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文章选登丨《“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石国亮

2018-02-01 石国亮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 石国亮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中国青年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绘制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蓝图,使当代青年遇见最好的机遇。青年必将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全程参与者和创造者,同时也是见证者和受益者。这不仅是因为国家发展的黄金周期与人生发展的黄金周期完全吻合,更在于青年的特质与新时代的特征完全契合。从应然和实然相统一的角度看,青年要真正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必须依赖外部环境的系统支持和个人自身的努力。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中央名义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使青年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把“党管青年”的原则和“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青年自身应保持对理想信念的激情和执著,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敢于做先锋,特别是要坚持知行合一,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新时代  新青年  伟大梦想  创造者  知行合一

具有时代特色的流行语,往往是读懂这个时代的符号。2017年12月5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发布“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十九大”和“新时代”分别位列第一、第二[1]。其上榜的理由很充足,这就是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等重大政治论断,并就如何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指导思想、基本方略,做出了战略安排,进行了全面部署,实现伟大梦想的美丽画卷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也就是说,十九大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虽然不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那样具有重大转折的意义,但是这个“新时代”的意义和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2]。在这样一个“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3],国家的富强将最大程度地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个人的美好梦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将在同频共振中实现。

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代际传承的规律都表明,青年将是“新时代”的奋进者和开拓者,同时也是见证者和受益者。十九大报告专门用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寄语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4]身处“新时代”的青年一代,应特别珍惜“新时代”带给我们的际遇,自觉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强国一代”。

讨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有一个理论前提,这就是“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这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从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运动的历史来看,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如同形影不离的铁三角。“时代召唤青年、塑造青年、成就青年,青年感知时代、融入时代、推动时代,这就是时代与青年关系的内在逻辑,也是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进程中体现出来的一条重要规律。”[5]因此,认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必须搞清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深情阐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6]党的十九大郑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据此把通过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使伟大梦想的内涵更加丰富、实现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十九大制定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战略安排:第一个战略安排是从现在起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战略安排是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个战略安排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7]。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完整地展现了一幅清晰可见的强国路线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8]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就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

从《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将青年年龄界定为14-35周岁来看,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正是这代青年人走上工作岗位并逐渐发挥自身能力的阶段。也就是说,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实现过程,恰好是当代青年奋斗的过程。有研究者运用两个“黄金时期”分析指出:“未来30多年,是国家和个体的两个生命周期同频共振的时代。从国家发展的生命周期来看,中国先后站起来、富起来,正在进入强起来的黄金时代;从人的生命周期来看,当今青年的人生黄金时期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高度吻合,是这一历史进程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创造者。”[9]据十九大代表、中国青年报社的张坤介绍:“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点是,很多代表事后回忆说,坐在人民大会堂里一边听十九大报告,一边不由自主地计算年龄:再过15年,以及再过30年,我多大,会在哪里,会做什么?我自己也是这样做的。”[10]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那个时候,人们总觉得这只是个远景规划,看不见也摸不着。党的十九大规划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线图,使人们一下子觉得它就在眼前了,人人都在盘算自身所处的新时代坐标,都想奉献自己的青春。

青年群体先天的年龄优势和数量优势,决定了他们可以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职责。对于青年群体的年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做过推算。一次是2014年他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二十岁左右,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三十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六十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11]另一次是2016年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分析:“今天高校学生的人生黄金时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亲自参与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实现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实乃人生之大幸。”[12]从青年群体的数量来看,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底,我国14-35周岁青年人口总数约为45 401万人,占总人口的33.53%[13]。青年群体的数量及伴随其年龄增长而逐渐进入事业的黄金期,使他们必将逐渐成为实现伟大梦想的生力军和突击队,因此这是他们的“人生之大幸”。

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来看,个人与国家密不可分,个人梦想的实现是国家梦想实现的基础,同时,国家梦想的实现为个人梦想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如果说,每个人的成长都逃不开他的背景,那么当下的中国,无可比拟的,就是你最牛的背景。”[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中国青年进入新时代。青年应紧紧抓住“新时代”带给我们的际遇,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在实现伟大梦想的过程中放飞个人的梦想。

新时代必然有其区别于以往时代的新特征。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界定,即“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5]。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6]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的情况下,社会生产力落后的局面已经得到了根本改变,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不断增强,而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社会创新等不充分,这些因素制约着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新时代的新特征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我国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17]青年人精力充沛,能够负担各种对体力、智力高要求和高压力的劳动。青年思维活跃,最少保守思想,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是进行观念创新、知识更新和技术革新的核心力量。新时代的青年所具备的时代特点不仅契合新时代的新特征,更能够满足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因此青年应是最契合新时代特征的群体。

今天的青年都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他们真实地看到了我国由富变强的过程,真切地体会了国家富强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他们置身的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借助电视、互联网等传播手段,可以看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因此,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人更为迫切,这就使他们更能适应新时代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以当下的环境问题为例,青年人对空气质量、生态环境的要求,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更强烈。而从国外环境问题的解决来看,青年人是推动环保运动的主要力量。我国学者利用2013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研究发现,80后、90后群体的环境意识比50后、60后和70后都要强[18]。青年对环境的高需求与环境供给的不足,将促使青年产生更多的动力去改变不尽人意的环境现状,如通过开展环保教育、组织环保行动、采取低碳生活方式等来改变现状。正是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而反对“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

在著名哲学家唐君毅看来,“青年自然富于正义感,要求其各方面才能之充量的平均发展……青年依其本性,总在堂堂正正的大道上行。”[19]青年人初入社会,尚未受到不良习气的过度浸染,对公平正义、光明未来有着美好憧憬,因此也最愿意为此付出努力。香港学者曾在内地赴港求学的青年学子中做过调查,发现他们对“中国梦”的首要理解是“尊严、富足生活、社会公平、正义”[20]。青年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执著,恰恰是推动新时代历史使命实现的原始动力。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离不开公平正义。青年对公平正义的执著追求,是促进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条件。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升,在新时代我国将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而青年人开阔的视野、较高的外语水平、灵活的反应能力,是促进国家参与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当今时代,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青年应该通过教育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合作意识,共同开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21]与其他群体相比,当代青年接触外语的时间更早,拥有更多的途径去学习外语,外语水平大幅提升,这为他们参与国际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和家庭有能力负担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出国留学。仅以2016年为例,当年我国共有各类出国留学人员54.45万人,回国人员43.25万人[22]。庞大的出国留学人员队伍走出国门,体验境外生活,拓展了国际视野;而逾八成人员归国,则将他们的国际视野带回国内,进一步扩大了经验交流,为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经验支持。因此,青年人更能够适应新时代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需求,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从应然与实然相统一的角度,青年要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既需要全社会营造尊重青年、关心青年和支持青年的体制机制环境,更要靠青年自身的努力。从外部环境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年的重视和支持,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中央名义印发的青年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党管青年”的原则与“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的理念,并相应地提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青年的10项核心权益和10个重点工程。规划还从国家视角出发,提出了从国家层面促进青年发展的重要举措及组织实施的相关保障,由此形成了支持青年发展的国家机制[23]。

在青年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优化的情况下,青年自身的努力就更为关键。青年要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职责,自身必须过硬。青年努力的方向,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讲的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理想信念是事业和人生的灯塔。”[24]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强调青年要有理想。习近平总书记用补足精神之“钙”、解决好思想的“总开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等语言,生动形象地说明青年树立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他还说:“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希望,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25]这说明,青年树立理想信念的意义,是具有全球普遍性的。但是,时代不同了,青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革命战争年代,理想信念的选择,往往是与生死联系在一起的,特别容易检验。在和平年代,生死考验毕竟少多了,一个人的理想信念是坚定还是不坚定,平常不容易检验。况且,人的理想信念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变得更加坚定。相反,有的时候受到外部环境特别是物质利益等方面的诱惑,理想信念可能出现减弱甚至丧失的情形。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分析的那样:“这些年,我们查处了那么多领导干部,他们违纪违法,最后堕入犯罪的深渊,从根本上来说是理想信念的防线崩溃了。领导干部一旦丧失了理想信念,就会把握不住自己,就会迷失方向,不仅会越过做党员的底线,而且会越过做人的底线。”[26]这段话尽管是分析领导干部的,但是它充分揭露了这样一种现象,即理想信念对有些人来说“是拿来说、拿来唱的”,“是用来装点门面的”[27]。这种对待理想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青年尤其要引以为鉴。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尚处在待成熟期,如果受到一些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最容易产生思想的困扰或波动。

最近正在热播的一部电视剧《风筝》,讲述的是潜伏在军统的共产党情报人员郑耀先的故事。这部电视剧从哲学观念层面试图探讨一些深奥的问题,如“信念有没有可能是一个人的本质需求”。“作为剧名的‘风筝’,也是郑耀先的代号,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牵系风筝的,只有细细的一条线,一旦这条线挣断,风筝就会‘挣扎在茫茫险恶的空中,随时会跌落到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地方’。但在风筝线断开之后,郑耀先已有了一条心灵上的绳索,这条绳索依旧在给出方向,指引家乡,指引希望,指引光明和未来。”[28]这部电视剧受到热捧,表明尽管新时代完全不同于革命战争年代,但是人们内心深处仍然渴望坚定的理想信念。“最纯洁的信仰是对于高尚理想的信仰……最纯洁的信仰,是经过知识锻炼过的,是经智慧的净水洗清过的,从哲学的方面来讲,它是对于最高尚的理想之忠。”[29]难怪有人主张锻造“合金”的理想信念:“铁加少量碳和其他元素合成为钢,强度大幅提升、韧性明显变好;铁添加铬和镍后,合成一种奥氏体不锈钢,有很强的抗腐蚀性。人的信念与这种‘合金’作用好有一比,可说是认识、情感、意志等的一种合成品,具有坚定不移、坚忍不拔、能抗腐蚀等优良‘属性’。”[30]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广大青年必须保持对理想信念的激情和执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跟党走。当前,首要的任务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牢固树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

“事业靠本领成就。”[31]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各项工作对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提出了新的越来越高的要求,人们“本领恐慌”的紧迫感越来越强。“本领恐慌”不一定是件坏事,但是克服这种“本领恐慌”的唯一出路是学习。青年时期是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青年人“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32]。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习近平为我们树立了榜样。1912年,长沙城里有一个藏书丰富的湖南省立第一图书馆,每天清晨都会有一个个子高高的年轻人,在图书馆门口等待开门。他总是第一个进馆看书,聚精会神地读书,一刻也不肯休息,一直到下午图书馆关门时才出来。这个年轻人就是毛泽东,他仅仅花了半年时间,就差不多读遍了图书馆里的中译本名著。习近平下乡时带了一箱子书。根据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赵华安回忆:“近平很喜欢学习,平时也很喜欢看书,喜欢思考,喜欢写东西。他带来不少书,不仅自己经常看,也把书借给别的知青和村里的老乡看,他也从别的知青那里借书、找书看。”[33]针对青年人学习中的浮躁之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广大青年抓学习,既要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34]

客观地讲,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拥有高学历的青年越来越多。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学历是靠勤奋学习获得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但有学历并不意味着就有能力和本领。一个人即使拥有较高的学历,如果停滞不前,也会落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及其原因就证明了这一点。2017年3月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心理承受能力差(57.8%),人脉等社会资源不足(51.7%)被认为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短板。其他问题还有:经验有限,难以应对复杂情况(48.9%),经济实力弱(48.5%),创业项目同质化(41.4%),面临生活、学习、事业等多重压力(34.5%),没有清晰的目标和想法(22.6%)和对自身认识不足(20.8%)等。”[35]这就表明,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本领,必须躬身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青年谈到:“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意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36]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37]伟大梦想是干出来的,幸福是通过奋斗实现的。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讲道:“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38]这就表明,青年要把远大理想变成现实,既要练就真本领,又要有自强不息的担当精神。现在的青年是计划生育政策普遍实施后出生的一代,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独生子女”,社会上由此形成了一些对80后、90后、00后的偏见,认为他们自立能力差、责任意识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然而,事实上青年并非如此,他们积极健康向上,是能够担当大任的一代。近日,“佛系青年”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佛系青年’是一个群体与一种哲学的结合,其现实土壤是当前青年人的生存处境,究其实质则是一些青年人逃避现实压力的一种精神选择。”[39] 事实上,面对现实问题和生存处境,一个社会中的人事实上是无法置身事外的。否则,我们又怎么能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没有哪一代青年是容易的,都会遇到困惑或彷徨。“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40]当然,抱有“佛系青年”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人只是极少数。换一个角度看,青年的这类困惑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困惑,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41]。新时代呼唤青年一往无前的担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不懂就学,不会就练,没有条件就努力创造条件。‘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对想做爱做的事要敢试敢为,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把理想变为现实。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42]

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这三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整体。其中,“有理想”是“有本领”和“有担当”的动力,失去了理想也就失去了奋斗的方向。“理想不是供人清玩和赏鉴的”[43],而是要见诸于行动的。“有本领”是实现理想的必备条件,它是连接理想和担当的重要途径,缺乏足够的本领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担当”才能使本领作用于理想,担当背后是品格、境界和能力,没有敢于和善于担当的精神,理想和本领只能束之高阁。而要实现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这三者的相互促进,就要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王阳明的“心学”,反复强调“知行合一”。在阳明心学中,“知行合一的内涵应该包括了知行一体、真知真行、知行功夫、知行本体四个方面”[44]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多次强调“知行合一”,并不是要我们照搬王阳明的思想,而是强调知和行的辩证统一。只有坚持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实现知行合一,才能使理想变成实际的行动、知识转化为真正的本领、使命外化为勇敢的担当,青年也因此才能在实现伟大梦想的伟大实践中成就别样的人生。

[ 参 考 文 献 ]

[1]张烁:《2017十大流行语发布》,载《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2日。

[2][4][7][15][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3]《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载《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6日。

[5]本报评论员:《伟大的新时代,召唤堪当大任的新青年》,载《中国青年报》,2017年10月23日。

[6][3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6、415页。

[8][24][26][27]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载《求是》,2018年第1期。

[9][10]张国:《“强国一代”有我在——一位学者与一位十九大代表的对话》,载《中国青年报》,2017年12月27日。

[11][12][17][25][31][32][34][36][40][4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7、18、4、7、45、45、56、53、27-28、54页。

[13]邓希泉:《2014年中国青年人口与发展统计报告》,载《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14]《你最牛的背景,是今天的中国》,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63930539829729

[18]刘森林:《当代中国青年群体环境意识研究——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3年数据》,载《中国青年研究》,2017年第5期。

[19]唐君毅:《青年与学问》,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20]魏雁宾:《中国梦与青年担当:追寻一个正义社会》,载《青年探索》,2013年第6期。

[21]《习近平致首届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开学典礼的贺信》,载《人民日报》,2016年9月11日。

[22]董鲁皖龙:《逾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载《中国教育报》,2017年3月2日。

[23]石国亮:《我们为什么要面向青年出台专门的“规划”——从“青年是不是弱势群体”谈起》,载《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28]韩松落:《唯有信仰牵系,风筝方能高飞》,载《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8日。

[29][43]罗家伦:《写给青年:我的人生观演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166页。

[30]苏超:《锻造信念“合金”》,载《人民日报》,2018年1月4日。

[33]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版,第157页。

[35]杜园春 高辰辰:《56.2%受访者建议增加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载《中国青年报》,2017年4月6日。

[38]《李大钊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3页。

[39]刘涛:《新时代呼唤蓬勃的青年精神》,载《中国教育报》,2017年12月29日。

[41]《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载《人民日报》,2018年1月6日。

[44]何俊:《知行合一的内 67 40892 67 27403 0 0 8438 0 0:00:04 0:00:03 0:00:01 8436与意义》,载《光明日报》,2017年9月10日。


收稿日期:2018-01-06

作者简介:石国亮,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社会组织与公益慈善。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建设‘公正社会’为导向的全面深化改革研究”(课题编号:15ZDC003)、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研究课题(课题编号:PXM2016_014203_000107)的研究成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