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精粹 | 美国生态村的建设实践【2020.4期】

倪剑波宋彦闫整等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7-10


考虑到手机端阅读的特点,我们特地邀请作者撰写了文章精华版,与全文一起推出,方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文章内容。对该主题感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阅读全文。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精华版——


根据全球生态村网络(GEN: Global Ecovillage Network)定义:“生态村是理念化的、传统的或城市社区,通过本土化、全过程的参与方式,全面整合经济、自然、社群和文化等可持续发展要素,以促进社会进步与生态恢复”。从全球范围看,当前尚无公认的生态村建设标准,其被认为是一种朝向理想目标不断演进的新型动态社区。

 

近年来,我国正进行大规模的生态村建设实践,多采用“自上而下”、以政府为主导的环境美化和村庄整治建设措施。与之不同的是,国外众多生态村建设则是一种自下而上、“草根式”(grass roots)的生活选择。

 

我国生态村建设虽与国外存在诸多差异,但其价值导向都是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健康及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美国生态村是全球生态村的代表,借鉴其建设理念和实践经验,并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生态村建设内涵,从生态产业运营、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社区营造和生态文化教育四个方面,选取了北卡罗来纳州的埃斯俄文(Earthaven)生态村、纽约州的伊萨卡(Ithaca)生态村、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Los Angels)生态村以及田纳西州的“农场”(The Farm)生态村等实例,通过调研访谈和文献查阅的方式,总结其建设实践经验。

 

北卡罗来纳州的埃斯俄文生态村基于经济生态建设导向,借鉴永续栽培的设计理念,力促农业种植高效化;发展绿色小微经济,打造三产循环链条化;推广多元有机生产,满足产品供应自足化,以创造一个具有自我维持和演化能力的生态住区(图1)。

 

图1  埃斯俄文生态村住宅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纽约州的伊萨卡生态村基于自然生态建设导向,利用合作居住(co-housing)形式组织建筑紧凑布局,又通过分区保护与修复措施、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适宜的建筑技术等方式,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降至最低。

 

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生态村基于社群生态建设导向,借助良好的基础条件,实行多元混合的股权合作制度、全程参与的共识决策机制、共享集约的绿色生活方式,将生态村营造成为氛围和谐、资源节约、健康乐活的生态社区(图2)。

 

图2  洛杉矶生态村的共享设施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田纳西州的“农场”生态村基于文化生态建设导向,采用盖娅教育(Gaia education)体系进行宣传教育,利用环保意识培养、绿色行为体验、生态价值观塑造等方式,将生态村的建设提升到了生态文化层面(图3)。

 

图3  生态村培训中心在“农场”中的位置
资料来源:根据收集资料整理绘制

 

总体来看,美国生态村建设是以生态产业发展为支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生态社区营造为抓手,以生态文化教育为保障,整合了经济、自然、社群和文化等可持续发展要素,形成的一种和谐、健康及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全文——


党的“十九大”把生态文明推向历史性高度,从战略层面确立了未来乡村建设的总
体指导思想。当前,我国正进行大规模的生态村建设,对国外经验的总结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选取了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埃斯俄文(Earthaven)生态村、纽约州的伊萨卡(Ithaca)生态村、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Los Angels)生态村以及田纳西州的“农场”(The Farm)生态村作为案例,从生态产业运营、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社区营造和生态文化教育四个方面总结美国生态村建设经验,以期为我国生态村建设提供参考。


1991年,生态村(ecovillage)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即“具有适宜尺度和完备功能的集聚地,促进人类活动以无害方式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支持人类健康发展并成功持续到永续未来”。1999年,又补充了复合中心(multiple centers of initiative)的概念,强调生态村需具备一定范围内的教育、集会、技术实验或文化教育等功能。此后,国外学者如希尔杜·杰克逊、凯伦·斯文森、乔纳森·道森等对生态村作了进一步的总结和完善。
 
根据全球生态村网络(GEN)【全球生态村网络(GEN: Global Ecovillage Network)是一个以全球生态村项目为主题的网络组织,由丹麦的盖亚基金(Gaia Trust)建立,最初有苏格兰的范德霍恩(Findhorn)、美国田纳西州的“农场”(The Farm)、澳大利亚的水晶河(Crystal Waters)等社区加入,逐步形成了GEN网络】的定义:“生态村是一种理念【理念社区(intentional community),指的是有着共同目标和价值观,并强调团队合作的人群自愿聚集在一起的居住社区类型】、传统或城市社区,通过本土化、全过程的参与方式,全面整合经济、自然、社群和文化等可持续发展要素(图1),以促进社会进步和生态恢复”。当前,全球尚无公认的生态村建设标准,其被认为是一种朝向理想目标不断演进的新型动态社区。
 

图1  生态村建设内涵

 
1  美国生态村发展概况
 
美国生态村受早期以宗教精神和空想社会主义为特征的理念社区影响,在20世纪下半叶的绿色环境和公社实践运动的推动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形成了一种自下而上、“草根式”的生活方式。根据GEN资料统计,截至2017年9月9日,已在网注册的美国生态村共计127处,主要分布在美国的32个州(图2)。
 

图2  美国生态村分布图

 
2  美国生态村建设实践
 
GEN从经济、自然、社群和文化四个方面对全球生态村的规划建设进行了指导,美国的生态村建设在这四个方面均有不同的侧重和体现。本文结合其建设特点,从生态产业运营、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社区营造和生态文化教育四个方面分析典型案例。
 
2.1  生态产业运营:北卡罗来纳州的埃斯俄文生态村
 
1995年建成的埃斯俄文(Earthaven)生态村位于北卡罗莱纳州阿什维尔(Asheville)以南的黑山林中,占地329英亩(约133h㎡),截至2017年有成员55位。生态村利用域内的农作物、牲畜、鱼塘、草场、河流和灌乔木等资源,创造了一个具有自我维持和演化能力的生态住区,现已成为美国生态村可持续产业运营的典范。
 
2.1.1  永续栽培,农业种植高效化
 
埃斯俄文生态村借鉴“永续栽培”【永续栽培(permaculture),又译为“永续农业”“永续耕种(作)”“朴门永续”等。1970年代由澳大利亚学者宾·莫利森和大卫·霍姆格伦及其团队提出,指的是一种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将人类居住区和可持续农业作为整体的系统设计思想】的设计理念,依据当地的自然、地理、区位和物种特征,合理组织村内生产要素的共生关系,以实现物质和能量的有序交换和高效运行。
 
按照生态结构和功能相近的原则划定分区,将经常需要劳作的分区安排在最具活力的建筑附近;反之,将劳作频率较低的分区安排在村庄外围(图3)。如将劳作频繁的和平花园(the peace garden)、菜园、家畜饲养安置在住宅附近(图4,图5),将劳作频率较低的网关农场(gateway farm)、鳟鱼塘(trout pond)设置在村庄外围,方便要素间的分配和组织,使生产和生活更符合生态学原理。
 

图3  埃斯俄文生态村功能分布图

 

图4  埃斯俄文住宅聚集区

 

图5  埃斯俄文住宅附近的有机菜园

 
利用人类活动与动植物功能共生的特性,将生活和生产行为在土地和空间上适度混合,结成物质与能量互动的自维持网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如将家畜放养点布置在作物栽培区附近,有助于收获更多的干草;利用豆科植物的固氮功能,堆肥有机植物并返回农田,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将蔬菜、花卉、香草等多种植物类型搭配种植,在保持土壤肥力的同时实现高效产出。
 
2.1.2  小微经济,三产组织链条化
 
埃斯俄文生态村利用资源和技术优势,发展绿色小微经济,打造农业、工业、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垂直链条(图6)。将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一产产品作为原料进行二产产品加工,如利用谷物加工制作乙醇燃料,利用牧场牛奶、蛋类加工制作乳制品,利用特色羊毛等动物皮毛生产手工服装和地毯,利用当地橡木木材生产家具和工艺品等。然后通过线上线下服务将一二产产品延伸至消费端进行销售,再结合生态旅游、有机认证、技术咨询等服务完善三产。
 

图6  埃斯俄文生态村三产组织示意图

 
埃斯俄文生态村通过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的方式,将三次产业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协调促进的产业链,为生态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永续动力。
 
2.1.3  多元生产,产品供应自足化
 
埃斯俄文生态村利用多元化的作物栽培和动物养殖方式,不仅满足了全部成员的需要,还提供了80%以上的食物供应给当地。网关农场采用轮牧法提供牛羊和家禽产品;伊幔尼(Imani)农场供应蛋类和乳制品等;石头花园(stones’ earthship home gardens)提供草莓和坚果;黄根树农场(yellowroot farm)经“社区支持农业”(CSA: 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认证,采用自由放养的形式供应动物肉类和应季蔬菜等。
 
2.2  生态环境保护:纽约州的伊萨卡生态村
 
伊萨卡(Ithaca)生态村建于1996年,位于纽约州中南部的伊萨卡市郊,占地面积175英亩(约71h㎡),包括55英亩(约22h㎡)的保护地役权【保护地役权(conservation easements)指的是为了有效防止森林采伐或其他环境破坏活动,通过出售或捐赠土地开发权,在土地所有人和合格的特定机构之间达成的一种自愿的、可法律强制执行的、通常为永久性的土地保护协议(如土地信托),伊萨卡生态村的保护地役权由五指湖区土地信托(Finger Lakes Land Trust)管理】。伊萨卡生态村现有三个组团,其中“青蛙”(FROG)和“歌曲”(SONG)组团(各30户)已建成,“树木”(TREE)组团(规划40户,已完成15户)正在建设(图7)。
 

图7  伊萨卡生态村功能分布区

 
生态村利用合作居住(co-housing)形制,在组团中心设置公屋(common house),安排阅览室、活动房、音乐室等公共设施,形成由外部公共空间到住宅私密空间,再到组团公共空间的紧凑布局(图8)。村内现有成员175名,包括退休人员、农民、软件工程师、教授等等。20多年来,伊萨卡生态村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降至最低。
 

图8  伊萨卡生态村组团布局图

 
2.2.1  分区保护和修复措施
 
由百余名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技术专家以及未来的居民组建的土地使用规划工作组,制定了“生态村发展准则”,并依据场地评估清单和叠加分析法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将生态村划分为生态区、生产区和生活区,针对各区差异采取不同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底。首先,将全村80%以上面积的陡坡地、耕地、林地和湿地划为生态区,对已退化的部分开展土壤、水体、植物等方面的生态修复,实现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其次,在生产区,避免在生产加工、转移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加强固、液废弃有机物的降解和内部循环,通过补植复绿、稀释覆土、湿地净化等方式修复受损环境;第三,在生活区,进行低影响开发,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和林地,保持草坪和路面的渗透率,采用当地环保材料进行村庄建设,营造多样化的宜居空间。
 
2.2.2  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村采用小规模、微动力的可持续基础设施,促进村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代谢,将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降到最低。
 
生态村采用源头分类的垃圾收集系统,将餐厨和其他生活垃圾中的有机部分进行分类收集,与通过生态厕所分离的人类粪便一起进行集中堆肥处理,经厌氧发酵后,将产生的废渣、废液返还到周边农田,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有机肥料,降低化肥的使用量。经有机肥作用后的农业种植可为生态村成员提供丰富的食物选择,这样,物质和能量以食物的形式从农田到餐桌、再以有机肥料的形式返回农田,形成了闭合循环和代谢流动。其余不宜分解的垃圾则进一步分类,回收利用可再生部分,将剩余少量无法利用的垃圾转移运出,大大减少了生态村垃圾的排出量。
 
生态村还利用建筑屋顶的半圆形檐沟和雨水管全面收集屋面雨水,与生活污水一起通过生物分解过滤器(biolytic filter)进行净化,供厨房、卫生间、花园和水池使用,实现雨水、污水的再生利用。
 
2.2.3  绿色适宜的建筑技术
 
生态村采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配合光伏阵列发电,满足了村内一半的用电需求。各组团虽建于不同时期,均采用了当时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如1997年建成的“青蛙”组团,利用三层保温玻璃间层填充密实纤维素的方式进行绝缘处理;2004年建成的“歌曲”组团,采用了结构绝缘板(structurally insulated panels)技术;最新的“树木”组团则采用了气密性被动式房屋设计技术。鉴于在社会和环境方面的优异表现,“青蛙”组团获得了1996年全美住宅建筑师协会“卓越创新住房”奖,“歌曲”组团住宅获得了“能源之星”认证,“树木”组团住宅获得了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铂金奖。
 
2.3  生态社区营造: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生态村
 
洛杉矶生态村建于1993年,位于洛杉矶市中心以西约3英里(约4.8km)的城市建成区,占地11英亩(约4.5h㎡),现有40余户,成员约55人,由民间非营利组织“合作资源和服务项目”(CRSP: Cooperative Resources and Services Project)建立并负责管理。生态村借助市区良好的条件,力图将其营造成为氛围和谐、资源节约、健康活力的生态社区,以实现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2.3.1  多元混合的股权合作制度
 
生态村由CRSP统一管理,负责社区的策划、开发、建设和运营等事宜。CRSP采用政府支持、企业资助、居民出资、公众捐款等多元混合的股权合作制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在建设、卫生、能源、交通、市政、教育、娱乐等方面进行社区建设。生态村的住宅产权归CRSP所有,成员以租用方式获得使用权,每户所承担的租金仅是周边同等条件的1/4~1/2,不仅使中低收入者能够享有可负担的居住权,还保持了街区原有的混合居住属性和多样的文化群落。
 
2.3.2  全程参与的共识决策机制
 
生态村采取“共识决策”(consensus decision-making)的社区治理模式,成员在专家的指导下,全程参与制定涉及生态村的计划、发展、实施、管理等相关事宜。提案由少数成员发起,其他成员都有权利和义务来表达观点,但并不以多数人的意见为主,需促使全体成员达成一致或近乎一致才能够实施。该方式兼顾了多方利益主体,体现了“自下而上”的民主自治思想,保证了公众的参与度和决策制定的公平性,提升了社区和谐度。
 
2.3.3  共享集约的绿色生活方式
 
生态村位于城市建成区,高密度的居住生活条件促使物质资源分时利用更为高效。生态村鼓励创造共享集约的绿色生活方式,综合考虑私人领地、公共空间以及多种设施共享的可行性,选择分享诸如电力汽车、园艺设备、洗衣机、烘干机、电视机等物质资源,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又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成本。此外,生态村还开展厨艺、用餐、沙龙、读书等多种活动,在各领域进行讨论和交流,强化了共同观念和信仰。
 
2.4  生态文化教育:田纳西州的“农场”生态村
 
“农场”建于1971年,位于美国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Nashville)以南的萨默顿(Summertown)镇郊,占地7平方英里(约18k㎡),现有成员200余人。作为GEN的首批成员,“农场”采用盖娅教育(Gaia Education)体系对生态文化进行宣传教育,利用环保意识培养、绿色行为体验、生态价值观塑造等方式,将生态村的建设提升到了生态文化层面,现已成为全美重要的生态村培训中心。
 
2.4.1  培养生态环保意识
 
生态村利用自然本底,通过倾听、观察、感知的方式培养环保意识。首先,保护村内原生态的湿地、林地、河流等资源,维持土地和生物多样性,使之展现四季更替中自然变化状态,促使人们思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其次,结合树林、花园设置养生空间,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使参与者沉浸到自然环境之中,培养尊重自然的情感。第三,结合有机农场、生态鱼塘和花园温室等,为人们提供学习有机种植、水产养殖和花卉培育等知识,在具有田纳西风格的公屋中共享大自然的产物(图9),引起人们对破坏环境的警醒。
 

图9  “农场”生态村的公屋

 
2.4.2  获得绿色行为体验
 
生态村为公众搭建了良好的生态体验平台,通过学习、互动、协作的方式,促使人们获得绿色行为体验。结合生态技术应用,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废水与雨水收集、土地修复与恢复、节能环保技术等方面,全方位展示生态可持续技术,使参与者在互动中学习绿色环保知识。生态村还推崇集体协作的生活方式,在社区建设、作物种植、设施维护等方面开展实践活动,成员们互帮互助、协作促进,以此增强社群的归属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2.4.3  塑造生态价值观
 
生态村通过传授、分享、创新等方式,塑造和谐、健康的生态价值观。首先,定期举行宣讲会、研习会和农场周等活动,为人们传授环保和健康知识,提倡运用可持续方式来解决问题。其次,开设相关课程,出版发行了数十种与生态村相关的期刊书籍和电子刊物,通过在线服务分享建设经验和生态技术,推广绿色生活方式。第三,与田纳西州当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医疗卫生、永续栽培、绿色建筑、基础设施、生态修复等方面开展合作,现已成为生态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
 
3  小结
 
“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生态村建设注入了新动能,必然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对国外生态村建设总结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总结了美国生态村建设经验,以期为我国生态村建设提供参考。

感谢广西大学聂鑫教授、汪唅副教授和华中农业大学胡伟艳教授在调研期间提供的帮助。


作者:倪剑波,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硕导,博士研究生;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访问学者。ninijb@163.com

宋彦,博士,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终身教授

闫整,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导

赵虎,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硕导


扫码关注“开放科学计划”
了解本文更多内容
延伸阅读
澳大利亚文化景观遗产的认定方法
城市文化空间塑造的国际经验与启示——以伦敦、纽约、巴黎、东京为例
法国乡村复兴过程中文化战略的创新经验与启示


编辑 | 张祎娴
排版 | 徐嘟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