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期荐读 2020年第5期 | 智慧服务群俦:期刊主编笔谈(一)

图书情报知识 图书情报知识 2022-04-25

兼容并包的图书馆学



吴澍时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

《中国图书馆学报》常务副主编


“浩浩天宇,莽莽神州,人类进化悠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科技文明和物质文明,并主要以文献为载体记录、传承下来。


自记载人类记忆的文献产生之日起,就有了收藏行为,也形成了最原始的图书馆形态。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各种载体的文献,主要由图书馆收藏、整理、保护并传播。至今,图书馆仍承担着保存人类记忆、促进社会发展、提升民众素养、培育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其社会地位无可替代。


人类对文献的整理,从最初随意的堆放,到有意识的整序,再到专门收藏机构——图书馆的科学规范行为,最终发展成为一门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有贡献的学科——图书馆学。图书馆学是研究搜集、整理、保护、传承人类文化和记忆的学科,通过文献传播、信息交流,形成“知识生产力”,促进不同个体、不同群体认知的提升,进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①文华图专校歌。


1

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图书馆学


我国古代有官藏、私藏、书院、寺观等藏书体系,也形成了包括文献搜集、整理、分类、编目、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考证、辨伪等在内的古典文献学和古典目录学知识体系,虽无图书馆之名,确有学术研究之实。现代图书馆学舶来于西方,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与中国古代藏书和古典文献整理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20年3月,韦棣华女士和沈祖荣先生创办文华大学图书科,标志着中国现代图书馆学教育的开始。文华图专以“智慧与服务”为校训,将西方的现代科学理念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科学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图书馆发展培养了大批中坚力量。文华之后,上海国民大学、金陵大学、北京大学等相继开设图书馆学教育,共同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早期的图书馆学教育“学习西方而不崇洋媚外,继承传统而不厚古薄今”[1],既体现中西融合的特征,也略显中体西用的思想。“一方参酌欧美之成规,一方稽考我先民对于斯学之贡献,以期形成一种合于中国国情之图书馆学。”[2]即一方面“使多数人得获有现代图书馆学最新之智识”[3]以改良旧馆增设新馆,另一方面因中国文字自有特色,书籍性质复杂,学术情形特殊,需融合中西学术之长整理研究,最终“斟酌损益,求美求便,成一‘中国的图书馆学’之系统”[4,5],亦“使全体图书馆学之价值缘而增重”[6]


现代图书馆学在中华传统文化这块土壤中生根、发芽,汲取营养,结出硕果,并始终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民族命运共存。



2

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图书馆学


伴随西学东渐的思潮,现代图书馆学传入,一方面要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另一方面也伴随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进步。

(1)

由封闭到开放——推动思想启蒙

近代以来,开放的新图书馆理念打开了古代藏书“重藏轻用”的大门。随着西方科技知识的传入和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新知识和新文献,传统的文献整理方法无法适应整理新知识的需要。刚刚传入的图书馆学主要介绍国外图书馆业务工作和管理经验,总结初创时期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状况,对传统文化典籍和新型文献进行研究整理。新图书馆运动和图书馆学传入,推动了同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2)

科技文献保障——向科学进军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图书馆事业的新篇章。图书馆作为文献收藏和面向社会服务的机构,首要任务是整理保存文献,为科学研究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在“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声中,统筹协调全国图书文献,编制全国图书联合目录。图书馆学研究在图书分类整理、联合目录编制、科学文献保障,以及乡镇图书馆、人民公社图书馆等农村图书网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3)

关注现实问题——助力科教兴国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恢复经济、保障民生、科教兴国是社会发展的主题。经验图书馆学复苏,向新型图书馆学转变,关注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文献信息研究突破图书馆机构的限制,在广阔的社会视野中,讨论文献交流、知识交流和社会认识;在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学的人文传统与信息技术碰撞与融合。

(4)

图书馆精神永存——与民族共命运

进入新世纪,中国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开放、平等、共享的公共图书馆精神回归,“图书馆服务宣言”是全体图书馆人向社会的庄严宣誓,“公共图书馆法”是国家对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构建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体系,提高民众信息素养;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探索公共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为世界图书馆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3

兼容并包的中国图书馆学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图书馆学,肩负着整理、研究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同时还承担搜集、整理和保存人类文化和记忆的“命运共同体”责任。中国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始终秉持兼容并包的科学精神。

(1)

传承优秀文化——“圣贤教化永留”

中华典籍浩如烟海,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历史上最博大、最宏伟的宝藏之一。“中国的图书馆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梁启超先生要求的“对于中国的目录学(广义的)和现代的图书馆学都有充分智识”[7]的人才,整理、研究中华典籍,深入阐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2)

保存当今文明——“知识诸宝是求”

图书馆的首要职能是保存人类记忆:保护传承下来的知识,搜集正在创造的知识,使之服务当代,并传之久远,泽被后世。


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知识呈指数级增长。传统文献生产方式尚存,数字化转型势不可挡。各类信息机构和网络平台风起云涌,信息和数据弥漫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泛滥比匮乏更令人不安。文献信息的鉴别搜集、组织整序、查询获取、分析利用、保护传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图书馆学应成为信息汪洋中的一座灯塔,指引人们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保护和传承当今人类正在创造的知识和文明。

(3)

滋养民族心灵——“智慧服务群俦”

“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关于图书馆使命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提法,图书馆学研究需深入阐释这一理论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指引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


滋养民族心灵从滋养每个民众的心灵开始,图书馆作为社会开放的大学、全民终身学习的课堂,始终秉持开放、平等、共享的理念,让图书馆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文华氛围滋养每个民众的心灵,汇聚成流,形成推动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强大力量。

(4)

坚守包容创新——“立功立言不巧”

图书馆学是研究搜集、整理、保护、传承人类文化和记忆的学科,这是其核心使命和思想精髓,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形成了信息搜集、组织整理、查询检索、分析利用等核心知识,推动图书馆事业稳步发展。图书馆学的专业知识被广泛应用于其他社会机构的文献、信息、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利用工作,体现了广泛的社会适用性。


图书馆学在坚守学科内涵的基础上,还内生和吸纳信息资源管理、公共文化、阅读推广、数字人文、数据科学等新兴领域的知识,体现了坚守、包容和创新。

(5)

赋能社会发展——“为国为民奋斗”

学术研究是人类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其最终目标是推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


中国的图书馆学正面向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面向新环境、新业态、新职业和新学科的时代背景,构建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教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彰显图书馆学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专业的人才队伍、先进的行业理念、科学的技术方法,推动新时代图书馆事业行稳致远,为国计民生护航,为社会发展赋能。


以文华图专为首开创的中国现代图书馆学教育,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践行“智慧与服务”的专业理念,秉承兼容并包的科学精神,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图书馆始终与社会发展同步,与人类记忆共存,在“人类进化悠悠”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相生相伴的足迹。




参考文献



制版编辑 | 卢慧质


--END--


当期荐读 2021年第1期 | 信息疫情:信息科学家的观点与对策

当期荐读 2020年第5期 | 知识诸宝是求:青年学者笔谈(十三)

当期荐读 2020年第5期 | 知识诸宝是求:青年学者笔谈(十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