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忘不了:我在新华书店30年

越书房 浙江出版传媒 2024-03-13

编者按:

越书房是浙版传媒旗下的创作园地,每周5篇原创推文,动员鼓励(生拉硬拽)出版流水线背后默默付出的编辑、营销、发行和每一朵“无名的小花”站到舞台中央,说一说读书的感悟,做书的感受。今日讲述者:嘉兴新华书店黄浴宇。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中,我已在新华书店工作了三十八个年头。

年轻的时候,很喜欢故作深沉,时不时也会发个莫名的感叹,感叹光阴似箭、岁月如流。但今天的感叹,却是有着真实的沉重。三十八年,在人生中已不是一个短暂的岁月了。

可以说,我把自己整个的青春留在了新华书店,我的生命已不可逆转地融入了新华书店,就像相守一辈子的夫妻,尽管有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但却是再也无法分开。

许多事情,就仿佛是一棵树的年轮,抹不掉,忘不了。

第一次送书

1985年,我入职新华书店,那年刚满20岁,能进入心仪已久的新华书店,还是挺满意的。但进入书店以后,才知道理想与现实总是有着不小的距离。

经过几个月的实习,我被分派在业务仓库,主要是收发货,那是个体力活,不轻松。记得刚进入书店的第一个春节,除夕那天下午快下班的时候,因为第二天要放假,还有书要送到门市部去,但农工已经回家了。

个子小小的张副经理就亲自带领我们装了满满一辆板车的书,他在前面拉车,我们两个小年轻在后面推车。我们推着沉重的板车,走在洒满夕阳的狭小而热闹的建国路上,虽然路不远,但还是觉得很吃力。走不了多远就要歇一下,到了门市部,内衣已经湿透。

那一次送书,我的记忆非常深刻,不仅使我体会到了书店工作的艰辛,更是体会到了老一辈新华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这比任何说教都要生动和有意义得多。

而此后的另一次送书也让我终身难忘。那时我刚调到教材发行部工作,负责大中专教材的发行。

有一天,有几包书要送到冶金经济专科学校。当时零星送书都是我们自己用自行车送,老员工告诉我,一辆自行车可以带五包书,我一听傻眼了,这五包书怎么装?那位老员工就帮我把书装好:书包架两边各挂一包,上面再横一包,用包装带扎紧。然后车把手左右各挂一包。他告诉我,如果车把手上不挂的话,上桥的时候车龙头会翘起来。

我骑上车,感觉非常吃力。我慢慢地骑着,平地上还行,到了桥上,感觉车龙头要翘起来,只能整个身体都压上去,用尽全身力气才蹬上桥。下桥的时候,由于份量重、惯性大,车速越来越快,车龙头摇晃得很厉害。我用力捏住刹车,双脚垂地,用鞋底时不时摩擦一下地面,终于使得车速慢慢降下来。

如此这般,到了学校,已经感觉全身的气力都仿佛用完了,大汗淋漓近似虚脱。此后,这样的送书还有多次,但可能是慢慢习惯了,没有第一次那么累。但这一次送书的感觉, 却已是深深铭刻在我的记忆中。

第一次清理仓库

俭路门市部


八十年代的新华书店,虽然门店位置都在市中心,但房屋都非常破旧,年代久远。我们当时的教材发行部就是在勤俭路门市部后面的“楠木厅”里。

所谓的楠木厅,其实是明代奸臣严嵩的义子赵文华在嘉兴旧居的一部分,据说厅里的木头都是楠木,应该算是一个文保建筑。但当时大家的文保意识都不强,我们在里面办公,也不觉得如何。只是这个大厅确实非常有气派,幽深高大,足足有一二百个平方。

“楠木厅”的后面还有一间老房子,是我们作仓库用的,大家叫做“板壁仓库”,大概是因为里面的隔墙都是木板。记得我调到教材发行部不久,有一天经理室通知全体干部和党团员晚上加班,去“板壁仓库”整理图书。

晚上,我们准时到达,在经理的带领下整理图书,这是我第一次进入“板壁仓库”。刚开始也没觉得什么,过了不长的时间,有几个女员工就叫了起来,我们一看,原来她们穿着裙子,腿上爬满了跳蚤。她们一边尖叫一边跺脚,想把跳蚤赶跑。她们这一叫,我也顿时觉得腿上痒了起来,低头一看,自己的腿上也有不少跳蚤,黑黑的像芝麻一样附在裤管上。

这一晚,我们就是这样一边整理图书一边跺脚,回家以后直奔卫生间换衣服赶跳蚤。

第一次写图书广告

进入书店工作不久,那时三毛的书刚开始在大城市流行。我特意到杭州买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撒哈拉的故事》和《梦里花落知多少》,细读之下,非常喜欢三毛的文笔。

后来我们书店也有了三毛的书,但并没有引起读者的注意,销量很小。我觉得非常可惜,于是便第一次想到要为三毛的书写个广告。那个时候书店的广告还停留在用一块小黑板写一段新书介绍的阶段,我自己拟了一段文字,简要地介绍了三毛作品的特点和内容。广告挂出去不久,门市部的营业员就告诉我,销量上去了,许多读者买了一本又来买第二本。

我非常高兴,觉得自己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那种自豪感,现在想想有点好笑,但当时确实非常真实,也非常励志。此后,我有意识地写了许多新书介绍,都受到了同事和读者的好评。

后来书店与《嘉兴日报》合作,每周定期在报纸上发表新书信息和书评,这些信息和书评基本都是出自我和另一个同事高黎冬之手。

第一次参加全省业务比赛

1993年,浙江省新华书店举办第一次全省图书业务知识竞赛和技能大赛,我作为嘉兴地区的选手,与同事章澜和桐乡市店的柳霞组成参赛队参加图书业务知识竞赛。

比赛前,我们与参加技能大赛的选手一起在海盐南北湖进行封闭训练。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进行了近乎魔鬼式的训练,阅读和背诵大量的图书业务书籍并且每天进行一次测试。

在随后的全省比赛中,我们一路高歌杀入决赛,在决赛的前几轮,我们都是排在第一,胜利在望。

谁知在最后一轮,由我抽题,恰好抽到一道“超纲题”(题目超出比赛要求,纯粹是为了拉开距离而设置)。最终我们回答错误,获得团体第四名。赛后,大家都说我是“霉手”,让煮熟的鸭子飞了。

时隔十六年,2009年,浙江省新华书店举办第三次全省业务技能比赛,我又以45岁的“高龄”代表嘉兴地区参加图书主题组织的比赛,这是一个既比脑力又比速度的项目。

在预赛中我名列第二,但在决赛中名列第九,不过还是获得了全省“业务技术能手”的称号。虽然决赛的名次不够理想,但我自己感觉已经尽力了,毕竟我是在与比我小十多岁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起比赛,“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在书店三十多年,能回忆的第一次还有许多。回首往事,对比今昔,蓦然觉得时代的变化是巨大的,新华书店的变化也是巨大的。

当初的老房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高大的新楼、宽敞的卖场;当初的板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飞驰的商务车、面包车;当初的小黑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电子屏、宣传橱窗;当初的算盘不见了,取而代之是收款机、计算机。对比1937年延安清凉山窑洞的艰难创业,更是令人浮想联翩。

新华书店的过去是光荣的,现在是奋进的,未来也必定会更加辉煌。特别是在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新华书店更有责任和义务唤醒全民对文化的认知和喜爱,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有时候,一本书,一句话,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稿


越书房诚邀集团内外书友投稿分享与书相关的点滴,可以是由一本书想到的,也可以是做书的感悟,浙里有好书,浙里有故事。投稿邮箱:ysc@zjcbcm.com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 往期精选 ■

我们为什么要读杜甫?

专访 | 叶舟:河西走廊是读不完的大书,我愿终身为徒

执着的天才捕手:《八臂哪吒》编辑手记


来源 | 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思想引领时代  知识服务用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