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慧能源】“零碳工厂”产品的中国市场取向——英国“零碳工厂”访问记之五

2017-05-23 王忠敏

如果认为英国零碳工场没有产品那就错了。如果认为他们的产品只是设计和咨询那也错了。比尔·邓斯特先生不是商人。没错,他只是英国皇家注册建筑师。他的公司除了提供完美的节能低碳建筑设计也并不直接承接产品生产,更不承包工程。但这并不等于他们没有自己的产品,除了图纸和策划书之外,他们的有形产品,我亲眼所见的除贝丁顿社区外,还有许多已经完成的建筑物、公共设施、测试中的产品和创新在老旧建筑上的低碳结构。

那么,“英国零碳工场”的产品在中国有没有市场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市场究竟在哪里?答案却很模糊,不仅是我,我觉得连他们自身也是这样。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他们缺乏对中国市场需求的全面调查和了解,中国的市场和消费者也缺乏对他们的技术和产品的全面知晓和掌握。

上海世博会后,曾经有人做过借“零场工场”的名义在中国打开市场的文章,但是由于没有按照市场规则办事,最终不了了之。那时候,人们对零碳的概念几乎为零,虽然上海世博会做了一些宣传,但也仅是宣传而已。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积极态度和对减少碳排放的高度重视,比尔和他的同事们也意识到中国将是他们的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的巨大市场,大中华区总裁郭岩等人也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但是在他们眼里,中国的市场简直太大了,各地的差别也大,找项目只能四处奔波,对品牌和技术的传播也只是口口相传。打开中国市场的事情,像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对于拓展在中国的业务,我曾经当面问过比尔感不感兴趣?他告诉我说那是他的“梦”。很有意思,中国人民现在也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比尔的中国梦能不能和中国人的梦做在一起,这是个问题。


依我看来,中国梦当然包含着改善人民生活、可持续和绿色发展这些最基本的要素,因此比尔的中国梦也应该是我们的梦,实现这个梦想应该没有障碍。问题在于如何将比尔的梦想和我们的中国梦有效对接。

对照英国零碳工场的基本经验,我认为,首先双方在理念上是一致的,这无需赘述。第二,在数据方面,显然零碳工场占有绝对优势。数据就是技术,中国国家领导人也一再强调,中国需要学习和引进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先进技术,这是毋庸置疑的。我在考察访问中注意到,英国零碳工场的先进技术拆开来零散地看,该有的中国也差不多都有了。有些技术,水平上也不相上下。比如,零碳工场采用的太阳能光伏板,大量产自中国。他们在对比测试中,也用了德国的产品,我直接问比尔两者的差距有多大?比尔回答说,质量上没有差距,价格上有,当然是中国的更便宜。在看到他们采用的保温隔热材料时,我也问他在中国能不能生产,回答是完全可以。而且我看到了有些材料中采用的是麦秸、稻草一类的东西,使我更加确信在中国能够找到更多的供给者和更广大的应用市场。谁都知道,中国的政府和老百姓正在为如何制止在田间里焚烧秸秆而一筹莫展。

问题的实质在于,零碳工场的技术是各种技术的全面统筹、整合与优化,是整体和系统的解决方案,而中国的企业往往是在单打独斗,各自为战。以充电桩为例,中国有那么多家国有的、民营的公司在跑马圈地,根本不考虑电力的来源,反正有电网供电。可是有专家早就指出,如果从国家电网上拿以燃煤为主的火力发电给电动车充电,对于实现低碳目标来说等于饮鸩止渴。在比尔的设计中,早在十多年前,他就在自家建起的充电系统中使用了太阳能光伏电,而且零碳工场的全部设计都是如此。


关于一条宗旨,我在前文所述,“就是如何以零碳技术为依托,形成可订制化的节能建筑产业链,打造更加适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生活环境”。这一点是我们中国企业目前还没有做到,而今后必须要做到的。


这些年,中国的城市化速度确实举世无双,可是“千城一面”、“千楼一面”的情景到处可见。前几天我和我的沈阳老乡聊天,说到本来很好的景观却被大拆大扒,竖起长相一样的钢筋混凝土森林,实在让人唏嘘不止。

比尔的建筑,可以在城市中停车场的上空建起可组装可拆卸又环保又宜居的青年住宅;可以对原有旧建筑进行合理改装,既增加办公和居住面积,改变城市景观,又做到节能低碳;可以在滑雪场和旅游区建设适合当地要求的度假屋和“阳光树”;可以在海滨或山区建设“零电费”,低能耗的别墅或养老居所;可以对幼儿园、商场和景区进行功能性改造;可以对城市垃圾填埋场作文章,既改善环境又节约城市用地。文章写到这里,我才想告诉大家,我在第一篇介绍进了“V&A”博物馆的那个伦敦贝丁顿社区时打了伏笔,就是想现在告诉大家,英国的土地是私有化的,伦敦的土地更是寸土寸金,谁想扒个房子或建个房子哪里那么容易?更甭提建个示范小区了。那座贝丁顿社区就是建立在垃圾填埋场之上的。垃圾没了,环境得到了治理,化腐朽为神奇,建筑物也名垂史册。

结合在“零碳工场“的所见所闻,我仿佛看到,中国有那么多好技术、好产品在等待着系统集成、整合与优化;中国有那么多城市和乡村需要改造和建设;中国有那么多开发区、示范区要新建、改建和扩建,包括“千年大业”的雄安新区;中国的土地是公有的,政府有绝对权威,说扒就扒,说建就建,尽管这一现象已经开始受到抵制;同时,中国的低碳决心那么坚定,道路又那么漫长。所有这一切,都是对推广低碳和零碳的有利之处,因此之故,比尔实现他的中国梦大有用武之地。

想多说几句的是:中国的城市和乡村的改造绝不只是大拆大扒。留下青山绿水不光要有想法,还要有技术。千万不能再为GDP的增长和改变面貌的政绩,而千屋一图,千城一面,遗害子孙。还有,有了适合需要的零碳租屋,“北、上、广”可以不再逃离,“雄安新区”建设以租为主的方案也能早日实现。

其实,中国人并不笨,现在缺的只是诚信、协作和同心。所以,不要怀疑理念的意义,不要动摇为民的宗旨,不要羡慕“做个PPT就可以圈钱”的短期行为,不要以为公司的所做所为就是为了不择手段地赚钱。恰恰相反,只有坚持始终如一的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坚持造福社会和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发展才有前途,盈利才有基础。


至于事业发展的条件,其实在中国早已具备。中国不缺资金,不缺市场,不缺较为便宜的劳动力和各种生产资料。还有一种优势就是飞速发展的信息产业、移动通讯和由此构成的互联网、物联网。

说到此,有必要提到一个人,他就是中国农工党中央科技委副主席、互联网经济专家尉迟坚教授。他的新著《价值魔方》正在中国各地广泛传播。他主张,在互联网经济条件下,只要科技有突破,产业有标准,企业家并不需要到处盖厂房、设工厂,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制造业基础和大量的存量资产,依据数据,实现“轻资产”运营。所谓“轻资产”运营,其核心内容就是整合优化资源,转化过剩产能,实现最优配置,保护环境、创造价值、造福人类。毫不谦逊地说,我是他的“魔粉”。去年年末,在北京我们就组织了《智慧能源条件下的价值魔方》大讲堂,请尉迟教授登台宣讲,与会者深受启发。我觉得,“零碳工场”的技术实践,加上“价值魔方”的运行方式,两者如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的零碳事业一定能大有可为。

长按关注

了解更多智慧能源与标准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