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2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2022年 第 6 期



 本期目录

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演进中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路径

作者:郑有贵(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致力于促进现代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把全面性与重点性统一起来,既推进重点,又着力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从人的现代化发展出发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产业体系现代化演进中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在构建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进程中夯实农业基础,在发展虚拟经济时发挥其服务作用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在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在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固化区域发展不平衡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了促进现代化全面协调发展的路径。动态地破解中国式现代化演进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在全面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是中国成为韧性强的经济体、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相互促进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应对国际环境复杂变化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支点和优势。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经济社会协调;产业协调;城乡协调;区域协调


党组织治理、身份认同与企业“脱虚返实”

作者:付景涛(海南大学)

            周林子(海南大学)

            胡    珺(海南大学)

摘要:本文基于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视角,以2008—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对企业“脱虚返实”的影响。以组织身份认同理论构建分析框架,本文研究发现: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有助于抑制企业金融化,当党组织成员兼任公司“董监高”职务时,企业金融化程度平均下降约32%。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风险较高、产品市场竞争较激烈以及在国有企业中时,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党组织嵌入有助于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同时会显著降低企业通过削减研发投入以支持金融化的短视行为。本文从组织身份认同视角为党组织嵌入的公司治理效应提供了一个一般性理论分析框架,这对于深化中国特色公司治理机制的积极影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党组织治理;身份认同;企业金融化;脱虚返实;公司治理


“投资人付费”评级影响“发行人付费”评级的得分和定价吗?

作者:程六兵(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

           张    龑(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利用2007—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检验了中债资信的加入对“发行人付费”模式评级的得分和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直接效果上,中债资信的加入并未明显影响发行人付费机构给公司的评级得分,表明声誉机制在债券评级市场中并未发挥明显效果;间接效果上,中债资信评级显著影响了发行人付费模式评级的定价功能,起到了交叉认证的作用。在发行人付费模式评级一定的情况下,新增的中债资信评级对信用利差的影响取决于两类评级的差异:与被中债资信评级前相比,当中债资信评级与发行人付费模式评级相差小于等于2个等级时,信用利差明显降低;当评级差异大于等于3个等级时,信用利差明显增加。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正确认识两类评级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债券评级;中债资信评级;投资人付费模式评级;发行人付费模式评级;信用利差


“去杠杆”背景下股权质押的供应链溢出效应

——基于企业现金持有的经验证据

作者: 张    静(石河子大学)

             付玉梅(汕头大学)

摘要:基于“去杠杆”政策背景,本文以供应商现金持有为研究视角,考察客户企业的控股股东将其股权质押在供应链上产生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客户企业股权质押正向影响供应商现金持有水平,说明客户企业股权质押在供应链上存在溢出效应,且“去杠杆”政策的实施强化了非国有客户企业股权质押的供应链溢出效应。进一步检验发现,客户企业与供应商关系越紧密、越专有,客户企业股权质押的溢出效应越明显;客户企业股权质押主要通过“风险传导机制”使得供应商现金持有增加。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为供应商进行现金持有决策提供经验证据,也有助于政府部门认识“去杠杆”政策对供应链的影响,为其管理供应链相关风险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去杠杆”政策;股权质押;供应链;溢出效应;现金持有


财务从业经验与投资风险偏好

——来自审计从业人员的微观证据

作者:张    醒(中国人民大学)

            陈强远(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从业经验的积累将如何影响投资的风险偏好,是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生活中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运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事务所的数据,基于对该事务所投资情况的特征性事实分析,构建反映员工投资风险偏好的综合指标,实证检验财务从业经验对员工投资风险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财务从业经验会使投资决策更加保守。这一结论在以不同方法衡量投资风险偏好时均成立。随着年龄的增长,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偏好将更加保守,因此出现了年龄增长对投资风险偏好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财务从业经验对投资风险偏好的作用效果具有地域与学历异质性。本文的研究对于厘清财务从业经验对投资风险偏好的影响,进而更好地调控金融市场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投资风险偏好;从业经验;审计行业


减税有助于释放创新红利吗

——来自增值税转型改革的理论与经验证据

作者:张    妍(北京大学)

            刘    冲(北京大学)

            沙学康(北京大学)

摘要:减税是各国政府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式,但是现有文献对减税能否释放创新红利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后会增加投资,既可以增加技术投入又可以扩大生产,市场需求环境的不同会导致企业作出差异化决策。本文构建了企业进行生产流程升级和技术革新投资决策的理论模型,探讨了税收优惠政策影响企业差异化决策的前提条件。研究发现:当市场需求环境为消费者对差异化产品的需求较大时,增值税转型政策通过降低技术设备成本的渠道为企业释放创新红利;当消费者对差异化产品的需求较小时,企业会选择扩大生产规模而不创新。结合中国2009年增值税转型的改革实践,本文利用上市公司信息和专利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法检验了增值税转型改革带来的减税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在人力资本水平更高、资本密集程度更高、市场竞争更加充分的行业,增值税转型更加有效地促进企业创新。本文的研究意味着,充分考虑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异质性有助于地方政府更好地释放减税的创新红利。 

关键词:创新红利;市场需求;增值税转型;减税降费


统筹层级对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影响

作者:王朝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李天舒(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摘要:基于1995—2017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统筹层级对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改革能有效缓解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此外,养老保险统筹缓解基金缺口的效果受地区内外环境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动力和财政压力会减缓统筹后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率的提升,增加基金失衡风险;而地区养老压力会激励统筹后省级政府加强对养老保险的征管,从而缓解基金失衡风险。进一步巩固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成果,防范化解养老保险基金失衡风险,降低财政补贴压力,应继续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级,逐步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养老保险统筹配套制度,提高养老保险基金征管力度;此外,提高统筹层级还应因地施策,统筹考虑不同地区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缺口;社会保障;财政压力


政府救助降低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吗

——美国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的分析与启示

作者:宋凌峰(武汉大学)

            章尹赛楠(武汉大学)

摘要:处置问题金融机构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关键环节,政府救助是处置问题金融机构的重要方式。政府救助包含内外部两种作用机制,分别通过影响银行部门资产负债结构和资产市场价格波动缓解银行部门系统性风险。本文以美国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为例,使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特征的或有权益分析模型(CCA),基于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视角,测度内外部救助机制的作用效果,探讨适度救助规模与频次。研究发现:政府救助的内外部机制分别具有改良效应与溢出效应,其中内部改良效应具有稳定性,直接与银行自身的风险管控机制呼应,使得救助后银行部门的风险状态不易发生转移;外部溢出效应具有系统性特征,通过信号效应稳定股市波动,间接改善包括未被直接救助机构在内的银行部门风险水平。在考虑政府救助内外部效果异质性的基础上,发现动态救助对系统性风险的改善效果优于低频大幅注资。基于以上经验教训,我国在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运作过程中,要通过内外部机制之间的匹配来提升政府救助的效率,在利用预期损失确定政府适度救助规模的前提下,对银行部门实施与风险累积水平相一致的动态救助策略。

关键词:政府救助;系统性风险;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或有权益分析;金融稳定保障基金


农地确权与农户政策性农业保险购买意愿

——对农业保险的策略性手段考察

作者:丛胜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华南农业大学)               

            罗必良(华南农业大学)

摘要: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意愿,在农地确权农户中的积极性低于未确权农户,隐含着理论逻辑与现实之间的明显反差。由地权不稳定所带来的预期不足,强化了农户对政府与集体的依赖,并通过响应基层政府政策的方式来规避地权弱化的风险。农地确权则可能强化农户的行为能力,并降低相关政策动员的响应效果。政策性农业保险购买行为被部分农户视为响应政府、规避地权风险的策略性手段。基于河南省麦区农户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农地确权颁证显著降低了农户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参保意愿,该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自选择问题和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再检验后依然成立;其中,政府依从成为重要的中间机制。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农户对地权安全性的感知越强,其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策略性作用就越弱;村干部家庭将弱化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策略性作用;农户受灾将强化保险的策略性作用,而灾后获赔将弱化保险的策略性作用。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广应该从“政治逻辑”转化为“经济逻辑”,变农户被动选择为主动选择,由此推进农业保险市场的精准施策与有序发育。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政府依从;农地确权


数字技能如何影响农户消费升级

——基于食物消费升级的视角

作者:罗千峰(中国社会科学院)

           赵奇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智能治理实验室)

摘要:食物消费升级是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全面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考察数字技能对农户食物消费升级的影响效应,对于提高农户福利水平、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系统分析了数字技能对农户食物消费升级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技能的掌握可以显著促进农户食物消费升级。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技能对低受教育水平、老年及高收入农户食物消费升级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对肉类消费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技能主要通过提升收入水平和增强信息获取促进农户食物消费升级。因此,大力提升农户数字素养与技能,积极释放数字技能的收入增长效应和信息获取效应,可以提高农户的消费能力和意愿,从而促进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升级,进而助推农户消费全面升级。

关键词:数字技能;食物消费;消费升级;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制造业集聚与碳生产率

作者:黎新伍(江西财经大学)

            黎    宁(江西财经大学)

            谢云飞(江西财经大学)

摘要:在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通过分析数字经济、制造业集聚与碳生产率之间的作用关系及传导机制,结合2011-2019年省级层面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对碳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对数字经济与碳生产率之间的正向关系具有中介传导作用。(3)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正向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4)制造业集聚对数字经济与碳生产率之间的正向关系存在非线性调节作用,即当制造业集聚水平低于门槛值时,有利于增强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正向作用;当制造业集聚水平高于门槛值时,则会削减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正向作用。本文研究结论为我国经济低碳发展提供了一定参考。

关键词:数字经济;碳生产率;制造业集聚;空间杜宾模型;门槛效应模型


人工智能有助于增强出口稳定性吗

——基于质量提升机制的视角

作者:綦建红(山东大学)

            蔡震坤(山东大学)

摘要: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形下,稳出口已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2000-2015年中国海关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数据,运用离散时间生存模型考察了人工智能应用对以出口持续时间衡量的出口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出口稳定性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且增强效果在技术水平较低的贸易关系上尤为明显;在贸易关系的持续过程中,人工智能的引入可以通过直接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产品质量衰减速度的方式,降低贸易关系的失败概率,增强企业的出口稳定性。

关键词:人工智能;出口稳定性;出口持续时间;出口产品质量;离散时间生存模型





点击查看全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