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经济评论》2022年第4期(第160期)


《国际经济评论》2022年第4期

目录及内容提要




  • 资本的特性、行为规律与发展规范

  • 洪银兴   彭文生   聂辉华   赵   鹏   李   青




  •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路径:境内人民币离岸金融体系建设

  • 张 春   蒋一乐   刘郭方



  • 如何破解两岸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要障碍?——基于对江苏省昆山市的调查研究

  • 张 明   陈胤默   王   喆   张   冲




  • 双循环格局下中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 赵 霞  凃正健  张久玉




  • 全球失衡卷土重来?

  • 杨盼盼 徐建炜




  • SDR“循环”使用的背景、路径与影响

  • 蒋旭峰



  • 中国贷款与非洲债务可持续性:现实与前景

刘 晨   葛顺奇



  • 结构视角下外部冲击与发展模式转型的逻辑 ——以疫情冲击下的拉美地区为例

  • 张 勇





资本的特性、行为规律与发展规范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就是承认并肯定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存在及其积极作用,一个重要经验就是边发展边规范。然而,资本的本性具有逐利性和扩张性,资本无限制无序扩张还在于法律的精细化程度、监管能力的完备化水平尚存不足。给资本设置“红绿灯”宜坚持以已有的、相对稳定的、法制化的监管体系为基础,再加以适当调整和完善。规则要简化,标准要统一,监管及时回应、动态调整,实质法治和形式法治实现有效统一。最后,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仅仅是要规范资本本身的行为、还要规范资本无序扩张的外部环境。

   

洪银兴(南京大学)

彭文生(中金公司)

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企业与组织研究中心)

赵   鹏(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

李   青(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路径:境内人民币离岸金融体系建设


摘要:近期的全球冲突凸显了以外汇储备为支撑的资本账户自由兑换的脆弱性和风险。前人民币在岸和离岸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有限、在岸金融体系开放程度不高,较难满足中国经济双循环下多样和全球化的金融需求,以及全球对人民币作为支付和储备货币不断增长的需求。在资本账户不宜全面开放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可以构建一个高水平、全开放、包含境内和境外两部分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体系来满足这些需求,利用境内外力量共同推动该体系的市场建设,从而风险更可控地推进资本账户开放。这一体系的境内部分因受中国管辖,可建立全开放和全球最佳实践的金融基础设施和监管体系,以便于中国人民银行对离岸人民币进行流动性和金融稳定性调控,保证人民币的全球定价权。主动构建境内人民币离岸金融体系是中国资本账户不宜全面开放时的权宜之计,离岸和在岸需进行风险隔离,并通过离岸和在岸的良性互动、统筹协调和逐渐融合,最终实现中国整个金融体系全面和高水平的开放。

   

张 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蒋一乐(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刘郭方(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如何破解两岸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要障碍?——基于对江苏省昆山市的调查研究


摘要:受数据可获得性限制,目前学者们在探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时,缺乏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真实情况的了解。为切实了解两岸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现状,作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江苏省昆山市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发现,当前两岸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障碍主要涉及贸易、金融、基础设施、政治以及网络外部性五个方面。障碍主要体现在:第一,全球产业链分工地位和“两头在外”的贸易模式叠加,影响人民币结算比例提升;第二,人民币和新台币不能自由兑换,导致交易成本增加;第三,人民币汇率波幅提升,使得汇率风险加剧;第四,跨境资本管制、跨境支付系统便利性不足以及金融分支机构网络有待完善,导致人民币跨境结算便利化程度低;第五,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有限,既不能提供较好的人民币衍生产品对人民币资产进行套期保值,也不能提供丰富的人民币投资产品提升人民币收益;第六,美元的网络外部性限制了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基于调研发现,本文分别从贸易、金融、基础设施、政治、网络外部性等五个维度,政府、企业和银行三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


   

张   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陈胤默(北京语言大学商学院)

王   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张   冲(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双循环格局下中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摘要: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和国际粮食贸易不确定的两难境地。需要以保障粮食有效供给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应对外部重大风险,推动内外循环交错促进、保价稳供,切实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此,本文基于双循环格局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的内在机理以及面临的诸多约束,建议立足国内大循环,稳定国内粮食种植、优化粮食储备体系、稳固国际粮源供应,以增强粮食供给能力;疏通双循环流通环节堵点、有机衔接粮食内外循环,以增强稳定获取粮食的能力;自我提升和对外开放并重、占据国际粮食大循环的关键环节,以增强粮食产业竞争力。


   

赵   霞(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

凃正健(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

张久玉(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


 


全球失衡卷土重来?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失衡显著上升,对其未来走势的判断值得关注。本文基于全球失衡规模和集中度的测度,分析全球失衡在过去二十年中的演变历史。本文发现,全球失衡在逆差国的集中度始终高于顺差国,逆差国是驱动全球失衡的主力,顺差国间有较强的替代性为逆差国进行融资。以美国为代表的逆差国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出台了大规模救助措施,“双赤字”效应总体将加大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居民部门对经常账户的支撑可能减弱,这意味着全球失衡在后疫情时代仍将凸显。顺差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更加分散于欧洲、亚洲各国和石油输出国,中国承担顺差融资角色的压力有所减轻。综合判断,即便全球失衡再次持续出现,中国对全球失衡的贡献可能较全球金融危机后的阶段有所上升,但预计不会回到危机前水平,针对失衡的政策协调将由少数逆差国和较多顺差国共同参与,促进世界经济向多边主义发展。



   

杨盼盼(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徐建炜(布鲁盖尔研究所)


 


SDR“循环”使用的背景、路径与影响


摘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特别提款权(SDR)普遍分配已经生效。面对大规模的存量SDR,只有通过“循环”使用来充分发挥其功效,才能进一步提高SDR的有效性和生命力。本文将回顾SDR创设的历史、SDR的特征、SDRIMF运营中所扮演的作用,并着重分析扩大SDRPRGT的支持、新设RST基金、扩大SDR在其他国际金融机构的使用、设立SDR替代账户这四种SDR“循环”使用的可能路径。如果能够通过这些途径将已分配的SDR进行有效的“循环”使用,对提升IMF系统重要性、改善国际经济治理格局、缓解重债国的债务压力、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蒋旭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中国贷款与非洲债务可持续性:现实与前景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再次引发国际社会对非洲债务可持续性的广泛关注。在中非经贸关系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部分研究错误地认为中国海外贷款是非洲陷入“债务陷阱”的外部因素。本文通过全面分析现有数据和资料,力图勾勒出中国对非洲贷款的完整图景,并讨论中国对非洲债务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本文发现:贷款规模方面,近年来中国对非洲贷款增长较快,中国成为非洲的重要债权人之一;债权比例方面,中国贷款规模仍低于商业债权人和多边债权机构,且集中于少数国家,对大多数债务困境国家的影响较小;对债务国的影响方面,中国贷款有效缓解了非洲国家的融资压力,为其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债务处置方面,债务重组是中国贷款机构的主要债务救济措施,债务减免仅限于援助性贷款,并未发现大规模债务减免或资产扣押案例。同时,中国在债务可持续性框架、贷款优惠政策、信息透明度等方面仍与国际多边贷款机构存在差异。随着更多中国贷款进入偿还期,推进中国贷款机构的协调与标准一致性、加强与国际多边机构的合作、增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对于回应国际社会关切、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非经贸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   晨(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葛顺奇(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

   



结构视角下外部冲击与发展模式转型的逻辑——以疫情冲击下的拉美地区为例


摘要: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本已处于经济下行周期的拉美国家遭遇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相较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本次疫情冲击对拉美地区影响的维度、范围和程度均超出预期,这凸显拉美国家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外部冲击分析框架,从生产结构的异质性、参与世界经济的非对称性、社会结构的脆弱性、政府治理的薄弱性四个维度阐述拉美地区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构脆弱性,从而为后疫情时代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转型提供一个结构性视角。


   

张   勇(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20214154

20215155

20216156

20221157

《国际经济评论》2022年第2期(第158期)

《国际经济评论》2022年第3期(第159期)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期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际经济评论》2022年第4期(第160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