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4年第一期文章摘要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

王丹竹,杨玉萍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指引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意义重大。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两者构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并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阐释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内涵与核心内容,并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政治方向、揭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规律、回应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之问。在强国新征程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对乡村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铸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在乡村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坚持对乡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坚持推动乡村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实现农民农村精神共同富裕。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乡村文化振兴;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多中心协同治理:何以可能,何以可为?

——基于江苏C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经验诠释

陈利根,陶嘉诚

(南京农业大学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5)

摘要:从多中心协同治理的理论逻辑出发,构建“政府、企业、村民、社会组织”多中心主体下的协同治理机制,聚焦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生成机制和运行逻辑,并以江苏省C县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实践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解析。研究表明,多中心协同治理是一种节本增效且具备操作性的治理方案,具备中国乡村场域的现实支撑,即主要通过沟通协作、资源整合、目标耦合以及利益联结,明确治理体系中各主体的功能定位,进而对行政规制、市场经济、村民自治、社会参与等进行界定分工,由此有效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激励相容与优势互补,最终形成治理合力。

关键词:多中心;协同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方案

政府动员、社会响应与农村环境治理差异化

——基于粤西M市的调研分析

张国磊1,苏柄润1,张燕妮2*

(1.广东金融学院 公共政策与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广州510521; 2.广州工商学院 管理学院,广州528138)

摘要:农村环境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其治理成效不仅反映各级地方政府能否“有所作为”,也影响新一轮的乡村建设行动。基于粤西M市部分乡镇调研发现:差异化的政府动员策略所获取的社会响应程度不同,并直接影响农村环境治理成效。基层政府通过“硬动员”来塑造刚性治理的权威性,但由于基层群众的“弱响应”而导致环境政策执行陷入“梗阻”困境。虽然通过“软动员”的柔性治理方式能提升基层群众参治意愿,但却因其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强弱趋中响应”而导致环境政策“悬浮化”。因此,应通过“软硬兼施动员”,既依托行政权威推动环境政策走向底层实践,也要加强政策宣传和人情游说,使基层群众“强响应”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全过程,进而实现农村环境的治理有效。

关键词:政府动员;社会响应;农村环境治理;乡村振兴;治理有效

情境优化、结构重塑与行为纠偏:农村生态河道长效管护的路径突破

杜春林,涂安娜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1100)

摘要:加强农村河湖管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在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下,各级政府全面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作。然而,农村生态河道管护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反思既有研究从单一维度分析农村生态河道管护的局限性,在对P镇生态河道管护的运行逻辑及长效机制分析基础上发现农村生态河道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长效管护,必须构建集保障、组织、运行于一体的管护体系,并从情境优化、结构重塑、行动纠偏等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治理思路。

关键词:农村生态河道管护;多重维度;运作逻辑;长效机制

检察机关支持农村集体经济起诉制度探究

刘晓峰,朴宗根

(西北政法大学 研究生院,西安710063)

摘要:中国式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制度对于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仅具备框架性的法律依据,是导致农村集体经济领域支持起诉制度适用不足、效果不彰的根源。应从顶层设计完善民事诉讼法,明确支持起诉制度中检察机关的诉讼地位,细化诉讼规则。具体路径为:(1)明确支持起诉中检察机关定性限度;(2)完善支持起诉方式;(3)改变支持起诉启动模式;(4)支持起诉制度衔接相关法律,构建“诉前支持、诉中参与、诉后监督”的三阶递进民事支持体系。

关键词: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制度;农村集体经济;农民

新世纪以来中国数字乡村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展望

豆书龙1,2,周静1,董慧妹1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2.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西安710062)

摘要:以2001-2023年CNKI收录的1 404篇核心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工具绘制知识图谱,对新世纪以来数字乡村理论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时间序列上,起始成长期稳定发展、高峰衰退期衔接过渡、再创辉煌期热度激增;空间分布上,经济学视角占据主导,科研横向合作与纵向批判继承发展存在短板,高频被引文献在整体框架建构与技术“赋能”层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主题上,主要围绕数字乡村战略背景和理论支撑、概念内涵和运行机制、实现路径和风险评估展开;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机制与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是研究热点。研究趋势上,“数字乡村”与共同富裕、城乡融合、现代化转型、数字中国建设等重大目标的衔接式研究值得重点关注。后续研究亟需在数字乡村未来形态、主体转型、整合机制及理论建构等方面深入推进。

关键词:数字乡村;时空特征;研究脉络;未来展望;知识图谱

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视域、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胡志平,苏子涵

(华东政法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上海201620)

摘要: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重要途径。作为一个发展视域性命题,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超越微观服务质量管理逻辑。数字技术突破时空、资源限制,赋能农村公共服务,让农业农村农民提升人力资本、享有数字红利与共享公共服务资源,促进微观农民个体的全面发展、中观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宏观城乡融合发展。公共服务数字化是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的重要机制,然而现实中存在数字人才、数字基础设施、数字资源配置等三大限度。超越农村公共服务数字化现实限度,要从农民数字素养培养、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城乡数字公共资源体制改革等方面着力,以更好发挥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作用。

关键词:发展阶段;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数字乡村建设的理论机制研究

樊荣

(太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太原030024)

摘要:新时代以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建设数字乡村是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基于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研究思路,对26个数字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进行三级编码,遵循“因果条件脉络中介条件行动策略成效”的故事线逻辑,围绕动力机制、组织引领机制、要素整合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及评价考核机制构建数字乡村建设理论机制模型。动力激励机制作为运行过程的出发点,组织引领机制、要素整合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是运行过程的重要环节,评价考核机制作为运行过程的落脚点,各个机制共同作用构成数字乡村建设理论机制完整体系,从而实现数字乡村建设理论机制循环运行。由于数字乡村建设内容繁杂,各地区发展基础参差不齐,因此,要因地制宜找准数字乡村建设关键发力点,解决各地实际问题。

关键词:数字乡村;乡村建设;程序化扎根理论

“藏粮于技”战略的演进逻辑与未来取向

周琳,钟钰*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藏粮于技”是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技术发展总体服务于粮食安全,经历了以粮食增产、增产提质、增产增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三个阶段。“藏粮于技”战略是马克思农业技术思想和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的中国化实践,是内嵌于不同时代制度框架下的技术创新,丰富了粮食安全实践形式。“藏粮于技”面临技术体系转型、权责框架优化、人才结构更新等新的发展议题。未来要厚筑粮食根基,革新技术体系;统筹顶层设计,压实党政责任;挖掘人才活水,激发内生动力,以实现“藏粮于技”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

关键词:藏粮于技;粮食安全;政策演进;技术转型

基于区块链的食品溯源机理与路径探索

张欣成,李姚矿*,梁睿昕

(合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合肥230009)

摘要:农业一直处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地位,食品安全是农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随着后疫情时代我国居民对互联网应用需求的不断提升,食品溯源可信度面临空前挑战。实践中,消费者对现有食品溯源体系的信任程度不高。传统食品溯源体系受制于数据存储架构的限制,存在信息难以全面公开、数据容易非法篡改、传输容易遭受攻击等问题。在近年来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些问题可以尝试运用区块链技术加以完善和解决。为此,需要剖析传统食品溯源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探寻区块链技术切入食品溯源机制的机理和路径,设计基于区块链及分布式思维的食品溯源数据存储结构及访问规则,运用区块链技术防篡改、加密及匿名特性解决溯源问题,对食品溯源路径及体系进行优化。

关键词:农业;食品溯源;区块链;食品安全

风险偏好如何影响农户“粮改饲”参与行为?

——基于信贷的中介效应和风险感知的调节效应

张文娥1,罗宇2,赵敏娟1,3*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2.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3.西安财经大学 西安710100)

摘要:“粮改饲”政策是优化农业结构、助推草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之一。运用实验经济学方法测度农户的风险偏好,依据农牧交错带1 479个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两阶段回归模型,系统剖析风险偏好对农户“粮改饲”参与行为的作用与差异化影响。研究发现:(1)风险偏好显著促进了农户的“粮改饲”参与行为,农户风险偏好程度越高,参与“粮改饲”的可能性和规模越大;(2)风险偏好通过促进农户参与信贷而影响其“粮改饲”参与行为;(3)风险偏好对农户“粮改饲”参与行为的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风险感知情境依赖特征。据此,从重视全株青贮玉米技术培训、构建全株青贮玉米种植保险体系、增加信贷支持、加强全株青贮玉米种植风险信息宣传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风险偏好;农户“粮改饲”参与行为;信贷;风险感知

农业生产者绿色生产要素投入行为的收入效应

王建华1,周瑾2,任敏慧1

(1.江南大学 商学院,江苏 无锡214122; 2.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710049)

摘要:以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两类绿色投入品为例,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农业生产者绿色生产要素投入行为的收入效应,并运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表明:(1)绿色生产要素投入行为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不同绿色生产要素的投入行为影响因素有所差异;(2)不同绿色生产要素投入决策条件下农业收入的影响因素有较大差异,新型农业经营类型能够显著提高农业收入;(3)绿色生产要素投入行为具有正向收入效应;(4)有机肥投入随着农业收入的提升,影响程度有逐渐递减趋势,生物农药投入对农业收入的影响程度呈现“倒U”型特征,不同主体类型和地理区域对不同农业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绿色生产要素;收入效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生转换回归模型;无条件分位数回归

获得农业信用担保贷款促进了农户从事农业创业?

庄腾跃1,李顾杰1,罗剑朝1,2*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2.陕西省农村金融研究中心,陕西 杨凌712100)

摘要:基于2022年陕西、山西和江苏三省的微观调研数据,实证分析获得农业信用担保贷款对农户农业创业决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农村金融环境的调节效应,进而探讨个人特质、创业规模和产业水平对农户从事农业创业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发现:(1)获得农业信用担保贷款会显著提升农户从事农业创业的概率;(2)农户获得农业信用担保贷款后,主要通过土地流入、扩大经营面积,增加农机投资、提高农用机械化水平从事农业创业;(3)农村金融环境及其金融深化特征维度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正向的调节作用;(4)相比老年组和低学历水平农户,年轻组和中高学历水平农户获得农业信用担保贷款后会更加积极地从事农业创业,同时对中小规模及村内有特色产业的农业创业促进效应更强。

关键词:农业信用担保贷款;农业创业;土地流转;农用机械化水平;农村金融环境

易迁移民就业机会、人力资本变动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察

马明1,2,陈绍军1,2,张安若1,2

(1.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2.河海大学 中国移民研究中心,南京211100)

摘要:基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家庭的三个阶段动态调查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人力资本改善和就业机会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易地扶贫搬迁使少数民族移民人力资本显著增加;第二,易地扶贫搬迁明显提升了少数民族移民的就业机会;第三,家庭人口、社会资本、政策感知、社会适应、公共设施、民族文化等因素对易地搬迁移民的人力资本有显著影响;第四,家庭人口、社会资本、政策感知、民族文化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第五,易地扶贫搬迁对少数民族移民的人力资本与就业机会有持续性正向影响。基于此,少数民族脱贫移民后期扶持需从发展县域产业、搭建就业平台、强化就业能力、扩宽就业渠道、促进多元化就业和多业态就业、建设民族多维互嵌型社区共同体等入手。

关键词:共同富裕;少数民族;易地扶贫搬迁;人力资本;就业机会

新旧世界葡萄酒质量表达演变及形成

杨和财,房玉林*,安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葡萄酒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摘要:葡萄酒等级是全球葡萄酒行业的关注点。在旧世界葡萄酒等级表达中,产品等级不仅反映产品内在质量,还与具有质量风格的地理特征紧密相关;新世界葡萄酒等级表达中,葡萄酒地理特征仅表示产品来源真实性,葡萄酒质量以产品口感为基础并满足消费者消费偏好需求。葡萄酒官方等级分级具有从产区到列级酒庄的纵向化结构,葡萄酒等级分类具有从品种、年份到酒庄的横向化结构,前者分级以生产者视角下“为何分级”并同时聚焦分级内生形成关键要素,后者分类以消费者视角下“为何分类”并锚定产品质量的某一关键要素,两者之间关注点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给国际葡萄酒市场创造竞争空间,形成一种质量表达的实践共创、智慧共存的竞争格局。

关键词:葡萄酒;质量表达;葡萄酒等级;等级分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