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佳文赏析 | 刘彦随研究员:中国乡村振兴规划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论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科学编制乡村振兴规划事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及实施成效。如何建立符合乡村发展基本特点与规律的乡村振兴规划基础理论,研制县域乡村振兴规划方法与方案,成为当前学术研究及政府决策的重要课题和重点任务。

在此背景下,刘彦随研究员撰写了《中国乡村振兴规划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论》一文,在《地理学报》2020年75卷第6期“理论探索”专栏刊出。该文章旨在尝试建立中国乡村振兴规划体系,为全国县级乡村振兴规划与乡村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作者基于乡村地域多体系统等理论认知,构建了乡村振兴规划理论模式,建立了“三主三分”乡村振兴规划方法,实现了特定区域乡村地域系统的主体功能分区、主导类型分类、主要用途分级,为确立乡村振兴规划空间体系与优化调整方案提供了科学指导。该体系首先运用于宁夏盐池县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的研制,规划支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首个“脱贫富民与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实践。

近年来,刘彦随研究员围绕“乡村振兴”主题,相继在《地理学报》发表了乡村振兴的系统理论(2018)、地域战略(2019)、规划技术方法(2020)“三部曲”:

中国乡村振兴规划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论.地理学报,2020,75(6):1120-1133.

中国乡村地域系统与乡村振兴战略.地理学报,2019,74(12):2511-2528.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地理学报,2018,73(4):637-650. 

欢迎各位专家学者深度阅读、深入交流。

《地理学报》编辑部





















作者简介



















刘彦随,研究员二级、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与土地工程委员会(IGU-AGLE)主席,《Land Use Policy》《Journal of Rural Studies》等期刊副主编/客座主编。主要从事农业与乡村地理学、土地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70余项;出版著作20本,发表论文480余篇,其中SCI/SSCI论文150余篇;2015年以来连获"中国高被引学者",2018年、2019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科学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20余项。

sale


sale


sale


中国乡村振兴规划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论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着力弥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乡村短板,为新时期地理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研究破解“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科学编制乡村振兴规划事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及实施成效。当前乡村振兴规划研究仍处于深入探索阶段,系统研究的成果和案例较少,难以满足全国轰轰烈烈的乡村振兴规划的实际需求。乡村振兴规划是一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系统工程,亟需开展乡村振兴系统认知及乡村振兴规划体系研究。

本文基于乡村地域多体系统、乡村发展多级目标等理论认知,面向县域乡村振兴规划实践需要,研究构建了“三主三分”规划技术方法,并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开展规划案例研究和典型示范,以期为创新中国乡村振兴规划体系、制定县级乡村振兴规划与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

新时期乡村振兴规划主要以乡村地域多体系统为理论基础,应用“三主三分”理论与技术手段,进行乡域多体系统识别和地域系统重组,序次开展分区、分类、分级,逐级完成乡村地域系统的主要功能分区、主导类型分类、主要用途分级,进而在综合分析乡村生态环境、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未来潜力的基础上,依据区域人居业形态和乡村地域等级与规模,确定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与重点领域、特色产业体系与时空布局,科学制定分区协同方案、优化“三生”空间、提升村镇功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的总体方略。其核心要义是创新乡村空间治理体系与规划管理模式,推进乡村地域系统重组,实现乡村振兴“网—区—场—极”多级目标,并具体落实到相应的地域空间。

县域乡村振兴规划技术思路

县域乡村振兴规划,是以乡村地域系统为对象,利用综合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分析县域发展地理环境与区位条件,甄别乡村地域结构与类型,探明乡村空间形态与格局,提出乡村振兴多级目标的实现过程和实施路径。其核心是围绕乡村地域系统结构调整与格局优化主题,应用系统诊断的科学方法和“三主三分”规划技术,系统识别主体功能、划定主导类型,进而制定规划“三定”(定性、定量、定位)方案,充分考虑规划建设的优势区、优先序,完成主要用途分级与发展定序,在此基础上综合研制乡村振兴总体规划。

乡村振兴规划研制方法与技术要点

典型县域实证应用

针对中国西部农牧交错区典型县域——宁夏盐池县的地域特色与发展特点,依据乡村地域多体系统理论,利用分区—分类—分级技术方法,系统甄别乡村振兴“网—区—场—极”的层级空间,研究创建了乡村振兴规划空间组织体系。

盐池县乡村振兴规划空间组织体系

县域主体功能识别:根据地貌格局和土地利用特征,盐池县域主体功能划分为草原风沙区、灌溉农业区、丘陵沟壑区和哈巴湖自然保护区;

主导土地类型划分:在主体功能分区基础上,与县域空间规划相衔接,依据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按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农田、留足发展空间的规划原则,将盐池县主导土地类型划分为村镇类型、农业类型、工业类型和生态类型;

主要用途等级评定:以构建县域乡村振兴空间体系为目标,依据地域功能效用与强度,对村镇类型、农业类型、工业类型、生态类型分别进行等级评定。

盐池县乡村振兴规划分区、分类与分级

结合盐池县自然地理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确立乡村振兴规划的主导原则是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产业支撑、城乡融合。在空间与时序上做好与《盐池县空间规划(2016—2035)》的有机衔接,以构建县域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体系为重点,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要求,推进形成要素集聚、结构合理、空间有序的城镇村发展建设新格局。针对该县生态脆弱、地广人稀的地域特征,乡村振兴规划强化了生态空间有效保护、生产空间地域均衡、生活空间适度集聚中的空间治理理念。

盐池县乡村振兴“三生空间”优化格局

重点整合县城及重点乡镇资源、明晰特色方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城镇职能和地域效能,着眼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长远目标,针对现实问题和立足区域优势,着力建设支撑乡村振兴规划的城乡交通体系、乡村产业体系、城镇空间体系和村镇服务体系。

盐池县乡村振兴规划布局

研究结论

本文探讨了新时期乡村振兴规划的基础理论,尝试创建了乡村振兴规划“主体功能分区、主导类型分类、主要用途分级”的“三主三分”技术方法。在理论上,探明了乡村地域多体系统及其城乡融合体、乡村综合体、村镇有机体、居业协同体的分层识别机理,揭示了乡村振兴“三生” (生态、生态、生活)地域功能及其空间特征。在实践上,深入探析了“三主三分”技术方法与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城乡发展总体规划等规划的有效衔接途径,诠释了乡村地域多体系统层级结构与乡村振兴规划“网—区—场—极”空间格局的对应关系和优化路径,直接支撑了宁夏盐池县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及其宁夏回族自治区“脱贫富民与乡村振兴”盐池先行示范区建设,以期为创新中国乡村振兴规划方法体系、制定县级乡村振兴规划与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文章全文请到中国知网或是期刊官网下载阅读。文章转载自: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



责任编辑:郭美娟

审编:鲁嘉颐

终审:顾伟男  田巍  梁龙武

猜你喜欢

1. 招贤纳士 | 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20年高层次人才招聘

2. 地理数据 | 高分辨率全球水文数据集(2019)

3. 干货分享 | 如何获取1984年的行政区划数据?(1980-1990每年县级行政区划数据)

4. 地学数据 | 各省市乡镇街道边界数据的不完全汇总

都看到这里了,点个【在看】再走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