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董直庆 胡晟明 王林辉│创新要素错配:空间溢出视角的 对比检验

董直庆等 浙江学刊 2021-09-10

提要:前沿研究关注生产要素错配问题,却普遍忽视创新要素错配以及政策干预可能扮演的重要角色。本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定量测算创新要素错配程度,结合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政策干预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总效应,并探讨政策干预形成错配的产业结构变迁与创新要素流动机理。结果显示:(1)创新要素错配问题突出,呈现东部配置不足和东北及西部过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政策干预的空间溢出效应是引发创新要素错配的重要原因。(2)不同类型政策干预的错配效应差异明显。研发补贴和行政垄断的错配效应相似,财政政策却恰好相反,户籍制度的不利影响明显,而知识产权保护优化效应突出。(3)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削弱政策干预的错配效应,要素流动障碍减少会增强政策干预的空间溢出效应。(4)政策干预在金融危机后的空间溢出效应更为显著,低技能研发人员、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资本配置易受政策干预的影响。

关键词:政策干预;创新要素错配;空间溢出


一、引言


伴随人工智能和5G技术时代来临,研发人员和研发资本等创新要素成为推动创新发展占领技术制高点的重要战略资源。各国政府对创新活动愈发重视,《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共投入研发经费196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然而,在重视创新要素投入规模同时,若忽视创新要素合理配置,政策非合理干预易诱发研发资源浪费和创新效率低下。事实上,在中国转型经济体内,不完全市场环境和政策制度束缚造成的要素错配现象普遍存在。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错配引发全要素生产率(TFP)损失和错配来源的研究层出不穷,且政策干预是否导致资源错配问题备受关注。政策类文献研究可分为三类。一是认为不恰当政策干预将扭曲市场资源配置并降低生产效率。就税收补贴政策而言,如果政策结果是对高TFP企业征税将限制其规模增长,对低TFP企业补贴将鼓励其进入市场,从而扭曲企业实现最优规模并引发资源错配。对于土地政策,Restuccia和Santaeulalia-Llopis结合马拉维家庭数据,控制土地质量、降雨和其他暂时性因素,测算TFP及受管控土地市场的影响,发现若土地得到有效配置,农业产出收益将提高3.6倍。当然,现阶段行政干预仍然在某些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致使国有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较多资金,而非国有企业融资困难,部门间资源错配现象普遍。

第二类文献认为合理政策干预能缓解要素错配并提高生产率。诸如对外投资政策可加强企业竞争,引导资源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要素生产率。刘贯春等采用企业TFP的标准差表征资源错配度,结合工业企业和地级市数据检验最低工资制度的影响,发现提高最低工资可通过改善低TFP企业效率并促使其退出市场的方式,降低要素错配度。一些研究以特定政策出台为准自然实验,讨论政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诸如2009年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提高资本配置效率,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企业税收优惠优化资本配置。

第三类文献指出政策干预的要素错配效应存在一定依赖条件。一方面,政策干预在不同产业的要素错配效应存在差异。王文等指出政策补贴对资源错配的缓解作用受产业竞争程度正向影响。韩剑和郑秋玲认为产业结构差异是造成地区间资源错配的重要因素,重工业占比越大的地区资源配置越不合理,因此政策干预的错配效应可能受产业结构影响。另一方面,政策干预可能促进或阻碍要素流动,进而影响资源配置。人才引进政策引发要素流入发达地区,行政垄断和户籍制度阻碍要素在产业和地区间自由流动,从而加剧错配。

综上所述,前沿研究重点考察政策干预是否引发生产要素错配,却普遍忽视政策干预可能对创新要素错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且鲜有文献关注要素错配可能存在的空间相关性。鉴于此,本文采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测算研发人员和研发资本错配程度,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不同类型政策干预对创新要素错配影响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总效应,考察政策干预通过产业结构变迁和创新要素流动影响错配的传导机理,并探究不同时段和不同质量要素间的影响差异。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有别于以往文献局限于生产要素错配问题研究,重点考察政策干预对创新要素错配的影响效应;二是重新考察以往文献忽视的政策干预对错配的空间溢出效应。


二、模型、指标与数据



(一)空间杜宾模型构建

一般地,非适宜政策干预导致创新要素错配,尤其是地区间政策差异引发要素流动,改变资源分配方式和投入结构加深错配程度。事实上,在自由市场经济中,政策干预引发创新要素流动,使得创新要素错配可能存在空间关联性,如本地创新资源分配过多,可能导致邻地(邻近地区)资源减少。政策变化在改变本地要素配置同时,对邻地创新资源供求产生牵引或影响,进而引发要素流动。此外,创新要素错配受经济惯性影响可能存在路径依赖。 

为考察创新要素错配空间相关性和路径依赖,构建带有被解释变量一阶滞后项的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 Durbin Model,SDM):

ξfit=λξfit-1+ρW·ξfit-1+β1RDSit+β2HRCit+β3IPPit+β4EXPit+β5ADMit+γ'Xit+δ1W·RDSit+δ2W·HRCit+δ3W·IPPit+δ4W·EXPit+δ5W·ADMit+ui+vt+εit(1)

其中,i为地区,t为年份。ξfit,f∈S,K表示研发人员与资本错配程度。W为空间权重矩阵,ui为个体效应,vt为时间效应,εit是随机误差项。ρW·ξfit-1为空间滞后项,ρ表示空间自回归系数。RDS、HRC、IPP、EXPADM代表研发补贴、户籍制度、知识产权保护、财政政策和行政垄断等政策干预变量。X是贸易开放度、外贸依存度、金融发展水平、交通设施水平及市场化程度等控制变量构成的向量。βk,k=1,2,…,5表示本地政策干预对本地创新要素错配程度的影响,δk,k=1,2,…,5代表来自邻地政策干预的影响或本地政策干预对邻地错配的影响。


(二)创新要素错配测算

创新要素错配指标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相关指标设计如下:(1)创新产出Yit。分别赋予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以0.5、0.3和0.2的权重,采用三种专利申请数的加权平均值作为创新产出指标。(2)研发人员投入Sit。以R&D人员全时当量表征研发人员投入。(3)研发资本投入Kit。参考吴延兵,具体公式为Kt=Dt-1+1-ϕKt-1,其中Dt-1t-1期实际研发投资,ϕ为折旧率。初期研发资本存量计算公式为K0=D0/G+ϕ),其中G为实际投资年均增长率。研发投资以扣除人员劳务费的R&D经费内部支出表征,并通过构造研发投资价格指数以1998年为基期平减可得实际投资。借鉴白俊红等,研发投资价格指数=0.6*消费者价格指数+0.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按一般经验,折旧率设为15%。(4)研发人员弹性σi。由于研发生产函数为CD形式且规模报酬不变,可计算创新要素收入份额估计研发弹性σi。创新要素收入以劳动和资本报酬估算,并以各地区研发人员与资本收入在样本期内的平均占比作为研发弹性估计结果。


(三)政策指标及控制变量设计

政策指标设计如下:(1)研发补贴RDS。采用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中政府资金比例测度研发补贴强度。(2)户籍制度HRC。以各地区常住人口中非户籍人口占比表征户籍管制程度,数值越大表明外地人口在本地取得户籍难度越大,户籍管制越严格。(3)知识产权保护IPP。由于保护专利权不被侵占程度是衡量专利执法水平的重要指标,依据许春明和单晓光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测算体系,引入专利侵权审结率改进测量方法。(4)财政政策EXP。以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与收入差额和财政收入的比值表征财政干预程度。(5)行政垄断ADM。采用国有控股工业企业销售产值占比表征行政垄断程度。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统计年报》、《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控制变量设计如下:(1)贸易开放度与外资引进度。采用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比重表征贸易开放度,以外商直接投资额与GDP之比度量外资引进度。(2)金融发展水平。以非国有部门贷款比重表征金融发展水平,测算公式FIN=总贷款*(1-国有企业固定投资额/全社会固定投资额)/GDP。(3)交通设施水平。采用各省铁路、公路与内河航道里程和与土地面积比值衡量交通设施水平。(4)市场化程度。采用市场化指数衡量市场化程度。


(四)空间权重矩阵设计


三、创新要素错配效应检验



(一)创新要素错配的空间分布特征

图1-2展现研发人员及资本年均错配的空间分布。图形显示:一是研发人员错配相对研发资本更为严重;二是不同地区错配差异明显,呈现出东部配置不足、西部和东北配置过剩以及中部相对合理的空间特征。原因在于中西部较东部而言人力资本少、研发能力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导致创新产能低下而无法有效利用研发资源,从而降低创新效率和造成资源浪费。东部拥有强大经济实力且高科技企业密集,能较快吸收研发资源,易导致创新要素缺乏。


(二)创新要素错配效应全样本检验

基于1998-2017年31个省际面板数据,可以得到SDM模型回归结果,但由于(1)式包含空间滞后项,估计系数无法直接反映政策对错配的边际影响,需要计算直接效应(DE)、间接效应(SE)和总效应(TE)展现政策干预对错配的影响路径及程度。间接效应又称空间溢出效应,反映邻地政策变动对本地错配的影响,直接效应代表本地政策影响,总效应则为所有地区政策变动对本地的影响。此外,由于引入被解释变量滞后项,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且控制个体和时间效应。

表1数据显示:一是政策干预对创新要素错配的空间溢出效应较直接效应更大,反映各地政策相互影响是造成要素错配的重要原因。二是不同类型政策干预的错配效应差异明显。研发补贴对研发人员及资本错配的直接、空间溢出和总效应均显著,具体为本地补贴强度提高改善本地错配,邻地补贴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加剧本地错配且效应更强,导致总效应为加剧错配。由于政策制定者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可能通过释放虚假信号和寻租行为,抑制研发补贴的激励效应。即使政府给予适当资助,但往往忽略邻地政策影响,进而不利于要素合理配置。现实中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给予当地较多的科研补助,但人才流失导致研发资金难以得到合理利用。户籍管制通过正向直接和空间溢出效应加剧研发人员错配,但对研发资本影响不显著,表明愈发严格的户籍管制阻碍研发人员跨部门自由流动,而研发资金一般不受户籍束缚。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因东南沿海城市落户困难而限制研发人员自由配置的现象。知识产权保护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改善研发人员错配。邻地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提高,能在制度环境方面给予研发人员较大支持,吸引优质人才流入,缓解本地资源浪费现象。尽管财政政策直接效应为正,但空间溢出和总效应为负。过度财政干预会降低本地创新要素市场配置效率,促使高质量要素流入邻地,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改善配置。行政垄断通过影响更大的空间溢出效应加剧错配,表明行政垄断程度过高促使研发资金大量流入国有部门,且市场壁垒加固阻碍研发人员或民营科技企业自由进出,造成资源不合理配置。东北地区较为严重的创新要素错配现象与当地国有企业成分较大存在密切关系。

表1 创新要素错配效应全样本检验

注:括号内为标准误,*、**、***表示在10%、5%、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限于篇幅,省略控制变量结果,后文同理。


(三)政策干预对创新要素错配的影响机理检验

为考察政策干预是否通过引发产业结构失衡和阻碍创新要素流动加剧创新要素错配,将政策变量与产业结构AIS、研发人员流动量FLS和研发资本流动量FLK的交互项引入空间杜宾模型。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表征。创新要素流动量则借鉴郭晗和任保平的测算思路,以地区创新要素占全国总量相对比重变化量的绝对值表征,FLS和FLK越大表明要素流动量越大。 

表2显示:政策干预对创新要素错配的影响受到产业结构的约束。RDS*AIS对研发人员错配的直接效应为正、空间溢出效应为负,而对研发资本错配的直接与空间溢出效应均为正,表明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研发补贴有利于缓解邻地研发人员错配,但加剧本地研发人员及资本错配。HRC*AIS对研发人员错配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表明产业结构变迁不影响户籍制度对研发人员错配的加剧作用。IPP*AIS仅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研发人员错配产生负向显著影响,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对要素配置的优化作用。EXP*AIS对研发资本错配的直接与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表明在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背景下,政府应减少财政干预,否则将导致研发资本配置更不合理。ADM*AIS对研发人员错配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缓解行政垄断对研发人员错配的加剧作用。综合可知,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减弱多数政策干预的研发人员错配效应。

表2 政策干预对创新要素错配的影响机理检验(一)

表3显示:政策干预对创新要素错配的影响受制于要素流动量。RDS*FLS对研发人员错配的直接和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表明地区间研发补贴高低易引致研发人员不合理流动,进而加剧本地及邻地人员错配。HRC*FLS对研发人员错配的直接和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表明户籍制度易通过阻碍研发人员流动加剧本地及邻地错配。EXP*FLS对研发人员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表明当研发人员流动频繁时,财政政策更易加剧邻地研发人员错配;EXP*FLK对研发资本的直接效应显著为负,表明当研发资本流动滞缓时,财政政策则易造成本地研发资本错配。知识产权保护和行政垄断通过影响研发人员及资本流动作用创新要素错配的途径并不显著。综合可知,随着创新要素流动障碍减少,各地政策干预更易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加剧创新要素错配。

表3 政策干预对创新要素错配的影响机理检验(二)



四、进一步讨论



(一)创新要素错配效应分时段检验

2008年金融危机是全球化重要转折,资本逐利的要素市场发展模式受到质疑。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面临人口红利渐次消退、资源和环境约束紧张、外部经济低迷等困境,即受全球危机影响,要素市场格局在2008年前后发生显著变化。为此,本节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分割点,分时段检验政策干预的创新要素错配效应。

表4显示:总体而言,多数政策在2008年后对创新要素错配的空间溢出效应更为显著,这与我国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水平迅速提高、地区间要素流动日益频繁息息相关。研发补贴在2008年前对研发人员及资本错配的直接与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而后却通过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加剧错配。这与近年来国家对新兴产业诸如光伏产业的过度研发补贴造成产能过剩的现象一致。户籍制度在2008年前仅加剧本地研发人员错配,而在2008年后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加剧邻地错配,但影响效应有所减弱。知识产权保护在金融危机前对本地研发人员错配存在缓解作用,但随后转为恶化作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错配改善作用经历初期制度红利后又逐渐消失。财政政策在金融危机后优化研发人员配置的空间溢出效应提高。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中央政府推出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等十项措施,在此期间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有利于缓解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行政垄断加剧研发人员及资本错配的空间溢出效应更为显著,表明新一轮改革仍需不断削弱地区垄断势力和引入多方竞争。

表4 创新要素错配效应分时段检验


(二)创新要素错配效应分类检验

为考察政策干预对不同质量创新要素错配的影响差异,将研发人员按受教育程度分为低技能(本科以下)、中技能(本科及硕士)与高技能(博士),将研发资本依据投入研发活动类型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资本。

表5显示:政策干预的空间溢出效应对不同质量创新要素错配均存在重要影响。研发补贴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加剧低、中技能人员错配,且技能水平越低不利影响越大。因为低技能人员能力较弱、创新成功率和产出质量较低,若给予低技能人员较多补贴,会损害技能较高者研发积极性,同时低技能人员创新产出难以回报研发资助。研发补贴和户籍制度均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加剧应用研究资本错配。户籍管制对低、中技能人员错配的直接、空间溢出和总效应为正,对高技能人员错配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技能较高者通常享有人才引进政策中直接落户的优惠待遇,因此户籍管制对高技能人员流动限制较小。知识产权保护对三种研发人员均存在错配改善的空间溢出效应且技能越低效应越大。因为低技能人员创新成果质量低,对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变化更为敏感。财政政策对各类创新要素错配影响较小,仅通过空间溢出效应缓解中技能人员和试验发展资本错配。行政垄断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加深三种研发人员及研发资本的错配程度,就研发人员而言,影响大小与技能水平反向变化。

表5 创新要素错配效应分类检验


五、结论与对策


本文结合省际面板数据,测算各地创新要素错配程度,应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不同类型政策干预引发创新要素错配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总效应,考察政策干预影响创新要素错配的产业结构变迁和创新要素流动作用机理,并讨论金融危机前后以及不同质量创新要素间政策干预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创新要素错配呈现东部配置不足以及东北和西部过剩的空间特征,并且政策干预的空间溢出效应是引发创新要素错配的重要原因。(2)不同类型政策的创新要素错配效应差异突出。尽管研发补贴和行政垄断对本地错配表现出改善作用,但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加剧邻地错配,财政政策影响恰好相反。户籍制度通过直接和空间溢出效应加深错配,知识产权保护则通过两者缓解错配。(3)政策干预的创新要素错配效应受产业结构变迁与创新要素流动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削弱多数政策干预的研发人员错配效应,要素流动障碍减少促使各地政策干预更易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创新要素配置。(4)在不同时段和不同质量创新要素间,政策干预的创新要素错配效应差异显著。政策干预在金融危机后影响创新要素错配的空间溢出效应更为显著,低技能研发人员和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资本配置易受政策干预的影响。

基于此,为缓解创新要素错配以提升技术创新效率,政府应重视:(1)将地区间创新能力差异以及政策的相互影响,作为配置创新资源的重要考虑因素,就现阶段而言,应增大东部研发投入并适当控制对西部和东北的补助力度。(2)合理设计政策组合。制定科学的研发补贴政策,结合企业实际人力资本水平和产能提供适当的研发补贴。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并完善公共服务质量,使得流动人口同等享受居民待遇。不仅健全现有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而且全面提高公民创新保护意识。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减少政府以政绩竞赛为目标的不必要财政干预。通过引入多元竞争主体,消除市场进出壁垒,增强国有与非国有部门间竞争。(3)鼓励自主创新并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优化创新资源再配置;另一方面,在区际联系日益密切背景下,预先评估政策实施可能对邻近地区的影响,以规避政策干预引发创新要素不合理流动。(4)充分考虑政策的时滞性以及不同质量创新要素受到的影响差异。依据地区经济发展阶段,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并加强研发人员的技能培训和重视对基础研究活动的投入。

1、*基金项目:作者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573088)、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7AZD009)、华东师范大学“幸福之花”基金先导项目(2019ECNU-XFZH003)的资助。

2、Banerjee A.V.,Moll B.,"Why Does Misallocation Persist?,"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acroeconomics,Vol.2,No.1,2010,pp.189-206.Restuccia D., Rogerson R.,“Policy Distortions and Aggregate Productivity with Heterogeneous Establishments,"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Vol.11,No.4,2008,pp.707-720.

3、Restuccia D.,Santaeulalia-Llopis R.,"Land Misallocation and Productivity,"NBER Working Paper,2017,No.w23128.

4、Brandt L.,Tombe T.,Zhu X.,"Factor Market Distortions across Time,Space and Sectors in China,"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Vol.16,No.1,2013,pp.39-58.

5、白俊红、刘宇英:《对外直接投资能否改善中国的资源错配》,《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1期。

6、 刘贯春等:《最低工资标准的资源错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7期。

7、钱雪松、康瑾、唐英伦、曹夏平:《产业政策、资本配置效率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2009年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自然实验的经验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8期;徐璋勇、葛鹏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与资本错配——基于西部大开发的准自然实验》,《产业经济研究》2019年第4期。

8、王文、孙早、牛泽东:《产业政策、市场竞争与资源错配》,《经济学家》2014年第9期。

9、韩剑、郑秋玲:《政策干预如何导致地区资源错配——基于行业内和行业间错配的分解》,《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1期。

10、周加来、李刚:《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新经济地理、要素流动与经济政策》,《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9期。王林辉、袁礼:《要素结构变迁对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技术进步偏态的视角》,《财经研究》2012年第11期。

11、白俊红、刘宇英:《对外直接投资能否改善中国的资源错配》,《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1期。

12、Aoki S.,"A Simple Accounting Framework for the Effect of Resource Misallocation on Aggregate Productivity,"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Vol.26,No.4, 2012,pp.473-494.

13、白俊红、卞元超:《要素市场扭曲与中国创新生产的效率损失》,《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11期。

14、吴延兵:《R&D存量、知识函数与生产效率》,《经济学(季刊)》2006年第3期。

15、白俊红等:《研发要素流动、空间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7年第7期。

16、Hall B.H., Mairesse J.,“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D and Productivity in French Manufacturing Firms,”Journal of Econometrics,Vol.65,No.1,1995,pp.263-293.

17、焦翠红、陈钰芬:《R&D补贴、寻租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统计研究》2018年第12期。

18、 李拓、李斌、余曼:《财政分权、户籍管制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基于公共服务分类视角的动态空间计量检验》,《统计研究》2016年第8期。

19、沈国兵、刘佳:《TRIPS协定下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实际保护强度》,《财贸经济》2009年第11期。许春明、单晓光:《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验证》,《科学学研究》2008年第4期。

20、靳来群等:《行政垄断对所有制差异所致资源错配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4期。

21、 陈林、李康萍:《公平竞争审查视阙下行政性垄断与资源错配》,《产业经济研究》2018年第4期。

22、周海波等:《地区资源错配与交通基础设施: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产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1期。

23、王小鲁、樊纲、余静文:《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24、林光平等:《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1978-2002年》,《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S1期。

25、白俊红等:《研发要素流动、空间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7年第7期。

26、安同良等:《R&D补贴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效应》,《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27、郭晗、任保平:《中国区域结构转换的增长效应:要素流动与技术扩散》,《经济问题探索》2017年第12期。

28、袁志刚:《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创新对外开放模式》,《经济研究》2013年第2期。

29、余东华、吕逸楠:《政府不当干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以中国光伏产业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10期。

30、平新乔:《新一轮国企改革的特点、基本原则和目标模式》,《经济纵横》2015年第2期。

〔作者董直庆,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晟明,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博士生;王林辉,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241〕




本文原载于《浙江学刊》2020年第2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