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鉴书堂 | 《大规划灾难》

赖世刚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4


相关阅读

鉴书堂 |《牛津手册:城市经济学与规划》

鉴书堂 | 《城市笔记》

鉴书堂 |《长尾理论:为什么商业的未来是小众市场》

赖世刚,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规划无所不在,小自一天行程的安排的小规划,大到社会、城市的大规划,都是规划。就大规划而言,霍斯特·里特(Horst Rittle)和梅尔文·韦伯(Melvin Webber)认为,规划问题变成了令人讨厌、极难处理的问题(wicked problems)。与科学和工程问题不同,规划问题有10个特性——没有公式、无定解、无对错、无法测试、无法重复、无法列举答案、具独特性、具关联性、具多因多果,以及无犯错机会等[1]。自从里特和韦伯提出规划是棘手问题的概念以来,进人21世纪的今天,面对复杂的规划问题,学者仍然束手无策。原因在于,这10个规划问题的特性正显示出规划的对象——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而面对这类问题,完全控制的综合性规划以及否定规划的渐进主义都不妥当。比较恰当的方式是介于两者之间,针对问题的特性,确立适当的计划范畴,以制定及使用计划,并采取以计划为基础的行动。


出版于1980年代的彼得·霍尔(Peter Hall)教授的《大规划灾难》(Great Planning Disaster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不但在当时的西方世界适逢其时,即使在今天快速城镇化的中国,也极具参考价值。因为不论1980年代的西方世界或者21世纪的中国,都面对大规模的实质及非实质的城市和社会建设及改革,而当代城市规划专业知识的建立尚不甚成熟,导致许多规划案例是失败的。基于这个认识,霍尔教授揭露了一些现实案例中规划失败的原因,进而以当时最先进的社会科学理论(如社会选择理论)解释规划运作的机制,并提出改善的方式,以避免大规划灾难的发生。


Great Planning Disasters

by Peter Hal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


《大规划灾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案例介绍,列举世界知名的大规划灾难;第二部分是分析,试图从理论建构的方式来解决大规划灾难的问题。在个案介绍中,作者列举了伦敦市第三机场选址、伦敦市高速公路选线、英法联合开发的协和式客机(Concorde)、旧金山湾区捷运系统(BART: Bay Area Rapid Transit)、悉尼歌剧院、加州大学新校区以及英国国家图书馆等案例,说明在这些案例中规划如何失灵,而导致了更大的灾难。在分析部分中,作者运用当时在美国兴起的社会选择理论和实证政治理论,从社区、官僚、政客以及他们之间的协作来说明这些案例为何会失败,并提出了改善的办法。

 


《大规划灾难》一书是一部充满野心的巨作,30多年后我们再读这本书,虽然一些理论需要更新,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得到有用的启发。尤其是,书中揭示不当的分析方法会导致错误的规划决策,比如旧金山的BART系统在规划时对交通量预测的失准使得工程预算一再追加。这些失败的案例大多源自于规划工具的不适用。比如,传统道路交通流量的预测分三个阶段:旅次产生、旅次分配及运具分派,而每个阶段的预测都根据线性规划来运算。实际上,集体出行行为是非线性的复杂现象,道路的车流量可以说是出行者在不同路径选择下的动态均衡现象。运用线性的工具来预测非线性的现象,自然失准。也许《大规划灾难》一书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虽然我们不可能等到透彻了解世界才进行规划,但是我们不应放弃对规划逻辑和世界究竟如何运作的追求,唯有如此,我们方可减低大规划灾难发生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RITTLE H W J, WEBBER M M. Dilemmas in a general theory of planning[J]. Policy Sciences,1973(4): 155-169.


编辑:张祎娴

排版:赵大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