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书推荐 | 李小建教授新书《欠发达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赛杰奥 Author 李小建

作者简介

李小建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南省首届“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曾兼任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纽卡斯尔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所)客座教授(研究员)等。主要学术贡献包括:(1)构建了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2)建立了中国的公司地理学;(3)开拓了农户地理研究;(4)发展了经济地理学小尺度研究方向。


中国乡村聚落未来发展离不开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人均资源非常有限。在这种背景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所带来的乡村变化,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第一,我国政府非常强调粮食供应的国内保障,由此全国耕地和粮食生产必须维持在一定的规模。第二,中国人口众多,城镇就业机会有限难以吸纳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农村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农业生产规模受到限制。第三,农村长期承继以农户为农业经营单位的传统,且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户仍在农村具重要作用。这就使得中国城镇化达到相对稳定时的城镇化率,可能要明显低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也就是说还要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住于乡村。这些都是研究乡村聚落未来发展趋势的基本出发点。


乡村聚落格局变化研究思路

根据对乡镇聚落历史发展的研究,其区位变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农户的需求与所在环境综合供给的矛盾及其解决的结果。农户需求与聚落区位空间效用之间的差异是导致聚落区位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 农户居住区位迁移与区位效用水平变化


在农业生产为主的条件下,农户选择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且距水源较近的区位,这时的区位条件的效用水平N₁ 与当时的农户需求相一致。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农户空间需求逐渐超过区位所提供的效用水平,出现如交通不畅、资源短缺等矛盾,这时可通过迁移到能够解决这些矛盾的新区位,实现居住区位效用水平与需求的新的均衡N₂ 。以此类推,只要农户居住区位在原居住区位没有得到满足,就存在向新的区位[N₃( l₃,a₃)]迁移的动力(李小建,2009)。在居民点区位的迁移过程中,经济水平对效用水平的影响逐渐加大,地理环境的影响逐渐变小,表现为效用线与横轴经济发展水平的夹角逐渐变小。


以上聚落区位变化的“人地关系”原理可以推延到对乡村聚落格局分析。首先,区域的聚落是居民(包括居住于此的非农民)居住选择的结果。换句话说,一地的聚落形成,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居民选择在此居住。其次,居民之所以选择在此居住,是因为在此或在一定距离的通勤范围内可以就业,且该就业可以获得满意的收入。再次,这种就业机会来自于该地区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所产生的经济活动,也就是说这些经济活动所承载收入达到满足该水平之上的人口数量决定了居住格局。


基于这些分析,以下对未来乡村聚落发展分析立足于以下假设:①人口的就业和居住可以跨部门、跨地域自由选择;②人口趋于流向就业收入高的地方,居住格局(或聚落格局)取决于收入均衡;③一地方收入水平由该地生产要素组合所产生的经济活动活力所决定,该活力在不同发展阶段会有所变化,但为研究方便起见,以下基于目前的技术水平;④居住与就业兼顾,不包括长距离通勤就业人员或流动就业人员。 


未来乡村发展可能方向

根据以上假设,乡村居民选择在农村长期居住的条件应该是在这里可以获得与城镇居住基本相当的收益和享受相当的公共服务。具体到一个村落,居民能够在此居住,要么他(她)能够从当地就业获得的收入维持与其他地区大致相当水平的生活,要么他(她)在附近赚钱,在这里生活。农村与城镇相比,其比较优势除了农业种植之外,还具有矿产资源和城镇所不具有的优美自然空间。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大多形成资源开采型小镇,与农村聚落差别较大,故暂时排除。这样,从资源优劣、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角度可以把农村聚落的发展方向大致归纳为四类:相当一部分承继粮食生产传统形成粮作生产村;还有一些村落集中农业副食品生产或养殖业形成非粮作专业化农业村;农区的旅游休闲功能将逐渐被人们开发利用,形成旅游专业村;此外,在距离城镇较近的地区,农区还会形成居住型村落。当然,在聚落发展中,还会有些不同型式的混合村落。

▲未来聚落发展的四种型式 


根据聚落变化趋势对乡村振兴的建议

基于乡村聚落演变的一般规律和对未来乡村发展趋势的预测,在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兼顾的前提下,对乡村振兴提出如下4 点建议。

1

从城乡融合全局谋划乡村振兴

我国现阶段的乡村振兴,是在城镇快速发展,乡村人口向城镇持续转移,以及城镇资本蓄势下乡的背景下提出的,我国城乡发展将进入强烈互动时期。因此,一方面需要明确地认识到,我国、我省乡村人口整体上确实还处于“过剩”状态,2016 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7.4%,河南省只有50.2%,城镇化发展尚有巨大的空间,通过城镇化把城乡之间的人口势能差释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会存在一部分的村庄萎缩和消失。另一方面需要从城乡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城乡融合的目标出发,合理预测未来城乡融合的稳定状态,确定未来乡村整体发展趋势,及早完成全局谋划和顶层设计。

2

把握“人的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的振兴”,关键在于增加乡村地区人均资源占有量,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前述四种乡村聚落发展趋势,其本质是实现人口与对应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乡村人口也只有拥有了相应当量的综合生产要素,才具备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而逐步脱离外部“输血”,真正实现“自我振兴”和“长远振兴”。

 

同时,从整体上看,乡村地区人口规模将大幅减少,相应地聚落密度降低,自然生态空间增加,空间格局更加开敞。在规划的合理引导下,可逐步形成生态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景观宜人的乡村风貌,实现乡村地区的生态宜居。随着乡村收入水平提升和产业发展,一部分精英人才向乡村流动,改变乡村的社会结构,构成乡村治理能力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因素。

3

促进有条件的大村向小镇转变

随着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人民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一些乡村聚落逐步向聚落中一些向大规模、高等级演变。对于平原地区、靠近交通线或大城市等区位条件优越地区,具有专业化产业等发展潜力的现有大型聚落,可在政策、土地指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引导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促进其进一步向小镇演变,并试点在小镇基础上设立县辖小城市。大型乡村聚落发展成为小城镇,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原乡村聚落发展问题,还会通过市场力量汇聚周边小型乡村聚落人口,通过就地城镇化的方式实现一定范围内的乡村振兴。

4

因地制宜,把握不同类型乡村振兴的重点

对于规模化粮作村,其重点是提升单个农户的耕种面积,从而实现粮作物的规模化、现代化生产。我国目前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6 亩,河南省人均耕地面积更是仅有1.28亩,因此对于平原地区粮作型村庄,应着重通过多种体制改革和政策措施,加快推动耕地流转,促进粮作生产的规模化。

 

对于非粮作专业化农业村,其重点是选准专业化方向,围绕该方向形成劳动力密集、收入水平普遍较高的现代乡村。政府政策应围绕促进专业化产业发展展开,可在产业发展政策、技术研发和推广、税收、建设用地指标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

 

对于旅游型村落,其重点是实现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避免村村雷同。针对自然及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政府应加大旅游开发扶持力度,进行规划引导,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同时还应注重对旅游特色资源的保护,形成资源保护、旅游开发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对于居住型村落,其重点是完善基础设施和改善生态环境。在大城市周围发展时,要注意与大城市的协调配套。它虽为乡村聚落,实则是大城市的一个发展“细胞”。因此在大城市周边,沿地铁、主要放射道路沿线,可提前考虑该类村落的规划。

本文摘编自《欠发达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李小建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6)一书“第8章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未来趋势”之“8.1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有删减。

ISBN 978-7-03-061444-5

聚落作为人类聚居(或在某种程度上经济活动)的场所,是人地关系的基本单元。本书结合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进程,试图厘清欠发达区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地形环境、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影响因素下的聚落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而揭示传统农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乡村聚落的发展规律,对于探索未来乡村聚落变化趋势,丰富聚落演变规律的相关理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明晰村落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图文编辑:林娜 丽
 责任编辑:郝    娜
           审一一核:任宇飞   王波涛

猜你喜欢

会议通知 | 山东地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通知(第二号)

好书推荐 |《戏说统计续编:文科生的量化操作指南》

佳文欣赏 |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古今城市规划

趣味地理 | 格陵兰岛:听说最近有人想买我?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好看的人都会点“在看”👇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