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教育学报》2022年第1期目录

教育学报 2023-03-26



 目 次 



教育正义的多维审视:资源分配、文化承认抑或自由发展......胡金木(3)

道德教育中的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对话——一项有限共识之可能性的探究......赵旺来(14)

自由之人如何养成:威廉·詹姆斯教育思想研究......冯雨奂(23)

杜威哲学中的具身化思想及其教育意蕴......宋 岭(33)



着眼于情感:以促进学习为目标的价值观教育......王 平(44)

回归情感:从休谟同情视角看德育教学的重心转移......印 苏  李西顺(54)



中国古代课程论著作《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论鉴......李长吉  王 鉴(64)

国内外教科书评价标准的评价维度和价值取向——基于NVivo11.0的编码分析......翟志峰  董蓓菲(74)



专题:如何化敌为友——破解屏幕暴露与儿童早期发展的双重悖论......李敏谊 主持(86)

屏幕到底是敌是友——屏幕时间对学前儿童早期读写能力的影响以及教育类屏幕活动的调节作用......李敏谊  王诗棋  张 祎(87)

屏幕暴露的数量与质量之辩——屏幕暴露与学前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关系......李汪洋  柳皑然(99)

家长媒介干预与儿童早期发展结果的关系研究......高宏钰  崔雨芳  房阳洋(113)



家庭背景对高中学生高考科目选择的影响——基于浙江省的调查研究......方 芳  钟秉林(126)

政治与专业:多源流理论视域下俄罗斯英才教育政策起源研究......杨 岚(138)



父母教育卷入对学生参与的影响研究......张 凌(150)

专业匹配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基于麦可思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苏 妍  马明宇  宁宇哲(16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投诉信的质性研究——以关系正义为视角......吴丹英(173)



早期共产党人对“新教育”的探索和影响——基于《新青年》的文献分析......杨世昇  楼世洲(185)

“男女平等”的中国实践路径——以陕甘宁边区乡村妇女教育为中心的考察......马文珠  栗洪武(196)





教育正义的多维审视:

资源分配、文化承认抑或自由发展

胡金木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西安 710062)

摘 要:从分配正义理论来看,正义是按照“得其应得”原则将社会权益和责任在其成员间进行合适的分配。如何分配教育资源是教育正义的基本维度,对于矫正资源不公平配置而导致的教育不义,有着极强的适切性。承认正义理论则认为,正义不仅仅涉及分配领域,还涉及社会承认领域,应该关注人际互动层面上的承认正义问题。教育正义不仅要在外部教育资源分配上合乎正义,还要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一种承认与尊重,更要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教育正义具有多个维度,是一种复合的正义理论。

关键词:教育正义;资源分配;文化承认;自由而全面发展;复合正义


道德教育中的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对话

——一项有限共识之可能性的探究

赵旺来

(南京师范大学 道德教育研究所,南京 210097)

摘 要: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同教育主体之间很难达成某种道德共识,也不存在一种普遍、终极的共识作为师生教育行动基础。道德多元主义力图解决相对主义面临的困境,期望在不同主体之间达成某种共识。然而,道德多元主义呈现出两个明显的问题,其一,不同教育主体之间达成了某种多元共识,但是人们以理解、包容的态度消解了道德的普遍化与确定性追求,从而使道德教育极易走向虚无主义;其二,教育主体之间达成了某种一元共识,但是这种共识仅在共同体内部发挥作用,从而又返回道德的相对主义。道德教育中“有限共识”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它旨在让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主体来充分地表现自己的在场,对于学习者来讲,道德教育不是已完成、封闭和控制的,它应该体现一种未完成、敞开、变革、诗性的“弱式”特征,只有道德教育的“弱”,才能体现学生主体精神的丰富性及其生命的在场。

关键词:多元主义;相对主义;价值选择;有限共识


自由之人如何养成:

威廉·詹姆斯教育思想研究

冯雨奂

(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摘 要:聚焦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一系列演讲,旨在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阐释现代教育的危机以及教育的目的。现代社会中教育的危机包括制造了脱离真实存在感的抽象人格,以及加速了劳动分工过程中精神性的丧失。詹姆斯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教育实践,提出了打破困境的关键: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特定观念的传递,而在于从学生内在固有的反应特性入手,增强其行动力,培养具有典型行为倾向的有机体。在机能心理学的基础上,詹姆斯提出引领性的精神与脚踏实地的德性必须在人身上有某种融合,才能使人超越无意识生活,在职业分工的社会中抵御异化力量的侵袭。

关键词:机能心理学;自然本能;现代性;自由之人


杜威哲学中的具身化思想及其教育意蕴

宋 岭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摘 要:杜威虽不曾卷入具身认知的潮流之中,但其许多思想却蕴含着具身化的意蕴,也影响了近年来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杜威的哲学建立在对种种二元论批判的基础上,从对身心、心物二元论的反思,到强调认知的具身性、延展性和行动品格的身心融合认识论,再到主体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结以及自身经验的连续性等理念,都与具身认知的核心观念“认知是大脑、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且他在教育中强调“做中学”“实验探究”、儿童经验与课程的联结、学校教育与社会及儿童生活的联结等思想,与其哲学和心理学理论是贯通的,对整全的身心参与、课程融合、课程过程还原以及回归生活世界等具身化的教育实践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杜威;身体;具身认知;身心二元论;经验


着眼于情感:以促进学习为目标的价值观教育

王 平

(南京师范大学 道德教育研究所,南京 210097)

摘 要:价值和价值观都与人的生命紧密相关,并在人的情感层面或通过人的情感而关乎人的精神世界。回到“价值观形成”这一现象和过程本身,价值观教育需要转向“学习者”立场,价值观教育之“教”就在于教(促进)个体价值观学习的意识和内在动力、提升他们价值观学习的能力,并为其价值观学习奠定内在情感上的基础。通过创造有助于个体学习的价值环境,基于个体的学习状况提供多向交往关系,进行关心个体心灵成长的情感教育培育积极价值观,学校价值观教育帮助儿童青少年“形成”他们的价值观、丰富他们的心灵,助力他们人格的成长和完善。

关键词:价值观学习;价值观教育;情感教育;心灵成长


回归情感:从休谟同情视角看德育教学的重心转移

印 苏  李西顺

(苏州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摘 要:近代以来,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盛行使得人性逐渐“缩水”为理性和由理性主导的知性,而情感部分则被忽视。这一倾向反映到德育教学领域则体现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形式掌握”,道德行为缺乏深层情感动力。因而德育教学从理性知识到情感引导的重心转变就显得尤为必要。休谟的同情理论将情感而非理性视为道德的根基,并以人性为基础说明情感的具体发生机制,为德育教学的重心转移提供恰切的分析工具。具体而言,首先,在德育教学理念上明确情感支撑行为的强大动力。其次,德育方法从唤起学生情感、提升教师情感素质以及形成师生道德共同体出发,增加德育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最后,德育教学以培养有爱的幸福共同体为旨归。德育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师生成为有爱的幸福共同体,也在于在教师的引领下建构幸福班级、幸福校园。

关键词:休谟;情感;德育教学;重心转移;同情理论


中国古代课程论著作《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论鉴

李长吉  王 鉴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昆明 650500)

摘 要:程端礼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从课程思想理论基础到课程基本理念,从课程内容体系到课程学习方法,从课程顺序到时间安排,从教材选择到督促检查,呈现了构成课程论著作的各个元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课程论著作面貌。因而,《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可以看作是我国古代经典的课程论著作,甚至可能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著作。

关键词: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课程论著作


国内外教科书评价标准的评价维度和价值取向

——基于NVivo11.0的编码分析

翟志峰1  董蓓菲2

(1.杭州师范大学 经亨颐教育学院,杭州 311121;2.华东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上海 200062

摘 要:教科书评价标准是教科书审查和选用的重要工具。采用NVivo11.0编码统计分析了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加拿大、德国、英国和美国的9份教科书评价标准,发现它们主要基于学术理性取向和社会重建取向建构“内容选择”维度与“符合教育法规和价值观”维度的评价指标,对教科书所选知识、反映社会需求和符合课程标准方面的质量进行评价;“组织和呈现”维度基于认知过程取向拟定评价指标,注重教科书中内容的组织结构和相关要素的设计对学生认知发展的作用;“教和学的设计”维度基于人文主义取向设计评价指标,注重教科书中学习活动对教师和学生多向度发展的促进;“编辑和印刷维度”则基于技术发展取向拟定,注重对教科书中排版和印刷等物理形态的评价。

关键词:教科书评价标准;评价维度;评价指标;价值取向;NVivo11.0


专题:如何化敌为友——破解屏幕暴露与儿童早期发展的双重悖论......李敏谊 主持


屏幕到底是敌是友——屏幕时间对学前儿童早期读写

能力的影响以及教育类屏幕活动的调节作用

李敏谊  王诗棋  张 祎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摘 要:屏幕媒体深入日常生活,影响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探讨屏幕暴露对学前儿童早期读写能力的影响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大湾区某市4 514名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获得人口学信息,采用中文版儿童能力指数量表并基于父母报告对儿童早期读写能力进行评估,并以屏幕时间以及屏幕内容两个维度来测量屏幕暴露,重点考查屏幕时间对学前儿童早期读写能力的影响,以及教育类屏幕活动频率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学前儿童接触屏幕时间过长,移动类屏幕媒体成为儿童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2)屏幕是敌——屏幕时间负向预测学前儿童的早期读写能力;(3)屏幕是友——教育类屏幕活动频率能够调节屏幕时间对儿童早期读写能力的负向预测作用;(4)屏幕亦敌亦友,家长媒介干预如何有所作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屏幕暴露;屏幕时间;教育类屏幕活动;早期读写能力;学前儿童


屏幕暴露的数量与质量之辩

——屏幕暴露与学前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关系

李汪洋1  柳皑然2

(1.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北京 100875;

2.北京大学 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摘 要:基于一项学前儿童的大规模调查数据,使用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分析学前儿童的屏幕暴露与其在社会情感、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非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一方面,学习类屏幕活动的时间与学前儿童的非认知能力之间存在积极的关系;另一方面,非学习类屏幕活动的时间与学前儿童的非认知能力之间呈消极的关系。还值得注意的是,屏幕时间与非认知能力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这表明,我们不应只关注孩子花在屏幕上的时间,更应注重高质量的屏幕使用。

关键词:屏幕暴露;非认知能力;学前儿童


家长媒介干预与儿童早期发展结果的关系研究

高宏钰1  崔雨芳2  房阳洋3

(1.首都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2.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3.中华女子学院 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北京 100101

摘 要:随着家庭中屏幕媒体的普及,学前儿童的屏幕暴露已成为普遍现象,家长在干预学前儿童的屏幕暴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以21 618名3-6岁儿童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获得人口学信息,采用中文版儿童能力指数量表并基于父母报告对家长的媒介干预以及儿童早期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以探究家长媒介干预方式及其与学前儿童发展结果的关系。结果表明:(1)我国家长对学前儿童的媒介干预包括限制性干预、照看性主动干预、教育性主动干预和无目的性干预等方式;(2)家长媒介干预方式受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儿童的性别、年龄、同胞数、户口等人口学变量的影响;(3)教育性干预和限制性干预能正向预测学前儿童发展结果,照看性干预和无目的性干预负向预测学前儿童发展结果;(4)家长有必要不断改善媒介干预方式,促使儿童从屏幕暴露中获益。

关键词: 屏幕暴露;家长媒介干预;儿童早期发展;学前儿童


家庭背景对高中学生高考科目选择的影响

——基于浙江省的调查研究

方 芳  钟秉林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摘 要:基于2019年针对浙江全省范围内的代表性抽样调查数据,使用不同的计量方法,从城乡背景、经济背景、教育背景和职业背景四个方面分析家庭背景对高中学生高考选科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在各门选考科目中,选择物理的学生比例最低。第二,三分之二的学生选择了文理交叉的科目组合。第三,城市家庭和父母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理科偏好,更倾向于选择理科组合和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科目;农村家庭和父母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学生则具有更强的文科偏好,更倾向于选择文科组合和政治、历史、地理等文科科目。建议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物理选考科目保障机制,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新高考政策的宣传,在指导学生选择高考科目时对于农村家庭和父母教育水平较低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同时国家和教育考试部门应认真研究取消文理分科后相关试卷的命题难度和内容,以及不同选考科目加权赋分的可比性,并引导高中学校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切实抓好学考科目的教学质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高中学生;家庭背景;选考科目


政治与专业:

多源流理论视域下俄罗斯英才教育政策起源研究

杨 岚

(北京师范大学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875)

摘 要:研究俄罗斯英才教育政策的起源有助于理解该政策在当代的影响因素与实施逻辑。运用多源流理论研究俄罗斯英才教育政策的起源发现,国家对高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形成问题源流,为政策形成提供必要性基础;科学家群体的政策建议及其软化活动构成政策源流,为政策形成提供可行性依据;政治源流中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变化又为政策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古巴导弹危机”打开了政策之窗,并在科学家群体的主导下实现三大源流的交汇,英才教育政策最终诞生。俄罗斯英才教育政策的起源过程表明,国内外局势与苏共高层持续的权力博弈为科学家群体参与政策制定提供了空间。国家领导人政治目的的实现需要科学家群体专业权威的支持,科学家群体也凭借由此获得的专业自主权得以实践其专业化、现代化的科技人才培养理念。政治与专业的矛盾贯彻该政策发展的始终。

关键词:俄罗斯;苏联;英才教育政策;多源流理论;科学家群体


父母教育卷入对学生参与的影响研究

张凌

(湖南农业大学 教育学院,长沙 410128)

摘 要: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2015的截面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分析了三类父母教育卷入行为:亲子沟通、父母监管、家庭学习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之间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父子沟通、母子沟通促进了家庭学习、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的发生,母子沟通的影响更大;父母监管较大地促进了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家庭学习受到亲子沟通和父母监管的直接影响,且对学生参与产生影响,在整个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有效的家长教育参与行为并不一定是高成本的行为,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在此基础上加强孩子在学习、生活、媒介使用等方面的管理也能达成类似,甚至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父母教育卷入;学生参与;亲子沟通;父母监管;家庭学习


专业匹配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基于麦可思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苏 妍1  马明宇1  宁宇哲2

(1.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2.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北京 100013)

摘 要:使用麦可思2011—2015年关于本专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数据,描述了高校毕业生专业匹配情况的现状,并从学历程度、学校类型、专业及城市类型等维度详细分析了专业匹配与否对工资水平的影响。总体而言,专业匹配确实能为高校毕业生带来较高的工资收入,总体影响系数为5.89%,但是这种影响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本科学历的影响大于专科学历的影响,分别为6.13%与3.66%;211院校与非211院校的系数值分别为11.79%和9.01%;工学、医学及理学专业匹配度高对工资的影响较大,其他专业的影响较小;行政级别高的城市因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对专业匹配度的要求较高。随后,通过使用2011—2014年数据和构造自匹配专业与职业情况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与2015年的结果基本类似,证明了模型构建的普适性。

关键词:专业匹配;工资溢价;学科差异;高等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投诉信的质性研究

——以关系正义为视角

吴丹英

(韩山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摘 要:申诉机制是政策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它是各政策主体利益冲突和价值诉求的一个宣泄口,更是反映政策机制问题的一面多棱镜。通过对12封资助投诉信进行深度阅读、登录、设码、寻找意义单位和本土概念的质性研究,聆听投诉人内在的声音:他们诉说着资助过程边缘化、无权、文化规约、剥削、暴力和无尊严的关系非正义遭遇;宣泄着对被投诉人的愤怒和控诉,对真正需要资助同学的悲悯与关切;更哭诉着自己的无助、委屈、害怕、挣扎和渴求。同时折射出政策机制本身: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某些权利的剥夺或侵犯;信息不对称下的家境鉴别;资助名额分配的权力博弈;领导决定式、民主投票式的评议和勤工助学筛选等缺陷,进而导致的关系非正义结果。

关键词:关系正义;关系非正义;家庭经济困难;资助政策;资助投诉信;质性研究


早期共产党人对“新教育”的探索和影响

——基于《新青年》的文献分析

杨世昇  楼世洲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摘 要:早期共产党人以《新青年》为阵地,大力宣传以科学、文化为主体的新教育思想,积极探索人民的、民主的新教育变革之路。《新青年》针对中国近代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宗旨、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陈独秀等人主张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建立科学化的新知识体系,实现科学知识由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转变,开展对新教育体系的内容、方法和形式的探索,推动新教育的建立和发展。李大钊、瞿秋白等人主张通过教育变革来实现解放人民大众的远大理想,新文化和新教育以无产阶级劳工觉醒为宗旨,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早期共产党人通过《新青年》对新教育的理论传播和实践探索,不仅对新文化运动时期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与变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奠基性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早期共产党人;新教育;《新青年》;新文化运动


“男女平等”的中国实践路径

——以陕甘宁边区乡村妇女教育为中心的考察

马文珠1,2  栗洪武1

(1.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西安 712006;2.青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西宁 810000)

摘 要: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是在抗战救国状态下的政治动员和思想教育运动。中共实行男女平等的核心在于消弭传统乡村社会中的性别差异,使广大乡村妇女获得与男性一样的受教育权、发展权,实现男女两性作为社会共同劳动者、生产者的身份构建与社会性别转换。边区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在保护乡村妇女切身利益、满足妇女具体需要的基础上,通过识字扫盲、废除缠足、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实行婚姻自由等,促进了边区妇女的自由与解放,也使“男女平等”的价值追求逐步内化为边区民众的思想意识与自觉行为,从而为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制定和落实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关键词:“男女平等”;陕甘宁边区;乡村妇女;社会教育



【更多内容  扫码关注】


联系电话:

010-58805288

投稿网址:

xkjy.chinajournal.net.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