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世民临死前嘱咐儿子:这人太厉害,你镇不住,还是杀了吧!

长风文史 长风文史
2024-09-14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长风


贞观二十三年(649),翠微宫。


虽是热情洋溢、万物生长的盛夏,可在此处避暑的唐太宗李世民,身体却如同深秋落叶般日渐凋零。


这位优秀的皇帝,或许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自感时日不多的他,便开始为大唐的江山社稷,精心谋划起自己的身后事来。


早在六年前,自己儿子李承乾和李泰因为争储,先后被李世民所废,太子之位因此落到了他第九子李治身上。


李治这孩子从小就秉性忠厚、懂得为他人着想,可他这种性格当皇帝就有点令李世民不放心了。


李世民深知朝政大局的稳定,需要一位英明的君主,更需要一群忠诚能干的辅佐之臣,为此他早选定了朝中才能出众的几位大臣,希望他们能够未来替李治保驾护航,再续大唐荣耀。


然而就李世民生死弥留的关头,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又改变了主意,便将李治召到榻前再进行了一番嘱托。


我给你选的几位顾命大臣,分别舅舅长孙无忌,大臣褚遂良和李勣。前两人都是忠心耿耿之人,我深感放心。


至于李勣这人太厉害了,你对他并无恩情,恐怕难以使他真心臣服。


因此我决定先将他贬谪,待你即位后再视其表现,若他不能忠诚于你,你需果断处置。


李勣为何会被李世民如此忌惮?他最后的命运又是如何?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勣本名徐世勣、字懋功,后被赐姓李,因避讳太宗之名,故而叫李勣。


李勣出身于山东的富豪之家,可他自幼却对江湖事向往不已,便养成了豪迈不羁的性格。


年方弱冠之际,正值天下大乱,这位喜好行侠仗义的少年,毅然投身翟让义军反抗隋朝统治,自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人生篇章。

李勣身上草莽气很足,同时他又具备独特的战略眼光,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最佳战机,从而在义军中屡建战功,并且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兄弟。


武德二年(619年),瓦岗军领袖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后,无奈选择归顺唐朝。李勣也在这个时候归顺了唐朝,划归在秦王李世民麾下。


李世民与李勣这对黄金搭档,在南征北战中配合的十分默契,王世充、窦建德、宋金刚、刘黑闼、徐圆郎等各路豪杰,都成了他们的手下败将。


甚至后来在唐灭东突厥之战、唐灭薛延陀之战、唐征高丽之战中,都能看到李勣的身影,可谓是为大唐的繁荣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


李世民大封群臣时,李勣也因功勋卓著获得了各种官职和荣誉,不仅被拜为并州都督,赐封邑九百户,在著名的“凌烟阁”上43人的名单中,他排列第14,功绩和贡献得到了最高的认可。


李世民也深知李勣的实力能力恐怖如斯,所以因此临终之际对他有了警惕和防范之心,就怕对方在自己死后,对方会居功自傲对新皇大不敬。


而自己儿子李治那温文尔雅、略显稚嫩的性格,能否驾驭住像李勣这般卓越非凡的英才,这无疑是李世民心中最大的担忧。


故而深谋远虑的李世民,才语重心长对李治留下“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的狠话。


他提前将李勣贬谪出京,委以叠州都督之职,这是亲自为李治上了一堂如何做好皇帝的课程:对于贤能之士,要善于驾驭,使之发挥所长;而若其桀骜不驯,则需果断处置,以绝后患。


李勣深谙君臣之道,自然洞悉这对父子的用心,接到贬谪圣旨时,他毫不迟疑地遵命而行,甚至连过家门都未曾有半刻停留,毅然踏上了赴任的征途。


李治对于李勣的识时务和忠诚颇为满意,因此在登基后立即下诏重用李勣,擢升他为洛州刺史同中书门下,委以执掌机要的重任。


得到重用的李勣对李治感恩戴德,此后更是兢兢业业、谨言慎行,以低调的姿态远离朝堂纷争,默默为朝廷贡献力量。


永徽六年,李治欲立武则天为皇后,此举遭到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激烈反对。


当这一难题摆到李勣面前时,他一句“立后乃陛下家事,臣子岂敢置喙?”巧妙地避开了直接表态的风险,又给了李治一个立武氏为后的理由。李


勣的谦逊和智慧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岁月流转,669年,一生勤勉尽职、忠诚可靠,赢得了朝廷的极高赞誉的李勣,以76岁高龄安详离世。


皇帝李治不仅追赠其为太尉、大都督,而且为表达哀思,辍朝七天,亲自登上古城痛哭流涕的送葬,尽显对这位忠臣的深厚感情。


而李治的另外两位顾命大臣褚遂良和长孙无忌,晚年却接连遭贬,最终落得悲惨下场。


从这三人的命运中,我们不难看出,李勣确实是一位拥有大智慧、善于处世的高人。


END

关注长风文史

☆ 图片源于网络 ,仅作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长风文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