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外行思 | 巴尔的摩内港:城市滨水区复兴的典范

牟燕川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4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汽车、铁路和航空运输业的发展使得港口作为城市主要交通中心的地位日益削弱,这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依托港口贸易发展起来的城市中心区逐渐衰退。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振兴,焕发城市中心的活力,北美率先发起了城市滨水地区重建和再开发运动,并逐渐蔓延到欧洲。到1980年代,城市滨水区复兴运动几乎遍及全球,并出现了以巴尔的摩内港复兴项目为代表的成功案例。


巴尔的摩内港(Inner Harbor)位于美国东海岸,自18世纪以来一直是美国大西洋沿岸的主要工业港口,也是巴尔的摩的城市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从工业时代进入后工业时代,巴尔的摩与美国其他大多数工业城市一样,遭受到了产业结构转型带来的发展困境。重工业的衰退大大降低了港口的重要性,同时随着港口的集装箱化和深水化,大吨位货轮开始抛弃狭窄的内港转而停泊下游海港码头,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为巴尔的摩服务的内港区逐渐被弃置。中产阶级开始向郊区迁移,市中心及其周围开始衰落。建筑的空置率达到了25%,而且部分地方还在持续上升。在1952—1957年这短短五年时间里,市中心房产的评估价值就下降了10%。到了1950年代末期,随着城市税收的持续减少,市中心已完全衰落,曾经充满活力的码头、店铺、工厂和仓库彻底没落,成为无人问津的城市垃圾。当地人称这里为“一座曾经伟大的中世纪城市的废墟”。


缘起:查尔斯中心(Charles Center)


巴尔的摩内港的复兴计划萌芽于1950年代,为扭转市中心衰败的局面,该市商会成立了私募基金委员会,为制定和实施市中心复兴计划筹措资金。考虑到为整个市中心(面积约121.4h㎡)制定详细实施计划需要太多时间:“在诊断的过程中,‘病人’有可能死在手术台上”,规划委员会决定暂时搁置市中心,从占地面积9h㎡的查尔斯中心项目着手,这也是美国第一个老城区更新项目。


查尔斯中心获得了1.4亿美元的投资(1957年),并且得到当时巴尔的摩市长的支持。紧接着,成立了独立于市政府的公共机构以管理实施该计划。当时正逢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兴起,查尔斯中心项目负责人察觉到了潜在的市场需求:以时尚简约的现代建筑取代当时正流行的维多利亚式建筑,并且于1959年为该项目的第一个建筑举办了国际设计竞赛。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赢得了这次比赛。由他设计的查尔斯中心大厦(One Charles Center)于1962年完工,成为巴尔的摩第一座现代主义风格的办公楼。这座23层的铝合金和玻璃结构的摩天大楼很快吸引了大批年轻人,为该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1963年,三栋办公大楼已陆续完成,同时另外六个建筑项目(包括办公楼、酒店、商场、剧院和地下停车场)也进入设计的最后阶段。查尔斯中心取得的巨大成功为政府和公众提供了复兴巴尔的摩市中心的势头和信心。


图1  查尔斯中心大厦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推进:内港区(The Inner Harbor)


1964年,巴尔的摩制定了内港区海岸线范围的总体规划,规划年限30年,总投资为2.6亿美元。该规划的开发项目包括普拉特(Pratt)街道沿线的办公大楼、位于东西部的复合型居住建筑和沿内港海岸线的巴尔的摩公共游乐场,基本任务是恢复城市滨水空间,构建人与自然的亲近关系。项目的具体实施与运营由查尔斯中心—内港管理公司(CC-IH)负责,与其他私人公司不同的是,CC-IH需要与市政府签订合同,其所有的商业开发都要受到合同的约束。


转折点:旅游业的兴起


内港的转折点发生在1976年7月,时逢美国建国200周年纪念日。八艘方形高桅帆船载着来自欧洲、亚洲和南美洲国家的宣传大使从纽约抵达巴尔的摩内港,并且向公众开放甲板,邀请大家一起庆祝。这一活动持续了10天,期间第一次有成千上万来自远郊,以及马里兰州以外的游客聚集在内港。这为内港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后,在1979—1981年间,4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向公众开放:巴尔的摩会议中心(The Baltimore Convention Center)、国家水族馆(National Aquarium)、凯悦酒店(Hyatt Regency Baltimore Inner)和海港市场(Harborplace)。到1982年,内港的游客已经达到2000万人次/年,其中2/3是本地居民,1/3是外地游客,巴尔的摩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图2—图6)。


图2  巴尔的摩内港全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www.vcg.com)


图3  巴尔的摩内港重要建筑:①查尔斯中心大厦;②巴尔的摩会议中心;③马里兰州科学中心;④巴尔的摩凯悦酒店;⑤购物中心;⑥海港市场;⑦世贸中心协会;⑧国家水族馆;⑨巴尔的摩演艺剧场


图4  充满活力的街道


图5  自发形成的跳蚤市场



图6  夕阳下的内港


经过60余年的开发与建设,巴尔的摩内港建成了超过40万㎡的零售商店、300幢公寓和酒店,以及大量游憩与文化设施。如今的内港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上千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给城市新增了数以万计的工作机会,创造数百万美元的税收。美国建筑师协会(AIA)评价它是美国历史上大型城市设计与发展的最高成就之一。CC-IH的CEO马丁·米尔斯波(Martin L. Millspaugh)认为,“巴尔的摩内港的复兴不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城市中心,更重要的是,它重新塑造了公民的精神面貌,让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应对今后的挫折”。


注:未标注出处的图片均为作者拍摄或绘制


参考文献

[1] 胥建华, 宁越敏. 滨水区更新开发与城市功能提升的关联机理及发展阶段[J]. 中国城市研究, 2008(3): 89-97.

[2] 徐永健, 阎小培. 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初探:北美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 经济地理, 2000, 20(1): 99-102.

[3] Millspaugh M L. The Inner Harbor Story[J]. Urban Land, 2003, 62(4): 36-41.

[4] Duffy J. 100 Years: Baltimore Gets a New Downtown[J/OL]. Baltimoremagazine. (2007-11). http://www.baltimoremagazine.net/old-site/features/2007/11/100-years-the-twelve-events-that-shaped-baltimore.


北卡罗来纳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 牟燕川 供稿


作者:牟燕川,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更新,城市增长管理。yanchuan2015@outlook.com


编辑:张祎娴

排版:赵大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