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茂兴 马永伟:农业绿色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实践策略

黄茂兴 马永伟 农村金融研究 2023-10-24


农业绿色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实践策略

黄茂兴 马永伟

作者简介:黄茂兴,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永伟,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南京新时代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引用格式:黄茂兴,马永伟. 农业绿色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实践策略[J].农村金融研究,2022(7):03-09.

「摘要」农业绿色发展是解决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下存在的资源环境约束和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为消费者提供优质 安全农产品的重大发展战略。农业绿色发展的本质特征表现为农业发展观的深刻变革,农业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 的共生发展,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及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水平的提高。农业绿色发展,就是要推动 传统农业的绿色化转型,破解农业生产供需失衡和优质农产品匮乏的消费困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要树立绿色 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农业绿色发展的法律约束和政策规制,构建支撑农业绿色技术创新和品牌体系,完善农业绿 色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和综合评价体系。 

「关键词」农业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本质特征;实践策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强调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生态型农业生产模式转变,将农业绿色化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绿色化成为农业发展的演进方向。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快速推进,加快推进绿色转型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趋向。农业绿色发展是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领域,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为了解决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衍生的资源环境约束、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以及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来的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就是要满足消费者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破解农业生产供需失衡和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的消费困境(于法稳,2018),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新发展阶段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诉求。


一、农业绿色发展问题的研究进展

农业发展历来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点实践领域。农业发展问题也一直广受学术界的持续关注,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对象。我国理论界对生态农业问题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后,学界对生态农业理论的研究日益深化。对农业发展功能的研究,逐步从单维视角下的生产功能,向包括生态和生活在内的多功能领域延伸,中国农业发展实践也开始从生态农业向生态产业发展(王如松、蒋菊生,2001)。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绿色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新的发展共识。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到党的十九大将农业绿色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农业绿色发展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旨向性发展目标和演进方向,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是关于农业绿色发展动因的研究。既有研究普遍认为,在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下,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产生效率损失的现象普遍存在(潘丹,2014;于法稳,2018)。中国人均生态财富较低,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发展的最大挑战(胡鞍钢、周绍杰,2014),而农业绿色发展是破解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和资源约束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安全农业产品的客观市场需要(尹昌斌等,2021)。

二是关于农业绿色发展内涵认知的研究。从既有研究对农业绿色发展内涵的论述来看,目前对此问题尚未形成统一认知,但普遍认为这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变革和一项要经历长期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农业绿色发展,是新发展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关键是要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和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尹成杰,2016),走出一条采用高新农业技术、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流通和营销体系、注重资源高效配置和环境友好发展的生态文明型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陈健,2009)。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保障农产品供给质量,根本上是要注重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的保护,净化农业生产过程的内在要素和外部环境,让绿色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金书秦等,2020)。

三是关于农业绿色发展评价的研究。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指标是定量评价和考核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方法,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向性目标,关乎农业绿色发展实践进程中的路径探索和制度设计。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制定的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目标是消除贫困和饥饿,农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注重的是效率与公平问题。经合组织(OECD)则更关注优质农产品和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国内学界构建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大多是根据国家规划目标和农业发展相关战略来确定评价原则和考核指标,缺少对农业生产过程之外的农业加工和消费环节的关注和评价。农业绿色发展不仅要考虑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经济效益,还要关注资源环境代价、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所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多维度综合考量(张建杰等,2020),准确评价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农业绿色发展研究的既有文献从不同角度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动因、内涵及评价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研究,对农业绿色发展问题的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对其本质特征及实践策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和政策参考。在对农业绿色发展内涵和评价体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农业绿色发展问题的本质特征,可以提升农业绿色发展的路径探索效率,完善指导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规划和目标设计,推进生态型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农业绿色发展的本质特征

农业绿色发展颠覆了农业原有的传统发展模式,并呈现出全新的发展特征,表现为发展观念的彻底革新、农业经济与自然及社会系统的共生性发展、农业发展的动力变革等。

(一)农业发展观的革故鼎新

绿色发展观是当下国际社会的发展共识。农业绿色发展是绿色发展观在农业领域的现实应用,是我国农业在新发展阶段亟需形成的全新发展方式。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变革。农业绿色发展完全迥异于传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下的农业发展模式,是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农业转型发展的全新实践。传统发展观产生于工业革命之后,是以“经济—技术”理论范式,依托工业技术革命,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秩序,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强调资本积累和高投入、能源和初级产品的高消耗并伴随无节制的消费增长(胡鞍钢、周绍杰,2014),将人类利益置于自然利益基础之上的发展观。

传统发展观将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视为一种使用价值,并不承认其具有的资本性质,农业生产注重产能索取而轻视环境养护,造成土壤、水资源污染和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张敏、杜天宝,2016),导致农业发展陷入不可持续的发展困境。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发展要处理好现实和未来的关系,当前发展不能对未来发展能力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观虽曾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世界共识,但并未转化为全球行动,也没有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本世纪初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全球气候急剧变化,绿色发展观逐步成为新的发展共识。农业绿色发展相比传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根本不同,在于摆脱了农业经济独立发展的片面认知,将农业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视为共生共融、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并追求绿色发展技术进而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转变。

(二)农业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共生发展

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囿于制度体系、技术环境和发展目标的约束,采用高投入、高消耗的农业生产方式,过度攫取自然资源并导致自然系统生态退化,甚至逼近自然系统的承载边界。农业绿色发展关注农业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的辩证联系,认为两个系统之间存在正向和负向的复杂交互机制。从农业经济发展实践来看,自然系统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土地、水资源、能源等生产要素投入,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来源。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下农业生产普遍存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特别是农药和化肥的广泛使用致使地力透支、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产对自然系统产生的负外部性若超出其生态边界,自然系统就会对农业经济系统产生负向影响,失去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素支持能力,进而破坏农业经济的生产系统,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绿色发展,强调包括农业生产在内的经济系统对自然系统的投入能力,增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提升自然系统的生态承载边界,发挥自然系统对农业经济系统的正向影响。强化对自然系统的投入能力,维护自然系统的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可以实现自然系统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安全的绿色要素投入,形成农业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的良性交互机制,推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

农业绿色发展就是要树立系统化思维,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创新,改变原有高投入、高消耗和资源透支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摆脱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发展困境,提高农业资源利用以及生产手段和产业链接的绿色化水平。

首先,农业绿色发展更关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强调资源节约,这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基础。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要依靠农业技术创新和生产者能力的提升,革新农业物质资源的流动方式。将传统农业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流动方式转变为绿色农业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方式(尹昌斌等,2021),创新农业废弃物的处理方式,强化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废弃物产生的环境污染。

其次,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现传统农业粗放经营模式向绿色化生产方式转变。强化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推广,是传统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利用现代绿色农业科技和生产装备,推广优良品种,推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提高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减少农药、化肥等资源的使用力度,降低农业生产中带来的环境污染。

再次,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需要加快农产品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各环节的链接程度不够紧密,资源环境的代价主要发生在生产端,而产业的利润主要流入销售端,导致生产端采用先进绿色技术的动力缺失(马文奇等,2020)。通过农产品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平衡产业链条上的利润分配,推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科技在农产品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的广泛运用,提升全产业链的绿色水平。利用传统农业和现代科技发展成果,促进农村三次产业间的整合、重组和相互渗透,探索生成新的绿色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提高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供给水平。

(四)强化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供给质量

相比于传统农业发展,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供给质量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趋向。农业绿色发展不仅是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更是消费方式的重大转向,这是由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人民群众收入的日益增加,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成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也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风险仍然存在。产地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在个别地区、品种和时段还较为突出,难以满足人民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现实需要(陈世雄等,2018)。同时,我国农产品因质量问题而受困于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太弱,难以应对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农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强化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农业技术应用,就是要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供给质量,满足我国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需求,增强中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农业绿色发展要着力提升全产业链绿色化水平,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各环节实施绿色生产技术和大数据应用,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加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建立绿色农产品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强化绿色系统认证,塑造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机制,提升优质农产品的附加值(付伟等,2021)。参照国际系统认证体系标准,强化国内绿色农产品的认证标准,突破国际绿色壁垒,增加国内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践策略

(一)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绿色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是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发迫切,在经历了一定时期的以资源和环境过度损耗为代价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后,绿色发展理念也渐入人心。农业绿色发展,是绿色发展理念在农业现代化实践中形成的重大战略。

一是深化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旨向的认知。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演进过程,需要从理论层面更深刻地认知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实践的快速推进。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地力观主张土地耕作要用养结合,循环观强调资源循环利用、变废为宝,这都为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成提供了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绿色发展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旨向,是新发展阶段对原有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和辩证否定,与当前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社会实践相适应。绿色发展理念作用于传统农业实践,就是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模式,从解决生存问题转向关注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实问题。

二是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整个农业生产过程。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总体上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仍广泛存在,优质农产品供给与消费市场需求失衡问题也已然出现。要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满足人民对生态环境和优质农产品的现实需求,就要遵循整体共生性和系统优化性原则,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整个农业经济体系之中。创新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机制,优化调整农业主体功能的空间布局,强化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革新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和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供给和农产品消费的绿色化水平。

三是建立政府与生产者、消费者等市场主体的链接机制。在传统农业转型发展中融入绿色发展理念,离不开政府的规划、推动和落实。政府是绿色发展理念作用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推动者,并要协调生产者、消费者等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理念的对接(谭淑豪,2021)。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给予落实绿色发展理念、采用绿色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的生产者以正向激励,使农业生产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依赖。倡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理念,特别是通过将资源消耗和环境退化等相关外部成本内化于产品价格,约束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选择,进而促使供给端采用更多的绿色技术和绿色资源,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二)建立健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

法律约束和政策规制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型发展的保障机制。根据相关研究,政府推动和市场需求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外在动力(刘刚等,2020),以政府为主体制定的法律制度及政策体系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外在保障和内在支撑。当前关于农业发展的法律,缺少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制度规范,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尚未纳入立法布局,现有法律法规也不能从根本上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李嵩誉,2020)。从已有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和政策供给来看,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结构偏向普遍性。对于农业绿色发展来说,支持政策的普遍性倾向缺乏对特定绿色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针对性和支持效率,不利于农业绿色发展的快速推进。

一是完善农业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约束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领域立法,探索适应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绿色发展责任保障的立法设计,以立法的形式对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和农业经济发展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在法律上明确绿色财政和金融对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保障农户和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对财政补贴和政策金融的稳定预期,对农户和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形成正向激励(任晓刚等,2022),保证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的有效运行。

二是完善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持政策。创新绿色农业支持政策,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完善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政策,建立健全生态资源的保护补偿机制。调整绿色支持政策结构,构建以农户为农业经营主体的绿色支持模式,提高绿色农业支持政策的针对性和支持效率。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完善财政激励政策,创新绿色金融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向绿色农业生产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高效的绿色财政和绿色金融支持。

三是建立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的执行、监督和反馈机制。绿色发展支持政策是传统农业转型发展的内在支撑。绿色发展支持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实现政策目标,离不开推动政策落实的执行、监督和反馈机制,包括奖惩措施、农业绿色咨询服务机构和系统、专业化第三方评估机构等(任晓刚等,2022)。绿色支持政策的执行监督机制,可以保证绿色支持政策机制正常运行和目标落实,并有效约束和激励绿色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行为,提升利于农业绿色发展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反馈机制通过评估机构对绿色支持政策效果的科学评价,可以为绿色支持政策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进而畅通政策的运行机制,保证绿色支持政策目标的实现。

(三)构建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体系和绿色品牌体系

农业绿色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是区别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关键特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农业绿色发展科技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是实现要素投入精准减量、生产技术集约高效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现实诉求。调整传统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模式生态循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也亟需加快农业绿色技术升级和品牌升级,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技和品牌支撑。

一是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绿色科技基础理论研究,增强农业绿色发展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快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和高效技术装备示范推广,构建农业绿色技术创新平台,鼓励各类创新主体联合研发,推进农业绿色科技创新。完善农业绿色技术转化机制,加快绿色适用技术向生产领域转化,实现绿色科技与绿色产业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农业绿色科技服务体系,推动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培养基层绿色技术推广人才,引导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绿色技术,提高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绿色技术应用水平。

二是构建农业绿色发展的品牌体系。树立农业绿色产品品牌发展理念,增强农业企业品牌发展意识,根据我国绿色农业产业链建设实际,在产业链各个环节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实施绿色农业品牌发展战略,完善农业企业品牌发展机制,发挥重点领域或区域绿色品牌培育的示范效应,推动形成绿色品牌创建的社会氛围和发展能力。健全动态管理的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强化农业绿色品牌监管。构建绿色农业品牌战略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品牌建设和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为农业绿色品牌发展提供资源整合和知识服务。

三是完善农业绿色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的投入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绿色发展的绿色技术战略和绿色品牌战略,充分发挥绿色财政和绿色金融两大政策工具的支撑作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和品牌创建企业的支持力度,符合条件的农业绿色技术发展项目和品牌建设项目可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制定农业绿色技术进步和绿色品牌创建为导向的货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农业绿色信贷增信机制、利率优惠等政策,向开展绿色有机、低碳循环技术研发和绿色知名品牌创建的农业生产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推动企业农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创建进程。

(四)完善农业绿色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和综合评价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农业自然资源和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推进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机制。但当前我国农业企业经营规模小、产业链影响力弱及投资意愿不足,导致在农业转型中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有限。农业绿色发展资金投入仍然主要依靠政府提供,而单纯靠政府配置农业资源则会导致效率损失。构建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定量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发现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优化农业绿色发展实践进程中的探索路径和制度设计。但农业绿色发展指标的构建,目前缺乏新发展阶段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内涵的融入,也不能对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苏凯等,2021)。

一是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农业资源配置机制。准确划分农业资源配置领域,明确各参与主体的功能边界。农业绿色发展中的退耕还林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公共物品以及水资源保护等准公共产品的提供,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以财政资金补偿为主,强化政策扶持。低碳有机、绿色农产品等私人物品的提供,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农业企业市场产品的认证参与程度,提升企业产业链的纵向协作程度,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廖小静等,2022),落实农业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建立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机制。准公共物品提供以及具有资源化利用价值的农业资源配置,在农业绿色技术成熟或资源利用化产品附加值提高时,可以将部分环节或全部推向市场(徐雪高、郑微微,2018)。

二是制定农业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选择,要充分考虑新发展阶段农业绿色发展的气候变化影响,将“碳”元素作为考核指标列入综合评价体系。鉴于农业绿色发展涉及内容众多,单一的指标体系无法准确判断农业绿色发展的综合绩效。必须根据农业绿色发展目标,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实,构建系统化的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农业绿色发展的评价体系不止是评估发展绩效,而且要能科学预测农业绿色发展的趋势,为采取进一步的发展举措提供参考。

三是将农业绿色发展绩效评价结果纳入政绩考核。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全方位的责任保障机制,特别是建立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制度,保证农业绿色发展政策的有效执行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将农业绿色发展纳入各级地方政府的考核范围,提高绿色发展相关指标的评价权重,弱化经济增长的考核比重(胡鞍钢、周绍杰,2014)。建立绩效奖惩制度,需要完善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根据农业绿色发展指标的完成结果进行绩效评价,对相关责任主体进行奖励或问责。

原文载于《农村金融研究》2022年第7期


关于我们

《农村金融研究》创刊于1980年,是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农村金融学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目前,已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

本刊侧重于农村金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理论与实践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探讨。为了进一步提升本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欢迎社会各界学者、专家和广大金融实践者积极投稿。

投稿请登录http://ncjr.cbpt.cnki.net

欢迎扫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