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期荐读 2020年第2期 | 开放科学环境下数据馆员的实践探析(内含视频摘要)

图书情报知识 图书情报知识 2021-03-13

ISSN 1003-2797

CN 42-1085/G2

双月刊

同行评审期刊



顾立平  张潇月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系,北京,100190)


摘要

[目的/意义]开放科学环境下,明确数据馆员的基本内涵、在业务流程中的作用及其职业可持续发展方案,有助于对数据馆员进行岗位设置,并为学术图书馆开展创新服务提供参考借鉴。[研究设计/方法]系统调研国内外数据馆员相关文献,梳理其基本概念、职能作用,分析学术图书馆数据馆员的发展实践与现实需求的匹配情况。根据数据馆员招聘信息,提炼其工作内容,提出可持续发展方案。[结论/发现]数据馆员能够在开放科学环境下支持科研人员处理数据管理实践与数据治理事宜。学术图书馆以教育培训和促进职业群体自我发展的方式,增加数据馆员的竞争力,提升科研用户满意度。[创新/价值]提炼数据馆员基本研究框架、工作维度模型;提出从数据生产与流转周期角度剖析开放科学环境下科研数据全生命周期,阐明数据馆员在其中的作用。

关键词

开放科学  学术图书馆  数据馆员  数据资产管理

科研数据全生命周期  科研数据管理  数据治理


1

引言:开放科学时代图书馆的发展机遇



1.1 背景:图书馆积极参与国家数据资产管理



1.1.1 发达国家图书馆积极参与数据战略的落实



世界各国政府将数据作为重要战略资源和新兴资产,图书馆、数据中心积极参与数据战略的落实。美国2019年颁布的《开放、公开、电子和必要(开放)政府数据法》重申了2013年奥巴马总统在开放数据指令中的关键部分[1],是两届政府少见的政策延续。加利福尼亚数字图书馆与互联网运营商开展数据共享和保存试点项目[2]。数据中心、图书馆等机构的实践积累有利于美国国家数据开放共享战略落实与发展。欧盟委员会2018年11月在《将FAIR数据变为现实》中,提出制作数据、代码和科研成果的进一步行动计划[3]。欧洲开放数据政策与实践有着图书馆员的长期参与。如卢森堡国家图书馆创建了该国的开放数据门户[4]。日本内阁府2018年6月的《创新集成战略》指出,实施基于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驱动发展战略以支持Society5.0战略的推进[5]。日本机构知识库联盟随后发布《关于创新集成战略的理解》报告,强调提供支持该战略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从图书情报界的实践经验出发为用户提供服务[6]。日本的创新社会政策亦离不开图书馆、科技情报机构的推动。


1.1.2 我国加强数据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政府重视科研数据价值的保护与开发。大数据纲要要求众多主体明确职责划分,协调推动科学数据规范管理、开放共享及评价考核,从数据建设的基础层面助力创新社会发展[7]。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4月颁布《科学数据管理办法的通知》(以下简称“办法”),强调科学数据管理主体责任的同时,说明了具体落实方法[8]。科学数据管理工作需求和内容的更新,促进系列新兴职业(数据工程师、数据分析师、数据管家、数据专家等)的产生。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283所高校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9,10],体现出对数据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视。


科研人员是学术图书馆的目标用户,数据驱动科研范式推动了其对科学数据管理的需求。学术图书馆着眼于该需求,积极制定相关对策以提升科研用户在科研数据发现采集、处理分析、开放再利用等方面的认知与能力。国外众多图书馆和信息中心亦面向科研人员的新需求纷纷转型,将数据馆员设置为正式岗位[11-13]




1.2 国内外数据馆员发展现状



1.2.1 大数据时代的科研工作需要数据馆员的服务



大数据驱动知识创新的科研路径,使科研人员愈加需要数据管理服务。图书馆的业务和岗位随之调整,以数据馆员为代表之一。随着我国国家层面“办法”的颁布[14,15],各层级科学数据管理政策的出台和鼓励[16],我国数据馆员的发展迎来历史机遇。


(1)科研人员数据管理服务的需要

从e-science(数字科研)向open science(开放科学)发展的关键是开放科研数据,主要依赖科研人员的共享和利用。开放科研数据的理想状况是满足FAIR原则①[17]。数据管理服务可以协助科研人员提高数据收集、处理、组织、分析、存储、重用、交流、评价的效率。欧盟FAIR数据原则专家组在《将FAIR数据变为现实》中指出科研人员需具备基础数据能力,并说明数据科学家和数据管家的重要性[18]。然而,学者们提出开放科学仍有许多难点[19-21];笔者认为数据管理服务是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诸如:优化科研激励政策、开发多元化评价体系、提升数据开放共享与重用的能力、保障数据权益等,应在实践中寻求方案并提炼总结。



①即所开放数据满足可发现(Findable) 、 可获取(Accessible) 、 可互操作(Interoperable) 、 可重用(Re-usable) 的标准。



(2)学术图书馆岗位职能变迁的趋势

学术图书馆面向开放科学进行转型,如资源建设模式、知识服务链条、数据权益管理等,均试图解决学术出版物开放获取数量的增加、科研数据开放共享范围的扩大、开放教育资源多元化等挑战。


知识资源建设模式增加以数据深加工为基础的服务内容[22];并注重为用户构建适合知识创造的条件,激发其创造灵感,促进知识共享与转化[23]。图书馆员的业务随之变化。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数据馆员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数据发现过程中的干预,可使科研人员意识到更多对其研究有益的科研数据资源[24];北大图书馆将学科开放数据资源搜集与揭示包含在学科数据服务的招聘内容中[25]。这表明,高校图书馆已意识到发挥自身在数字资源组织与检索方面的优势,为用户创造更便捷的利用方式,促进其高效开展研究。


知识服务链条扩展到面向软件、数据、代码和词表等内容的信息服务,学术交流过程从“出版即完成”走向“发布即开始”[26]。以往,学术图书馆主要运用纸质文献、数字(化)文献等,但开放科学环境中有更多开源软件、开放数据、共享代码、可移植可替换的词表,需要图书馆员组织管理、辨识、推荐。世界主要国家级科技图书馆认识到该问题,提出若干亟待处理事项和业务岗位。如德国国家科技图书馆在其发展战略中提到通过使其自身元数据的免费获取,促进关联开放数据运动,提升馆藏资源的简单易用程度[27]。又如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建立全领域、集成式科技词表,促进科技外文文献深度揭示与序化、知识化关联[28]


知识管理高度关注核心权益。数据、信息、知识的流通和流转涉及众多利益相关方,包括:科研人员、科研机构、科研教育机构、科研资助机构、出版商、图书馆及信息中心等。复杂度体现在:①兼顾最大程度的传播效果和最大程度的权利保护;②既有各种许可协议,又要统一管理;③既注重源头质量控制,又兼具流通中的版本变化。图书馆作为重要参与者,需进行规划,维护自身和用户的正当权益。我国图书馆届已注意到该发展趋势,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如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2016—2018年连续3年举办中国合理使用周,讨论“科研教育机构及其图书馆的合理使用政策”“开放内容数字资源管理的权益问题”[29]等议题,推动图书情报领域合理合法开展创新知识服务、促进信息传播[30]


1.2.2 国外数据馆员的发展研究缺乏目标性和结构性



国外实践主要面向科研用户的科学数据管理需求,总结数据馆员的工作内容。美国和加拿大学术图书馆自2012年起开展科学数据管理服务,此后,全球众多学术图书馆陆续开展该工作[31]。Heidorn结合e-Science发展历程,提出图书馆员在科研数据监管、重用中发挥的新作用[32,33]。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报告指出:“来源于图书馆社群,在管理和保存数据方面经训练具有专长的人员”将是图书馆新型职业群体——数据馆员[34]


目前,国外学术图书馆对数据馆员有较高需求,但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进程不协调。如国际社会科学信息服务与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Technology,IASSIST)2017年收录的64条招聘信息中,有41条岗位与数据馆员相关[35]。但实践中缺乏以国家数据战略作为数据馆员发展指导原则的视角(目标性)和以大数据技术应用为导向的体系建设(结构性)。尽管案例多样,理论体系却难以继续拔高深化。


1.2.3 国内数据馆员的实践发展相对滞后且尚未形成职业群体



国内学者就学术图书馆业务转型趋势,论述数据馆员的短期任务需求,较少涉及可持续发展路径;对数据馆员的研究主要分为现象说明和群体识别阶段。前者主要介绍国外实施科学数据管理、数据监管服务中的新角色,并未统一职业群体。如“数据监管岗位人员”[36]、“Science Data Specialist”[37]、“科学数据管理人才”[38]等。后者表明需要由数据馆员职业群体承担e-science中的工作,如从国外研究图书馆开展研究数据管理实践中明确数据馆员的作用[39];结合国外数据馆员发展背景,从图书馆业务发展、馆藏资源变化和需求转型的维度,讨论数据馆员的定义[40];从计算机技术结合学科知识的角度提出对数据馆员知识结构的思考[41]等。


图书馆业界进行多场数据馆员培训,但该职业群体的实际发展相对迟滞。以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高校图书馆分会,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主的多家机构,已开始在业界从事数据馆员培训与职业发展工作。自2013年中国机构知识库培训班伊始,中图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与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立足科学数据管理实务,对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数据管理需求的人员进行培训。2016年起,该培训班开始正式以“数据馆员”命名[42]。特别地,2017年中国数据馆员基础与进阶班,由中图协会专业图书馆分会与高校图书馆分会合作开展[43]。这说明业界积极支持学术图书馆服务转型。但目前,新型服务仍以原有岗位业务扩展为主,尚未形成新兴职业群体。研究表明,国内尚无高校图书馆专门设置数据馆员岗位,从国内相似岗位的职责关键词分布[44]看,科学数据管理实践尚处向e-science过渡时期,关于开放科学的工作内容更为稀少。


2

研究设计

根据现存问题,通过前瞻研究,本文分析总结国际国内数据管理相关政策、行业报告、学术论文,跟踪研究进展与发展条件差异,监测国外数据馆员的岗位职责和优秀案例;通过文本分析梳理ALA(美国图书馆协会)Joblist中学术图书馆数据馆员的招聘信息②,按照科研数据生命周期进行整理与提炼,以识别数据馆员职业群体。总结服务经验[45,46]以及当前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形成整体研究框架(见图1)。本文最后三个研究问题是在社会变迁、需求变化和技术变革的环境中,探讨数据馆员的发展方向、发展定位、招聘与培养方案,为相关岗位设置提供参考。



②检索网址:https://joblist.ala.org/, 检索时间:2019 年3月4日, 检索标题关键词"data librarian" , 机构类型: Academic/Research (College/University) 。




3

数据馆员的概念



3.1 数据馆员的定义



技术驱动社会变迁使数据馆员内涵不断扩展[47-52](见图2)。笔者认为开放科学环境下的数据馆员,即运用图书馆工作原理、具备科学数据管理知识技能,了解开放科学运行机制的数据管理从业人员。可从如下层面思考数据馆员的内涵:①掌握图书馆工作的原理与实践;②拥有数据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资质);③了解并灵活运用开放科学环境下的权益管理机制;④特定研究领域较为强调专业的知识背景。





3.2 数据馆员的类型



数据馆员职业类型划分标准,系根据众多研究综述(请见表1),可分为:①是否拥有具体学科背景;②按科研数据生命周期各环节划分;③按照对数据资源的加工程度划分。



综上所述,以“学科背景+数据生命周期”的复合分类模式细分数据馆员职业群体(见图3),可兼具学科数据管理的特殊性与科学数据管理的一般原则;既满足新旧业务结合的需要,又可依照机构特点灵活定岗。既可实现全面细致的分工,又可分阶段逐次推进岗位设置。所有岗位中,均包括数据内容宣传、交流、影响力评价等内容。





3.3 数据馆员的岗位设置



广义上,数据馆员遍布行政机构、资助机构、科研院所和大学等单位,各类数据基础设施服务团队(诸如:数据中心、数据云、数据知识库与数据期刊、信息技术中心等),成为公共部门、企业、公众、利益相关方采取协调一致行动的执行、中介和调和者。


学术研究机构对数据馆员定岗时,需从机构层面明确数据管理服务的定位。国内学者对科学数据管理服务的实证调研已初具规模[60-62];但实践尚处起步阶段,据调查,武大、北大、复旦等高校[63]和中科院[64]等科研院所提供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但还未设置数据馆员岗位。国外案例表明数据馆员的岗位设置主要有两种途径[65-67],一是学术机构牵头、图书馆参与的合作设岗(各部门合作式),二是在(学术)图书馆内部设置数据馆员岗位(学术图书馆引导式)。后者又分为数据馆员集中在新兴部门内(新兴集中式),或分散在不同部门中(扩展分散式),如图4③。



③由于存在部门内工作内容交叉, 因此在学术图书馆引导式下的扩展分散式中, 会存在多部门之间下设岗位相似的情况。




4

数据馆员在业务流程中发挥的作用



4.1 数据馆员的工作内容



开放科学环境下数据馆员工作内容的核心是以科研数据生命周期为基础的数据资产管理服务,具体环节包括:数据发现、创建与收集、筛选与处理、分析、存储与长期保存、发布与交流、共享使用与重用等众多环节(请参考[68,69])。同时,该过程亦涉及数据监管服务或数据治理中所关注的质量控制与提供增值服务之意(请参考[70,71])。


有学者研究e-science环境下数据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72]同样适用于开放科学环境。科研数据生命周期包括数据生产周期(对应:科研周期)和数据流转周期(对应:学术成果流转周期)④。前者即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对应全生命周期中的数据发现、创建与采集、处理与分析、可视化;后者即学术交流中科研信息的流动⑤,对应数据发布与开放共享、数据使用与重用环节,关键是促进数据利用,保护数据权益。综上,分析ALA Joblist中学术图书馆数据馆员招聘信息的工作职责如表2。



④英国皇家学会出版的《 科学是开放的事业》报告中将开放科学被定义为: 开放数据(有效性、 智能、 可获取和可用的数据) 结合科技出版物的开放获取以及其中(指包括数据和科学出版物在内的科研产出) 内容的有效交流。由此, 作者认为开放科学实际上既包括对于科研过程的开放, 也包括对于科研产出交流环节的延伸。并且, 由于当前以科研数据为代表的新型科研产出的特殊性, 其在产生后的交流周期中, 有众多新兴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从科研数据的视角出发, 作者认为开放科学环境下其生命周期可划分为数据生产周期与数据流转周期。

⑤即除数据实体外, 元数据、 数据描述等信息的流动。






4.2 数据馆员的工作维度



评估数据馆员的工作维度,有利于明晰其工作效果与价值。参考相关研究[75-78],作者将其工作层级维度提炼为金字塔模型(见图5)。该图中,左侧表示纵向组织机构层级,共4级。右侧为左侧科研人员层的放大图,用以说明数据馆员辅助科研工作的基本立足点(简称“基点”)。横向的4个基点贯穿左侧的4个纵向层级。



开放科学环境下数据馆员的数据管理服务以4个基点展开:数据服务内容组织、数据质量控制与权益管理、数据素养教育与服务推广、数据管理技术支持。①数据服务内容组织,即数据馆员在科研数据全生命周期中,将馆藏和科研工作流中的数据按照一定标准进行采集加工、存储序化、传播共享、利用的服务[79]。②数据质量控制与权益管理,即为达到利益相关方的要求(开放标准),在数据全生命周期流程清晰的前提下开展数据治理,梳理权益管理的工作。③数据素养教育与服务推广,指根据用户数据管理技能的需求,开展的数据服务推广和教育工作。可从纵向切换视角,在项目、科研管理部门/机构等层面,依据数据馆员的工作基点开展推广服务。如立足部门层面的数据内容组织,可更加系统地推出多主题索引等二次知识资源产品。④数据管理技术支持,指数据馆员为科研数据管理和成果流转提供相关基础设施、管理工具和技术。




4.3 开放科学环境下学术图书馆数据馆员的服务方式



由前2节可知,数据馆员工作阶段可分为数据生产和数据流转周期(图6中的横轴),其工作基点主要有4项:数据内容组织、质量控制与权益管理、数据素养教育和技术支持(图6中的纵轴)。这两个维度往往紧密结合于具体服务方式中。因此,作者认为开放科学环境下数据馆员工作内容与服务方式间的关系如下(见图6),并在本节具体论述图6中的3种主要服务方式。



4.3.1 在科研数据流转周期中提供数据资源并开展增值服务



开放科学环境下学术图书馆仍以馆藏利用为基础开展增值服务。以往,图书馆从事包括馆藏资源获取与利用的基础设施建设、文献资源采购与建设(编目、标引)、参考咨询服务、文献资源长期保存与检索利用等工作,以资源提供方的角色辅助科研。


随着数据资源作用日益突显,类型和体量不断扩展,大量学术图书馆开始关注数据作为新型馆藏资源的价值,并注重探索相应的服务方式ACRL在《学术图书馆2018年前沿发展趋势》中总结到,随着数据资源类型的多样化,相关文本挖掘方法如自然语言处理、聚类等,被应用于文本自动摘要(text summarization)业务中[80],这反映出美国学术图书馆在馆藏资源管理业务方面积极寻求转型。


增值服务既包括馆藏深度化加工、多样化利用,又包括数据资源权益管理。开放科学环境扩展了e-science环境中各类科研成果的传播范围,学术图书馆亦需为馆藏资源开放共享进行准备工作,并调整数据流转周期中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开放共享馆藏资源的准备工作如:元数据标引著录,馆藏资源索引,馆藏数据资源的检索与发现平台,科研成果使用(重用)的追溯、认定与评价等内容;权益管理关注在数据流转可追溯的前提下,权益的主体、内容及其流转与平衡。多次流转组合的数据资产,其权益边界与归属变得模糊且混乱[81],给数据管理带来极大挑战,而数据馆员在资源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集中于此。


4.3.2 嵌入用户科研环境——向数据生命周期上游扩展与延伸



嵌入式服务强调图书馆对参与用户知识生产过程中服务的设计与用户社群的运营,是学术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支持科研社群工作的延伸[82]。它包括时空环境、业务流程、功能系统和职业能力的嵌入与延伸,且涉及利益相关方协作[83]。该过程主要关注科研数据生产周期。


为推进嵌入式服务,学术图书馆正朝科研数据生命周期上游(数据生产周期)扩展,工作内容从数据流转周期中一次数据资源的再加工与组织⑥向数据生产周期(科研过程)中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过程扩展[84]。建立科研生命周期中的各项数据服务是大学图书馆一种必要的服务模式[85]。我国众学者亦调研相关案例以指导实践[86,87]。图书馆员对科研过程参与程度的扩展,使科研数据管理能力成为其职业能力塑造的推进点。



⑥对于科研成果中已形成的数据和数据集进行存储、元数据描述、共享、使用与重用。



开放科学对科研成果的质量控制与权益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如开放数据的目标是使数据能更好地被发现与重用[88]。在落实FAIR原则的过程中,科研资助机构逐渐要求所资助项目提交DMP[89],该计划需符合政府、科研机构、科研管理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开放数据的要求与期望。学术图书馆在此过程中起到组织、协调和辅助制定的作用[90]。学术图书馆可根据DMP,对科研过程及产出提供全程质量控制服务或咨询,如创建标准的数据管理流程文档[91];为实现数据治理,需从项目到机构层面的配合、协调与监管。以上都是开放科学为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带来的新挑战,也是开展服务的切入点。


4.3.3 面向科研用户开展素养教育



图书馆作为学术机构的信息(数据)支撑辅助机构,工作重点之一即面向用户开展素养教育、促进馆藏资源高效利用⑦。图书馆对科研人员的素养教育经历了从信息、媒介素养到数字、数据素养的发展[92]。学术图书馆开展数据素养教育的对象为: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研究生等潜在科研力量。



⑦该过程既涉及馆藏资源的形成又涉及馆藏资源的利用。也就是涉及数据全生命周期(科研数据生产周期、科研数据流转周期) 。



学术图书馆面向科研人员逐渐推进数据素养教育。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员委员会(council of Australian university librarians, CAUL)认为数字灵敏度(digital dexterity)是进行卓越学习和研究的新技能,并为此建立推进项目组[93]。欧洲研究图书馆协会(Ligue des Bibliothèques Européennes de Recherche, LIBER)在《开放科学路线图》中指出,开放科学的培训应通过教授学术交流的法律和道德事务、著作权和数据管理等内容,帮助科研人员负责地开展研究[94]。上述措施体现出学术图书馆在开放科学环境下对用户素养教育的新思考与行动。


开放科学环境对科研人员的挑战来自两方面:数据质量控制与数据权益管理。前者涉及科研数据生产周期(科研过程),后者主要涉及科研数据流转周期。学者们研究了面向科研人员的数据素养教育[95-97],笔者综述了围绕科研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素养教育,包括数据意识、数据管理能力和数据伦理。(1)数据意识(data awareness)指科研人员对科研数据的认知以及数据建模意识,包括:①认识科研数据的重要性;②科研数据的基本知识:数据类型、格式、标准、工具、来源;③数据抽象能力:以数据建模方式定性定量地开展研究;④数据集评估能力:对已存在的数据集进行评估与判断,决定是否使用(重用)。(2)数据管理能力是科研人员运用数据意识,使用研究工具,对数据处理、分析、呈现与保存的能力。(3)数据伦理指科研人员在科研数据生产和流转环节中需了解和遵守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三者在科研数据全生命周期中的体现如图7。



5

数据馆员的地位与价值



5.1 数据馆员是学术图书馆在开放科学背景下的转型途径



数据馆员主要面向e-science和开放科学环境⑧中学术图书馆转型要求及其科研用户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发挥桥梁作用,是一种可能的转型选择(具体作用机制见图8)。



⑧E-science 环境为开放科学环境提供原料, 如数据、数字(化) 资源等。二者在资源流转过程中存在递进与互补关系, 且都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与用户数据素养的提升。数据管理基础设施支持、 科研数据素养教育与数据管理服务推广等职能过程在escience环境中便存在, 开放科学环境只是对其进行扩展。




(1)e-science环境中,创新作为转型的内在驱动力,使学术图书馆发展基于科研数据的嵌入式服务,数据素养教育亦不可或缺。随着数据驱动科研范式的扩展,科研用户倾向于高效便捷地处理与管理海量科研数据;若缺乏科研数据管理知识与技能,科研人员产生数据的质量难以控制。数据馆员具有信息组织的专长,可对数据内容进行组织管理,并为其存储提供技术支持。


(2)开放科学环境下,学术图书馆作为科技资源的存储、中介与提供方,需对开放资源的内容进行质量控制,开展覆盖科研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知识服务,尤以数据权益管理为重点。为达到开放的标准,科研人员对数据内容进行质量控制的技能有待提升;分布式技术条件、科研数据开放共享与服务,展现了数据资产权益管理的诸多新型问题(数据保存、权益边界与归属)。数据馆员工作内容中的质量控制与权益管理,既满足科研人员进行项目数据监管的需求,又满足机构开展数据治理的要求。




5.2 数据馆员在学术图书馆开展科研数据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学术图书馆可从自身业务转型与科研用户实际需求出发,立足馆藏资源治理,设置数据馆员。在已有数据治理框架下[98],作者认为开放科学环境中学术图书馆可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实现数据馆员的职业发展,以质量控制和权益管理两大立足点展开。(1)宏观层面,明确学术图书馆在开放科学环境中数据治理目标的内容即管理架构与制度设置、科研数据的质量控制与增值、数据权益管理。(2)中观层面,面向数据管理或科研任务承担部门,系统制定DMP、建立管理机制,开展面向众多科研项目的数据质量管理业务,关注学术交流与科研成果流转过程。(3)微观层面,明确数据馆员对科研项目和人员的协助内容,体现在重视数据馆员发展自身数据管理技能的需求、在开放科研数据过程中的工作策略与程序,及其与图书馆职业系统中其他职业的协调合作。


6

数据馆员的培养



6.1 数据馆员的培养途径



明确数据馆员成长路径有助于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学者研究表明,图书馆员工作内容界限模糊、职业发展路径不清等问题,是阻碍培养馆员具备数字技能的重要原因[99]。开放获取知识库联盟(COAR)根据开放科学的特点对学术交流和开放获取领域的馆员进行划分[100]。国内少数研究从职业路径层面(职业流动性和成长性)[101]进行论述,鲜有专门关注其职业发展。


当前,学术图书馆诸多业务面临重组,科学知识发现的方法、模型、技巧、技术不断更新。较之其他岗位,数据馆员工作内容的对象更新频率更快,因此更需重视其能力提升。数据馆员培训主要可分为长期、短期和其他类,见表3。





6.2 数据馆员的培养内容



笔者综述数据馆员培养案例与科学数据管理实践[116-118]总结如表4。培养方案应注重系统性课程与实际业务相结合的专题培训设计,着重工作场景应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趋势、工具技能、方法、政策。学者们强调“非技术性技能(non-technical skill)”的价值[119](诸如:用户需求调研与提炼、人际沟通协调、合乎社会和技术伦理道德规范[120]),多有制定分阶段的发展方案。



7

结语

开放科学环境中,以数据为基础的知识的传播与流动具有重要作用,数据馆员作为学术图书馆的转型方式,架起了科研人员数据管理需求与学术图书馆服务转型间的桥梁。该群体通过对科研数据资源的管理与开放共享,面向科研数据全生命周期提供服务。


日前,国家数据战略提出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之一,按贡献参与分配[121]。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反映了有效的数据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22]。图书馆作为数据管理的支撑机构,更应促进数据馆员主动参与:利用学科专业知识和图书情报学知识协助学科馆员更好地开展数据管理服务,并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和数据权益管理特长,朝着更好地服务科研人员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本文原载于《图书情报知识》2020年第2期60-74

版权归《图书情报知识》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制版编辑 | 姚志臻

END





当期荐读 2020年第2期 | 美国纽约地区公共图书馆文化扶贫项目解析与启示(内含视频摘要)

当期荐读 2020年第2期 | 引文国际化对论文被引的影响研究(内含视频摘要)

当期荐读 2020年第2期 | 国家科学基金视角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发展分析(内含视频摘要)

当期荐读 2020年第2期 | 中国情报学年会暨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2019)纪要

当期荐读|专辑:ASIS&T年会综述系列(2015-2019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