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友返校”给谁“增负”?

茶坊掌柜 石庄大茶坊
2024-10-01

昨天有个朋友留言谈了“校友返校”的的话题,他的观点让我很感诧异。

这位朋友了解“校友返校”的背景,想来应该是本地教育系统里的人。关于“校友返校”,他使用了“增负”这个词,引号并没有抵挡的住厌烦情绪。

作为一个老人家,我的观念比较老派,虽然不至于讲究“天地君亲师”,也还是会把师生关系看作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段。我原来以为,“校友返校”对于师生双方都是情绪价值满满的活动。

对学生来说,校园里充满青春的记忆,老师们则是自己懵懂茫然时候的引路人,一切都是温馨而美好,对老师来说,不谈所谓的“桃李满天下”,看看自己精心塑造出来的作品总归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

这位朋友的留言,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认识过时了。至少在一部分老师的心目中,师生关系并没有多么重要。如果不是有上级的压力,谁愿意牺牲假期的休息忙一个“校友返校”活动呢?

一旦把“校友返校”和“通才回通”关联起来,昨天那位朋友的担心就成了现实。只有那些成为社会精英的才有资格称为“校友”,你如果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对不起,希望能有点自知之明,你只是本校的毕业生。如果你能给学校带来各自资源,返校自然会受到欢迎,如果没有,那么你就是那个额外的“负担”。

令人伤心的现实。

稍微有点年纪的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感觉,现在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和过去不太一样了。过去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和老师说,这孩子要不听话,先生你不要客气……现在大家都小心翼翼,彼此之间充满戒备,信任是一个极其脆弱的事物,一点极其细微的事物就可能导致彼此之间剑拔弩张。

这种变化不是孤立的,只是当前社会变革大潮中的一朵小浪花。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人的生活越来越利益化,大家都在努力追求金钱、QL等,各种社会关系总是带有“物化”色彩,一切都变成了利己主义的工具。

在这样充满功利性和工具性的世界中,师生关系自然也发生了转变,在老师变成了谋生的手段,在学生变成了寻求高学历的途径,原来的那种温情脉脉、灵魂碰撞、传道授业解惑,因为影响效率,慢慢地被大家摒弃。

教育管理机构与时俱进,适时引进“绩效主义”、“量化考核”,蒙蔽了师生关系的整体性和多样性,掩盖了老师和学生自由交往的丰富性,忽视了个体成长的独特性,彻底破坏了师生之间原有的生态平衡。

在这些“绩效”逻辑之下,出现了各种奇奇怪怪的条条框框,与这些条条框框相适应的行为模式应运而生。

老师们不再是“育人”的“师”,甚至也不是研究各科学问的专家,而是研究出题、研究各种考试指挥棒的“匠人”,学生于他们而言,甚至可以说只是实现kpi的工作对象;与此同时,学生所面对的也不再是知识的海洋和开阔的人生,而是你追我赶,甚至你死我活的无穷无尽的竞争。

在这过程中,知识和生活高度脱节,人和人之间自然也无法建立可信任的稳定关系。

我有一个做校长的朋友,偶尔闲聊的时候会聊到一些他工作中的烦心事。我听了几次,便找出了他烦心的症结所在。

这位年轻的校长有一个乖巧可爱的女儿,年龄正好和他的学生们差不多,这就导致了他在日常工作中比别人多了一个思考的维度。他在思考各项管理举措的时候,常常会下意识地走出校长的角色,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去思考。为了这一条,他要比别人多操多少心。想明白了这一点,我和他说,你将来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校长,起码有一半的功劳属于你女儿

我的这个朋友,接待返校的校友时,应该不会觉得是负担,因为他接待的是他倾注了爱和热情的学生,而不是曾经的kpi。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石庄大茶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