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精粹 | 美国学区格局形成的动因概述及其对我国的规划启示【抢先版】

毕波林文棋许俊萍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4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美国学区格局形成的动因概述及其对我国的规划启示》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当前,我国大中城市“学区制”改革仍处于“摸石头过河”阶段。从学区房热、入学权纠纷现象来看,一个尖锐的问题是学区的划分依据问题。由于对学区的概念、功能、形成的基础认识不一,学区在现实中的空间界定往往模糊,技术性的学区划分方法实际应用也不多。因此,有必要从地理学视角综合考察学区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对比思考我国规划师在学区制改革中的作用【中文语境中的“学区”可对应英文的学区(school district)和学校招生范围(school attendance zone)两个概念。本文主要介绍前者作为覆盖全美的地方政体的格局形成过程和动因,厘清学区制改革的内涵。学区下各校划分的招生范围与地方政策环境有关,不作具体探讨】


以学区制闻名的美国为例,本文从国土尺度概述学区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获得规划启示。除了南方学区多依附于市县政府部门,美国学区大部分是提供公立学校服务的独立政府(governments),具有选举本质和公共财政途径(图1)。

   

图1  学区制代表着美国高度分权化的教育行政体系

资料来源:百度图片


一般认为,美国学区制是伴随“公立学校运动”和学区合并潮形成的国家制度;而另一种观点则持有鲜明有力的自下而上观点:美国学区制基于自下而上的分权化体系形成,是地方自治传统而非国家制度的产物【如本文主要参考的达特茅斯学院经济学家威廉姆·菲谢尔(William A. Fischel)的著作《成绩:美国学区制的经济演变》(Making the Grade: The Economic Evolution of American School Districts)】。这意味着,讨论学区制的空间化,规划师作为政府、学校、市民之间中介的治理角色可能相当重要,而非仅仅执行技术配套。


首先,从形成历程来看,美国学区起源于殖民地时期的教区自治:私人捐资和学田(school section)的公地税收奠定了学区的制度雏形和扩张基础(图2);在就学规模化的客观需求助推下,自上而下的国家干预才实质性显现。而我国历史上私学的存在也表明教育是地方性事务,但缺乏与美国类似的自治土壤;在自上而下的改革语境中,学区一般指教育部门统筹划分的管理单元,或划片入学范围。

 

图2  学田是西进运动中鼓励土地开发的手段,也是学区制形成的雏形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


实际上,中美“学区”内涵的本质差异在于是否具备自主的财税权力。在我国城市地区,政府公共服务投入并沉淀于不动产市场无法正常回收是一大问题;是否应当形成明确稳定可行的学区税收边界,需要自下而上形成社会共识。


其次,从地理格局来看,美国学区的形成、扩张和合并是复杂的政治地理过程,而非简单的行政划分。越是经济发达、人口密集、自治需求强烈的地区,学区分隔越密集,越符合市场竞争特征。越是经济不发达、人口稀疏、地方控制力薄弱或种族隔离地区,学区分隔越大且独立性越低,教育行政权力也相应集中。与此同时,分权化体系也将经济社会的不平等强化显现(图3):教育的市场化映射为空间的市场化,贫富分异和种族隔离的空间不平等通过教育循环加强。

 

图3  美国本土学区格局与学生贫困率分布(颜色越深贫困率越高)

资料来源:http://maps.edbuild.org/DividingLines.html# ; http://www.census.gov/did/www/saipe/


可见,学区空间化存在权责对等与教育分异的两面性。权责对等问题也是空间匹配问题,改革趋向集权化还是分权化需要因地制宜。对于优质资源密集的城市地区,应当考虑赋予学区权责统一的自主性及学区空间化;但同时也应在避免强化教育分异上未雨绸缪,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探讨。


最后,从动因来看,财税分权是美国学区形成的根基。除了南方受种族隔离历史影响之外,学区合并本质上体现规模经济的主导作用,并响应人口税基的变化(图4)。但这种体系下,学区效率与教育公平、教育产出、额外成本等问题之间的外部性矛盾需要不断权衡:大都市学区蒂伯特模型本身的“效率—公平”悖论典型;而农村学区合并过度则存在规模不经济的负面后果。

 

图4  20世纪美国学区与农村学校的数量下降趋势,大部分合并发生在中西部农村地区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


对比而言,我国自上而下的学区制改革优劣势截然不同(表1);“以区县为主”的教育行政架构与美国南方类似,尽管损失资源配置效率,但能发挥权力相对集中的优势,缓解体制遗留问题,如城乡二元的入学权利不平等。以美国学区制问题为鉴,城市学区构建需要兼顾财政效率和社会公平,满足就近入学和社区诉求多重目标,促进本地与外来人口的学校空间共享。农村地区则需要顺应人口变动趋势、弹性确定中小学配置标准、慎重撤点并校并保护小规模学校,考虑校车、远程教育等多种均等化措施。这都将极大考验规划师平衡矛盾的智慧。


 表1  美国学区制与我国教育行政体系下的学区差异总结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总之,美国学区格局形成过程中自下而上的痕迹相当深刻,并非“划分”而成;除了种族隔离影响之外,以物业税为基础,体现出规模经济的主导作用及社会经济分异的不平等。我国城市的学区制改革也绕不开教育行政区划调整问题,并非简单的分区划片能解决。对于学区空间化,规划应当从技术到政策层面延伸,厘清概念、因地制宜、通过治理途径兼顾效率公平,立足于学校和社区综合论证。


参考文献

[1] INGRAM G K, KENYON D A. Education, land and location[M] // FISCHEL W A. Not by the hand of Horace Mann: how the quest for land value created the American school system. Cambridge: 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 2014: 123-150.

[2] GORDON N E. Essays in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D]. Harvard University, 2002.


作者:毕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博士研究生,富布莱特联合培养博士生。bb12@mails.tsinghua.edu.cn

林文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许俊萍,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城市规划博士,厦门市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


延伸阅读

学区现象(jiaoyufication):教育驱动的居住分异现象

“西方”并非一个社会文化板块

德国规划教育和行业实践

百年英美城市规划教育历程与转型

存量规划时代城市规划师的角色与技能


编辑:张祎娴

排版:赵大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