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实录 | 地域生活美学体系——一种以“创造性的生活”为核心的老城更新模式『U派下午茶No.21』

UPI编辑部 国际城市规划 2023-11-08

在刚过去不久的五一假期,相信全国各地都有很多朋友度过了徜徉十里古城、赏美景、品文化的美好时光。马蜂窝大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全国旅游热度最高的省份——浙江省,即是凭借江南古镇等景点、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小编虽未远游,闲暇之余也看到不少花式宣传文案,如慢游人文古城、XX古城蝶变、XX古城沸腾,等等。然而,其中也夹杂着“不去后悔,去过更后悔”的感叹。

缘何古城、古镇如此之“热”?我想,作为游客,最初一定是被这些地方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所吸引。但受限于开发模式、保护方式的单一,古镇的“查重率”也是异常之高,甚至早已失去地域特色,残存的只是缺少美感、被“消费主义”不断侵蚀的若干“典型”物质空间。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文化复兴,传统文化正在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惊喜。遗产丰富的老城、古城、古镇等作为存量更新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也是规划学科高度关注的话题。规划设计师们应如何妥当处理保护与更新之间的关系,践行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恰当地展现历史和当代之美呢?我刊今年第1期发表的《地域生活美学体系——一种以“创造性的生活”为核心的老城更新模式》就抛出了作者自己独特的思考。

5月12日下午,编辑部很荣幸地邀请到这篇文章的作者——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详细规划四所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杨超老师,分享他对地域美学和老城更新的一些思考。

杨超老师首先从浙江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柯桥古镇的一线更新实践出发,延伸至对“泛地域符号”的同质化发展模式的反思。他指出,同质化发展趋同的背后,其实是抽象的力量在起作用,而场景只是抽象的表征。对此,杨老师以学理思辨的三组的关键词带领大家追本溯源,在境域化视角下重新理解文脉。

基于以上思考,杨老师进一步揭示了遗产保护和再生过程中的三个本末倒置及其带来的相应的“异化”——生活与生存的本末倒置对人本精神的异化,未来与历史的本末倒置对遗产保护的异化,以及文化与经济的本末倒置对发展模式的异化;最后,他提出了地域生活美学的方法论(即一种以“创造性地生活”为价值核心的老城空间发展模式),以及如何将这一理念贯穿应用于柯桥古镇的老城更新实践,以构建“产城人文一体化”的创新生态,让遗产回归生活本身。

主讲环节结束后,我们还邀请到了是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杨宇振教授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高元副教授作为对话嘉宾,与杨超老师展开对话,并对话题进行了点评与补充。

高元老师认为,老城更新的话题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非常有价值和意义,杨超老师的这篇文章及其对理论的思考来源于长期的规划实践,更能反映出中国旧城更新的困境,也更加符合中国语境。同时高老师结合自己团队的研究和国内外的经验进行了补充:第一,对于生存和生活的理解,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可能指生产、生活和生命,而生命是超越前二者的,一种对价值、意义以及精神层面上的更高层次追求,中国人与西方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不同,可能更多强调遗产对于参与的人内心的触动,实现与古人的心意相通;第二,关于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其实二者并不矛盾,文化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维度,可表现为文化对环境的修复、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播、包容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第三,对于老城更新的本质,其实也可以理解为空间生产的过程,其中涉及的关系和逻辑较为复杂,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诉求也不甚相同。最后,高老师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创造生活——不论主动还是被动——我们关心的都是创造出的新的东西,而(所谓的)创新有没有底线?在变化的世界当中要坚守的不变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杨宇振教授首先表示,古镇“查重率”的话题非常有意思,对杨超老师的思辨讲述和泛地域化符号的问题也提出了以下几点讨论:首先,关于杨超老师分享的三部分主要内容(对抽象的反思、对抽象的批评以及如何创造地域生活美学)之间的理论逻辑是如何推演、转换,杨教授认为还有待进一步梳理;其次,对于关键词“境域”的理解,杨教授认为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如历史的商品化问题、权力的合法性生产问题、身份的焦虑问题;最后是对于“抽象”的认识,杨教授指出,抽象是一种需要高度训练的能力,我们当下关注的包括柯桥古镇在内的大量案例,恐怕还没有达到抽象的层面,或者说还不能称之为符号,而仅仅是停留在简单、具体的拼贴复制阶段。此外,杨老师还补充介绍了很多与现代主义规划理论相关的历史、学者及其著作,以及一些生动的实践案例,引发大家学习和思考。

在随后的问答环节,杂志编辑和主持人提出了自己关注的问题,包括:柯桥案例中的产权问题是如何处理的,对“创造性的生活”的扶持有哪些具体的政策,以保障更有生命力的、野生的更新?杨老师在理论方面的长期积累,对于实践项目中与甲方的沟通有何具体帮助?对于没有列入名录的古镇、古村,如何在更新的过程中避免资本化,以及面对自然消亡的趋势,规划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等。针对所提问题,三位老师均耐心、高效地予以解答,使大家获益良多。

在活动的最后,杨超老师表示自己在理论方面的学习还有待进一步的积累和深化,并对两位对话嘉宾参与讨论表达了感谢。我们期待像杨超这样富有思辨精神的规划师设计出更优秀的作品,也祝愿大家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创造性的生活”!

本次下午茶由《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高淑敏主持。UPI 

延伸阅读

怎样解释中国的乡村发展?——从钻石模型、流乡村到乡村增长机器『U派下午茶No.20』

城市形态认知与设计的思维比较和联动『U派下午茶No.19』

工业遗产临时性利用『U派下午茶No.18』

文案、剪辑 | 高淑敏

排版 | 张祎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