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收入准则丨来呀,比比谁的底线更低

徐甘木 徐甘木
2024-08-28

我们想要看清楚一个人,不是看他最好的时候有多好,而应该看他最坏的时候有多坏。


同理,我们想看清一个商家有没有良心,不是看TA有没有做到法律规定内的要求,而应该看他是否提供了额外的服务。


我们买东西时,一种常见的附加条款就是质保,质保条款就是一个检验商家是否“有良心”的好手段。


质保分两种类型:


1.保证类质保:


为了向客户保证所售的商品符合既定的标准,比如国家规定的三包服务,主要源于法律规定和行业惯例,属于法定义务,无法单独购买。


2.服务类质保:


为客户提供的为客户提供的保证类质量保证以外的一项单独的服务,这种服务是企业为了提高服务水平或促销等,向客户单独给予的一项服务,可能是免费的,也可能是有折扣优惠的。


但即使是免费的,也并不是真正的免费。


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本来你只需要花3000元买一件东西,自带保证类质保,结果因为商家给你“免费赠送”一份延长保修服务,所以你要花3500元,而且商家还会告诉你,你花3500买到是多么地划算,他们提供的赠品服务是多么的好。


挣了消费者的钱,还要消费者感恩,这可能是“免费赠送”这套话术的终极目的。



两者的关系,大家可以简单粗暴理解为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比如出轨会受到道德谴责,但不会受到法律制裁。(这里不是鼓励出轨的意思)


同理,保证类质保是服务类质保的底线,作为一个商家,如果不提供保证类质保,那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叫做“三无产品”,是要被处罚的,而如果不提供服务类质保,最多被消费者吐槽两句,最多被竞品虐两下,最多收入下滑一下,无伤大雅。


一个商家可以不提供服务类质保,但必须提供保证类质保。


可以说,保证类质保是雪中送炭,服务类质保是锦上添花。


各位老铁一定要明白,会计中的分类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分类一定意味着不同的会计处理。


不然,分了半天,还是一个处理,费这个劲干嘛呢?

那两种类型的质保在会计处理上有何不同呢?


1.对于保证类质保,无法和销售的产品区分开,但凡是一个合格产品,就自带一定期限的质量保证。


与生俱来的东西,要怎么区分呢?


所以保证类质保就要和销售的产品合并作为一个单项履约义务,不参与交易价格的分摊,而是要根据历史经验估计需要发生的维保费用,确认预计负债;


2.对于服务类质保,这本就不是企业必须要提供的,是商家内卷竞争的产物,是销售的噱头,并不与生俱来,可以和销售的产品区分开。


因此单独作为一项履约义务,参与交易价格的分摊,在企业履约时分别确认收入。


这样说可能还是有点抽象,我们来举个例子:


甲公司是电脑制造商和销售商,与乙公司签订了销售一批电脑的合同,合同约定:电脑销售价款 98万元,同时提供 “延长保修 ”服务,即从法定质保 90天到期之后的三年内甲公司将对任何损坏的部件进行保修或更换。该批电脑和 “延长保修 ”服务各自的单独售价分别为 90万元和 10万元。该批电脑的成本为 60万元。而且基于其自身经验,甲公司估计维修在法定型质保的 90天保修期内出现损坏的部件将花费 1万元。假设不考虑相关税费。


甲公司卖电脑的同时提供质保服务,而且提供的质保服务有两种:


(1)法定的90天质保


(2)延长保修服务-即法定90天质保到期后三年内保修


很明显,


第一种属于保证类质保,是法定义务;


第二种是服务类质保,是甲公司为了彰显自己电脑售后服务好,显示品牌价值而额外提供的。


对于保证类质保而言,不单独作为履约义务,要确认预计负债。


题干中说的非常清楚明白,甲公司估计维修在法定型质保的 90天保修期内出现损坏的部件将花费 1万元。


借:销售费用  1万

       贷:预计负债  1万


对于服务类质保而言,要作为一个单项履约义务,分摊交易价格。


甲公司销售电脑的总价格是98万,这98万中既包含了电脑本身,又包含了延长保修服务,二者的占比为:


电脑占比=90/(90+10)=90%,应该分摊的收入金额为98*90%=88.2万


延长保修服务占比=10/(90+10)=10%,应该分摊的收入金额为98*10%=9.8万


借:银行存款  98万

      贷:主营业务收入  88.2万( 98×90%)

            合同负债  9.8万( 98×10%)


这里要计入合同负债,而不是主营业务收入,是因为延长保修服务尚未履行。


最后来个小结:



我是分割线



历史CPA文章大合集戳下方:

你们要的CPA文章大合集来了!


欢迎各位老铁给我来个素质三连:点赞+在看+分享!


虽然我的标题挺不正经,但我分享的都是正经的干货,欢迎关注!

PS:我早已通过CPA考试,现在重新拾起就是想把之前为了考试死记硬背的点重新梳理一遍,用会计原则和逻辑框架去简化理解,因为在我看来,会计这门语言自身是有很强的逻辑性的,死记硬背的后果是就算一时通过了考试,考完后也会忘记得一干二净,更何况死记硬背情况下,大部分人还无法通过考试。


探寻本质的过程是痛苦并快乐的,我的理想是能帮助一小撮人更好地通过考试,而且能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工作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徐甘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