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文超等 | 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探索

张文超 黄宁 等 现代教育技术杂志 2024-02-05

摘要:随着美国STEAM教育的演变及其在我国本土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备受关注。基于此,文章首先通过传统文化与STEAM融合的教学实践,采用课堂分析法,发现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安排不到位、教师间概念壁垒等问题。随后,文章总结、凝练了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的内涵与定位,指出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是以传统文化传承为目标导向,STEAM作为实现手段的教育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兴趣为重心、以文化选择为基本。最后,文章基于贯一设计理念,构建了由“一中心圆、三层扩展、场域互联、多方协作”组成的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学设计框架,并提供了设计案例。文章的研究可为STEAM教育的本土化发展提供参考,并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STEAM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STEAM教育;传统文化传承;教学设计

引言

在信息化浪潮加速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在培养新时代STEAM人才的同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保障我国学生发展的文化安全,吸引了越来越多教育研究者的关注。STEAM教育发源于美国,是在STEM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来[1]。源自美国的STEAM课程现已经历了STS→STEM→STEAM/STEAMS→“STEAM+”的演变过程,其内涵也由建构主义逐渐向实用主义、人文主义与效用主义转变[2]由此,“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概念应运而生。


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是指以传统文化传承为目标导向的STEAM教育[3],这一概念契合我国相关文件提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全方位融入各个环节的教育,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等各教育阶段的精神[4][5]。然而,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仅在少数区域出现了成功案例[6]此外,虽然研究者已对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模式、价值、分类等进行了研究,但如何深度融合传统文化与STEAM有待进一步探究。基于此,本研究在中小学STEM教育研究与服务中心开展的公益班中进行了一学期的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实践,并通过课堂分析法,来发现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试图总结、凝练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的内涵与定位,构建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学设计框架并进行实践应用。


一 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

教育存在的问题

2021年4~7月,本研究在公益班中进行了一学期的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N教育实践,主题包括赛龙舟、油茶、粽香端午、五色糯米饭、皮影戏、壮族拼布等。通过课堂分析法,本研究对收集到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录像、教师研讨录像、教师访谈录音等资源进行分析总结,发现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 教学目标不明确

不同于一般的STEAM课程,在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课程中如何协调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与STEAM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困扰教师的一大问题。一般来说,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是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为重点,由启蒙教育入手,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培养学习兴趣[7],即以学生的情感提升与兴趣培养为主;而STEAM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培养学生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的综合能力。但是,STEAM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罗列传统文化与STEAM的教学目标,而没有将两者相融合,故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的教学目标尚不明确,导致教学实践中看似课堂内容丰富,实则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与STEAM的教学内容脱节。最终,既达不到传统文化兴趣培养的目的,也无法实现学生STEAM能力素养的有效提升。


2 内容安排不到位

传统文化内容的加入,使STEAM课堂内容更为丰富。一个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课堂,往往包含传统知识文化讲解、传统文化工艺体验、学生作品展示分享等环节,教学内容涉及传统文化精神(情感态度)、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陈述性知识)、传统文化的制作工艺(程序性知识)、STEAM要素的融入和体验活动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由于教学内容安排不到位所引起的问题,如课堂内容重点不突出,表现为STEAM教师在内容安排方面只强调STEAM的学习内容,而忽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课堂时间超时,表现为原本设计为1个课时的体验课,而在实际教学中要完成“讲解—体验—分享”各环节内容至少需要2个乃至更多的课时。此外,由于教学内容安排没有强调传统文化专业教师演示传统工艺制作的重要性,导致课堂中直接省略了这一步,使得学生在体验传统工艺制作的活动中出现了不知如何动手的现象。


3 教师间概念壁垒

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不仅需要教师有系统化的STEAM教学能力,还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传统文化知识。然而,兼具STEAM教学能力和传统文化知识且能将两者有机融合、系统化设计并实施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课程的教师并不多见。STEAM课程教师与传统文化专业教师的“双师型”合作教学,是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学实践的常见形式。但是,STEAM课程教师与传统文化专业教师之间存在固有的概念壁垒:STEAM中虽然加入了“艺术”这一代表人文艺术特色的元素,但仍不能改变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在STEAM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因此STEAM课程教师强调STEAM课程是一门科学性、理科性学科;而传统文化的教学属于人文艺术范畴,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传统美德是其教学的重心,故传统文化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 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

教育的内涵与定位

为避免上述问题,首先应从概念上明晰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的内涵与定位。


1 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的内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需要借助文化知识参与到一个群体当中去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过程离不开文化的参与。而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依靠的也不仅仅是学习个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还需要文化的参与[8]传统文化传承是文化因素、集体智慧在某一共同体中凝结成的“文化基因”的代际传递。教育发展的立足点是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的之一,现代教育的发展本身不能脱离传统文化[9]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是以传统文化传承为目标导向,将STEAM作为实现手段的教育模式。STEAM教育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但与此同时,源自美国的STEAM教育也带有强烈的社会功利性色彩[10]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可取STEAM“跨学科”的理念与“做中学”的实践方式,融入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道德、伦理和价值,以中和STEAM教育的功利性,使STEAM教育真正服务于我国教育,成为实现我国“文化基因”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


由上可知,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是传统文化与STEAM要素的融合,其融合形式主要有三种:①传统文化轴心式,即以传统文化传承的教学目标为轴心,而将STEAM作为实现该目标的具体实践手段;②STEAM偏重式,即以STEAM素养的提升为主要教学目标,传统文化是STEAM活动的具体主题;③互融式,即传统文化与STEAM高度融合,但这对于新手STEAM教师而言难度较大,往往会在教学实践中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


2 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的定位

(1)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此定位既符合传统文化传承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11],也符合STEAM生态系统以学生为核心的结构[12]以学生为中心的定位要求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课程设计更细致地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通过STEAM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中“文化基因”的理解与内化。具体来说,小学阶段可将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作为重点,初中阶段可将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作为重点,而高中阶段可将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和践行能力作为重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需贯穿于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整个过程:在设计阶段,应从传统文化基本知识与STEAM素养两方面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在实施阶段,应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调整教师的教学模式与课堂语言;在评价阶段,则应从传统文化与STEAM两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合理的综合性评价。


(2)以培养兴趣为重心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是促进传统文化传承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重心,并非偏离了STEAM教育目标,而是STEAM教育目标回归的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影响学生对于学习STEAM的持续性动机[13],而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产生对STEAM的持续性学习动机。以往的STEAM课程存在主题碎片化、缺少长期性主题等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STEAM的动机也难以维持。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以传统文化为长期性主题,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重心,将有助于学生产生对学习STEAM的持续性动机。此外,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过程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为我国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沃土,也为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培养学生兴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主题。


(3)以文化选择为基本

教育必须对文化本身做出价值判断和活力评估[14]而如何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作为教育的内容,是任何以传统文化传承为目标的教育活动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更是如此。教育的文化选择有两个标准:一是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二是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15]——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的文化选择应属于后者。传统文化既包括中华民族的共性文化,也含有各地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对此,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要以区域文化为基础,同时辅以中华民族的共性文化,一方面凸显该教育重视地方境脉(Local Context)的特性,为学生呈现其能感知到的文化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实现该教育对中华民族共性文化的传承。此外,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文化的受体,而应主动地对文化做出选择[16]基于此,在开展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时,教师不能被动地选择文化作为教育内容,而要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化选择。


三 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

教学设计框架

贯一设计(Grounded Design)理念由Hannafin等提出[17],强调从理论假设到设计、实践多个层面的内在一致性,其提供了一个框架,将不同的设计实践和相关思想的基本信条融合在一起,具有包容性、一致性、拓展性、适用性等特点。依托此理念,针对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学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学设计框架


1 一中心圆明确教育定位

设计框架的中心圆体现了上文所述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兴趣为重心、以文化选择为基本的定位。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定位的把握不准,是产生上文所述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安排不到位、教师间概念壁垒的原因之一。以“学生”“兴趣”“文化”为三个关键词的中心圆,为传统文化教师、STEAM课程教师提供了共同思考与讨论的主题。中心圆的提出,可以引导不同的教学设计者共同思考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内容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化要素是否兼顾共性与区域文化,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连贯化、内容安排的合理化、教师间概念的互通化。


2 三层扩展实现目标融合

开展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首先要解决如何明确教学目标的问题。然而,教师因缺少相关经验,往往只是将传统文化的目标与STEAM教育的目标进行简单的堆砌,致使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效果欠佳。对此,本研究设计了从定位的确定到传统文化目标的凝练(第一层扩展)、传统文化目标到STEAM目标的要素分解(第二层扩展)、最后再将分解的要素整合到三维学习目标(第三层扩展)的递进式教学目标。三层扩展的递进式教学目标的设计,既保障了教学目标不偏离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的定位,也通过层层递进细化并融合了传统文化与STEAM的教育目标,实现由中心圆的教育定位向外扩展的功能。


3 场域互联形成多元学习环境

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因其跨学科融合的特性,对学习环境有更为多元的要求。因此,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创造课堂内学习环境,还需要打破课堂的空间局限,为学生提供课堂外学习环境。课堂内、外两大场域的互联,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真实的学习境脉,而不是孤立的、去境脉化的知识和技能。在本研究提出的设计框架中,课堂内、外场域互联所形成的多元学习环境为实现三层扩展后的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目标提供了平台保障。此外,课堂内、外共享同一学习主题,便可将课堂内的文化体验活动和解决实际问题活动延伸或直接放至课堂外,这将有助于缓解教学内容过多的压力,避免教学内容压缩、省略等问题。


4 多方协作建设教师共同体

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需要传统文化专业教师、STEAM课程教师、助教、科研人员的共同合作。传统文化专业教师是传统文化的传递者,STEAM课程教师是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协调者,助教是教学实践的协助者,科研人员是整体方案的监控者,四者协作建设的教师共同体是支撑设计框架的坚实力量。由教师共同体形成的外部境脉(External Context)为学生设计教学情境、教学环境,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脚手架(Scaffolding),帮助学生建立基于传统文化的个体境脉(Individual Context)。


四 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

教学设计案例

本研究以中小学STEM教育研究与服务中心开展的“壮族拼布”主题活动为例,进行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学设计。按照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学设计框架,STEAM课程教师首先从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方面入手分析学生的学情与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STEAM课程教师选择学生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区域特色文化“壮族拼布”作为课程主题,并联系熟悉“壮族拼布”的传统文化专业教师,共同商讨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共性文化(如勤俭节约)与壮族的区域文化(如尊重自然)。


之后,STEAM课程教师与科研人员、助教一同分解“壮族拼布”中蕴含的S、T、E、A、M要素:壮族拼布图案中自然元素的结构及特点体现了科学(S)的理念,壮族拼布的制作加工方法体现了技术(T)的理念,壮族拼布的设计和制作体现了工程(E)的理念,壮族拼布的文化内涵和民族艺术特点体现了艺术(A)的理念,而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体现了数学(M)的理念。最后,将这五个要素整合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学习目标中,其融合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传统文化、STEAM与三维学习目标的融合设计


在教学实践环节,传统文化专业教师负责“壮族拼布”中文化要素讲解与制作程序的示范,STEAM课程教师与助教负责协助学生完成作品、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课堂内,教师通过互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分析和理解“壮族拼布”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与区域特色;同时,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并掌握其中包含的STEAM要素。课堂外,教师通过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思考并运用课堂内制作的“壮族拼布”作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准备在下一次课进行汇报交流。


五 结语

作为STEAM教育在中国本土化的产物,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无疑是今后STEAM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方向。以传统文化传承为目标导向的STEAM教育融合了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观与STEAM的科学价值观,既可满足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需求,也可弥补STEAM的功利性问题。针对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厘清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的内涵和定位,构建合理的教学设计框架,是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当前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实践还处于初期,实践成果并不丰富;另外,本研究聚焦于教学设计这一环节,尚未涉及课程开发、教学评价等方面。为此,下一步研究将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学设计框架与课程开发、评价体系建构等进行融合,实现三者的系统化、一体化,以推动传统文化与STEAM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范文翔,张一春.STEAM教育:发展、内涵与可能路径[J].现代教育技术,2018,(3):99-105.

[2]李义茹,彭援援.STEAM课程的发展历程、价值取向与本土化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9,(9):115-120.

[3]詹泽慧,李克东,林芷华,等.面向文化传承的学科融合教育(C-STEAM):6C模式与实践案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2):29-38、47.

[4][1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OL].

[5][7]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OL].

[6]詹泽慧,霍丽名,林芷华,等.C-STEAM教育的区域推进策略——基于教育公共治理的视角[J].重庆行政,2020,(4):32-35.

[8]王晶莹.STEM学习环境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26.

[9]姜土生,刘丹.现代教学关系建构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探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61-64.

[10]袁磊,赵玉婷.STEM教育的冷思考:STEM教育与STS教育的辨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5):30-35.

[12]高雅茹,董艳,赵亮.我国STEM生态系统构建与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11):80-86.

[13]孙小坚,宋乃庆,梁学友.感知的父母及教师支持与学生STEAM学习的持续性动机:学习兴趣和自我效能感的多重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1,(1):37-44.

[14]孙杰远.乡村教育应在文化选择中重塑主体性与自觉性[J].探索与争鸣,2021,(4):12-14.

[1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53.

[16]孙杰远.教育的文化范式及其选择[J].教育研究,2009,(9):52-56.

[17]秦炜炜.兼容并包 有容乃大——迈克尔·汉纳芬教育技术学思想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15-20.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张文超等 | 传统文化传承的STEAM教育探索

张文超 黄宁 等 现代教育技术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