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点精粹丨林伯海,李 潘丨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的合理内核及其镜鉴

林伯海,李 潘 人大教学与研究
2024-09-24

★ ★ ★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的


合理内核及其镜鉴



林伯海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李   潘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现代性”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阈与核心议题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在如何对待现代性和现代化、如何规避现代化负面效应、如何扬弃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重大问题上蕴含着诸多合理元素,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启示意义:其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现实地、辩证地展开现代性批判,彰显了对待现代化及其特性的合理态度,确证了追求现代性的必然性和多元现代化路径的合理性、可能性,对于科学认识现代化及现代性具有深刻启迪;其二,多维度地批判了西方现代化及其特性的负面效应,揭露了现代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甚至难以避免的难题,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深入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正确处理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关系,并从根源上规避现代性困境提供理论镜鉴;其三,关注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主张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凸显了现代化的人本立场,对于正确认识人与现代化的关系、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秉持开放胸怀,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充实和完善的不二法门。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如何对待现代化和现代性、如何规避现代化负面效应、如何扬弃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形成的现代性理论,蕴含着诸多合理元素,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启示意义。坚持现代化研究的世界眼光和辩证思维,系统梳理、深入挖掘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的合理内核,廓清其进步性和局限性,是辩证研思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自觉,也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坚持胸怀天下的题中之义。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展现了对待现代化及其特性的合理态度


现实地、辩证地展开现代性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的起点。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剖析资本主义现代化及其诱发出的现代性弊端入手,在开展对现代性批判的同时,并不全盘否定现代化和现代性,同时提出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的第三种现代化构想,确证了追寻现代性的必然性和多元现代化路径的可能性,对于科学理性认识现代化和现代性具有启发性。

(一)现实且辩证地展开现代性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基于西方现代社会现实问题和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对现代性展开批判。就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起而言,其本身就是对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总体变化,如革命新形势、人类生存新境遇等的理论回应,是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紧密关联的。无论是卢卡奇对发达商品经济侵蚀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由此造成的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的揭示,还是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文化技术化、商品化、产业化等文化危机的披露以及由此展开的对文化意识形态功能的批判,都深深根植于西方发达工业文明的现实环境和现代人生存发展的现实境遇。换言之,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问题的揭露和批判并非抽象的理论思辨和纯粹的逻辑推演,而是注重从现实出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质。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肯定了现代化和现代性的积极意义,并提出了拯救现代性危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路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并非完全反对以科学技术发展为背景的现代化进程和以技术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而是认为其具有两重性。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对现代性展开批判的同时,并未全盘否定现代化及现代性,而是承认了它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意义。同时,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性危机源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和经济运行模式,只有社会主义才是通往现代文明的人间正道。

(二)对科学理性认识现代化及其特性具有启发意义

走向现代化、获取现代性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西方马克思主义肯定现代化带来的进步发展,对现代化运动和现代性秉持积极态度,维护了现代化及其特性的合法性,深刻表明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历史潮流和必然追求。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进行了直接的、深刻的批判,但其并不希望现代人放弃对现代性目标的追求,而是要人们对现代性加以“治疗”。我们要做的不是抛弃现代性,而是治愈现代性。由此可见,要理性对待现代性和现代化运动,不能把现代性的问题归结于现代化本身,不能因为现代性存在诸多弊端就将现代化拒之门外。现代化是各个国家和民族走向繁荣兴盛的必经之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就将实现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尽管在现代化过程中经历了学习西方、模仿苏联的失败,中国也未曾放弃追寻现代化,而是持之以恒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正是中国和中华民族寻求富强和复兴道路的必然选择。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多元现代化路径是合理且可能的。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探寻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替代方案,认为现代化运动应该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造成了人的普遍异化,主张在西方社会实行社会主义,强调在以人的自由解放为目标追求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困境是完全有可能避免的。简言之,只有走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才能实现当代西方人的自由和解放。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反对苏联模式,对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等的缺陷弊端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揭露,认为苏联模式并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想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充分表明现代化没有统一模式,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对已有的现代化模式不能不加辨别和批判地盲目移植、照搬照抄。尽管先后经历了“走西方人的路”和“走俄国人的路”的尝试,但中国并没有被西方现代化和苏联现代化所同化,而是坚持独立自主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人充分认识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和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局限性,并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性的超越,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中国式的现代化特质和属性。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揭示了西方式现代化及其特性的多重危机


对西方式现代化及其特性的多维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的核心。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的主体内容和鲜明特质就在于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和发达工业文明的现实问题开展多维度的批判,其中主要是以技术理性批判为核心,以及由此展开的大众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心理机制和性格结构批判、生态危机批判等等。其对西方式现代化及其特性的批判,揭露了现代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甚至难以避免的诸多难题,对于全面认识、有效规避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负面效应具有镜鉴价值。

(一)多维度批判西方式现代化及其特性

首先,通过技术理性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物化和异化的原因。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拉开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理性批判的序幕。他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明确提出物化理论,揭露了西方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困境。以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出发,基于消费社会的特点对技术理性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深刻揭示了技术理性造成了现代社会的物化和现代人的异化。马尔库塞和弗洛姆把马克思异化理论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对现代人的心理机制和性格结构异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批判,认为在技术理性的统治下,人受现代消费手段和文化模式的影响放弃了自己的主体性,失去了人之为人的反抗性、否定性、批判性。哈贝马斯则认为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劳动的合理化和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并提出作为交往行为补充的“生活世界概念”,认为体制和系统控制了生活世界,导致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

其次,通过大众文化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对人的操控和奴化。大多数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对大众文化持批判的态度。他们认为文化、艺术也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在文化艺术领域,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展示自己的自由和超越本质。但是在资本主义现代社会中,文化和艺术却失去了应有的创造性和自由个性,异化为欺骗大众、娱乐大众、奴役大众的“大众文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看来,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的大众文化不仅消解了文化艺术的创造本质和自由个性,还消解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斗争。

再次,通过生态危机批判揭示了资本逻辑下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和消费异化进行了反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与冲突进行了批判。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论述了理性对自然的支配,认为理性把人变成了野蛮的动物,而人对自然的统治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表明过分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马尔库塞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以无限价值扩张为目的,并且毫不在意这种扩张带来的政治、经济或生态的后果,认为自然界被商业化、军事化了,被污染了,从而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合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则更为突出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态危机,重视生态危机的解决,力图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二)为有效规避现代化负面效应提供理论镜鉴

首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理性批判为中国式现代化正确处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矛盾关系提供了镜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以科学技术万能论为核心的技术理性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都揭示出资本主义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却成为制约人发展的统治力量,技术的进步未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反而造成人的普遍异化。有鉴于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技术异化、工具理性膨胀、价值理性缺失阻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一味崇尚科技只会带来人的片面发展和人精神世界的衰落,科技只是手段,人才是目的,并在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既加强科技创新,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让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

其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为中国式现代化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化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关系提供了镜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表明,在发达工业文明之中,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发达,文化和艺术沦落为商品和消费品,从而操控着人们的需要,垄断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们在无限的娱乐和虚假的消费中得到满足,丧失否定和超越维度,心甘情愿忍受现存的一切。这启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以科学技术发展为核心的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发展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自觉抵制物质至上、利润至上等错误观念的腐蚀。

再次,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的生态危机批判为中国式现代化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提供了镜鉴。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们看来,生态问题是当代资本主义现代社会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而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恶化,使人与自然处于二元对立的状态,由此带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异化和严重的生态危机。它启示我们,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要认清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决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重蹈西方生态恶化和生态危机的覆辙。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彰显了现代化以人为本的立场


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的旨归。从总体上看,人本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流。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将实现整体的西方无产阶级和个人的自由解放之路作为理论探索的目标,具有浓厚的人学意蕴和人性关怀,对于正确认识人与现代化的关系、推进以人为中心而非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

(一)彰显浓厚的人学意蕴

其一,关注现代人的生存境遇,揭示了现代人的全面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十分强调关注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及其发展过程中现代人的现实生存境遇,并从经济、技术、文化等不同维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困境,揭露了西方现代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背离、分裂,人处于身心被控制、被支配、被奴役的异化生存境遇之中。其二,弘扬人的主体性,凸显了人的主体地位。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观照现代人普遍异化的生存境遇的同时,大力宣扬主体性原则,希望通过确立人的主体性、弘扬人道主义来解决现代性危机。其三,扬弃人的异化,表达了追求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始终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尺度,明确表达了使人摆脱技术理性的统治和普遍异化的状态,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的价值诉求。

(二)为推进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提供重要启示

一是正确认识人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人的现实生存境遇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提出了扬弃一切奴役人的力量、消除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基本构想,突出了现代化的人本立场,充满了人道主义色彩,这对于正确认识人与现代化的关系具有极大启发意义。对于现代化进程而言,人也是现代化的主体,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在现代化进程中占据核心地位,发挥着核心作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虽然在宣扬人的主体性方面有过度之误,但其对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弘扬是值得肯定的,其将人创造性的激发、潜能的发挥和自我个性的发展,作为无产阶级和西方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充分表明人是推动现代化运动的主体力量,现代化要通过人的发展来推进,现代化的核心应当是人的现代化。

二是推进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和核心作用深刻表明,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唯有推进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方能保证现代化的正确方向、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要坚持“现代化为了人”,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尺度,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文明进步的渴望为指引,让现代化发展符合人民的各方面诉求,满足人民多层次需要。另一方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要坚持“现代化依靠人”,坚持促进人的现代化,激发人的现代化意识,提升人的现代化素质和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同频共振、良性互动。再一方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要坚持“现代化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落脚点。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必须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既要划清其与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又不能游离于马克思主义之外,当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揭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得与失、好与坏、从而扬其长、避其短,让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合理内核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有益滋养。

编 者 注

本文发表于《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2期【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栏目,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内容为全文精粹,注释略,如需网络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后台申请授权。点击页面下方“阅读全文”,可免费下载全文阅读。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大教学与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