黄静


岩溶地区碳循环具有地表与地下双层结构的相互渗透、有机与无机碳循环的相耦合以及生物与非生物过程的相关联等特征,相对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更为特殊和复杂。中国西南地区是全球最大范围的喀斯特连续出露地区,前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的碳循环路径与过程是基本清晰的,但岩石-土壤-植被-大气-水不同界面间的碳通量及迁移转化机制仍然不明确,亟待开展小流域尺度碳循环各个分量的精细观测,以及区域尺度的碳循环遥感估算和模型模拟工作。论文对西南岩溶地区碳循环观测与模拟研究的进展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展望下一步需要重点开展的工作,该研究可以为评估全球气候变化对该地区影响与制定适应对策提供参考。


9)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扩张时空差异研究

施利锋,黄贤金


论文结合统计数据与遥感数据分析了1984—2016年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扩张速度特征、空间特征以及区域差异。结果显示:① 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扩张速度特征可被归纳为4类,不同类别之间差异显著;② 基于遥感影像提取的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面积通常为相同城市对应年份的统计年鉴中建成区面积的1~2倍;③ 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空间分布整体趋于离散、破碎,江浙地区运河沿线城市的建成区空间分布最离散、破碎,且离散度增长最剧烈。

中国大运河流域沿线城市空间分布


10)长江经济带形成演变的地理基础

段学军,邹辉,陈维肖,王雅竹,叶磊


长江经济带从提出到上升为国家级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有着大河流域经济带形成的客观存在性与历史必然性。大河流域经济带往往都经历了“逐水而居的居住地—资源轴带(农牧业、矿业、水能)—交通轴带—工业产业带—城市密集轴带”的发展演变历程,其空间发展表现为“增长点”至“增长轴”,进而向“经济带”的转变,这种流域经济带的地理形态变化,蕴含着作为流域这一特殊而基本地理单元区域发展与空间演变的规律。由点至轴到带的空间演变,也推动着流域经济带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空间上由点到面的演变过程。该演变不仅存在资源与区位等优势驱动,更有着生态环境承载力等的刚性约束,深刻反映出经济带发展中的地理环境载体的重要性。对长江经济带形成演变科学内涵与地理基础展开探讨,以期为新时期大河流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长江经济带形成演变的地理基础

研究论文


11)基于危机响应的旅游地社区参与研究——以汶川地震后大九寨环线区域为例

年四锋,张捷,张宏磊,章锦河,张卉


如何防范和应对旅游地突发危机事件,保障旅游业健康发展和旅游地社区生计的可持续性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旅游地社区参与是响应和处置突发危机事件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之一。基于此,论文以汶川地震后大九寨环线区域的九寨沟、青城山和北川县为案例地,采集556份有效样本,运用社区参与理论和社区恢复理论,以结构方程模型为技术方法,构建了基于危机响应视角的以社区参与获益、社区恢复力和社区依恋为维度的社区参与概念模型。得出如下结论:① 震后旅游地社区参与获益和社区恢复力对社区危机响应与支持旅游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其中社区恢复力(0.59,P<0.01)的作用强于社区获益感知(0.30,P<0.01);② 社区依恋对社区参与起显著正向作用(0.19,P<0.01),对社区恢复力和社区参与意向起部分中介效应,而对社区参与获益和社区参与意向不起中介效应;③ 论文提出了基于危机响应的社区参与由参与度、支持度和响应度构成,构建了由地方依恋(Attachment)、社区获益(Benefit)和社区恢复力(Resilience)维度组成的社区参与‘ABR’框架模型。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旅游地社区参与研究的边界,对旅游地社区参与和危机管理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基于熵测度方法的旅游季节性研究

余向洋,张圆刚,朱国兴,李德明,王娟


针对旅游季节性研究缺乏深入细致的长期纵向跟踪研究和测度方法众多问题,论文采用国内旅游学者尚未使用过的熵测度方法,以黄山风景区连续10 a的日接待数据为基准,深入剖析周、月、年度多个层面的季节性,结果表明:① 熵冗余指数测度旅游的年、月、周季节性具有一定的简洁性优势,并且其组合方法具有较强的政策指导意义。采用月度数据计算的熵冗余指数与基尼系数、季节强度指数具有同样的功效,其两两相关性达0.968以上;另外,利用日数据计算的月和周熵冗余指数及与其他指数的组合方法,能够判识各月、各周的季节性变动,具有微观的政策指导意义。② 熵分解方法既可以分析历年的季节性趋势,又可以观察出季节性变动趋势的内在根源。根据熵分解结果,黄山风景区季节性变动总体趋缓,月际和周际的季节性波动减弱,但月内周内的不均衡性反而增强。根据案例分析结果,将熵测度方法用于旅游季节性研究,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旅游季节性研究的理论内涵和测度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提升了旅游季节性研究的政策指导作用。


13)2000—2016年黄土高原不同土地覆盖类型植被NDVI时空变化

孙锐,陈少辉,苏红波


基于MOD13A1数据,辅以Sen+Mann-Kendall、变异系数、Hurst指数,通过分析2000—2016年间黄土高原NDVI年最大值和生长季均值时空变化特征及趋势,以了解黄土高原实施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后的植被覆盖恢复情况。结果表明:① 2000—2016年植被NDVI年最大值和NDVI生长季均值呈现波动式增长趋势,增长率分别为0.0070/a(P<0.01)和0.0063/a(P<0.01),生态环境整体不断改善。② NDVI年最大值和NDVI生长季均值显示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的面积远高于呈减少趋势的面积(93.42%和96.22%、6.58%和3.78%),植被覆盖状态正在不断改善。③ NDVI生长季均值的变异系数小于NDVI年最大值的变异系数,相对稳定区域面积比分别为63.31%与56.64%,两种数据分析下森林变异系数最小,植被稳定性最好。④ 从植被NDVI变化趋势与Hurst组合结果得出,NDVI年最大值未来呈现改善趋势面积占41.35%,退化趋势面积占58.65%;NDVI生长季均值呈现改善趋势面积占49.19%,退化趋势面积占50.81%。两种数据下,灌木地未来发展趋势最好,森林和耕地退化趋势面积超过了50%。研究人员应持续关注退化趋势地区的植被状态。


14)2000—2010年中国农村人力资源格局的重构

许泽宁,高晓路,吴丹贤,廖柳文


论文运用IPF等方法对2000年和2010年全国2294个县域空间单元的农村人口和教育年限比例进行了估算,并基于区域人力资源的定量测算,对2000—2010年之间全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空间格局的相对变化态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 2000—2010年中国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减少了3.0%,人力资源总量的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地域差异主要体现为东西差异和省级差异,空间集聚态势显著但均衡性增加;② 人均人力资源发生了很大变化,10 a间提升了17.4%,县域单元农村人力资源的相对减少主要发生在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而西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地级市市辖区的农村人力资源则有所增加,人均人力资源下降的地区超过50%;③ 根据人力资源总量和人均人力资源的变化,县域单元存在同步增加、同步减少、质增量减、质减量增4种类型,2000—2010年间,平原县和丘陵县、粮食主产区、贫困县的人力资源变化需格外重视。平原和丘陵地区同步减少型县域单元的比例均超过40%;粮食主产区农村人力资源总量优势明显,但人均人力资源下降的比例高达64.6%;贫困县同步增加型地区的比例达到43.9%,但人力资源水平仍然与非贫困县有一定差距。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遏制平原县、丘陵县和粮食主产区人力资源质量下降,提升贫困县人力资源总体水平是当前农村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农村人力资源变化的类型划分

全文请待正式刊出后到中国知网或本刊官网(http://www.progressingeography.com)下载。

—The End—
资料来源:《地理科学进展》
文字、排版:张英浩责任编辑:张英浩审核:任宇飞  王波涛

猜你喜欢


期刊目录 | 《地理学报》2019年第74卷第8期目录
期刊目录 | 《自然资源学报》2019年第7期目录
期刊目录 | 《地理科学》39卷5期目录
期刊目录 | 《地理科学进展》2019年第6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