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管理世界》|| 2024年第1期目录、摘要

(点击图片订阅电子刊)

目录

重大选题征文

  • 中国财政可持续性分析:研究框架与综合判断

/ 吕冰洋  等(1)

经济学

  • 少子老龄化、工业智能化与宏观经济波动——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DSGE模型分析

/ 韩永辉  刘洋(20)

  • 就业政策如何影响收入分配?——基于量化空间一般均衡模型的理论分析

/ 周慧珺  傅春杨  龚六堂(38)

  • 税收激励如何影响企业内分工?

/ 赵颖  鲁元平  杨国超(61)

农业·农村·农民

  •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生产模式变迁

/ 朱诗娥  等(76)

  • 农户经营规模与土地生产率关系的再探究——来自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规模农户的证据

/ 郑志浩  高杨  霍学喜(89)

公共管理

  • 不规则的信息及其治理逻辑——以“摸清底数”实践为中心的分析

/ 韩志明  李春生(107)

  • 在线健康平台能否减少健康不公平?——基于价值共创视角

/ 邓朝华  等(119)

工商管理

  • 企业全球研发网络的治理新机制——总部技术外派促进隐性知识跨界整合的案例研究

/ 唐露  刘伟(135)

  • 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中如何应对“个性与共性”矛盾?——基于树根互联的案例研究

/ 王节祥  等(155)

  • 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与发行定价——基于证券交易所审核反馈意见函的文本分析

/ 佟岩  李鑫(180)

研究方法
  • 双重差分设计下固定效应估计量何时可信?——若干有用的建议

/ 张征宇  等(196)

摘要

01

中国财政可持续性分析:研究框架与综合判断

作者:

吕冰洋(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曾傅雯(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涂海洋(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李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摘要:财政可持续性关系到财政安全、政府职能履行和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中国财政制度特点和经济社会核心问题,突破单一的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的局限性,建立分析中国财政可持续性的狭义和广义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财政可持续性综合判断框架,使其兼容狭义与广义财政可持续性分析,兼顾历史判断与未来预测,同时采用多种方法检验中国狭义与广义财政可持续性。研究发现:在狭义财政可持续性判断中,债务指标法、财政收支协整法、财政反应函数法检验结果均显示政府债务具有可持续性,但债务空间在缩小;在广义财政可持续性判断中,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法结果表明,财政大规模减收增支、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激进式绿色转型会对财政可持续性造成压力,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其中的作用机制。对此,本文结合研究结论,提出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可持续性  政府债务  人口老龄化  绿色转型

02

少子老龄化、工业智能化与宏观经济波动——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DSGE模型分析

作者:

韩永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刘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

摘要:少子化与老龄化成为中国人口发展新特征,经济增长亟需探寻现代化新路径。本文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构建包含劳动力供给冲击、工业智能化、内生性技术创新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揭示工业智能化对少子老龄化负向影响的双重调节机制。研究发现:短期内,工业智能化可优化劳动力与资本要素配置,进而提升经济均衡总产出,有效缓解少子老龄化的不利冲击。然而这一调节效应呈现显著的时期异质性:长期内,工业智能化难以弥补研发型劳动力缺口,并可能引发过度替代、贫富分化和通货膨胀等问题,对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支撑作用有限。研究结论表明:政府宜在合理布局工业智能化的同时,兼顾增进人力资本积累、提升自主创新质量,实现少子老龄化时代下的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少子老龄化  工业智能化  劳动力供给冲击  研发型劳动力  自主创新

03

就业政策如何影响收入分配?——基于量化空间一般均衡模型的理论分析

作者:

周慧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傅春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

龚六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也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本文构建包含高、低受教育程度劳动者的量化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提升教育程度和提高职业技能两类政策对于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政策对于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可以拆分为3个渠道:不同类型群体的数量比例、工资差距大小的变化及劳动者的地区间配置。在这3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提高低受教育群体教育水平的政策能够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收入不平等最终得到改善。提升低受教育群体职业技能的政策则主要通过提高低收入群体技能溢价缩小两类人群的工资差距,促使收入不平等状态持续改善。更换高、低教育程度划分标准、改变生产效率溢出效应系数相对大小、引入两类人群的劳动可替代性差异、引入资本等均不会影响结论。本文为收入分配和技能溢价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也为现实经济中政策成效的评估及共同富裕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受教育程度  职业技能  收入分配  共同富裕

04

税收激励如何影响企业内分工?

作者:

赵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收入分配与现代财政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鲁元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收入分配与现代财政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杨国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新制度会计学研究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收入分配与现代财政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摘要:分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企业间分工但忽略了企业内分工。中国“营改增”消除重复征税产生了税收激励,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讨论改革究竟是促进企业分工还是引致企业拆分。这不仅弥补了现有研究不足,还为企业内分工领域研究提供了中国经验证据。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工商注册、税务信息、企业股权网络和投融资信息的数据,采用三重差分方法尝试回答上述问题。研究发现:(1)“营改增”显著促进企业内分工,存续时间更长的企业这种效应更显著;(2)“营改增”通过两种方式降低企业税负,体现为小规模纳税人身份的分公司和一般纳税人身份的分公司数量均出现显著增加;(3)这种分工实质上是企业的分拆行为,规模偏向型的税收激励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所有者和代理者均有意愿促成这一现象。(4)企业以私营企业为主要对象进行外部关联,同时存续时间出现显著降低。上述分析视角能回答中国企业快速进入、关联性不断增加和企业存续期减少的特征事实。在此意义上,部分企业对税收政策产生了政策依赖现象,通过分拆进而享受相应的政策优惠,这成为今后制定和完善相关税收政策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营改增  分公司  分工  分拆

05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生产模式变迁

作者:

朱诗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杨汝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王璐(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吴比(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从土地流转视角讨论农业生产模式变迁问题。典型事实显示,样本期内农户土地流转率从4%上升到24%,农业经营主体转变加速;农业要素投入模式出现了结构性变迁,劳动投入持续下降,农机社会化服务与中间品投入等持续上升,土地经营规模化与分散化并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明显,农户收入、亩均产出、劳均产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等均快速上升。实证研究表明,土地流转对农业生产模式变迁具有重要影响,土地转出可以促进非农就业,提高非农收入和总收入水平,土地转入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具有较强经济显著性;从要素投入来看,土地转入能够显著降低要素投入强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规模经济。总结而言,土地流转在提升整体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模式现代化转型,但效应在不断减弱。

关键词:土地流转  农业生产模式 全要素生产率  要素投入  结构转型

06

农户经营规模与土地生产率关系的再探究——来自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规模农户的证据

作者:

郑志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高杨(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

霍学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采用含有大小农户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规模农户数据,探究了农户经营规模与土地生产率的关系,讨论了技术采用和要素选择对农户规模—生产率关系变化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水稻单产与播种面积呈差异幅度较小的显著反向关系,小麦和玉米单产与播种面积呈拐点分别为10亩和15亩的显著倒U型关系;50亩以内的农户生产率整体上稍高于50亩以上的农户生产率。研究发现,农户随着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而相应采取了机械替代人力的技术选择,虽然未强化小麦的倒U型关系,但明显强化了玉米的倒U型关系、减弱了水稻的反向关系。中国农户的规模—生产率关系已经走向或正在走向倒U型关系,过大或过小的土地经营规模都不利于生产率的提升。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水稻单产与播种面积关系将会呈现为倒U型关系,小麦和玉米单产与播种面积关系将会表现为拐点进一步前移的倒U型关系。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战略,既符合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也有助于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营规模  土地生产率  反向关系  大农户

07

不规则的信息及其治理逻辑——以“摸清底数”实践为中心的分析

作者:

韩志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

李春生(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复杂的社会需要有效的治理。治理活动及其演变过程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和可变性,需要因时因地因事采集或核验相关信息,摸清个别化或细节性的社会事实,根据信息来部署和安排治理活动。“摸清底数”实践聚焦社会问题,根据政策或项目需要,实现对个体单位的人工画像,生产出高度不规则的治理信息。信息的不规则性主要体现为信息类型的多样性、信息符码的非标准化、信息内容的不可通约性和治理画像清晰度的差异等维度。摸排信息补充或修正了国家治理的基础信息,也规定了国家治理运行的信息逻辑,即个体化取向、适配性诉求、连续性逻辑和灵活性能力。这些逻辑立足于差异化的个体单位,体现了治理信息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又是如何影响国家治理及其运行的。未来要不断赋能国家治理的多元行动者,提高信息过程的可见度、开放性和交互性,不断夯实和优化善政良治的信息基础。对不规则信息的理论分析揭示了国家治理的信息逻辑,也呼应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治理信息  不规则性  “摸清底数”  摸排信息  基础信息

08

在线健康平台能否减少健康不公平?——基于价值共创视角

作者:

邓朝华(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邓子豪(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樊国睿(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刘汕(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鲁耀斌(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实现健康公平是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健康平台能够打破时空间限制,连接医生与医生、医生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为其提供多样化医疗健康服务,降低医疗资源配置不均造成的健康差异。本文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分析在线健康平台不同主体间交互行为与价值共创维度,探索与健康不公平相关的潜在价值,研究不同区域的价值获取过程。结果发现,在线健康平台主要创造服务价值、能力价值与信息价值,分别作用于地区间医疗服务不对称、医疗人力资源不对称与健康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医疗资源条件不同的地区通过在线健康平台可实现相应的价值流动,从而减少健康不公平。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信息技术对促进健康公平的作用机制,丰富在线健康平台价值共创领域的学术文献,助力推进“互联网+医疗”政策与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关键词:在线健康平台  健康公平  价值共创  价值获取

09

企业全球研发网络的治理新机制——总部技术外派促进隐性知识跨界整合的案例研究

作者:

唐露(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刘伟(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整合全球先进知识是新兴跨国企业建立持续性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然而已有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往往基于知识流动不受限制这一隐含假设,将其视为简单的转移问题,忽略了隐性知识独有的治理困境。总部技术外派作为一种创新制度安排能够帮助跨越治理空洞,但其作用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文旨在探究总部技术外派人员促进隐性知识跨界整合的微观治理过程及机制。研究发现:(1)总部技术外派人员通过3个过程促进隐性知识跨界整合:关系治理、认知治理和内容治理。(2)3个过程可以概念化为链接、联动、解译、趋同、迁移、转化和重构7个治理行为。(3)这些过程同时会受到外部环境的驱动和组织内部的支持。外派人员的治理行为选择受到地理距离、文化差异和技术差异的异构环境影响。共同平台、共同愿景和共同体系塑造了共同环境,支持了隐性知识跨界整合过程的顺利展开。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构建出总部技术外派人员发挥治理作用促进隐性知识跨界整合的外部驱动、作用机制和内部支持的综合性框架,助力新兴跨国企业全球研发网络治理,应对并解决技术脱钩下的企业升级转型问题。

关键词:总部技术外派  隐性知识  治理空洞  新兴跨国企业 知识整合

10

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中如何应对“个性与共性”矛盾?——基于树根互联的案例研究

作者:

王节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

陈威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与创业系)

龚奕潼(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陈衍泰(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培育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数字创新与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

摘要:工业互联网平台是推进“数实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需要掌握数字技术的平台企业与掌握业务诀窍的行业用户共创共建,这一过程面临着平台企业“共性”能力开发与用户“个性”方案需求的突出矛盾。本文采用纵向案例方法,以“树根互联”为例开展理论建构,研究发现: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采取“耦合需求开发产品、解耦沉淀能力模块、构建松散耦合生态”的过程,通过“项目—产品—模块—生态”的演进,应对“个性与共性”的矛盾。首先,通过耦合用户个性需求定制项目解决方案,构建数字模型将方案转化为产品;其次,将产品所需能力与特定用户的需求解耦,沉淀为可被重组调用的共性能力模块;最后,鼓励生态领先用户构建子平台,满足大量细分行业的个性需求,平台企业则转向建设底层更共性的使能模块,平台企业与生态子平台形成相嵌合作的“松散耦合”生态。本文针对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面临的“个性与共性”矛盾问题,归纳出“耦合—解耦—松散耦合”的应对机制,贡献于平台构建和组织间松散耦合模块架构生成动力的研究。本文结论适配中国制造业梯度分布的特征,对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考核评价、推广应用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平台  个性与共性  模块化  松散耦合  梯度分布

11

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与发行定价——基于证券交易所审核反馈意见函的文本分析

作者:

佟岩(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李鑫(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摘要: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然而,随着“刚性兑付”被打破,债券市场违约率不断攀升。在此背景下,完善发行人信息披露、创新监管模式、防范化解债券信用风险成为必然要求。本文基于证券交易所对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过程中形成的反馈意见函,以2015年5月~2022年10月期间的公司债券发行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交易所审核问询会显著增加债券发行价差,而发行人高质量的回函可以有效缓解这一影响。机制检验发现,交易所审核问询通过释放发行人信息披露质量较差、违约预期较高的信号,提高了债券发行价差。基于审核反馈意见函细分特征,本文发现当交易所要求发行人补充重大事项提示、要求中介机构发表专业核查意见,以及对现金流、偿债能力、应收账款、风险信息、客户与供应商和行业竞争主题的关注程度越高时,债券发行价差上升程度越大。此外,交易所审核问询还会增加债券发行失败的概率,也降低了债券超额募集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本文从交易所反馈意见函文本信息的视角,拓展了债券发行定价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推动债券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  债券发行定价  反馈意见函 注册制

12

双重差分设计下固定效应估计量何时可信?——若干有用的建议

作者:

张征宇(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林丽花(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曹思力(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周亚虹(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过去十年间,国内经济学期刊发表了大量使用双重差分法(DiD)评估经济政策效果的研究成果。然而,在条件平行趋势假设下双向固定效应估计量(FE)能否一致地估计平均政策效应?为此,本文建立了一个新的FE分解定理,并指出在这一假设下FE估计量的经济学含义。研究表明:除政策效应之外,FE估计量还包含了两项偏误:处理组个体对政策实施的提前反应和控制变量对潜因变量随时间而变化的影响。这就意味着,在最简单的两期DiD模型中,FE估计量依然可能有偏。本文也将理论结果推广到了多期DiD模型中。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多个诊断检验以判断FE估计量是否存在严重偏误。本文还提出了一个基于OLS的简便纠偏估计量。该估计量可以估计政策的动态效应,同时确保估计量不受政策效应异质性以及控制变量的干扰。最后,本文分别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对于地区经济及个税减免对个体劳动供给的影响为例,说明了本文所提出的检验及估计方法在科学评估中国经济政策方面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双重差分法  多时点交错设定  双向固定效应估计量  平行趋势  政策评价

欢迎订阅《管理世界》


电子刊订阅


纸刊订阅

官方网站

www.mwm.net.cn

微信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管理世界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