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活动|未来10年的科学计量学——“2019科学计量与科技评价天府国际论坛”热点对话

撰稿|孙蓓蓓

照片|陈云伟


2019年11月11日-12日,由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举办的“2019科学计量与科技评价天府国际论坛”于四川成都成功召开。会议邀请了科学计量与科技评价领域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围绕“科学计量与科技评价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大会报告、热点对话、学术沙龙和论文报告等多种形式,深入交流研讨科学计量与科技评价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问题,共同探索科学计量与科技评价的创新发展路径。

 

大会上,林墨主创团队发起的题为“未来10年的科学计量学”热点对话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切关注和支持。南京大学李江教授、武汉大学张琳教授、大连理工大学胡志刚副教授、浙江大学付慧真博士、南京大学闵超博士,基于多年来的科学计量学研究经验,就科学计量学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特点与趋势分别给出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对话由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张士运研究员主持。


嘉宾合影



南京大学李江教授


1. “开放科学”正在拆掉立在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知识高墙

开放获取(Open Access)让付费的阅读模式向免费的阅读模式转变;开放评审(Open Review)使论文的评审过程不再是一道黑箱,以Nature communications为代表的学术期刊以及计算机领域大量的学术会议已经实现评审意见公开;开放科学数据(Open Science Data)、ORCID、谷歌学术、PubMed等,越来越多的科学数据在开源,让全社会的公众可以免费获取;预印本(Preprint)使论文在发表之前可以让公众看到;科研成果在社交媒体上(Science in Social Media)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


2.因果推论方法将让科学计量学更科学

以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期刊201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为例[1],一个国家的巧克力消费量与该国诺贝尔获奖数量之间呈现相关关系,如果在此基础上下结论“要想得更多的诺贝尔奖就应该吃更多的巧克力”显然是荒谬的。遗憾的是,目前大量的研究在相关关系的基础上做出因果关系判断,而据此得出的政策建议很容易偏离正确的方向。科学计量学研究在未来十年应该着力解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不是再停留在相关关系上,这会让科学计量学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力大大提升,也更具科学性。


3.高质量的研究依赖于大样本数据

以Nature刊载的两篇科学计量学相关研究为例[2][3],其数据均为千万量级,多采用 Web of Science 或者 Scopus 数据库全集,这类研究将使得小规模的抽样数据解释力相形见绌。这也是未来十年科学计量学重要的发展方向。


4.学科交叉给科学计量学带来机遇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科交叉一定是科学发展的趋势。单一学科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不是社会重大问题。因此,科学计量学研究应该更多地融入到学科交叉的大环境中,从学科交叉中寻找新的生长点。



武汉大学张琳教授


未来的科学计量学发展需要更多的互动(interaction),这种互动可以聚焦于三个层次:


1. 科学计量学需要与其他学科领域更多的互动

科学计量学研究除了与传统的数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融合之外,未来的发展还需要与其他学科领域,特别是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甚至是物理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更多地互动和结合。以科学计量学的一个传统话题“科学家职业生涯研究为例”,在Quantitative Science Studies最新录用的一篇有关科学家性别研究的论文中[4],该论文的作者在讨论科学家性别差异这一复杂问题时,仅从数据本身的简单计量分析得出结论:物理学领域中女性在职业发展中并没有比男性受到更多的阻碍。这一结果目前在国际上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论文的研究仅注重数据分析,却忽视了科学家作为一个人的复杂社会功能,而更深入和立体的分析需要借助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生理学、计量学和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视角,方能综合理解科学家作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律与影响机制。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在有关科学家的研究中,我们更多地提倡“to study persons, not only authors”。


2. 科学计量学需要与社会更多的互动

科学不是一个独立、封闭的系统,而是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开放数据蓬勃发展的今天,结合社会和经济等多维视角拓展科学计量学的研究范畴,在文献、引文等传统科学计量学数据的基础上,拓展多元与多源的社会、医疗、经济等相关数据,也许可以做出更多有趣和有意义的研究。


以我们团队目前进行的一项研究为例,将国家基金资助医学项目、医学研究论文与社会需求集中的疾病负担等医疗数据进行关联研究,实现多元与多源的数据结合,将基金资助、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进行匹配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理解科学与社会互动关系的机制,同时也能使科学计量的研究成果更加吸引社会与公众的兴趣。


3. 科学计量学需要与政策需求更多的互动

目前,我国的科学计量学研究成果很多,发表的中英文论文很多,而真正能够解决政府迫切需要问题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因此,未来的科学计量学研究中,我们需要与政策制定者、国家的政策需求有更多的互动,理解政府、社会的实际需求,做出更多接地气的研究,促进科学计量学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大连理工大学胡志刚副教授


胡志刚副教授首先为大家展示了过去50年科学计量学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十年科学计量学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从题录分析到全文分析

在题录分析时代,已经积累了引用、下载、分享、收藏等多种指标。如今,开放存取使我们能够获取到越来越多的全文本数据,不久的将来,新的基于全文的交互方式和科学家行为(如类似于Kindle中的阅读、高亮、标注等)或将出现。如果未来类似于ScienceDirect这样的文献阅读网站、或者Mendeley这样的文献阅读器中的用户标记信息可以被记录并开放,一定可以为公众带来更好阅读体验,同时也为科学计量分析提供非常宝贵的全新数据资源。


2.从科学计量到科学智能

在数据智能技术领域,商业智能是发展最为成熟的一个领域,已拥有上亿的市场规模。以阿里的双11作战利器——数据作战大屏为例,它可以实时展示行业排行、买家画像、店铺商品榜等信息,为商业决策的制定提供了强大的助力。那么在科学管理领域,是否也可以有一个这样的基于科学计量数据的智能决策工具,非常值得期待。例如即将开始的第五轮学科评估,是否也可以借助这种科学智能技术,在完成学科评估工作的同时,帮助高校更好地进行学科建设和智能决策。


3.从静态图谱到动态视频

近日,Nature发布的一则五分钟的视频刷爆科学家的朋友圈,该视频通过共被引网络图谱展示了该刊在过去150年的发展历程。作为科学计量学的一个分支,科学知识图谱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现一个学科领域的主题分布和演进历程,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产物。畅想未来,借助短视频、VR/AR等技术,是不是可以真的让科学知识图谱真的“动”起来?在5G时代,科学计量学是否有望迎来一个以科研数据的视频展现与动态传播为形态的新方向?



浙江大学付慧真博士


慧真博士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与经验,主要给出了三点关于未来十年科学计量学的观察与思考:


1. 学科交叉的融合创新

付慧真博士首先向大家展示了过去二十年科学计量学的发展概况,在此基础上,利用跨学科性测度指标进一步分析了过去二十年的学科交叉发展,发现科学计量学领域的学科交叉性明显增强,而且科学计量学与环境科学、社会科学与生物医学存在明显的学科交叉,因此提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是未来科学计量学发展的一个潜在方向。结合自身采用科学计量学方法探索环境科学领域的经历,付慧真博士认为,学科交叉融合可以给更多学科输入新鲜血液,相较于传统科学计量学可以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力。


2. 数据视野的扩大

研究学者数据视野的扩大不仅体现在Full text等更多信息的获取,Altmetrics更为广泛影响力的探索,传统学术数据也有着进一步的发展。除传统数据库Web of Science、Scopus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型数据库进入大家的视野,如Crossref、Dimensions、Microsoft Academic等。CWTS最近的一项研究向大家展示了Web of Science、Scopus、Dimensions、Microsoft Academic等数据平台在数据收录方面的情况,其中,Microsoft Academic 虽然成立时间较短,但收录范围已经显著超过Scopus[5]。此外,除了提供传统的文献、引文等数据内容,Dimensions平台还提供有相关的会议、基金项目、专利以及政策文本等数据,丰富的数据类型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广泛的数据来源。


3. 结合社会型议题

目前的科学计量研究大多是描述性分析,结合社会型议题一方面可以对数据结果进行检验与支撑,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科学研究带来更大的社会关注度。在CWTS最新发布的2019莱顿世界高校排名中,也新增了开放获取(Open Access)和性别(Gender)两个方面的指标。此外,医疗、健康需求与科学研究的结合同样也受到更多的重视。 



南京大学闵超博士



闵超博士首先通过1997年 Cunningham发表的一篇文章[6]带大家回顾了前人在22年前对科学计量学未来发展做出的展望,重点强调了当时定量指标在欧盟科技评估中仅扮演次要角色的原因,主要包括:1)评估者对科学计量方法在评估中的作用理解较为缺乏;2)科学计量方法的效用仍缺乏清晰的证明;3)科学计量方法在创新过程中的价值未被充分开发;4)科学计量方法的时效性有待加强等。


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发展,现在的科学研究呈现出以下几种显著特征:1)科学发现越来越呈现出“数据驱动”的特征;2)科学研究深度不断加强,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趋势愈发明显;3)科学数据更加丰富;4)科学数据基础设施与环境更加完善。


在此基础上,闵超博士总结未来十年的科学计量学可能发展如下:

1. 与具体研究、行业领域深入结合;

2. 关注不同领域的差异、学科的交叉;

3. 向公众领域拓展延伸。


最后,闵超博士也提出了几点关于Altmetrics的思考供与会者交流:Altmerics是否有潜力衡量科学研究的社会影响?基于Altmetrics的科学评估稳定性与可靠性如何?如何将传统的科学计量指标与Altmetrics指标相结合? 


对话最后,五位嘉宾就如何加强科学计量如何与政府互动、因果分析方法、中国科学计量与国际研究的差异等问题与现场与会人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 Messerli, Franz H. Chocolate Consumpti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Nobel Laureate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2, 367(16):1562-1564.

[2]Wu L, Wang D, Evans J A. Large Teams Develop and Small Teams Disrupt Science and Technology[J]. Nature, 2019, 566(7744): 378.[3]Sugimoto C R, Robinson-García N, Murray D S, et al. Scientists Have Most Impact When They're Free to Move[J]. Nature News, 2017, 550(7674): 29.[4]Strumia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Gender Issues in Fundamental Physics[EB/OL]. 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7633/47bc2980003691998705d4bf95ec0426cd5c.pdf[5] van Eck N J., Waltman L. Mapping Science Using Microsoft Academic Data[EB/OL]. https://leidenmadtrics.nl/articles/mapping-science-using-microsoft-academic-data.[6]Cunningham P. The Evaluation of European Programs and the Future of Scientometrics[J]. Scientometrics, 1997, 38(1):71-85.

发言内容已经发言人本人审核。


制版编辑 | 姚志臻

END

学术活动 | 第四十一期 2019珞珈大数据论坛隆重召开

学术活动 | 第四十期 跨学科对话:科研人员流动及其影响

学术活动 | 第三十九期 南开大学召开“社会的信息获取差异理论研讨会”(TIDS2019)

学术活动 | 第三十八期 专题研讨会:科研人员流动及其影响

学术活动 | 第三十七期 ACM/IEEE数字图书馆联合会议(JCDL 2020)征稿启事会议通知(第一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