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篇有严重争议的高考作文匆忙走向杂志,陈建新副教授错位错在哪里?

李未熟擒话 李未熟擒话 2022-05-02

(如果您没关注我的公号,请按上行后一个李未熟擒话关注我。另,旧微信号被封,新号为liws18971077354,欢迎你成为我的网友!  


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后面两位老师给了55分。最后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据说,一锤子定音的,是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


满分作文是60分,折算成百分制,39分应该是65分,及格而已;55分折算下来,应该是92分;而陈副教授打了100分。


杭州市长河中学高中语文教研组组长洪亚兰老师则明确表态,打48分,即80分。


如果让我打分,我给75分。


我给75分的理由,是这考生文字整体水平还不错,也有思想。但文字晦涩,堆砌词藻,哗考官而取宠,不宜倡导。

 


大家看我的文章标题就知道,我不责备考生。人上一百,种种色色,全国考生1千万,出一两个这样的奇才考生,非常正常。历届高考,似乎都出现过文言文作文,这位考生还不是用文言呢,他的文字功底也很扎实,我不责备他如此答卷。


何况这样的另类考生,都冒着风险。如果都遇到我这样的老师,他就亏了。



自从应试教育甚嚣尘上以来,文章便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校里的应试作文,一类是社会上的时文。


应试作文的特点是:学生腔,书生气,不解世情,通篇孔子曰,古人曰,孟德斯鸠说,背数篇范文,高考时套作,只写给阅卷老师看,于社会人生,毫无补益。你看几十年高考作文,有几篇是对社会有用的?


社会文章,我称之为时文,特别是1980年以后报刊杂志的文章,叙写人生,贴近生活,文字或优美典雅,或明白如话,那种切近性,每每让人击节。因为现在报刊萎缩,这样的文章,已经不多见了。


我也给学生讲过作文。我说,你们的作文要走出校园见风浪,在社会的汪洋大海里求生存,报刊选用了,才是好文章,你的竞争对象不再是班上的几十个学生,而是社会上千百万投稿者。你的欣赏对象,不再是你的一两位老师,而是整天见到精品文章的编辑。


文章合为时而著,文章得对社会人生有价值。想打通学校作文与社会作文二者之间的厚重樊篱,目前看,几乎不可能。


所以,学校文章一直到高考作文,都叫作文。


而社会文章,那叫文章。


自古作文哄考官,而阅卷的考官,又有几个是写过时文的?我这样说,得罪了一大批阅卷老师。也请你们扪心自问:写过吗?你们教学生写作,是不是照本宣科?你自己都没有写过时文,教出的学生,有几个会写贴近社会人生的文章?



 

 

这一部分我要专门请教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副教授。


你凭什么把那学生的作文打了满分?


打满分是你的权力,但运用这种权力,不能傲慢。文章晦涩、文胜于质,以高深文浅陋我就不说了,单说两个硬伤。


“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句子不错,但如何“立下沉锚”?又不是旗杆,写抛下沉锚不是更好?


“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祓除指除灾去邪的祭礼活动。社会性有它的善,也有它的恶,为什么一定要全部祓除?除掉了人的社会性,人是不是就回到了畜类了?这种不分红皂白的表达,算不算硬伤?


“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那个“脊”字似应为“瘠”,即贫瘠的意思。土地不肥,称之为瘠薄,也可说薄瘠,这算不算硬伤?


仅凭这几处,给考生满分,就不公道,你这组长到底是怎么当的?


更不谈文章大量堆砌外国名人,更不谈遣词造句装腔作势。


更何况,在杂志公开发表时,一定还有一些地方被“处理”过。这样的文章打满分,陈副教授真是胆大。


有小错,我原谅考生,毕竟时间短,写作不易。但进入遴选范畴,我不得不挑剔。

 


我们再来看看陈副教授的一系列光荣衔头:


浙江省写作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副秘书长,浙江文学院特约研究员,杭州市作家协会评论委员会主任。曾在《新华文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读书》等国内多家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出版《中国20世纪文学现象》、《新编古文观止》等专著,主编《大学写作》、《写作概论》(与人合作),参与编写《中外写作技法大观》、《秘书学概论》等辞书、教材。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写作学的研究和教学。


这衔头吓死人。但是,我想问陈副教授,你写过几篇好看的时文在报刊上发表过?没有这样的实践,如何判定高考作文的好坏?


我知道,大学是不承认报纸杂志上散文随笔之类的,算不上科研成果,要申报职称,一定得是论文。


这就是学校教学与社会文章之间的巨大鸿沟。


我承认陈副教授的写作理论功底深厚,但它们与有益于社会人生的时文之间,还隔着十万八千里!用他做高考作文大组的组长,让他有对作文把最后一关的权力,这本身就是用人不当!


插一句。戴建业教授不是一时走红,他有一个衔头是湖北省作家协会的会员,现在申请中国作协会员也是小菜一碟了。他走红的根基,应该得益于他在新浪微博上大量的时评,切中时弊,文字清新而有味,在那里赚得了大量粉丝,然后才从抖音火起来,成为国民教授。


我不是把戴陈二者硬性对比,只是想说,陈建新副教授是一个纯搞写作理论的研究者,把那套象牙塔里的理论用来判定高考作文,隔不隔?你自己知道。


这篇满分作文引起的强烈争议,证明了我的判断。


陈建新副教授,你说呢?

 

 

陈副教授最大的错位,在于他把两个圈子强行打通了,企图用高考作文指导全国亿万学生的写作,这事,做得太不明智了。


就在前几天,浙江外国语学院主管、主办的教育类报刊《教学月刊》微信公众号率先刊发那位考生的高考作文,并配陈副教授的点评,引起轩然大波。后来,《教学月刊》微信公众号在各方压力下,主动删掉那篇高考作文,当然同时也删了陈副教授的点评。


昨天,《教学月刊》杂志社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他们删掉微信公号文章,“是因为浙江省高考招生工作仍在进行中,现在发布可能不是很合适,时间还不是很好。”


招生还在进行中,《教学月刊》就准备推出系列高考作文,这显然不合时宜。


更不合适的是,陈副教授作为阅卷组长,居然还为这篇作文写了那么长的点评。他清楚地知道,他客观上在向全国亿万学生和家长推荐这篇高考作文,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其社会效果都是这样的。

高考作文,说白了,就是在一个封闭的环里作秀,它就是敲开高校大门的小半块砖,它们整体水平,无法与社会时文一较高下。即便是用来指导学生们写作,即便万里挑一,也担当不起指导或者引导的重任。


陈副教授们硬性打通高考作文与社会时文两个相对闭合的环,用心是良苦的。如果选文恰当,也不失于一个大胆的尝试。问题是,首炮就打哑了!


我是当过报刊编辑的,对于那篇高考满分作文,如果是我接到了投稿,我肯定不会选中刊登。


我还在想,作为杂志社,借热点扩大发行量,盯上了这么一个“选题”,不失为精明。


但,作为系列作文(他们准备这样做)的推荐者,陈副教授莽撞了一些。你是高考作文阅卷组的大组长,你对作文分数可以一锤定音,把高考优秀作文搬上杂志,这里可能有诸多法律问题需要厘清,你准备好了吗?


高考作文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是否还算国家机密?杂志社的人出面操作这个系列,是否得到了被选考生授权?一位副教授为满分作文写那么长的推介文字,与杂志社是否存在利益关系?如果有,这个稿酬或者报酬,是否该得?


陈副教授的推介文字,也是有瑕疵的。


比如说那满分作文“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就是病句。世上文章,难道还有不多余的废话?


“然而要写成这样,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而非背诵几条名人名言就行的”。我以为,买一本外国作家名言集,完全可以写出这么一篇文章,这正好是当前死记硬背运用得较好的一篇作文,只是糊弄了你们这些阅卷老师。


“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生能够做到了。”不做到最好,因为不是写论文。这个不具体论述,大家看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的要求就够了。


最后一个问题,那位考生作文得满分,打分时的保密工作,是否有些疏漏——我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想必陈副教授也不敢。顺便查一查,应该不算苛刻!



 



用了半个上午,查了下面的词汇,这都是那位满分作文的考生给闹的。


考生所引作家:


海德格尔、卡尔维诺、麦金太尔、韦伯、尼采、切斯瓦夫·米沃什、维特根斯坦。


考生晦涩的词语:


嚆矢(hāo响箭,先声)

滥觞(滥,浮泛。滥觞指水小,仅可浮起酒杯,指开头)

振翮(hé,带有空心硬管的羽毛,代指翅膀)

达达主义(一种艺术流派,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

肯綮(kěnqìng,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要害或最重要的关键)

孜孜矻矻(zīzīkūkū,勤勉不懈的样子)

一觇(chān,看,偷偷地观望)

洵(xún诚然,确实)

玉墀(宫殿前的石阶,借指朝廷)

婞直(倔强、刚直)、范式(样子,模式)


学术词汇

张本、内嵌、塑型、觉感与体认、赋魅、桥段、实践场域的分野、单向度、祛魅、赋魅。



权作结语。


考生整体文字不错,但给满分,显然文不配分


这种文字,用于高考则可,推荐给杂志影响广大社会,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引导。


陈副教授显然是把自己对学术的爱好用在了这篇作文的好恶上面,这不公平。


陈副教授应该远离杂志的商业化操作,不要为它的商业化操(炒)作添柴加水。如果你是这本杂志的顾问或者编委,那就更应该避开嫌疑。


点击下图关注我的公众号,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